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從圖2可以看出當吡啶羧酸第一次進入水體后,微生物并未立即對其分解,而是有一定的遲延期,從生態(tài)角度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當控制酶2和酶3合成的基因中的任一個基因發(fā)生突發(fā),都會引起黑色素無法合成而形成白化病。但是如果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發(fā)生突變,卻不會引起白化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情況下,人體不存在酶4,當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發(fā)生突變后,苯丙氨酸過量就會刺激人體產生酶4,則酶4可稱為_________酶。研究還表明,當黑色素合成過多時,酶3就會和黑色素結合,形成顏色較淺的黃色素,該調節(jié)稱_________調節(jié)。
43、下圖A、B、C、D表示基因型為AaBb的玉米植株的四種繁殖方式,請根據圖回答。

 ?。?)A過程中常采用③_________處理幼苗,其作用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B的①過程所需的營養(yǎng)是由_________提供的。形成的種子其種皮的基因型為_________。
 ?。?)C過程中細胞分裂后期每一極的基因組成是_________(寫出基因型)。D過程中,融合細胞的類型有_________種(只考慮兩兩融合)。
 ?。?)若用14C標記CO2分子,則14C在玉米光合作用過程中,將依次出現(xiàn)在_________(化合物)。
 ?。?)有一批基因型為BbCc的種子,已知B基因決定果實紅色,b基因決定紫色,C決定果色存在,c決定果色不存在(即白色)。請推導實驗種子繁殖后,子一代表現(xiàn)型的理論比值為,紅色︰紫色∶白色=_________。
44、某生物興趣小組開展探究實驗,課題是:“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與時間的變化關系”。
  實驗材料、用具:菌種和無菌培養(yǎng)液、試管、血球計數板(2mm×2mm格)、滴管、顯微鏡等。
  酵母菌的顯微計數方法:
 ?、傺蛴嫈蛋澹菏菐в形⑿》礁窨潭鹊牟A?,用于在顯微鏡下對微生物的計數。
 ?、趯⒑薪湍妇呐囵B(yǎng)液滴在計數板上,計數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再以此為根據,估算試管中酵母菌總數。連續(xù)觀察7天,并記錄每天的數值。該課題的實驗假設是:開始一段時間酵母菌呈“J”型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環(huán)境中資源和空間逐漸變得有限,酵母菌呈“S”型增長。
 ?。?)本實驗沒有另設置對照實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為提高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實驗時應進行_________。
  (2)在吸取培養(yǎng)液計數前,要輕輕振蕩幾次試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個小方格內酵母菌過多,難以數清,應當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在該實驗的基礎上,根據你對影響酵母菌種群生長的因素的推測,進一步確定一個探究實驗的課題: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及提示:
  1、D
  解析: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A、C錯誤,D正確。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病毒也進行新陳代謝,只是病毒的新陳代謝需在宿主細胞內進行,B錯誤。
  2、A
  解析:光合作用過程中發(fā)生的能量轉換分別是:①光能轉換為電能、②電能轉變成活躍的化學能、③活躍的化學能轉變?yōu)榉€(wěn)定的化學能。①②發(fā)生在光反應階段,③發(fā)生在暗反應階段。而光合作用過程碳的同化發(fā)生在暗反應階段,所以此過程伴隨的能量變化是A項所釋。
  3、B
  解析:重組細胞的細胞質來自具氯霉素抗性的小鼠癌細胞,細胞核來自無氯霉素抗性的小鼠體細胞,結果重組細胞在含氯霉素的培養(yǎng)基上也存活,即重組細胞和癌細胞一樣具氯霉素抗性,說明與氯霉素抗性相關的遺傳物質存在于癌細胞的細胞質中,B正確、C錯誤。能無限分裂的重組細胞稱為細胞系,A錯誤。重組細胞能無限分裂是因為獲得了癌細胞細胞質中的與無限增殖相關的遺傳物質,而不是因為基因突變,D錯誤。
  4、A
  解析:植物組織培養(yǎng)和無土栽培共同的都是必須從外界吸收水和礦質元素,外界溶液的濃度都必須小于細胞液濃度,以保證植物細胞正常吸收水分。不同的是離體的植物細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自身不能合成所需營養(yǎng)物質故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液中應必須含有少量有機物;在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脫分化和再分化過程中還必須要有激素的作用。
  5、A
  解析:由題中信息可知能發(fā)生此顯色反應的物質應為蛋白質,DNA連接酶、單克隆抗體、生長激素的化學本質都是蛋白質,都含肽鍵。而基因工程中的運載體其化學本質是DNA,不含肽鍵,故不會在堿性環(huán)境中與CuSO4呈現(xiàn)紫色反應。
  6、D
  解析:蒸騰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分的動力,陰生植物蒸騰作用較弱,吸收的水分較少,但未表現(xiàn)出礦質營養(yǎng)缺乏癥,即礦質元素的吸收量并未減少,說明根對水分的吸收和對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7、A
  解析:A錯誤:35S標記的是噬菌體的蛋白質而不是DNA,因此不能用來證明DNA是否為遺傳物質。
  8、B
  解析:大量食用蛋白質類食品時,多余的氨基酸經脫氨基作用后不含氮部分轉變?yōu)橹緝Υ嫫饋?。A錯誤:食用的少量淀粉基本都用于氧化分解釋放能量,不會轉變?yōu)橹?。C錯誤:蛋白質轉變?yōu)橹颈仨毥涍^脫氨基作用而不是氨基轉換作用。D錯誤:淀粉和蛋白質只有在過多的情況下才會轉變?yōu)橹?,并且二者與脂肪的轉變是相對獨立的,并無促進作用。
  9、D
  解析:圖中A為蛋白質、B為DNA,a為氨基酸、b為脫氧核苷酸。a的種類是約20種,但轉運RNA應是61種,A錯。每一分子的b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脫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B錯誤。染色體中的蛋白質不屬于分泌蛋白,不需經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加工,C錯誤。蛋白質除染色體中外,還存在于細胞膜和細胞質中;DNA除染色體外,還存在于人體細胞的線粒體中,D正確。
  10、C
  解析:體溫調節(jié)的相關感受器在皮膚、黏膜和內臟器官中,下丘腦只是體溫調節(jié)中樞,A錯誤。人的體溫是指人身體內部的溫度,由于身體內部的溫度不容易測量,所以臨床上測量體溫常以口腔、腋窩和直腸的溫度來代表,其中直腸的溫度最接近人體內部的溫度,B錯誤。人體的體溫在24 h內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因此這段時間內仍是產熱等于散熱,D錯誤。
  11、D
  解析:A錯誤:a為質粒,作為運載體其中含有標記基因,但不一定是抗性基因。B錯誤:b為限制性內切酶,但它的作用部位是磷酸二酯鍵而不是氫鍵。C錯誤:c為DNA連接酶,其作用部位也是磷酸二酯鍵而不是氫鍵。D正確:因為真核細胞的基因內含有不表達的DNA片段,不能直接用于基因的擴增和表達,因此在獲取真核細胞中目的基因時,一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
  12、C
  解析:抗蟲棉是采用基因工程的技術手段獲得的,其原理是基因重組。要想大面積推廣種植抗蟲棉,若用有性繁殖的方法后代易發(fā)生變異且速度緩慢,一般采用無性繁殖如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方式,既能保持親代的性狀又能快速繁殖。
  13、C
  解析:Ⅰ、Ⅳ組實驗結果對照說明植物開花需短日照的刺激。Ⅱ、Ⅲ組實驗及結果對照說明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在植物體的下部葉片。
  14、C
  解析:A錯誤:細菌中也有的屬于生產者,如硝化細菌。B錯誤:質粒是小型環(huán)狀的DNA,應完全包含在核酸中。C正確:有的生物如部分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少數的酶是RNA。D錯誤:印隨和模仿都屬于后天性行為。
  15、C
  解析:A錯誤:因沒有甲狀腺,注射促甲狀腺激素也不能分泌甲狀腺激素,結果應是新陳代謝減弱,發(fā)育幾乎停止。B錯誤:胰腺不僅能分泌胰液消化食物,還可以分泌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調節(jié)血糖的平衡,故摘除胰腺后只注射胰島素,不能維持血糖平衡,生命活動也會受影響。C正確:雄性激素是固醇類物質,能夠口服發(fā)揮作用。D錯誤:垂體除了分泌生長激素外,還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激素,調節(jié)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摘除垂體后只喂生長激素,生長發(fā)育仍不能正常。另外生長激素屬于蛋白質,飼喂會在消化道中被蛋白酶消化為其他物質而失去療效。
  16、B
  解析:在特殊情況下,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對自身的成分起作用,對自身的組織和器官造成了損傷并出現(xiàn)了癥狀,這屬于自身免疫病。
  17、C
  解析:A錯誤:生長素是植物激素,不能誘發(fā)基因突變。B錯誤:生長素通過促進細胞伸長促進植物的生長,并不能促進細胞分裂。D錯誤:過高濃度的生長素反而會抑制生長。
  18、B
  解析:A錯誤:受精卵才是植物個體發(fā)育的起點。C錯誤:薺菜的個體發(fā)育包括種子的形成和萌發(fā)、植株的生長和發(fā)育,胚的形成和胚乳的形成只屬于種子的形成過程。D錯誤:小麥種子萌發(fā)初期,能量來自胚乳中的有機物分解,胚乳鮮重減少,但胚在不斷分裂、分化,細胞數目和種類增多,有機物也增多,胚的鮮重不斷增加。
  19、D
  解析:密閉的透明塑料大棚,因密閉,CO2的量有限,一段時間后會因二氧化碳供應不足而出現(xiàn)曲線Ⅱ的變化,要出現(xiàn)曲線Ⅲ的變化,就需補充二氧化碳的供應,增施有機肥,經土壤微生物分解后能產生二氧化碳供光合作用利用。
  20、A
  解析:突觸間隙中神經遞質的量不變,可排除C、D項,遞質是由突觸前膜釋放的而不是突觸后膜。B錯。
  21、A
  解析:通過轉氨基作用生成的一定是氨基酸,C、D錯;氨基轉換作用只能生成非必需氨基酸,而賴氨酸屬于必需氨基酸,B錯。
  22、D
  解析:A錯誤: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谷丙轉氨酶只能催化谷氨酸轉換為丙氨酸。B錯誤:胰島素是降血糖的激素。C錯誤:干擾素屬于淋巴因子并非抗體,不能與抗原結合。
  23、C
  解析:A正確:人的體溫主要來源于體內細胞物質代謝過程釋放的熱量。B正確:胰島素含量上升,會促進葡萄糖合成糖原,使血漿的葡萄糖濃度下降。C錯誤:②為組織液,刺激腎上腺分泌醛固酮的應是血鉀或血鈉的含量變化,另外當血鉀含量降低或血鈉含量升高時,醛固酮的分泌減少而不是增加。D正確:①②④分別代表血漿、組織液和淋巴,三者共同構成人體的內環(huán)境,正常情況下內環(huán)境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保持動態(tài)平衡,即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
  24、B
  解析:題中并非指基因結構的改變,而是DNA分子結構的改變。因此除了基因突變引起的基因結構改變能使DNA分子結構改變外,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四分體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的交叉互換也會導致染色體上DNA分子結構的改變。染色體變異中染色體結構的變異也會導致染色體中DNA分子結構的改變。
  25、D
  解析:分析知該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在男女中患病幾率相等。雙親的基因型都為Aa,則后代為l/4AA(30歲左右死亡,即活不到50歲)、1/2Aa(能活到50歲)、1/4aa(正常),故生男孩能活到50歲的概率應是1/2+1/4=3/4。
  26、A
  解析: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發(fā)生于減數分裂產生配子的過程中,即圖中的①過程。
  27、A
  解析:造血干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fā)育成B細胞,在胸腺中分化發(fā)育成T細胞。
  28、C
  解析:A錯誤:根瘤菌只有侵入豆科植物根內后才有固氮作用。B錯誤:圓褐固氮菌的代謝類型為異養(yǎng)需氧型。C正確:硝化細菌屬于原核生物,細胞中無染色體,不進行減數分裂,故其變異類型只能是基因突變。D錯誤:D項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為尿素細菌等,其同化作用類型應為異養(yǎng)型。
  29、D
  解析:A錯誤:植物組織培養(yǎng)形成植株的過程脫分化后還需經再分化過程。B錯誤:克隆羊多利的培育運用的是細胞核移植技術,具有兩個親本的遺傳性狀。C錯誤:碳源和氦源的比例應為3∶1時,菌體繁殖受到抑制,但谷氨酸的合成量增加。
  30、C
  解析:哺乳動物的離體細胞不能保持溫度的恒定,故圖示與A項相符。正常人進食后因糖類物質的消化吸收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升高。胰島素分泌相應增多,促進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轉變成脂肪、部分氨基酸等過程,從而使血糖恢復正常水平,B項正確。C項不符:Ca在植物體內以穩(wěn)定的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分解轉移到其他部分,因此葉片衰老的過程中Ca的含量不會下降。D項正確:在微生物增長的對數期,增長率先上升后下降。
  31、D
  解析:CO2濃度下降從DE段開始,并不是說明從D點開始進行光合作用,而是D點以前階段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D點時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D點以后階段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
  32、B
  解析:由細胞最外面部分降解產物主要是葡萄糖,推斷該細胞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為植物細胞;又因5種堿基都有,故該細胞器既有DNA又有RNA,可能是葉綠體或線粒體。A過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在線粒體中完成;B過程是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在核糖體中完成;C過程是細胞內的DNA復制過程,可在葉綠體、線粒體、細胞核中完成;D過程為光合作用,在葉綠體中完成。
  33、C
  解析:A錯誤:NH4HCO3既能為微生物提供氮源,還能為微生物提供碳源。B錯誤:培養(yǎng)基中加入高濃度的氯化鈉,可以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但不影響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從而可以將該菌分離出來。但該培養(yǎng)基不含有機碳源,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屬于異養(yǎng)型生物。C正確:該培養(yǎng)基缺少生長因子。D錯誤:用該培養(yǎng)基進行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話,必需礦質元素不全。
  34、C
  解析:平靜狀態(tài)時骨骼肌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的摩爾數與消耗氧氣的摩爾數相等,比值等于1。而劇烈運動時,雖然有部分骨骼肌進行無氧呼吸,但無氧呼吸既不消耗氧氣,也不產生二氧化碳,故分解葡萄糖的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的摩爾數與消耗氧氣的摩爾數仍相等,比值仍等于1。
  35、C
  解析:原番茄植株為二倍體,其花藥離體培養(yǎng)獲得的單倍體植株A細胞中只含一個染色體組,用秋水仙素處理后獲得植株B的地上部分染色體加倍,基因組成也是純合的,但地下部分細胞的染色體及其基因不會加倍仍是成單存在。
  36、A
  解析:①為DNA的復制,②為轉錄過程,③為翻譯過程。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反應階段的生理過程有B細胞和T細胞的增殖分化、記憶細胞的形成,細胞增殖的過程中有DNA的復制,增殖和分化的過程中有轉錄和翻譯過程。
  37、B
  解析:縱坐標表示甲狀腺的放射量,如果甲狀腺細胞中的碘被利用合成甲狀腺激素釋放到血液中,會使甲狀腺的放射性減弱。A組狗體內注射無放射性的甲狀腺激素后,會抑制下丘腦和垂體的活動,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和促甲狀腺激素的分泌量減少,使得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的量也減少,甲狀腺放射量下降的幅度變慢。B組狗體內注射無放射性的促甲狀腺激素后,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的量有所增加,甲狀腺放射量下降的幅度加快。C組狗體內注射生理鹽水,對甲狀腺激素的分泌無影響,因而甲狀腺放射量下降的幅度不變。
  38、D
  解析:圖中①、②、③、④依次為調控期、對數期、穩(wěn)定期和衰亡期。接種到乙培養(yǎng)基上后,由于營養(yǎng)成分與甲不同,會有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細胞分裂的速度減慢,細胞變大,需誘導物誘導合成的誘導酶的種類也有變化,A、B、C對。但組成酶的種類只由遺傳物質決定,與營養(yǎng)物質無關,D錯。
  39、A
  解析:一定濃度的2,4-D除單子葉農作物田里雙子葉雜草的原理是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即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根的向地性是由于背地側低濃度生長素促進生長、近地側高濃度生長素抑制生長;頂端優(yōu)勢是頂芽低濃度生長素促進生長、側芽高濃度生長素抑制生長,A對。狼追捕獵物的過程中,反射弧中突觸部位興奮的單向傳導,決定了整個反射弧中興奮的傳導方向都是單向的,包括構成傳出神經的運動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B錯。摘除小白鼠的垂體后,促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影響甲狀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狀腺激素減少,會使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增多,C錯誤。產生抗體的是效應B細胞,產生淋巴因子的是效應T細胞,D錯誤。
  40、A
  解析:A正確:圖一中甲圖為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乙為有絲分裂的后期,丙為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甲圖細胞質均分可知該細胞為精巢內的細胞,精巢內的精原細胞也能通過有絲分裂增加數目。乙圖著絲點分裂后每條染色體只含1個DNA,相當于圖二的de段。丙圖產生的子細胞是精細胞,在變形形成精子的過程中,細胞質大部分丟失,只有細胞核的遺傳物質傳遞給后代,因此子代細胞中細胞質的遺傳物質幾乎全部來自母本,使得某些性狀表現(xiàn)為母系遺傳。B錯誤:乙細胞是發(fā)生了基因突變,但著絲點分裂后每條染色體1個DNA。相當于圖二的de段。C錯誤:圖二的cd段變化應是著絲點分裂。D錯誤:有絲分裂間期蛋白質是在細胞質中的核糖體內合成的。
  41、(12分)
 ?。?)主動運輸
 ?。?)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
 ?。?)蛋白質、核酸、葉綠素(合理即可)
 ?。?)分解吡啶羧酸的酶是誘導酶
 ?。?)碳源和氮源(不寫全不給分)
  42、(12分)
 ?。?)脫氨基
 ?。?)酪氨酸屬于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從小腸吸收
 ?。?)誘導酶   酶活性
  (4)PPAaXHXb  從羊水中獲得胎兒的細胞,利用DNA探針技術進行診斷
  43、(16分)
 ?。?)秋水仙素  抑制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目加倍
 ?。?)胚柄或胚乳   AaBb
  (3)AaBb  3
 ?。?)CO2→C4→C3→(CH2O)
 ?。?)9∶3∶4
  44、(10分)
 ?。?)該實驗在時間上形成前后自身對照   多次重復計數
 ?。?)使酵母菌分布均勻  增大稀釋倍數
 ?。?)酵母菌的種群數量與營養(yǎng)物質(代謝廢物或pH或溶氧量等)的變化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