頌簋
通高30.1厘米,口徑24.2厘米,重13.2千克
西周后期。盛食器。隆蓋,頂有圈形把手。圓腹,圈足,下附三獸足。腹部兩側(cè)有一對獸首耳??谘厣舷赂黠椄`曲紋一周,蓋與腹均飾橫條脊紋,圈足飾重環(huán)紋。形制莊重。蓋器同銘,各鑄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大意為:周王冊命頌掌管成周貯(匿)甘家,監(jiān)督新造,積貯貨物,以為宮御之用。周王賞賜頌玄衣、省純、赤市、朱黃、攸勒等物品。頌接受命冊,退出中廷,然后再回返,向周王獻納瑾璋。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策命官員的制度。銘文與頌鼎同。山東省博物館原藏器,青島市張秀琳又捐贈蓋,致使器蓋合一。系周宣王時鑄器。
現(xiàn)藏山東省博物館

師寰簋
高27厘米重9.18千克,口徑 22.5厘米,底徑24.3厘米
西周后期。盛食器。器形甚大。寬腹,圈足,下置三獸足。腹部兩側(cè)有大龍耳,下垂珥。造型莊嚴(yán)而渾厚。蓋線及器口飾獸目交連紋,其余均為平行脊紋。蓋器同銘,各鑄十行一百十七字,蓋少四字。大意為:淮夷以前是繳納布帛財物等貢賦的臣民,現(xiàn)在它的首領(lǐng)竟敢迫使奴隸們停止生產(chǎn),反叛王宮,造成了東國的混亂。命令師寰率領(lǐng)虎臣和齊國、萊國等聯(lián)軍征伐淮夷,消滅冉、翼、鈴、達四個首領(lǐng),從而勝利班師。銘文提供了周室與淮夷之間政治和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重要史料。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三耳簋
商后期。盛會器。狹沿,深腹,高圈足??谘叵嘛椖坷准y及乳釘紋,圈足飾曲折角型獸面紋。有三耳,耳作一怪獸,上端怪神頭部為有角人面,雙手前拱,雙腿曲踞,頭部浮雕,余為線雕。商人敬鬼祀神,于此紋飾可見一斑。三耳簋極為少見?,F(xiàn)藏故宮博物院。

秦公簋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jì)上半葉)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為春秋早期秦國國君的禮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類器物的遺風(fēng),斂口,鼓腹,蓋有大捉手。器身裝飾獸目交連紋、垂鱗紋、橫條溝紋,蓋沿和口沿每組紋飾間還設(shè)有上下相反的浮雕獸首,殊為奇特。器、蓋對銘5字,記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F(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妊簋
公元前11世紀(jì))
妊簋的圈足下設(shè)有四條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為了取食方便而進行的特殊設(shè)計,但與一般圓形器用三足的習(xí)慣有所不同,比較罕見。器身兩側(cè)設(shè)置象頭形的雙耳,長鼻翻卷如垂耳,極其生動。簋的腹部飾有百乳雷紋,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紋飾,沿用至周初。

北單戈簋
商后期 高13.8厘米,重2.65千克,口徑20.7厘米 盛食器。侈口,束頸,鼓腹,圈足。肩有夔紋,并附三獸首。圈足飾雷紋。內(nèi)底有銘文,記此為北單戈氏之器。殷墟前期簋多無耳,此簋當(dāng)是殷墟簋中較早的式樣。1950年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F(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夔紋簋(西周早期)

乳釘雷紋銅簋(商代,高183口徑238)上海博物館藏
銅簋(西周)
(高260寬210口徑190)1986年山西省曲沃縣晉候墓地出土
北京大學(xué)克勒考古與藝術(shù)博物館藏

瘐簋
通高35.7厘米,腹深11.4厘米,口徑22.8厘米,重11千克 西周中期。盛食器。隆蓋,頂有圈形把手。深腹,圈足,下附方座。腹部兩側(cè)有獸耳垂珥。蓋面飾直棱紋,外飾重環(huán)紋。口沿下飾重環(huán)紋,間飾獸首,腹飾直棱紋。耳端飾龍首,兩角飾鳥紋,座四面亦飾直棱紋。蓋器同銘,各鑄四十四字,大意為:瘐自述其先祖父輩在王室職掌威儀,兢兢業(yè)業(yè)。周王又使瘐繼承先人職務(wù),并賜給佩飾。瘐遂鑄簋以享祀神抵,祈求多福。系戴孝時期鑄器。1976年陜西扶風(fēng)莊白家村出土。
現(xiàn)藏周原文物管理所
虎簋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jì)上半葉-前771年)
此簋的造型和紋飾均十分壯麗,微微隆起的蓋部置有蓮花形的捉手,優(yōu)雅美觀。口、腹之間稍稍內(nèi)收,形成流暢的曲線。蓋部、腹部、頸部和口部分別裝飾連綿的波曲紋和交纏的獸目交連紋,氣勢雄渾,富有韻律感。在器物的蓋和內(nèi)底,分別鑄有一虎紋,當(dāng)是作器人的氏稱?,F(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黃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jì)-前11世紀(jì))
簋是盛放煮熟的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它出現(xiàn)于商代早期,但數(shù)量較少。商代晚期,飪食禮器的重要性日益顯露,鼎簋之屬均有增加。這件簋的造型采用當(dāng)時流行的無耳簋式樣,侈口,束頸,鼓腹,圈足外撇。頸飾3獸首,頸、腹、足各飾蕉葉紋、鳥紋、乳釘紋,精細(xì)秀美,腹內(nèi)底鑄1字銘文?,F(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鄂叔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jì))
簋是一種盛放飯食的器具,方座簋是西周初期開始出現(xiàn)的新形式。鄂叔簋方座下有一個小鈴,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動即會發(fā)出悅耳的聲音。方座表面飾鳥紋,極工整?,F(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追簋
高38.6厘米,口徑 26.3厘米,重18.9千克 西周中期。盛食器。隆蓋,頂有圈形把手。侈口,鼓腹,圈足,下附方座。腹部兩側(cè)以回顧形龍為耳。蓋緣口沿下飾竊曲紋,腹飾連體龍紋,方座飾卷體龍紋。蓋器同銘,各鑄六十字,大意為:追對所任職事,日夜虔勤,因而天子多予賞賜。為了答謝和宣揚周天子的寵惠,乃鑄作此器,以祭祀祖考及前代有文德的人。風(fēng)格寬疏流暢,器形厚重,為西周中期墓類極精之作。
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執(zhí)簋
商,侈口,束頸,鼓腹,兩側(cè)有獸形耳,高圈足??谘叵虑昂笾醒敫饕桓〉瘾F首。口沿下、腹、足各飾蟬紋、鳥紋、獸面紋、雷紋。耳內(nèi)各銘1字?,F(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戈父丁簋
商,敞口,卷唇,深弧腹獸首耳。口沿下飾雷紋,前后中央各1浮雕獸首,腹、足各飾乳釘紋、雷紋、鳥紋。腹銘3字“戈父丁”,系戈氏為父丁所作之器?,F(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