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天卉中學胡志民校長談高效課堂(六)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6-23 22:47:29 / 個人分類:教學改革 八、“大單元教學”的流程 大單元教學的流程一共六步。 一、整合教材:假期統攬三年教材,整體“消化”進行“個性模塊”整合;學期初以學科為單位集體研討,確定本學科“大單元模塊”;以教研組為單位,確定“授課模塊”。 二、整合教師:以學科為單位,對所有同學科教師進行個性分析,篩選強項,根據教師情況進行“強強聯合”組建教學模塊;教師根據單元組合進行單元備課,自行選擇“授課模塊”,確定本教學單元的周計劃、月計劃、學期計劃。 三、集體備課:我們把集體備課叫集智備課,集體備課做不好,導學案就編不好,導學案編不好課堂就進行不好。 四、編寫導學案:編寫導學案是決定了課堂成敗的關鍵,課堂出現問題80%都在導學案上,導學案編得過簡,對孩子沒有導的作用,導學案過難,孩子沒法用導學案進行學習。 現在導學案存在三類問題,一個是簡單化,列一個提綱;一個是剪切化,從各個資料上剪切一切東西;一個是習題化,把一些習題按照從簡到難的順序一羅列就成導學案了。導學案沒有體現方法植入,沒有學習路徑的引導,沒有學習扶手的搭設,這樣的導學案沒法讓孩子作為學習的工具進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起不到導學的作用。這樣的課堂導學案失去了作用,教學將無法進行了,所以我們對導學案有嚴格的要求,一是要編好,一定要發(fā)揮集體備課的作用,要編制一份含金量高的導學案,課堂才能有效的進行。 感悟:由于現行的教材不能滿足學生自學的需要,所以教師要編寫導學案(也稱學案),我們常把導學案比作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編寫導學案的目的是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就是把學生從“已知領域”引向“未知領域”。根據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通過已有知識,學生自己閱讀和理解就能掌握一些新的知識。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清楚為什么要編寫導學案以及如何編寫導學案,如果習題化或編成提綱式就不能實現引領的作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難以完成自學的任務。 五、上課:分為幾步,一是預習展示課,也叫尋法課。利用1-2節(jié)課的時間把導學案預習透,預習展示課不到位,下一節(jié)課將無法進行,要求用獨學、對學、群學的學習方式完成A、B、C三類目標。學習目標分為四類A類、B類、C類、D類,A類目標屬識記類,如英語的單詞、語文的字詞、理科的定理、定義、公式,B類問題通過對子組來完成,C類問題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D類問題就是教學重點和難點,可能經過小組討論也完不成,但完成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這個作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來呈現。“預習展示課”中的展示內容要少而精,要對“提升展示課”有指導和鋪墊意義。 感悟:本環(huán)節(jié)對學習的方式和學習目標的劃分比較明確,基礎知識通過獨學完成,基本應用通過對學或小組合作完成,循序漸進,穩(wěn)扎穩(wěn)打,既能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給學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途徑。 第二是提升展示課,要叫展法課。是高效課堂最精髓的一部分,為什么高效課堂要展示?有兩個作用,第一個是讓學生把學習成果發(fā)表出來,把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把研討的內容通過展示的過程提升出來;第二個作用就是利用展示的方式來激發(f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因為孩子的表現欲和探究欲是天生的,孩子對什么東西都好奇,對什么事都想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是每個人都存在的天性。我們就利用孩子的這種天性,讓他把知道的和想要表達的在課上說出來,說的過程實際上看孩子對一個問題的思考思路,老師要捕捉到孩子思維中存在的問題,你就會發(fā)現孩子在學習當中哪里出毛病了,教師在點撥指導的時候就有了抓手。如果不通過展示的過程,孩子做錯了我們只知道結果錯了,應該怎么做才對,那么這個孩子就沒有思考和學習的歷程,這個學習永遠是不深刻的。再一個通過孩子展示,得到了同伴的認可,孩子就有了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對孩子的學習是一個強化,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感悟:很多教師對高效課堂的展示環(huán)節(jié)存在異義,認為學生講不明白,浪費時間。實際上也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一些教師常常終止學生的展示,取而代之,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展示的目的和意義沒有理解。 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展示就是讓一部分學生給另一部分學生“灌輸”,目的是為了講明白,既然這樣還不如由老師“灌輸”效果好。所以,我們常常發(fā)現一些所謂的高效課堂把教師的滿堂灌變成了學生的滿堂灌,結果可想而知。這些教師不但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反而滿腹牢騷,認為“模式”有問題,其實是他自己不求甚解并且錯誤地操作。 高效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必須要通過一定的形式呈現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用胡校長的話說就是“讓學生把學習成果發(fā)表出來,把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把研討的內容通過展示的過程提升出來”。在這種課堂模式下,展示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沒有學生的展示,教師將無法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如果教師將知識再講解一遍,自主學習便失去了意義,課堂有限的時間也不允許。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展示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交流能力、表現能力,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意識。從教師的角度看,可以了解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效果,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為教師的點撥和精講提供參考。 第三是鞏固展示課,叫用法課。這種課型重點體現的是老師對習題的設計能力,我們這種課堂,一是孩子的活動多了,孩子在課堂上動口時候多了,動手時候少了,發(fā)現過了一段時間,一到考試的時候,孩子就錯誤百出,達不到學習的目的,學習成績不但沒提升,反而下降了。原因就是讓孩子動手的時候少了,給孩子設計的練習題發(fā)散度不夠。鞏固展示課設計的練習和傳統的作業(yè)是不一樣的,傳統的作業(yè)老師沒有目的性,留的作業(yè)就是課后的第幾題到第幾題,哪頁到哪頁,出現大量的重復,同一個題目做了一個,第二個就沒有必要再做了。重復的作業(yè)只強化了兩個東西,一個是 感悟:改革之初容易走入一個誤區(qū),就是學生“講”的多,動手練的少,在前面講的頭頭是道,一動筆就錯誤百出,這都是因為沒有及時鞏固訓練造成的結果。 在鞏固訓練上也有一種錯誤的認識,就是熟能生巧,認為題做的越多越好。其實,熟也能生厭,大量的重復訓練加重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也讓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學生考試出現錯誤不一定是因為做的遍數少,可能是由于學的不透,第一次做時稀里糊涂,第十次做可能還沒弄明白,不斷的練習只是強化了錯誤。 第四是單元論壇課,叫驗法課。這是給老師的一個出口,我們限制了老師講,但老師總是不放心,總是懷疑不講學生是否能會,憋不住,最后根據實際設計了單元論壇課,在一個單元結束之后,讓老師充分發(fā)揮講的作用,要好好講,你認為一個單元當中還有哪些東西需要二次提升的,二次挖掘的,要引領學生再提升,再挖掘,要進行精講,領著學生梳理這一單元的知識脈絡,建立知識樹,讓學生做好單元筆記,做好單元測驗。在此環(huán)節(jié),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精講作用”,挖掘深層次,提升層次,“二次補充”。 感悟:教學改革很容易走向極端,我們既不能夸大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無限地放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認為學生無所不能。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應該全盤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恰當的點撥和適時的精講能起到“助推”的效果,從而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更高效。學生的學和教師的講不是一對“冤家對頭”,而是相輔相成的一對“主輔”關系。 郭思樂在《杯子邊的智慧》一文中對教與學有一個形象的比喻。 杯子裝水,平平常常,卻隱藏了智慧。古代最初的杯子用黏土做,邊做得很厚,笨重而容積小,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改進,它的“體”——杯子本身(邊)越來越薄,而杯子的“用”——裝水的功能,越來越大,同樣的杯子,可裝更多水了,這對教育教學是有啟發(fā)的。教學的“體”就是教本身,教是為了使學生學起來,所以教學的“用”——功能,就是學生的學。這樣,教學就像是一只杯子,杯子的邊薄,裝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 然而,杯子的邊再薄也要存在,否則如何能裝水呢? 六、下課:沒有總結就事倍功半,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下課的總結分教師層面和教師層面。 教師要對課堂進行教學回顧,寫出反思,總結經驗;要對收上來的導學案進行批改、歸類,對答題的書寫格式、步驟、嚴密性等做出恰當評判,不合格的要當面批,問題多的要通過鞏固展示課解決。 學生要進行自我回顧,反思展示的效果,今后改進的措施等。對本課了解不透徹的,通過對子組,小組合作或詢問老師及時解決,做好總結、積累、糾錯工作。 |
|
|
來自: IIOVEREADING. > 《英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