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
恐懼感這東西的成因,恐怕要一路追尋到人類的上古時代。在那時候,人類相較于其他生物,其實是相對弱小的多。所以為了延續(xù)生命,在本能的層面,一些程序自然的被編譯進我們的DNA中。人類在那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學習要避開黑暗、居住高處、群體行動以躲避風險。并在草叢發(fā)出聲音時,低頭躲避、或拔腿就跑。
這樣的程序就算在已經(jīng)24小時燈火通明、馬路上沒有豺狼與老虎的現(xiàn)代,也還是深深的留在我們DNA中。 所以當有任何被大腦判讀是危險的訊號時,我們立刻開始覺得頭腦慌亂、血往上沖、臉頰與胃部抽蓄、背脊冷汗冒地如同有一堆小蟲爬著。
這時候,生理會直覺配合做出有兩個反應(yīng):
一是逃走;二是抓緊。
逃走應(yīng)不難理解,也就不多做解釋。 至于抓緊指的是當無法逃走,或逃走的代價似乎很高時,人會反而用力抓緊手邊既有的東西。 比方說,在樹上攀得更牢;或是溺水者會緊抓住救援者不放,甚至把對方拖下水也時由所聞。
比較值得探討的,倒是到底何時人會選擇逃走,又何時會選擇緊抓呢? 畢竟這兩者是決然不同的反應(yīng)的。
這其實也是有標準模式可以參考。 如果當危險還有段距離,只是主觀上有「危險」的感覺時,人會選擇立刻逃走。 但若已經(jīng)確定身陷危險之中時,人反而會緊抓住身邊的依附、或是選擇繼續(xù)保留在現(xiàn)況上。
這樣的生理反應(yīng),也是深值在我們DNA之中、是人腦的標準作業(yè)程序。 這樣的SOP一開始是為了對抗大自然中,人類的各類天敵與危險所產(chǎn)生。 但隨著時代進化,人類的天敵已經(jīng)不是飛鳥走獸,恐懼的事物也往往從「物理性質(zhì)」的傷害,轉(zhuǎn)移到「情緒性質(zhì)的」傷害,如考試、面試、演講、戀愛、升遷、賠錢、關(guān)系建立這類事情上。
但在這類情緒性質(zhì)的事情上,如果一旦面臨恐懼感時,立刻順從潛意識選擇這兩個反應(yīng)時,那通常結(jié)果都不會太好的。
這就很有趣也很諷刺啦! 因為處在這時代的我們很不幸,雖然物質(zhì)傷害消失了;但我們也因此,再不能隨意相信自己潛意識對于恐懼的判斷了!
可以從戀愛關(guān)系上來舉個例子。男生可能都有類似的經(jīng)驗,小時候當喜歡班上的女同學,可能好不容易輾轉(zhuǎn)要到她的電話,但卻不敢打去。晚上拿著電話度來走去,手上寫著號碼的紙條都被汗水弄濕了,還是不知道打去該說甚么。
想了兩三晚,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開始按起號碼。但邊撥號、心越跳越快、胃覺得在抽筋、口干的要死、頭皮都發(fā)麻了起來。 開始聽到接撥聲后,心跳的更快。 響了一聲、響了兩聲都沒人接,實在忍不住了、趕快把電話掛斷。一邊喘著氣,一邊跟自己講說:「我打了,是她沒接的。」 然后,再也沒勇氣再打一次。
你看,恐懼感能否控制,大概就是人生勝利組跟失敗組的差異了。不是嗎?
至于感情走不下去卻又死抓著不放的,也都是典型在恐懼感中對于現(xiàn)況不愿意放手的實例。只是在那情境中的人,會用很多復(fù)雜的情緒掩蓋了真相。 如不甘心、自尊心、愛情、別人不可能對他如我一樣、或是任何類似的心理因素,都會把我們的恐懼感包裹成一個高尚又利他的心理暗示。 但是追本溯源,其實就只是恐懼罷了 – 因為我們不知道離開安適區(qū)后會怎么樣,所以就算眼睜睜看著安適區(qū)要垮了,還是寧愿與之共進退。
但握住安適區(qū)不愿放手的心情,不也就是人生勝利組與失敗組的關(guān)鍵差異嗎?
所以可以很明顯看出,恐懼感驅(qū)使的行為其實對我們百害而無一利。若再以職場關(guān)系的案例上來看,不安全感,會讓人做很多不必要的控制手段。工程師會擔心別人學去他的功夫(雖然很可能那其實根本不是甚么了不起的東西)。管理者會擔心不知道大家在干嘛,背后搞陰謀,強化控制機制,多做一些無意義的管理行為。無論做甚么,最后其實都只是想用力抓著一個職位不放手。 但上班族該努力的事其實該是要像島耕作一樣出人頭地(從課長當?shù)缴玳L了),若一輩子只是抓著現(xiàn)有的不放,那有甚么用呢?
所以,我自己從很多年前就意識到,在現(xiàn)在這個已經(jīng)沒有猛獸與老虎的時代,你必須要去調(diào)適、修正、甚至要控制你主觀的恐懼感。 就算完全控制太難,最少你也要能辨識出自身的甚么判斷是來自于理性、甚么則是來自于恐懼感。 如果某個「很想做的事情」是因為恐懼感的抗拒,那你就得再用理智整理過一遍。否則,跟著直覺走,反而就剛好讓你踏入人生的失敗組去。
那這里還想多談一個有趣的東西。
在于很多人的人生的判斷邏輯,其實潛意識是建構(gòu)在「害怕悔恨」、以及害怕與他人不同這件事情上。
所謂害怕悔恨,在于抱持一種現(xiàn)在不做將來就沒有的心情,所以爭先恐后往那邊靠攏。這也屬于逃走。
比方說結(jié)婚就是一個例子。 有些人并非是因為想結(jié)需要結(jié)而結(jié)婚,只是因為大家都這么做,所以到了對的年紀就也照著做。 他們害怕與別人不同,或是害怕選擇跟別人不一樣的路途而造成落差的心理,而做類似選擇。 其它如生小孩、買房子、念書、找工作,都有類似的影子。 許多人做這些事,只是因為大家都這么做。 一部分是思維捷徑;一部分就是害怕跟別人不一樣。 那這也是一種不這么直觀,但可以分類在恐懼感的行為。
好,那接下來就要談?wù)?,恐懼感該如何自處與面對?
對于恐懼感這東西,你必須要花很多的心力去了解、探索、并對抗它。 因為只要一不小心,你的決策就可能受其主導(dǎo),并讓我們偏離客觀上較為合適的方向。
大概可以分成下面五個點的訓(xùn)練,順序按照難易度來排列。
- 自我探索,了解何時恐懼感接手了決策 - 自我強化,降低人生的依附性 - 增加流動,避免心理上的沉淀心理 - 情境轉(zhuǎn)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 哲學探索,學習思維的自主性
自我探索:了解何時恐懼感接手了決策
第一個可以自我訓(xùn)練的方向,在于自我了解。 了解自身在深陷恐懼感時,會有甚么生理面以及心理面的征兆。 并在那時候提高警覺,不要讓「直覺」接手了你內(nèi)心的決策機制。
但這部分必須自己去探尋。 雖然大部分人在「極度」恐懼時,反應(yīng)會很類似,如發(fā)抖、胃抽蓄、冒冷汗、或背上如螞蟻在爬;這類可以在任何小說中找到的形容詞。 但在沒有「這么極度」的狀態(tài)時,反應(yīng)可能也就沒這么激烈了;甚至有時候這征兆是微小到我們自身都沒察覺都說不定。 但這部分卻是我們最應(yīng)該要去了解,因為也是最會不知不覺影響我們決策的關(guān)鍵要素。
最簡單的例子,拿旅行團來講就好。可能很多人都有這類經(jīng)驗,到了外地旅游時,會在那些賣紀念品的小攤買很多雕像、鑰匙圈、明信片、豆干、餅干、腌菜等紀念品。 可是真的買回來了,你又發(fā)現(xiàn)毫無用途、不過爾爾,最后只是堆在家里的角落生灰塵。 另一個類似的案例,是賣場的跳樓大拍賣。 「只有一件、賣完就沒、今天打三折。」很多人也會在這樣的氛圍下,買了很多「便宜、但卻怎么樣也不知道用來干嘛的東西。」
這些都是「恐懼感」驅(qū)使的行為決策。
你在當下會覺得「我大老遠地來到這里,要是不把握機會買這些紀念品,我日后再也買不到了?!?nbsp;或是「喔!這東西只有一件,而且還打三折,不買日后再也沒機會了!」
就是這個「再也沒有」的思維,觸發(fā)了你的恐懼感,并讓你做了采購的決策(也就是緊握這件事)。 但事后來看,你會發(fā)現(xiàn)這常常不是正確的決定。 可是當下次人又處在那樣的氛圍時,你一樣還是會買。
這就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通常不會去探究自己當下的心情,也就會一直重復(fù)自身決策的錯誤。 因為這種恐懼感并不明顯,不會如同在深夜碰到長發(fā)白衣女子,讓人突然一驚并背脊如爬滿蟲一般的生理反應(yīng)。 所以大部分人會忽略那些小細節(jié)。
要抗拒恐懼感的驅(qū)使。你得先做兩件事情:
1. 對于所有你事后覺得不理性的決策,分析做決策當時的依據(jù)是啥? 是錯估情勢? 還是因為恐懼感?
2. 如果是恐懼感。 那你得回想一下自己在那樣的情境中,到底有出現(xiàn)那些生理上的征兆。
這些征兆可能不明顯,但其實都還是有。如果你能透過這樣的反思了解自己心理對生理的連動,那其實將能提升你決策的理性面。 因為當下次你察覺到某個相同的生理反應(yīng)時(如手冒冷汗、心情煩躁、甚至心情興奮時),你會能退一步,用他者的角度來重新檢視自己;甚至能在第一時間,就辨識出恐懼感是甚么,并讓理性接手你后續(xù)的決策。 這其實也是所有后端訓(xùn)練的關(guān)鍵起點,因為若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何時你在恐懼,你又如何能壓抑恐懼呢?
但當然,還有另一個同步可以進行的事情,就是降低恐懼感的發(fā)生機率。 而這可以透過降低人生的依附性來達成。
自我強化,降低人生的依附性
失敗的定義其實很簡單:太晚停損,太早放棄。
如果你在明明還沒事的狀況下卻因為壓力或害怕選擇放棄,那就是讓恐懼感的逃走指令控制了你(太早放棄);但如果明明禍亂就在眼前了,卻選擇視而不見或是祈禱奇跡,那就是抓緊的指令控制了你(太晚停損)。
這樣要能不往人生的失敗組靠攏,那可還真需要超多的好運才行。
很多人會最后讓恐懼感控制自己,原因通常在于「沒有籌碼」。
舉例而言,很多朋友都會說「工作做得不愉快,想要離職、想要自己創(chuàng)業(yè)?!?nbsp;但無論我如何鼓勵,最后他們還是縮回去了。為何? 因為口袋沒有太多積蓄,一想到萬一接下來三個月、五個月沒有進帳,那房貸、車貸、學費、還有生活費該怎么辦呢? 所以就算不快樂、甚至痛苦的要死、每天聽他抱怨公司多爛,他還是選擇「緊抓」住既有的安適區(qū)中。
但這在實際上是個惡性循環(huán)。 你無法離開某個安適區(qū),就會更被那環(huán)境的人輕賤,最后只會讓狀況越來越糟。
這經(jīng)驗是從顧問生涯中學會的。 也就是你得不讓任何一個客戶占據(jù)你營收極大的比重,這樣你就不會害怕說真話、也不會害怕任何的變動。 因為任何客戶占的營收比重均等,你就能摸著你的良心與信念給予建議。 但這就得建立在你無所畏懼上,而無所畏懼的根源,則來自于不依附在任何東西上。
有人誤以為我們所謂成功指的是賺很多錢,或是得到名利與權(quán)力。 然后都會提出一個觀點問說:「我又沒大志,慵懶或是隨興的活著有甚么不好?」
這確實沒甚么不好。 唯一的問題僅在于:「當你人生的前段不多花心力累積籌碼時,越后面就越容易讓自己受恐懼感牽制。」
只讓自己勉強過活的情況,就是在萬一有變動發(fā)生時,自己少了自由與徐余。 因為沒有多,自然較難對抗變動。 也會在面對變動時選擇更用力地抓住既有的狀況,而不敢作任何變動。 這就會是選擇「不作為要付出的一個代價」。
成功的定義,并非是要大家去賺大錢或是當?shù)缴趺春芨叩穆毼弧6且⌒囊?guī)劃我們的人生,降低變動對我們實質(zhì)以及心智上的震攝。 若你能不斷累積籌碼,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認知與方法面對世界,而世界將完全不能拿你怎么樣。 但要達成這一點,需要的根源基礎(chǔ)是無懼。 而無懼的根源基礎(chǔ)則是無所謂。
無所謂又有兩種,一種是不在意;另一種則是對他人的不依賴。
舉例而言,你不需要仰賴某份工作,你就不怕失去。 你不需要另一個人愛情的滋養(yǎng),你就能平等的跟對方相處。 當你在職或離職都可以養(yǎng)活一家老小時,你就可以更宏觀的評估你的人生。而更特別的是,當你能不怕失去時,你通常也不會失去。
以工作而言,若你有能力,到處有人要挖你時,你老板會隨便放你走嗎?
以戀愛而言,你優(yōu)秀到人人都來追時,你的男朋友會不擔心不小心呵護嗎?
所以不怕,你就不會失去;而要不怕,你就得自我強化。
但這是需要時間,也需要耕耘的。
增加流動,避免心理上的沉淀心理
人一旦對某個環(huán)境或狀態(tài)開始覺得安適,那日后若面對可能失去「安適狀態(tài)」時,就會產(chǎn)生高度的抗拒力。
比方說,當你有一份習慣的工作后。 這時候叫你遠渡他鄉(xiāng)、學新技能、從基層做起,雖然薪水可能加個3% - 5%,但很多人其實是會選擇不要變動的。這是因為既有的一切都已熟悉,就算目前工作有些甚么不愉快或麻煩的事情,最少都在認知范圍內(nèi)。但新工作可能有很多「新的」、「未知的」部分,雖然這些「未知」很可能其實代表有趣、代表挑戰(zhàn)性、代表充實;但當然也可能代表麻煩、困難、或是辛苦。 所以在權(quán)衡之下,很多人會選擇保留已知避免未知 – 也就是一動不如一靜。 但說穿了,這也是一種恐懼感阻礙了我們執(zhí)行力的變形。
所以呢,一個每天可能都要保持警覺的議題,就是要試著增加自己「心理上的流動性」,不要讓自己在任何事物上沉淀下來。 換句話說,避免自己對任何環(huán)境、狀態(tài)、關(guān)系產(chǎn)生安適感。 這樣一來你隨時有危機意識,會想不斷進步、學習更多、自我成長與充實,這樣會增加自己對于環(huán)境變動的「抵抗力」(也就是前篇第一點提到的);另一方面,你也避免自己把任何狀態(tài)變成「習慣」。
因為一旦某個事情變成習慣后,就會在心理上產(chǎn)生依賴感。 當然,要人不要習慣生活,這也是不切實際的。 但最少在心理上,要努力避免依賴感。 因為一旦在生活中需要做選擇時,如果心理上過度偏好「已知」(或過度偏好安穩(wěn)時),對于未知就會產(chǎn)生極大的恐懼,并進而把這選擇排除在思考路徑上。
這其實也是很多人在感情走得很痛苦的原因。一些人的情人可能有著讓人難以忍受的惡習,可是當事人一旦考慮到重新建構(gòu)一段新關(guān)系需要時間、換人的未知很大,就會裹足不前。所以只要對方還沒有爛到不可思議(或是第三者沒有好到不可思議),其實都很難當事人下定決心離開既有關(guān)系。可是這其實是個很不妥當?shù)臎Q策。 因為最終你可能還是沒辦法忍受、最終也可能還是會分開,可是你卻因此犧牲了更多的時間,只是因為當下害怕而已。
當然,知道這件事情也表示你可以反過來利用恐懼感控制別人(笑)。 比方說,當你能跟一個人建構(gòu)起戀愛關(guān)系后,你最好努力強化,讓對方產(chǎn)生習慣性與依賴性,藉此增加對方的沉沒成本。 如此,大部分的對手將會越來越?jīng)]有勇氣離開。 這也是長期關(guān)系容易介入,但難以取代的原因。 這部分的論點之前好幾篇有寫過了。
概念雖然不難理解,心理的強化(增加心理流動性)卻往往很難簡單處理。
但原則上大家該試著把握的,就是盡量不要讓自己過度安適下來。 不要讓自己太容易對事物習以為常,隨時都要試著讓自己從生活中、工作中、或是關(guān)系中探索新的可能性。 比方說,每個月底,試著問自己,目前的工作自己還能做些、或?qū)W些甚么事情。 一旦發(fā)現(xiàn)目前已經(jīng)到達一個完美狀態(tài)時,比方說好像已經(jīng)沒任何還需要學,卻也能輕松順利完成既有工作時,就得勉強自己去打破這個平衡。 比方說去爭取多一些的責任,試著多去參與一些其他角色的工作、甚至請調(diào)部門。
因為唯有讓自己隨時習慣微小的變動,才可以廣泛的增加自己面對日后「真正大變動」的實力。 當你累積了各類角色該有的能力后,日后無論是主動轉(zhuǎn)職或是被動碰到生涯變動時,一來你已經(jīng)「習慣變動」,二來你也具備變動的能力,自然就能降低自己面對各類變動時的恐懼感。
換言之,讓自己不要沉淀,習慣流動性,那當浪頭來時,你也就不覺得那是甚么了不起的問題了。
情境轉(zhuǎn)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所謂情境轉(zhuǎn)換,指的是當碰到問題時,先壓抑住自己的沖動,并說服自己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
大部分的時候,放任自己聽取直覺的代價其實都相對的高。 不過呢,若無法有效的壓抑自己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往往就沒辦法容易察覺為此付出的代價有多高。
但所謂用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指的是甚么呢?
這指的是,當你一心想逃走時,眼里先不要考慮輕松(對,逃走通常是為了心情輕松),而要考慮逃走的代價。 換言之,放棄在現(xiàn)在這時間點到底有多大的必要呢?
至于當危險很明確時,若自己卻因直覺想抓緊不動時,你則該先不要去考慮喪失的痛苦感(因為直覺這時候會想抓緊現(xiàn)況,是因害怕失去),而要去思考留下所需承擔的代價為何? 換言之,現(xiàn)在還繼續(xù)緊抓不放,等于是對后續(xù)更嚴重的問題「束手無策」。 那這「束手無策」到底之后還會讓你因此犧牲多少?
大部分人之所以決策錯誤,在于常常把眼下的問題給予過高的決策權(quán)重。 但大家得知道,人生其實是長時間微小決策的累積。 很多時候,把機會做給下一次,或是做給將來,才會是理智與客觀的決定。
換言之,若我們不把任何選擇當成結(jié)局,而是把人生當成一種體驗 - 一種追求極致過程的旅途,那很多時候我們就有辦法在遭遇恐懼襲擊時,用另一個角度來解讀問題。
因為只要我們不被「要實時把握的心情」控制,很多時候,事情其實就變得沒甚么大不了的。 完全是一個心情轉(zhuǎn)念的問題。
這樣講若是太抽象,可以再拿一個上一篇舉過的例子 – 也就是旅行時買紀念品這件事。 很多時候,很多人平時很節(jié)儉,但一出門旅行,什么無聊的馬克杯或鑰匙圈之類的東西會買一堆回來。 那也是一個源自于恐懼感的決策。 因為一般人會覺得:「喔,我難得來一趟巴黎,這艾菲爾鐵塔的紀念鑰匙圈,全世界就只有這里有耶! 我大老遠來到這里,怎么能不買呢?」
但說真的,對大部分人而言,家里有沒有艾菲爾鐵塔的鑰匙圈,又有甚么特別影響呢?
但人在當下時,會把「現(xiàn)在不買,以后就買不到了」這議題過度放大,并給予較高的決策權(quán)重。 然后就會沖動的買下一堆 (因為不單單買給自己,還會把所有可能想要的親戚朋友名單都算過一輪)。
但你若能在那沖動的瞬間制止自己,并要求自己從更長遠的角度思考這件事。 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紀念品買不買其實沒甚么大不了。 你的朋友與親戚很可能根本不喜歡或不在意艾菲爾造型的鑰匙圈。 甚至你其實省下來,下一個景點還可以買些更有價值的東西(如紅酒、或名牌包)。 好吧,再退一百步來想,巴黎有真的很遠嗎? 也不過搭飛機十幾小時罷了,要是日后冷靜后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真的很喜歡(其實機率很低),下一次不也還是可以再來買。
這樣想一輪,你就發(fā)現(xiàn)其實一切根本沒甚么大不了的。 你也就不會再因為恐懼感的沖動,而把當下的問題過度放大。
換言之,只要不讓恐懼驅(qū)使,就可以沉穩(wěn)與隨遇而安。 不然,很多人規(guī)劃復(fù)雜的旅行行程,趕來跑去就怕有甚么東西沒看到。到了知名景點,拍照、買紀念品、證明我來了、證明自己「充實」的處理這次行程、并很劃算的用到每分錢??墒浅吵臭[鬧,走馬看花、買了一堆紀念品,反而沒能好好的享受旅程、感受當下。
這雖然表面上看似跟恐懼好像無關(guān),但根源概念是一樣的。 這除了旅行上,在人生很多面向的決策上也是如此。 大家把當下看得太過重要,以至于會把為此犧牲的東西看的太輕微。 但若能在決策時反過來,事情往往就不同了。
所以呢,別忘了時時提醒自己,任何狀態(tài)都尚不是人生的終點,而僅僅是過程。 這樣的話,我們就能盡量以長期目標來客觀決策了!
哲學探索,學習思維的自主性
老子于道德經(jīng)中這么寫道:
「天 長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長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長久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以 其 無 私, 故 能 成 其 私 」
「無執(zhí)」恐怕是控制恐懼感最終的方法。無所求、無所得,自然也無所失、也就無所恐懼了。
我們對于事物「擁有」的關(guān)鍵,其實常常未必是來自于直接的求??;而是在于你不為「目的」而努力下,自然而然的一個結(jié)果。
一開始就立志想當偉人的很難最終成為偉人。
積極想快速改善社會的,通常最后其實都是社會結(jié)構(gòu)的破壞者(比方說愛的教育)。
唯有不抱持過度的夢想而出發(fā)者,最后才會感動周圍的人,而帶入深化的變動。
唯有不報目的的與他人構(gòu)筑關(guān)系,才能建構(gòu)穩(wěn)定的關(guān)系。
所以老子說,無私、故能成其私。
但這跟恐懼感有甚么關(guān)系呢? 或許有人會問。
恐懼感的最終對抗模式跟這概念是一樣的。唯有你放棄東西(或關(guān)系)擁有權(quán)的幻覺下,你最終才有一天能不恐懼。而當那時候來臨時,所有東西自然又會靠近你、并為你所得。
舉例而言,我們都害怕關(guān)系的失去。 可是若我們從來不覺得我們擁有別人,并不以擁有與否作為我們與他人互動的關(guān)鍵時,那你其實有很高的機率能讓別人更喜歡你,并更希望待在你身邊。 但若是斤斤計較公平與否、頭銜(男女朋友)、或是對方反應(yīng),并時時恐懼關(guān)系的穩(wěn)固時,反而會把對方嚇跑。 這大概就是無私、故能成其私的意思了。
結(jié)論
人其實很多決策是被恐懼驅(qū)使的。 我們?yōu)榱搜巯碌臇|西,而常直覺做出錯誤的反應(yīng),甚至可能因此錯失了將來更遠大的機會。
所以,當面對恐懼時,你要記得人是為了過程與快樂生活,不是為了滿足恐懼感。也千萬不要屈服或順從了你直覺的反應(yīng)。
你得探索,并了解自己面對恐懼的生理與心理反應(yīng)。 并在恐懼發(fā)生時,提醒自己冷靜,以理性的態(tài)度選擇一條長期有價值的路,而非走一個能讓自己立刻不害怕的路(如逃跑)。
畢竟很多時候,長期的快樂與幸福,是會面臨短期的不確定性以及精神上的波動,也就是所謂艱難的路。 換言之,過程的恐懼,是必須壓抑及忍耐的過程。 所以,若你認清這東西,很多事情一轉(zhuǎn)念,其實可以一笑置之,也可以讓當下的害怕大幅減輕。
理性思維、與自我控制,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恐懼感議題的追加篇 – 外在強化的極限
其實背負著恨意活下來也好,或是推動自己變強也好,我始終覺得那都僅是把負面經(jīng)驗暫時轉(zhuǎn)移。 因為若只是靠外力或靠恨意自我改善的話,就算讓自己變的多強多厲害、或是能靠外在價值到達了社會頂端,我們的心理本質(zhì)上還是脆弱的。
「持續(xù)的自省」始終才是最重要也最有價值的東西 ——尤其在自己被人欺侮時還能持續(xù)自省。
首先,力量的成長很容易讓我們一直處在力量爭奪的輪回中 ——你欺負我。好!等我變強、變壯、變有錢、變有地位時,我能威嚇你時,我就將再反過來震攝住你....
這樣只是活在一個無解的威嚇循環(huán)中,人更將一直生活在恐懼中。 因為要不斷的保持自己的力量,保持自己能威嚇別人的條件,這是辛苦的。 也需要一直不斷的對外強調(diào)這些條件,以避免新的挑釁,所以我們將永遠不會獲得解脫。畢竟力量提升終有上限,也終有無以為繼的一天。 如此只是自己做了另一個更深層的「恐懼的籠牢」,把自己跟更多他人都困在其中。 而且靠力量的炫耀,其實只會激起更多別人的厭惡,以及會誘發(fā)別人更多的反彈。
再來,透過讓自己變強而期待別人不敢欺侮我們,這其實只是用外在的手段「暫時的」隔絕了別人欺侮我們的那道機會,但這并不表示我們心智上的軟弱有獲得對應(yīng)的改善。獨處時,可能還是會猜疑別人會否排擠、會否討厭自己,也可能擔心自己失去優(yōu)勢時別人會一擁而上... 這時候,很容易草木皆兵;看到其他人咬耳朵,或是一個有深意的眼神都不免讓人疑神疑鬼起來,隨時會疑慮別人到底是怎么看我們的、以及他們到底是否真正值得信賴。目前做朋友的這個人,到底是真的朋友,還是只是屈服于自己的力量罷了? 這樣,就算力量強大了、有錢了、獲得權(quán)勢與地位了,我們內(nèi)心一樣難以平靜。
反過來,若要能真的解脫。 依靠外在的加強就絕非長遠之策。 雖然這方法短期很有效,但長期而言,必須從自己的內(nèi)心開始演變起。了解我自己是誰、了解我要甚么、了解我自己尋求怎么樣的人際關(guān)系、了解哪部分的自己會讓別人看了礙眼、甚至會遭受別人敵視。 更重要的,得了解自己與別人不同的特質(zhì)到底對我自身是重要還是不重要。最后,決定哪些特質(zhì)我該隱藏、或該修正、或淡化以便融入人群、或該特立獨行。
所以,真正的強者,是能透過別人的眼睛來看到自己的本質(zhì)。 并能這樣透過他者的眼光,體會別人看到自己時可能帶有的誤解、恐懼、厭惡、與忌妒(畢竟欺侮一般的來源也是這些),并藉此做出正確的修正與融入,并讓別人感受到安心與理解,才能根源的解決掉別人敵視我們的一切來源。
這樣的轉(zhuǎn)換才是超越恐懼的做法。 因為若我們都能隨著環(huán)境調(diào)整并調(diào)適自己,那你與他人共有的恐懼感能在發(fā)生前就盡早消弭,那沖突就能化解于無形了。 畢竟別人的欺侮或挑釁其實常常也是源自于對我們的恐懼或不信任(或厭惡),只是他先出手罷了。 所以若我們能提供一種安心的觀感給我們周圍的任何人,我們將能有效的預(yù)防任何形式的恐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