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耕省先生此文不錯,轉過來與大家分享: 可以說,在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而孔子的君子觀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礎與核心。在今日中國,了解孔子的君子觀,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對于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我們知道,任何一種道德,除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礎之上。中國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倫理,必須在中國固有文化傳統(tǒng)中尋找自身的人文精神,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本文主要介紹孔子的君子觀,為了便于,我借用《中庸》中君子“三達德”的觀念來敘述孔子的君子思想。 一 君子一詞,在孔子以前,只是指國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員,常與小人對舉,如 “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左傳》),“君子務治,小人務力” (《國語》)。但是,孔子把這個只是身份、地位含義的稱謂一變而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種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他對門人子夏說:“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是古代對讀書人的稱謂,朱熹說:“儒,學者之稱?!庇纱丝芍?,在孔子看來,儒(學者)是一個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則是一個人內在的修養(yǎng),按照儒家的習慣,應該說是內修的工夫。那么,這種內修的工夫指的是什么呢? 《中庸》引孔子的話說:“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边@就是后世所謂的三達德。不過,單說智、仁、勇,還是抽象了一些。到底這三個字包含著什么樣的,孔子在《論語》中是有論述的。 《論語》中有兩處提到智、仁、勇,一處說道:“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绷硪惶帋缀跻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里所謂的“道”,完全可以理解為內修的工夫。雖然孔子自謙地說,我沒有能力達到這個“道”,但他還是給我們說清楚了,仁、智、勇這三者,是君子必須做到的事情。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達到了這三項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 二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因而孔學又被稱為仁學。一般儒學者都以為,仁之核心體現(xiàn)在下面這句話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边@是一種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內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關于這兩句話的討論,實在已經很多很多了,用不著我再羅嗦。 仁當然可以說是愛,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仁,有愛,有不忍人之心。需要說清楚,孔子的愛,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歡女愛的那種愛??鬃拥娜适潜倔w的愛,這種愛的體現(xiàn)就是孟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傊鬃又v的愛是推己及人的愛,是從人自身開始的愛,而這種愛的根本是仁。孔子講仁,是從本體上、人之為人的根本上說,而不是從情感上說。 三 智與知密切相關,但并不相同。從知的角度看,智是知積累到一定時候所達到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之所以“不惑”,貴在自知,誠如孔子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笆侵病钡摹爸?,就可以理解為智。 今人往往誤以為讀的書多、知識多就是有智慧,甚至以為智慧不過是聰明的另一種說法。其實不然。知是知,智是智。知至多不過的技能,依靠它,人可以做許多事情,可以造出常人做夢都想不出來的機器、武器。智卻關系到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關系到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知識多不一定解決人生的困惑,智卻可以做到這一點。 四 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見義而為的勇氣??鬃诱f:“見義不為,無勇也?!比绻粋€人有勇無義,那么他必然是一個莽夫,有道德修養(yǎng)的莽夫會給社會帶來混亂,無道德修養(yǎng)的莽夫會以盜為生,為害社會。這是孔子在回答他的學生子路的時說的:“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弊x了上面兩句話,什么是“義”我們應該有些清楚了。按照儒家的理解,義與利相對,利是指個人的事,相反,義就是指眾人的事,或者說是對眾人有利的事,所謂“義者宜也”。所以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倍x是需要才能了解的,因此好勇必須好學,因為“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BR> 五 顯然,三達德中,仁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修養(yǎng)。智和勇既是達到仁的手段,又必須依賴于仁方可正確運用。這一點,無須我多說,孔子已經說得很清楚。他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庇终f:“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六 孔子關于三達德的話中,還有三個重要的詞:不憂、不惑、不懼,我只解釋了不惑,這里再把不憂和不懼稍加解釋??鬃铀f的不憂不懼,實在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的內心修為,這種內心修為令他達到這樣的境界:仰觀于天,俯察于地,皆無愧于心。這就是不憂不懼。孔子與學生司馬牛有一段關于“不憂不懼”的對話:“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唬骸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用今天的話說,不憂不懼就是坦然。坦然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態(tài)度,這是君子所擁有的,小人無法坦然。“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七 儒家并不提倡獨善其身的個人修養(yǎng)。既然如此,孔子強調君子仁、智、勇的內修工夫是為了什么呢?關于這一點,在孔子與學生子路的對答中即能了然。“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唬骸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唬骸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子路問何為君子?孔子答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內修。子路再問就是這樣嗎?孔子再答內修的目的是為了“安人”。子路又問就是這樣嗎?孔子又答內修的目的是為了“安百姓”。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君子,那么,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子的程度呢?最為關鍵的可能有兩條:“博學于文”與“約之以禮”?!白釉唬壕硬W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八 首先來看“博學于文”。在《論語》中,一般說到“文”都是指孔子用于教學的詩、書、禮、樂。但是,我們必須注意,這里所謂的“學”,當然不是指一般的文化知識而言。結合整本《論語》來看,孔子所謂學,應該是指對人生意義的探究,是性與命之學,是仁學。那么,為什么要提到“文”呢?孔子并沒有把詩、書等當作文學作品來讀的,而是把它們當作一種性命之學來的。我們以《詩》為例,孔子就直言不諱地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敝祆湓谄鋵懽鞯摹霸娊泜餍颉敝虚_篇就說:“或有問于予曰:詩何為而作也?予應之曰:人生而靜,天地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fā)于咨嗟詠嘆之余者,必有之音響節(jié)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 九 再來看“約之以禮”,“約”是指規(guī)范,這是從外在的行為說的?!岸Y”固然是指一些成形的秩序,但對孔子來說,外在的禮與內在的仁互為表里,而仁是根本。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總之,要達成君子人格,從內,必須“博學于文”,借用古人的智慧來充實自己的內在,凈化自己的內心;從外,必須“約之以禮”,做一個懂規(guī)矩、守秩序的人,這樣做,并不是因為畏懼和輿論,而是要服從于內心所持守的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