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青銅器館中的300多件展品與庫存的藏品,鋪陳的是一幅有關(guān)中國青銅文化的完整畫卷。這些豐厚的收藏得益于博物館從上世紀(jì)50年代至今的盡心征集。據(jù)悉,上博的工作人員從上世紀(jì)便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征集青銅器。七八十年代,冶煉廠、廢品回收站也是收集和搶救青銅器的重要地點。而海外收購、搶救,國內(nèi)征集的腳步更是在近60年的時間里從未停步~
此外,收藏家的捐贈也是藏品的重要來源。走進上博,有兩面大理石墻,那上面刻著上千位捐贈者的名字。李鴻章的曾孫李蔭軒自上世紀(jì)30年代開始賞玩青銅器,他于1979年向上海博物館捐贈了6卡車的青銅器,幾乎傾盡畢生收藏。由此亦可見捐贈者對上博的信任~

上、下:“上海博物館文物捐贈者名錄”—— 一進門就會看到這兩面墻。

滿滿當(dāng)當(dāng)兩面墻的捐贈者名字。不知其他博物館是否也有這么多人捐贈文物?
這些捐贈者名字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上博對捐贈者的尊重以及對文物征集工作的
周到、細(xì)心~

胡寶星青銅館。館內(nèi)的青銅器都非常精美,散發(fā)著歷史的幽香~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下面幾件寶物:
一、海內(nèi)三寶之一“大克鼎”

青銅器展館里的大克鼎很有名氣,此寶物為潘達于女士捐贈~
大克鼎是海內(nèi)“三寶”之一(“三寶”包括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毛公鼎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是金文的經(jīng)典名作。
大克鼎和大盂鼎是潘家的傳世之寶,潘家將大克鼎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大盂鼎現(xiàn)藏于中國博物館。

大克鼎為西周孝王時期器物,造型雄渾、工藝精湛。
大克鼎微斂的口部,方方的唇,寬寬的沿,鼓出的腹部,大立耳,蹄足,氣魄真是夠雄渾厚重的了。再看它周身的紋飾,也透露出一種厚樸美,與它的造型渾為一體。從玉器紋飾演變過來的獸面紋浮現(xiàn)在頸部,寬大的波曲紋在它的腹部形成了帶狀與環(huán)狀相結(jié)合的浮雕,有起伏且連續(xù)反復(fù),透出活潑舒暢的律動感~

大克鼎內(nèi)壁排列著28行291字的銘文,是少見的金文書法杰作。整體布局嚴(yán)謹(jǐn),字跡端正質(zhì)樸,行款縱橫疏密有致,和鼎身的紋飾風(fēng)格脈脈相通。文物界一代宗師徐森玉先生在初次它時驚嘆:“(大克鼎與大盂鼎)乃是研究中國古代史和美術(shù)考古學(xué)的珍貴資料,它們在學(xué)術(shù)上的價值,堪與毛公鼎、散氏盤和虢季子白盤媲美,若以小盂鼎、小克鼎與之相比,真有大巫小巫之別了”。
銘文記了述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并賜給香酒、命服、車馬及1700余名奴隸之事,為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重要史料。
數(shù)千年時光的流逝,給大克鼎披上了遍身斑駁的銅綠,但歷史封塵不住它散射的時代光環(huán)。大克鼎內(nèi)壁鑄刻的銘文告知我們:鼎的最初主人是克,西周孝王(距今兩千八百多年)時的膳夫,專管周天子的飲食,屬于“天官”??说淖娓笌熑A父是周室重臣,輔弼王室,德厚功高。周天子感念師華父的功績,就任命克為出傳王命、入達下情的宮廷大臣。官職爵祿世襲,單傳嫡長子、孫??酥雷约旱囊磺卸嫉弥娓傅挠嗍a,于是作了這個大鼎,用來祭祀祖父師華父。這銘文是周天子把土地賞給臣民的記錄,對于西周的土地制度、社會制度的研究,都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
我們應(yīng)該感謝那位叫克的人,作為這件鼎的最初主人,為后人留下了這件集科學(xué)、歷史、藝術(shù)于一身的古器,使我們知道了兩千多年前的許多事情;我們更應(yīng)該感謝珍藏這尊鼎的最后一位主人潘達于先生,她視大克鼎如生命,歷盡劫波,終于把它保護起來并送進文物殿堂博物館,完成了作為收藏家的最神圣的使命。

上博將大克鼎內(nèi)壁的局部金文做成了金字上墻,熠熠發(fā)光。
站在金文前,使我們感到與2800年前的歷史貼近了~

上海博物館有著不忘舊德的傳統(tǒng)風(fēng)范,他們總是把大克鼎和潘達于的名字連在一起。潘達于,一九○三年三月出生在蘇州,原姓丁,一九二三年十八歲時出嫁到潘家。因丈夫潘承鏡早逝,為了掌管門戶,守護家財?shù)呢?zé)任,改姓潘,名達于。
蘇州潘家是大戶,但分兩族,一是大儒巷的“富潘”,族大,兄弟子侄眾多,從事金融工作者多。一是鈕家巷的“貴潘”,世代書香,曾出過狀元、進士、探花、舉人,代代有人在朝中做官。大克鼎在潘家曾多次被賊覬覦,但由于保護嚴(yán)密,使偷者未得手;大克鼎、大盂鼎價值連城,連外國人也眼紅,他們以重金、洋房相換,但潘家死死守護這寶物,絕不讓寶物流入外國!傳說日本軍國主義者占領(lǐng)蘇州時,為了得到大克鼎和大盂鼎,在潘家花園掘地三尺,由于潘達于周密保護,小鬼子未能得逞。
一九四九年五月,蘇州、上海相繼解放,八月即專門成立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頒布了一系列保護文物的法令和政策。一九五一年七月,已經(jīng)從蘇州移居到上海的潘達于致函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愿將兩大鼎呈獻。
二、編鐘

晉侯穌鐘 西周厲王(公元前9世紀(jì)中葉) 1992年山西曲沃縣北趙村8號墓出土。

參觀編鐘時,一邊仔細(xì)看這青銅器制成的編鐘,一邊聽著旁邊音箱里發(fā)出的編鐘音樂——那是清脆的、悠揚的~

館里的一位研究員正在給幾個年輕人講解:旁邊音箱發(fā)出的編鐘音樂,是考古學(xué)家根據(jù)編鐘上的古文找出韻律,繼而形成樂譜的……
(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看這古文,我輩是無論如何看不懂滴~ 可它卻是編鐘音樂的來源。
下面的編鐘——郘?鐘 (我找不到這個字,所以把牌子端放這里。有哪位高人知曉,快快告訴俺哈,先謝了)

這個編鐘只有一排~
三、鼓座

透雕蟠龍鼓座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jì)上半葉——前476年)
看下圖可知是放鼓的坐基。如此漂亮的鼓座!

四、貯貝器

八牛貯貝器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1956年云南晉寧縣石寨山出土
這個存放寶貝的物件上面有八頭牛坐鎮(zhèn),兩側(cè)的耳是兩只老虎。如此威嚴(yán),誰還敢動里面的寶物?

給這小虎來個特寫——呲牙咧嘴~

我跟著研究員的那個隊伍,聽她講解。
貯貝器身上的紋路幾乎看不見,如果不是研究員說美麗,我是不會拉近看的——確實美麗!
五、幾何條紋的壺

鑲嵌幾何紋方壺 戰(zhàn)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jì)中葉-前221年)

拉近看看幾何紋~ 這樣精巧的圖案,雕刻時該多么不易!我只是看看,都眼花繚亂了,何況工匠們雕刻時,手中的工具肯定是小心翼翼??!
六、盉

吳王夫差盉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jì)上半葉-前476年) 何鴻章先生捐贈
你看到了嗎?這盉的頂部有一圈金文~

上博將盉頂部的金文也做在墻上,非常好看~
七、子仲姜盤
子仲姜盤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jì)上半葉) 葉肇夫先生捐贈
盤子里有鴨子和魚,形態(tài)生動。如果里面有水,就更形象了~

這個女孩對此盤特別感興趣,一邊聽導(dǎo)覽器里的講解,一邊目不轉(zhuǎn)睛地欣賞~
八、“透光”鏡

在博物館參觀能學(xué)到很多知識~


看,透出的光暈多神奇!
九、其他

青銅器館講解很多關(guān)于青銅器制作的知識~

吸引了很多年輕人


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游客

這位父親搞懂之后,正在耐心地給女兒講解~
站在一件件精美的鼎、盉、壺、器前,參觀者感受到的是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上海不是出土青銅器的地方,但這座城市卻有著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青銅器展館,使我們來到這里就徑直登上青銅器鑄造技術(shù)的巔峰,領(lǐng)略商周文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