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概 要 介 紹
小兒肌性斜頸又名“先天性斜頸”,俗稱“歪脖”,以小兒頭向患側(患病的一側)歪斜、前傾,顏面旋向健側為其特點。臨床上,小兒斜頸一般是指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的肌性斜頸,極個別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頸、視力障礙的代償姿勢性斜頸,和頸部肌麻痹導致的神經(jīng)性斜頸。 本病屬中醫(yī)“筋結”、“筋腫”范疇。
小兒肌性斜頸按病因可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類.先天性的是由于胎兒在子宮內發(fā)育過程中頭位不正,長期側向一側,阻礙一側胸鎖乳突肌血運供給,引起該肌缺血性改變,肌纖維水腫、壞死及繼發(fā)性纖維增生,最后引起肌肉攣縮.臨床上表現(xiàn)為整條胸鎖乳突肌緊張攣縮、變粗、變硬,多見于條索型或條索性的混合型肌性斜頸.后天性的是由于產(chǎn)鉗引產(chǎn)擠壓或難產(chǎn)助產(chǎn)中牽拉損傷,引起局部軟組織血腫,肌肉內片狀性血管栓塞,血腫肌化,以后逐漸形成一個棱形或卵圓形狀腫塊物.臨床上多見于腫塊型或腫塊性混合型肌性斜頸.
推拿治療的原則是舒筋活血、軟堅消腫。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是目前臨床最為有效的保守療法。絕大多數(shù)患兒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按摩,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推拿越早,效果越好,療程越短。
臨 床 表 現(xiàn)
肌性斜頸患兒在出生后,頸部一側可發(fā)現(xiàn)有梭形腫物(有的經(jīng)半年后,腫物可自行消退),以后患側的胸鎖乳突肌逐漸攣縮緊張,如條索狀。患兒頭部向患側傾斜而顏面部旋向健側。少數(shù)患兒僅見患側胸鎖乳突肌在鎖骨的附著點周圍有骨疣(yóu)樣改變的硬塊物。頸項活動障礙,向患側旋轉和向健側側彎有困難。若不及時治療,患側的顏面部發(fā)育會受影響,健側一半的顏面部也會發(fā)生適應性的改變,使顏面部不對稱。在晚期病例,一般伴有代償性的胸椎側凸。
主 要 選 穴
橋弓、頸項等。
治療方法
(一)腫塊型: 治療原則:舒筋活血通絡,軟堅消腫散結。推拿方法:患兒取坐位或仰臥位,先以指揉法施治腫塊處,然后以拿法治療患側的胸鎖乳突肌及腫塊處,再用指揉法治療患側的胸鎖乳突肌,捏拿患側胸鎖乳突肌往返3~5分鐘,用力宜輕柔。
(二)非腫塊型:治療原則:舒筋緩拘,牽張患肌治之。醫(yī)者及患兒的體位同上,醫(yī)者先以拿法治療患側的胸鎖乳突肌,然后被動牽拉患側的胸鎖乳突肌,最后再以摩揉法治療患處。 以上治療隔日1次,每次15分鐘左右,治療時醫(yī)者須使用滑石粉等推拿附加劑,以保護患兒皮膚。也可囑家長適當佐以熱敷患處,同時應指導家長平時如何對患兒做護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