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青島市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問道2011 2012-04-05
天柱山摩崖刻石(國家級文保單位)    天柱山,古稱高寶山,海拔近300米,位于平度市北25公里處葡萄之鄉(xiāng)大澤山脈。此山似東天一柱,峻峭突兀,風光絢麗。散落其間之東漢、北魏、北齊及金元等朝代的刻石燦若群星,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群刻之中則以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所書《鄭文公碑》為最之。   《鄭文公碑》俗稱天柱山摩崖刻石,刻于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碑高3.2米,寬1.5米。陰文20行,每行40—50字不等,全文共計881字。其內容主要記載鄭道昭之父,持節(jié)將軍兗州刺史南陽公鄭羲之生平事跡和著述,為鄭家歌功頌德。碑文結字寬正,筆力雄健,筆劃工整精細,端正而不滯板,字體厚重古樸,富有漢魏之風。生動體現(xiàn)了北魏年間中國書法由隸到楷的變化。乃考據(jù)中國書法源流不可多得之珍貴文物。清代中期,提倡北魏書法,書風為之一變。清包世臣曾贊其“北魏體多旁出,獨此碑字真正。有海鷗云鶴之致,其篆刻、分韻,草情畢具也?!比~昌熾則贊之“唐初歐、虞、褚、薛之諸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此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稱鄭“書中之圣也”。1984年大畫家劉海粟曾登天柱山題詞,贊為“魏碑國寶,絕壁生輝”。   鄭道昭諸刻,不僅國內崇尚,國外書法界亦贊嘆不已。僅日本每年就有數(shù)十批代表團前來觀賞。日本著名書道家種谷扇舟先生連續(xù)十數(shù)次前來觀摩,尚深嫌不足。日本書道會女代表團長北地美子(70余歲)稱:50年前即看到鄭文公碑拓片,夢寐以求能親眼得見,今日夢想終成現(xiàn)實。當她一眼看到鄭文公碑時,竟搶前抱住碑石,眼含熱淚,撫摸著碑身喃喃自語;“這次可真摸到你,盡管你的身體是涼的,可我感到你是熱乎乎的”。   天柱山摩崖刻石,以書法、石刻藝術聞名遐邇,是中國書法由隸到楷大變改體現(xiàn)之瑰寶。還是近年來吸引國內外游客之旅游勝地。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國家投資70余萬元,對碑身進行化學保護處理,并拆除舊亭,新建仿漢碑亭和登山階梯。碑亭細部飾以北魏時期較為典型的卷草紋線,外飾則全部采用紅色花崗巖剁斧、雕刻、鏤刻而成。其造型古樸典雅,面貌一新。遠望石路婉蜒曲折,直至碑亭,似一條飛動的銀龍,沐浴在赫色山光映照之中。田橫五百義士墓(省級文保單位)    位于即墨東部黃海中田橫島(今即墨市田橫鎮(zhèn))西部的高坡上,海拔54.5米,為西漢時代遺存。該墓由石塊與沙土筑成,高約2.5米,直徑近20米,雄偉莊重。   秦末,田橫從兄田儋起兵反秦,楚漢戰(zhàn)爭中,齊王田廣被韓信虜而殺之。田橫亦自立為齊王,孤軍奮戰(zhàn),一度收復了泰山以東失地,后為漢軍所敗。田橫率其五百徒屬逃之海島(即今田橫島)。劉邦稱帝后,視田橫為后患,遣特使召見田橫。田橫自度國家危亡,利民至上,遂應召前往。行至河南僵師自殺。島上五百義土驚悉噩耗,肝膽俱裂。于其衣冠冢前集體揮刀殉節(jié)。后人感其忠烈,收五百義士遺骨,合葬于島頂,并立廟祀之。后田橫店被海盜所毀,“齊王田橫暨五百義土之位”的石碑至今尚存。田橫及五百義士的高節(jié),古今贊頌不絕。現(xiàn)代著名書畫家徐悲鴻創(chuàng)作的“田橫五百士”大型油畫,生動地再現(xiàn)了田橫五百義士威武不屈寧死不降的英雄氣概。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里河遺址(省級文保單位)    位于膠州市城南北三里河村西側,面積約5萬平方米。遺址的地層堆積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龍山文化類型遺存,下層為大漢口文化類型遺存。距今約4 000年左右。經 1974年、1975年的兩次發(fā)掘,其出土文物達 2 000余件。僅屬龍山文化獨有的薄胎黑陶(又稱蛋殼陶),在三里河出上之多、工藝之精,均為罕見。出土文物中1件黑陶高柄杯,高20厘米,重39克,口盤部分僅厚0.3毫米,至今保存完好,光亮如鏡,堪稱絕世佳作。   另外,還發(fā)現(xiàn)龍山文化類型墓葬近百座,大汶口文化類型墓葬60余座以及房屋遺跡、窯穴等。從而證實了考古界早年提出的認為典型龍山文化起源于東方的一支古老文化論點,使典型龍山文化的研究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個別出上隨葬器物上還發(fā)現(xiàn)涂有珠紅的現(xiàn)象,估計有某種宗教意識之意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海魚的骨骼和成堆的魚鱗等物,經海上魚類學家鑒定,確認屬于4種海魚骨骼(鯨魚、梭魚、黑加吉、鰳魚)。由此可見,膠州灣畔的三里河一帶早在4 000多年前已是漁港了。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瑯琊臺(省級文保單位)    位于膠南市夏河城東南5公里處海濱,景觀雄偉壯麗,號稱“千古名勝”。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對年,越王勾踐北上稱霸,由會稽徙都瑯琊,起觀臺,盟諸侯,號令群雄。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郡縣,曾南登瑯琊,并遷民萬戶修筑瑯琊臺,立石刻,頌秦德。此后,秦始皇又曾2次登游,并兩遣方士徐福攜童男童女數(shù)千人由此啟航東渡日本。瑯琊臺自此聲著史籍?,F(xiàn)秦始皇刻石已毀,秦二世刻石尚存于中國歷史博物館中,系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刻石之一。   明萬歷26年,瑯琊臺曾獲重修。今臺基殘存,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00米,上層6-7公分。秦磚漢瓦隨處可見。膠南文物部門曾在此發(fā)掘出土完整的“干秋萬歲”秦代瓦當。1982年在臺頂發(fā)現(xiàn)殘石刀,系原始生產工具;在臺下還出上了石器、陶器、古幣等遺物300余件。據(jù)此考證,瑯琊臺周圍可能有龍山文化和商代文化遺址。新石器時代及商周時期,就有人居住和攀登過瑯琊山。臺前還發(fā)現(xiàn)有陶質雙管地下管道,直通臺頂。經鑒定為戰(zhàn)國時期陶管,乃筑臺時敷設的下水道。該物為研究中國古建筑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保單位。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已投資增建了瑯琊亭閣,維修了山路,成為旅游熱點。膠南市還擬投巨資綜合開發(fā)瑯琊臺旅游資源。德國總督府舊址(省級文保單位)    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中部觀海山南坡(沂水路問號)。始建于1903年,1906年竣工。建筑面積7132.3平方米,耗資85萬馬克。建成后為德國總督辦公之地,故名總督府(俗稱“提督府”)。   該樓是一座磚石、鋼、木混合結構的建筑。采用十九世紀歐洲公共建筑的對稱平面,四面和中間略為突出、中軸線外突出之風格特點。屋頂用紅筒瓦覆蓋,坡度較大,圍以鐵欄桿,即美觀又做避雷之用。樓前空間極為廣大,向左、右放射出6條道路。兩旁布置一些德國高級官員住宅和法院、看守所等壓迫中國人民的機關。前方廣西路、太平路一線設置了洋行、旅館、飯店等大型建筑,初步形成為德國殖民統(tǒng)治者在青島的政治中心??偠礁郎矫婧#《雺延^,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特別是青島市區(qū)建筑方位多不規(guī)則,象總督府近似正南正北的建筑極為少見。   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侵占青島。總督府即被日本駐青島守備軍司令部盤踞;1922年底中國政府收回青島,總督府成為膠澳商埠督辦公署辦公地,1925年改為膠澳商埠局辦公地;1929年4月總督府成為接收青島專員公署,同年7月成為青島特別市政府所在地。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總督府成為日偽青島最高統(tǒng)治機關,先后稱“青島特別市公署”、“青島特別市政府”。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再次將總督府作為青島市政府辦公樓。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總督府成為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樓。   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國總督樓舊址(省級文保單位)    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龍山路26號(今迎賓館),是一座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筑。原為德國占領青島時期,德國總督官邸。始建于1903年,1908年竣工,建筑面積4 000余平方米。樓高30余米,全部建筑費用100萬馬克。   總督樓是一座石、鋼、磚、木混合體的四層樓,其建筑風格獨特,氣派豪華。房間內部裝演、陳設異常華麗,地板拼為人字形,護墻板雕刻精細,壁燈,吊燈五顏六色、造型各異,室內壁爐上鑲嵌有各種玉石,閃閃發(fā)光。臥室的內墻面皆用綾子裝裱,室內陳設德國鋼琴、沙發(fā)、茶幾、書櫥等物,至今保存完好。其附屬建筑,如室內噴水養(yǎng)魚池、花房及飼養(yǎng)鴿子和猴子的地方也均獨具風格。樓周圍建有5-6處地堡,其中還有通訊地堡。樓北約100米處修有一處馬廄(現(xiàn)已拆除)。為修建該樓和總督府,在青島開辟了幾處采石場,用輕便鐵路運石料至工地,并在大鮑島北部(現(xiàn)中山路北端)修建了窯場(大窯溝由此得名),燒制磚瓦供建樓使用。   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侵占青島,總督樓成為日本青島守備軍司令官琊。1922年底,中國政府收回青島,總督樓成為膠澳商埠督辦官邸。1925年,膠東護軍使畢庶澄住進總督樓,1927年3月畢被張宗昌槍斃。此后,總督樓改為招待客人之用。1934年總督樓正式改為“迎賓館”。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后,曾改為“國際俱樂部。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作“迎賓館”。1949年青島解放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等和部分外國貴賓曾先后在此下榻。   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浇烫茫ㄊ〖壩谋挝唬?  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江蘇路15號內的小山丘上,原為德國人聚會作禮拜之用,故稱“德國禮拜堂”。因教堂頂部有報時鐘樓,俗稱“鐘表樓”、該教堂1908年始建,1910年竣工。為德國古堡式建筑,磚石結構。外觀雄壯宏偉,內部寬敞明亮。   基督教堂屆德國基督教信義會(亦稱路德會)柏林教會在青島之教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柏林教會經濟枯竭,無力東顧,于1925年以4萬美元的代價轉賣給美國信義協(xié)會,使之成為在青所有外國人作禮拜用的“國際禮拜堂”。青島解放后,基督教愛國人士于1950年發(fā)起中國基督教“三自”(自治、自信、自傳)革新運動的倡議,在此設立青島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辦公室。   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主教堂(省級文保單位)    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觀海山之西,浙江路北端高崗之上,1932年始建,1934年建成。占地約2470余平方米,建筑主體長80米,原名“圣彌愛爾教堂”。是青島市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國唯一祝圣教堂。   天主教堂結構以鋼筋混凝上與花崗石結合而成。建筑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形。其外部主要用黃色花崗巖砌成,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玫瑰窗,兩側各聳立一座鐘塔,塔身高 56米,頂尖各豎 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的上部懸大鐘4個,走廊皆襯以彩色玻璃窗,光線充足。屋頂用黃白兩色粉刷,在紋線角貼金裝飾。堂內大廳可容千余人。教堂后方設有兩個大祭臺,左右下方對稱兩個小祭臺,配之以上方穹頂?shù)氖ハ癖诋?,堪稱格局獨特,莊嚴美觀?!拔母铩逼陂g,局部建筑曾遭損害,1980年市政府投資修復。1982年4月復活節(jié)之際重新開放。   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八大關建筑群(省級文保單位)    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東部,始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南瀕大海,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太平角、匯泉角拱衛(wèi)左右,湛山、太平山環(huán)列于北。此地街道以中國古代著名關隘命名,故稱“八大關”,實為十大關(即山海關路、正陽關路、嘉峪關路、武勝關路、臨淮關路、紫荊關路、寧武關路、居庸關路、函谷關路韶關路)。這里的別墅式樓房因形就式,設計精巧,兼有歐、亞、美數(shù)十個國家之建筑風格,有“世界建筑博覽會”之稱。現(xiàn)為國內外聞名的風景療養(yǎng)區(qū)。   1992年 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八大關建筑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康有為墓(省級文保單位)    原位于青島市嶗山區(qū)李村鎮(zhèn)附近的棗兒山(亦稱象耳山),“文革”中遭嚴重破壞,1985年遷于浮山之陽,大麥島村北山,背山西海,肅穆壯觀。   康有為(1858—1927),廣東南海人,1887年至1898年曾7次上書,要求變法圖強,“百日維新”失敗后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回國。1923年來青購得福山支路5號(原福山支路6號)寓居,1927年2月28日病逝于青島。   康有為去世后,原擬遷葬故里,暫盾嶗山象耳山,1943年始正式安葬。1929年曾由新昌呂振文撰書墓志銘。1984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并征得康公家屬同意,在青島前海浮山之陽,重建康有為墓,并由康公門生劉海粟撰書“南??倒怪俱憽?。   1985年該墓建成,占地1.5畝,花崗石圍墻,墓分三層,新墓志銘碑立于墓抓1985年10月27日,在新墓地隆重舉行了康有為遷葬和墓碑揭墓儀式,全國政協(xié)、省、市有關領導及康有為親屬100余人參加,康之親屬親手將其遺骨安放于新墓穴內。   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康有為墓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青島燈塔(市級文保單位)    小青島,原名青島,亦稱琴島。位于膠州灣人海口的青島灣內,距岸720米。面積0.012平方公里,海拔17米。和棧橋一樣,同為青島的重要標志。德國侵占青島后,于1900年在島上建立一座燈塔,為來往船只進出膠州灣導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在小青島東面修了初具規(guī)模的防波堤與陸地相連接,于島北面筑起了一道防波堤。青島解放后,燈塔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建,增高了塔身(高15.5米)。塔身白色,呈八角形,是國內外船只進出膠州灣之重要航標。   近年來,政府投資重建小青島為旅游熱點,建造了以琴島和大海為主題的雕塑,來往游人絡繹不絕。   1992年1月 16日,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棧橋回瀾閣(市級文保單位)    前海棧橋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海濱,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的重要標志。   1892年,清政府青島駐軍在此搭起了一座鐵木結構、以木鋪面的棧橋,長約200米,專供裝卸軍用物資之用。德國侵占青島后,對棧橋加以改建,橋身延長至350米,并在橋上鋪設了輕便鐵軌,專事運輸由德國運來的軍需物資、大港碼頭建成后,棧橋遂向市民開放。1931年,國民黨青島市政府為適應旅游需要,投資25.8萬元,由德商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延長至400米,全部改用水泥鋪面,并沒有排水設備,橋南端增建半園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國民族傳統(tǒng)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名“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圓形亭柱。閣內為二層圓球形廳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可回旋登上二樓。全部工程于1933年4月竣工。   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組織施工力量對棧橋進行了全面整修。橋南段采用16榀排架取代了原橋的34排樁。橋北端東側新建了一座螺旋眺望臺,原橋人口處的6根檔車石柱,被彩色花崗巖寬石取代。   1992年1月16日,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湛山寺(市級文保單位)    位于青島市太平山東麓,三面依山,南眺大泳1931年,國民黨南京政府交通部長葉恭綽和佛學家周叔迦等在青避暑,見道教盛行而佛寺罕見,商討決定在青島建一座寺廟。1932年,炎虛法師自西安護送經版至上海,葉恭綽在上海邀請炎虛法師至青島主持建廟事宜。先期領地73畝,兩年后不足用,又領地76畝,繼爾又撥藥師塔周圍,芝泉路以西小山悉歸湛山寺。炎虛法師聘請盧樹森、趙深兩位工程師設計寺廟建筑藍圖、按建筑規(guī)劃,分期施工。全部工程分五期完成,資金全由社會名流出面捐贈,共計10年時間全部完成。   湛山寺坐北朝南,是一座五進院落,其中第三進是主殿大雄寶殿,第五進為藏經樓。湛山寺為十方選賢叢林制,屬天臺宗,以講學、念佛為主,方丈和尚為全寺主持,下設監(jiān)院(總務)、知客(外交)、糾察(檢查清規(guī)戒律)。1935年曾在此創(chuàng)辦“湛山寺佛教學校”(后改為佛學院),為當時國內著名佛教學府,受教門徒遍于國內外。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湛山寺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康有為故居(市級文保單位)    屬現(xiàn)代名人紀念館類博物館。座落于青島市市南區(qū)福山支路5號(原福山支路6號),為德式三層樓房。此樓背依小魚山,面臨匯泉灣,建筑面積1060平方米。1987年康有為逝世70周年之際修葺開放,展室使用面積80余平方米。1992年又將康有為故居進行了整修,擴大了兩個展室。   康有為是近代中國維新運動領袖。他從1923年起在此購屋寓居。此宅系德國占領青島之初總督官邸??祵@所住宅甚為滿意,認為“屋雖卑小,而園甚大,望海碧波,僅距百步”,將其題名為“天游園”。1927年2月28日5時康有為在此逝世。   康有為故居的陳列分兩部分。一是介紹康有為生平與戊戌變法,由歷史照片、文獻和實物組成,同時還展出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研究康有為的專著和文章,主要介紹康有為在中國近代史上歷史地位。二是以故居復原陳列為布局的3個展室,分別展出康有為的遺物和隨葬品,介紹康有為在青島的生活、逝世和安葬與遷葬情況,以及康有為生前收藏的中外文物珍品、康有為的書法作品等。   1985年1月25日青島市人民政府將康有為故居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海寺(市級文保單位)    位于峻山區(qū)夏莊鎮(zhèn)源頭村東側,它是青島地區(qū)最古老的一處佛教寺院,屬佛教“臨濟派”,為紀念創(chuàng)建該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師而得名。寺前“霸王臺”是商周時代先民集居之地,距今已有3000余年歷史。只一水之隔的“財貝溝”,曾多次出上青銅器,是東周時代的一處墓葬群。   現(xiàn)法海寺遺址,是1934年重修后的規(guī)模,占地面積約12畝,分前后兩院。前院建大雄寶殿,系木磚結構,琉璃瓦,單檐無斗拱“歇山式”建筑,后殿是“硬山式”建筑。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和四月初八是法海寺廟會,香火極盛。   法海寺地處山谷,附近土地肥沃,果樹成林,是青島地區(qū)古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嚴寺(市級文保單位)    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位于嶗山東部海濱那羅延山西南麓。三面環(huán)山,東鄰大海,乃嶗山現(xiàn)存唯一佛寺。   華嚴寺幾經興廢,歷史頗久。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憨山大師在此居窟修禪2年;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憨山大師以“私修”廟宇罪充軍廣東雷州,后死于曹溪。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即墨進士黃宗昌辭官還鄉(xiāng),隱居嶗山,籌資興建華嚴庵,但庵未建成,即毀于兵災。其子浦江今黃坦繼父遺志,助即墨準提庵慈沾和尚重建華嚴庵于現(xiàn)址。其后屢經修茸,迄今仍為當年規(guī)模。1931年始改稱華嚴寺。   原庵共四進。第一進原有僧舍12間。第工進為藏經閣,閣中藏有清順治九年刊本的大藏經一部,明人手抄《冊府元龜》一部和明版經典數(shù)冊。該經等藏品經郭沫若鑒定,認為是國內珍寶,囑于保護。第三進為正殿。第四進為后殿即大悲殿。華嚴寺極盛時共有殿宇僧寮130余間,僧侶80余人。其寺庵布局嚴謹,結構精巧,殿宇崇宏,雙層歇山,四角飛檐,古樸清雅。華嚴寺前路西設有塔院一座,乃寺中歷代主持藏骨之處。塔頂兩株蒼松緊繞塔身,虬曲多姿,故得名“松抱塔”。據(jù)傳農民抗清英雄于七遺骨埋藏于此、寺前澗底西側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圓洞,深不可測,用手拍之如魚鼓聲之,故名“魚鼓礦、旁有清人所鐫“云穴”兩個篆字。寺后半坡“寂光洞”,洞大如屋。山頂一平石,名“望海樓”,立于石上,東望大海,明曠無阻。   該寺“文革”期間被毀。1984年市文物局投資維修,復其原貌,并派市級文管所進駐管理。一年四季,游客不斷。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