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十三回寫秦可卿死,鳳姐于睡夢中見她走來訣別,并說了一大篇囑托的話。臨別,又說了兩句要鳳姐牢牢記住的話:
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這兩句似讖似謎的話顯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蘊,應與紅樓人物的最終結局與《紅樓夢》這部小說的終結有關。筆者認為,它的意蘊可分為表面文字上的與內(nèi)在政治隱意上的兩個方面。本文所要討論的,主要是它表面文字上的意義。其內(nèi)在政治上的隱義,只能在另文關于紅樓人物影射中加以討論。下面我們先研究"三春去后諸芳盡"一句的表面意義:
人們對"三春"一詞的理解頗有爭議,但多數(shù)紅學家認為這是指以"春"為名的賈府四姊妹中的元春、迎春、探春;或指迎春、探春、惜春。但是根據(jù)《紅樓夢》遣詞、用語、以及敘事等規(guī)律,書中類似詞句必有特殊含義,絕不會讓人們一眼即可看穿的。--批書人常用"狡獪"二字來形容作者此舉。因此,此處"三春"一詞不會直觀地指元、迎、探、惜四"春"中的三個"春"。那么它應指什么呢?
筆者認為,"三春"應單指探春!因為探春在賈氏四姊妹中排行第三,故稱她為"三春";"三春去后",應是指第一百二回探春出嫁離開賈府一事;"眾芳"當然指紅樓女兒們,特別指正十二釵;"眾芳盡",這是說紅樓女兒們都到了結局,--每個人都遭到第五回金陵十二釵冊子所預示的不幸的結局。所以"三春去后諸芳盡"的意思應是說:探春出嫁后,紅摟女兒們一個接一個地或死、或寡、或委屈出嫁等等,都遭到不幸的結局。--在探春出嫁之前,已有李紈的青春守寡、秦可卿的自縊、元春的"虎兔相逢大夢歸"、黛玉的"苦絳珠魂歸離恨天"、晴雯的含冤而死等等。她們已先一步有了不幸結局;探春嫁后,賈府被抄,并接二連三地發(fā)生"迎女返真元"、鴛鴦"殉主登太虛"、"妙尼遭大劫"、鳳姐"歷幻返金陵"、惜春出家為尼、巧姐下嫁村里人、襲人嫁伶人,等等。當探春重返賈府(第一百十九回),時隔僅一年,她悲哀地發(fā)現(xiàn)紅樓女兒們凋謝凈盡了--都遭到不幸甚至悲慘的結局。這就是"三春去后諸芳盡"表面上的意思。
第一百一回寫探春即將出嫁,鳳姐于黃昏時分進大觀園去看望她。不料在園中的路上,秦氏鬼魂出現(xiàn),責備鳳姐忘卻她過去囑托的話。這件事清楚地表明,探春出嫁與秦氏夢托鳳姐有關,因而表明"三春去后"就是指探春出嫁。這可作為"三春"是指探春的有力證據(jù)。探春出嫁后,紅樓女兒們一個個地進入自己的結局,表明賈府的末日即將到來。書中有數(shù)處地方也提到"三春",當是作者以"三春"代指"三春去后",也多是用以表明賈府的末日或末世。
我們已知《紅樓夢》是寫明亡的一部小說,作者用的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筆法,小說里的人與事都屬虛構,都是明修的棧道,而隱寫的明朝之亡,才是暗度的陳倉。探春出嫁,表面上是說賈府到了末日、末世;其實是說明王朝到了末日、末世。探春的判詞"生于末世運偏消"就借著她點出"末世"來。--由于探春影射南明的魯王(筆者將于另文紅樓人物影射中加于討論),所以這個明朝末世應主要指南明。
不過十二釵中有元妃,而元妃與崇禎皇帝有關,所以明朝末世除指南明外,還應包括崇禎一代。
第二句"各自須尋各自門"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呢?膚淺地看,當是指紅樓女兒們到了結局,尚活著的人需要自尋門路以求生存下去。其實不然。這一句話也和"三春"一詞那樣,不能直觀地看待,它的意思也是隱曲的。這一句的關鍵在于其中的"門"字。這個"門"并非指門路,而是指第五回及第一百十六回寶玉在太虛幻境薄命司見到的那些大櫥的櫥門!作者有意強調(diào)這些櫥門。例如:
寶玉便伸手先將"又副冊"櫥門開了(第五回);
又去開了"副冊"櫥門,拿起一本冊來(第五回);
見有十數(shù)個大櫥,櫥門半掩......便仗著膽子把上首大櫥開了櫥門一瞧(第一百十六回)。
因為每一櫥門上都貼有封條,封條上面寫著櫥內(nèi)放置的金陵十二釵冊子或?qū)儆谡齼?,或?qū)儆诟眱浴⒂指眱缘?,所以櫥門就可代指櫥內(nèi)的冊子。因此"門"就是指不同的冊子。"各自須尋各自門"的意思應為:紅樓女兒們都到了結局,該歸入薄命司各自冊子中去了。第一百十四回鳳姐臨終時,哭哭喊喊要到金陵歸入冊子中去,就說明這一點。--所謂歸入冊子,其實是說:冊子所寫的判詞與《紅樓夢》十二支曲子詞對每個紅樓女兒所作的預言皆都應驗了。
我們應注意:寶玉初次經(jīng)歷幻境(第五回)看到的那些大櫥,其櫥門都是關閉著的,而且上面都用封條封著。當他第二次經(jīng)歷幻境時(第一百十六回),櫥門卻是半掩,說明櫥門曾經(jīng)敞開過。作者這是有用意的。寶玉初歷幻境時,《紅樓夢》剛剛開始,紅樓人物尚未有人進入冊子,所以櫥門全部關閉并加上封條。當他再歷幻境時,《紅樓夢》雖未完全結束,但絕大多數(shù)紅樓人物都已有了結局,都進入了冊子,例如前面所提到的李紈秦氏元春黛玉晴雯等人,其后又有迎春鴛鴦妙玉鳳姐等人。由于她們進入冊子,櫥門便一再開啟,封條被破壞,于是這些櫥門便是半掩的了。由此可看出雪芹用意之妙與前后照應的細致入微,這是高鶚之輩或其他任何人所萬萬做不到的。
在此我們將金陵十二釵冊子的真義簡略說一下:
所謂金陵十二釵冊子,其實就是脂批所屢屢提到的"情榜"!根據(jù)拙文《什么是意淫》曾指出:所謂"情榜",就是"秦榜",也就是明亡之際的一些歷史人物的姓名榜。金陵十二釵冊子中的人物,都是影射明亡之際的歷史人物,所以它也就是"秦榜",--也就是"情榜"了。不過它不是寫成"榜"的形式,而是"榜"的花名冊(或稱榜冊)而已。但是脂批說"情榜"在書的"末回",而十二釵冊子初見于第五回,以后又見于第一百十六回。這應如何解釋?原來批語說"情榜"在末回,是為指點出《桃花扇》的"情榜"來?!短一ㄉ取纷钅┮怀鰬颍ㄏ喈斉c于《紅樓夢》的"末回"),名為《入道》(《余韻》一出不在正戲之內(nèi))。在這一出戲中,道士張瑤星與眾村民于中元節(jié)設壇集會,追薦甲申死難人物。于"北喜遷鶯"一折,羅列崇禎皇帝,以及內(nèi)閣大學士范景文以下二十四人的牌位致祭。在第一折"南點絳唇"中,有"立幡掛榜介"幾個形容戲劇動作的字。根據(jù)《紅樓夢》第十三回秦氏之喪,榜上大書:"秦氏恭人之喪",可見這個有關喪事的"榜",就是書寫死人名字的榜。"立幡掛榜"的"榜",應就是書寫甲申死難人物(也就是明亡歷史人物)姓名的榜,當然就是"秦榜",--也就是"情榜"了。所以《紅樓夢》末回并沒有什么"情榜"。脂批說書的末回有一"情榜",只不過為點出《桃花扇》最末一出戲中的明亡歷史人物的榜來。
那么作者為什么不把有關金陵十二釵冊子的敘述置于《紅樓夢》的末回,即第一百二十回,以求符合上述脂批呢?顯然,這樣做與《桃花扇》太相似,易于暴露出這部小說的政治性質(zhì)來。另一方面,也就使人們難以意識到《桃花扇》末出戲有一"情榜"了。--至此我們得以解開《紅樓夢》的一個重大問題,即:《紅樓夢》初流行時,只有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于雪芹"逝"后才出現(xiàn)于人間。這是為什么?我們試想:如果《紅樓夢》在作者生前全部發(fā)表,那么人們問他:為什么末回沒有"情榜"?雪芹將如何回答!類似情況不止此一端,其它如"十獨吟"、"因麒麟伏白首雙星"、"鳳姐掃雪拾玉"、"獄神廟文字"、"衛(wèi)若蘭射圃文字",等等、等等,都是如此。這些內(nèi)容書中也是沒有的,它們也和"情榜"一樣,都只不過為點出《桃花扇》的內(nèi)容來而已(參閱拙文"從一條脂硯齋批語看《紅樓夢》的主題思想")。
因此我們讀《紅樓夢》不能心太實、書生氣太足,否則就要上當。脂批有云:"君子當欺以其方"、要提防作者"狡獪"、不要被作者"瞞過"或"蒙蔽了去"、不要做"讀死書子",等等。真可謂苦口婆心??墒菍τ谶@些開導我們的話,并未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總以為《紅樓夢》表面所寫的,都是真人實事、或變通的真人實事。這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