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緬甸游 小時候,看紀錄片《周總理訪問緬甸》,對緬甸的熱帶風(fēng)情和民族舞蹈,還有佛塔和伊洛娃底江擺渡人的向往已久。在暢游了幾大洲后,方如愿以償,帶著家人,游覽緬邦。 緬甸在我的腦海里,一是她古老的文化底蘊,二是她的領(lǐng)袖人物,三是人民馴良,四是文化的正負知名度,使我印象特別深刻。 緬甸是佛教之邦.寺廟林立,金碧輝煌。最有名的是察威耶功佛寺,光是主塔的黃金重量,達數(shù)千噸,比當(dāng)時英國侵略者的國庫儲金量還多,難怪入侵者不垂涎才怪!塔頂還有一顆重 沉,置于鐘下,再去掉重物,在浮力作用下,銅鐘慢慢浮起?,F(xiàn)置于寺內(nèi),供人瞻仰,也讓下一輩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這故事讓我想起中國普陀的“不愿去觀音”,兩者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緬甸東部的吉鐵遙,有一座大佛寺,坐落于一千二佰公尺的峰頂上,為當(dāng)?shù)剡h近馳名的去處。適逢元旦勝會,寺里擠滿坐滿睡滿了朝圣者。它的文化景觀和神圣處在于;山上有二石相疊,上石有百十噸重.一頭懸空,另一端依托在 下石上,石之上端建一佛塔,該石與下石依托而不相連,接連處據(jù)說從前公雞可以通過,現(xiàn)在紗線仍可通過接線縫隙,西方人認為是磁力作用,經(jīng)過試驗,證實非磁力所屬,真令人嘖嘖稱奇。據(jù)說這塊懸空石,已經(jīng)歷了臺風(fēng)和地震的考驗,年代久遠仍屹立無恙,堪稱奇跡。 此寺廟從山腳至山頂,有十一公里山路之遙,其前九公里,陂度大,轉(zhuǎn)彎急,極之危險,恍如坐過山車之感覺,既危險又刺激。最后二公里,可選擇坐車,坐轎或步行。山勢險阻,婉蜒蛇行,比之泰國美斯樂,其艱難險阻,后者比不上它的幾分之一,是一點也不夸張的。我選擇步行,一是考驗自己的意志和體力,二是考驗朝拜的虔誠。終順利過關(guān)了。 我們參觀了約十座佛寺,各有特色,有四面大佛像,有五十多公尺和七十多公尺大臥佛,最后參觀的是世界和平佛寺,那是吳努總理在1952年至1954年所建,藉以祈求世界和平,人民安康。有意思的是,佛寺有外圓內(nèi)圓兩層,我的理解是:外圓是象征世界人民的團結(jié),內(nèi)圓則祈求緬甸一佰四十三個民族部落的團結(jié)和睦統(tǒng)一富強。這說明緬甸人民有寬廣的胸懷,以及和平善良的民族性,這也是緬甸的文化積淀釀成的。 吳努總理是緬甸政治元老,他日光遠大,胸懷豁達,是1954年世界不結(jié)盟國家會議(即萬隆會議)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dǎo)國之一;也在五十年代,緬甸人宇丹則是聯(lián)合國秘書長,為二戰(zhàn)后緩和冷戰(zhàn)作出了貢獻。再加上緬甸玉器馳名世界,仰光是世界三大米市之一,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戰(zhàn)略地位重要,使它成為東南亞舉足重輕的國家。 緬甸除了正面的知名度外,還有黃金三角的負知名度,有些人只知道有黃金三角與張奇夫而不知有緬甸者。 我們下榻處是湖邊的五星級飯店,據(jù)說,翁山蘇姬就住在附近。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她不為個人安危擔(dān)憂,只考慮到緬甸的前途和人民的民主權(quán)利而獻出一切,這使我想起戰(zhàn)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詩“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薄霸高b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zhèn)。”這也是翁山蘇姬的寫照。是啊,她本可以回英國,與家人團聚,也可享受應(yīng)有盡有的物質(zhì)生活;可她,卻拋開了富裕與清閑,努力實現(xiàn)乃父遺志,也把爭取緬甸的自由民主視為己任,以柔弱的雙肩,負起愛國重任,尤顯難能可貴。我衷心遙祝您,翁山蘇姬,祝你早獲自由、實現(xiàn)理想。 祝福您,仰光,你的名字就是摒棄危難困窘,祝愿你早日實現(xiàn)“仰光”1。 祝福你、緬甸、愿吾佛三寶庇佑您這充滿著神奇的文化底蘊的國家,早日富強安康。 注: 1、“仰’為危難固厄,“光”為摒除、消滅之意 |
|
|
來自: HJlintaishen > 《佛塔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