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內陸法律體系的不同,讓大量內陸法律人才有所顧慮,在申請來港深造的時候望而卻步。但恰恰是在這樣的限制中,亦有港校內陸法律生看到了挑戰(zhàn)和機遇,憑借對兩地法律知識的熟悉,在面試及實習中表現(xiàn)出色,因而獲得國際律師行青睞,于畢業(yè)前已簽訂合同獲公司聘用兼全費資助深造,向成為香港執(zhí)業(yè)律師邁進,既獲聘獲每月數(shù)萬元的豐厚收入,廣西雅思,又能填補兼?zhèn)鋬傻胤芍R的人才空缺。
近年,越來越多內陸生到港院校接受JD(Juris
Doctor)法學博士和LLM(法律碩士)等法律教育。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便針對有關趨勢,成功增收不少內陸生。學院教授、JD課程總負責人何世勛(Stephen
Hall)表示,06年中大JD課程首次收生時,內陸生只有10多人,至當前內陸生已增至55位。他介紹指,內陸生如想畢業(yè)后在港取得律師執(zhí)照,必須在港讀法律學士或JD課程,然后修讀PCLL(法學專業(yè)證書),并取得在港律師行至少2年的培訓合同。
香港法律專業(yè)受青睞
兩地法不同 來港深造挑戰(zhàn)大
由于法律教育體系相異,內陸生修讀JD課程時都要面對兩大挑戰(zhàn)。何世勛指,JD以全英語教學,不少內陸生在修讀初期都感到吃力。不過,他表示,選讀JD的內陸生能力亦很強,只要在英文環(huán)境中鍛煉,進步便非常快;另外,對于在內陸學習法律本科的學生來說,修讀JD時先要「推翻」之前4年所學,再接受新的法學理念,然后互相結合,難度更是不小。
畢業(yè)于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國際經濟法課程Rachel,是06年第一批入讀中大JD課程的內陸生,今年暑期畢業(yè)。雖然有這樣的「先天」限制,但她仍表現(xiàn)突出,經兩次面試及一個月實習評估,未畢業(yè)已獲英國某大律師行提供培訓合同(Training
Contract),由公司資助全部學費全職修讀一年的PCLL,明年畢業(yè)后即可于該公司服務,起薪點達數(shù)萬元。
簽培訓合同 畢業(yè)后起薪數(shù)萬
Rachel表示,近年不少香港律師事務所都為外國公司到內陸發(fā)展提供法律服務,或為內陸公司來港上市提供法律信息,有內陸背景、了解內陸法律體系的學生就業(yè)很有優(yōu)勢,若能在港取得律師資格,對將來發(fā)展更好。她又笑言,班上內陸生雖只有10多個,有5位在畢業(yè)前已拿到培訓合同,比例很高,可見內陸法律生深獲業(yè)界重視。今年入讀中大JD課程的內陸生陳立,來自浙江,本科修讀經濟,有3年工作經驗。他表示,選擇來港讀法律,是因為這邊的學習資源豐富、教授對兩地法律體系較為熟悉,而學校與法律界也有密切聯(lián)系,為學生提供很好的知識平臺和發(fā)展機會。
他指,雖然大部分修讀JD的內陸生傾向于做專業(yè)律師,但自己當初選擇此課程則是想為自己多鋪路,既可以做律師,也可到其它公司做法律顧問。他笑言「多留一條路,一年后再做定位也不遲?!?/p>
香港法律專業(yè)的就業(yè)前景
LLM(法律碩士)的就業(yè)前景
回中國發(fā)展,這個是大多數(shù)LLM的選擇。有工作經驗的律師通常還是會回國,因為在國內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或家庭。而沒有工作經驗的LLM在美國更加找不到工作,所以還是要回來。
具體而言,在中國LLM可能獲得的工作職位和工資水平有以下幾種情況。
(1)外所Associate
在外所(即知名美國、英國律所)獲得associate的職位,根據(jù)個人情況、地理位置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待遇。
如在美國辦公,香港辦公室,中國大陸辦公室。
(2)外所可轉換為Associate的職位
部分外所的中國辦公室不會直接提供Associate職位,而是給予Consultant、China Law Consultant、Chinese
Consultant、Chinese Associate、International
Associate等職位,其起始工資也較Associate低一些。但是,律所會在招聘時明確說明,經過2-4年的工作后,會轉為Associate,并提供與其它Associate等同的工資。
(3)中國律所職位
將中國律所排在最后,并非是覺得這是最差的選擇(可能就長期而言,恰恰相反),而是因為選擇這條道路的LL.M.很少。進入中國律所,LL.M.一般會獲得Associate職位,但是和外所相比,待遇水平相差較大。
留學法律專業(yè)后 工作就業(yè)的類型
在香港讀了LLM,或者MPHIL,PHD,JSD等之后,就業(yè)情況如何呢?這或許是很多留學的人要關注的問題.我記得當年過來香港,問及其它師兄師姐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都說在香港工作很難.至于具體的情況,則沒有說清楚.來港兩年來,我們不少同學都在此處找到了工作,并留了下來.但至于工作的經歷和從事工作的類型,確實是值得思考的。
在我所了解的,城市大學法學院去年讀LLM(2005年畢業(yè))的內陸學生有50人左右吧(具體數(shù)字不是很清楚)。
一是律所。我見不少同學都是到一些和中國實務相關的律所工作.他們的方式是,發(fā)簡歷到一些律所,經過面試進入.有些是先到律所實習一段時間后,看到有空位便留下來. 律所一般的工資,我見一般的律所給大陸學生的工資,剛開始都是10000塊左右.而一些好的則是20000或30000一個月.而我聽班里不少律師同學說,他們很多人,做到一般的律師工作,都是一個月4萬左右.至于進入律所的機遇,其實是很難說的,機會不是很多,看是否剛好碰上.這個也是很多人一直進不了的原因.我的一個同學說她曾發(fā)簡歷給一家律所,等到她差不多忘記,幾個月之后,那律所才聯(lián)系她.看來,他們是將簡歷存起來,等有需要的時候才來選擇.這樣的方式,也讓很多留學學生碰到簽證時間的困難. 另外一方面,有國內司法考試證的朋友,可能有多點機會.但不是絕對。
二是公司。這幾年香港的就業(yè)形勢很好,特別是很多公司北上(向國內發(fā)展),則給我們更大的工作機會.進律所的機會很難,所以我見不少人都是進入公司.我的幾個同學,進入的公司的類型很多,有一些是報社,金融銀行或者保險等.看他們的經歷,剛開始一般月工資也是10000左右.當然要看一些行業(yè).有些高些.如何獲得這些職位,一般通過網絡上查找空職位.香港有不少網站,每日都有很多職位提供.我知道比較好的有明報的求職,還有香港勞工處的網站,還有其它的,比如雅虎的求職等等10多個。
三是關于實習和就業(yè)之前的應付
在香港讀書的時候,找個地方實習,是很實在的事情,對以后在香港就業(yè),或者回去國內就業(yè),都是有很大好處的.我的不少同學在城市大學法學院的時候,利用最后假期時間,去政府部門實習,比如知識產權局等,或者去一些國際性組織,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或者去一些律所,或者去一些報社等等。
找實習的方式,一般各個學校的學院都可以幫忙,就是通過學院聯(lián)系,但這種機會是很小的.因為機會一來,都有很多人一起去競爭.我有不少同學都是在等學院,結果都是空等了. 一般都是自己出去找.我的方法是,最好找一些曾經在那些部門里頭實習過,或者認識的人在里頭,這樣,就知道那些部門每年都有接納實習生的習慣,則發(fā)申請過去,機會就比較大. 另外一些方式,是通過同學和老師幫忙.有不少香港同學是在外面律所或者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通過他們了解情況是很好的.至于老師,不少老師都是在外面做某個很高職位,則就更有機會爭取了。
我的不少同學畢業(yè)之后都回去了.有的當了老師,有的繼續(xù)回去考公務員,進入公司,做律師等等,似乎和國內的研究生是一樣的處境.能留在香港的法律學生畢竟是少數(shù),而通過比較他們的特點,都是有很強的競爭力的.英語和語言以至一些證書等等.但生活是比較緊張,在香港.每次聚會碰面,都大抱怨水.但面色卻有得意之色.因為很多人對以后的生活,還是充滿著信心.應該是差不多提薪了吧。
<原文:http://www./index/201010/2527317_19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