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八、九歲的時候,我喜歡干一件事,搬個小桌子放到屋外, 桌上擺著諸如《三國演義》這樣的大部頭。 但說實話,我當時還沒有閱讀這種大部頭的能力, 只是做做樣子,擺出一副我很愛讀書,讀書的本領(lǐng)很大的姿態(tài)。 結(jié)果果然蒙蔽了許多大人,對我嘖嘖稱贊,一時傳為佳話。 之所以想起這件事是因為看了一期王蒙的談話節(jié)目。 王蒙說自己讀張愛玲的東西費勁,好幾次擺開架勢,把書借來想好好 讀一讀都無功而返。自然,老爺子覺得張愛玲的東西不怎么樣, 不如丁玲,沈從文。 與我心有戚戚焉。 有段時間,我讀張愛玲也是很難讀進去的。 讀書跟談戀愛有時候很相似。 對有些書就是沒感覺,使勁讀,想假裝很感動,很投入結(jié)果還是進入不了狀態(tài)。 往往就不了了之了。 名著也是如此。很難讀進去。讀不進去倒不是讀不懂的意思,也能讀懂, 就是讀不出感覺來。沒有感覺的意思就是說,讀了半天也讀不出這書有什么好來。 讀不出名著之所以是名著的原因來。這跟讀不懂好像也沒什么不同。 反而常常很煩躁,有如聽京劇的感覺。 一見到有人夸夸其談某某名著如何如何好,我都在一邊惶恐的要命。 因為我好多名著怎么讀都不來電,甚至都要懷疑自己的閱讀智商。 王蒙老爺子這么一說,我立刻心下釋然。王蒙是誰?大腕作家,前文化部長, 這么坦誠地說自己讀張愛玲讀不進去,我又有什么不敢坦白的? 自然想到這個話題,真讀,假讀。 有多少夸夸其談名著長名著短的是真正讀懂了?或者退一步說,真正讀進去了? 是不是很多都像我小時候一樣,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顯得自己閱讀智商很高而已, 滿足一下虛榮心而已。 我小學初中階段讀的最投入的還是武俠小說,瓊瑤小說,看瓊瑤小說一口氣看幾本, 然后把書扔得遠遠的,抱著被大哭。 現(xiàn)在不讀瓊瑤了,品位高了,可不少名著照樣還是比較難讀進去。 以前不敢承認,現(xiàn)在有王蒙老爺子撐腰索性說出來。 再說說兒童的閱讀。要謹防孩子假讀。 我們?yōu)槭裁匆膭詈⒆幼灾鲗W習?因為如果你把閱讀當作 一個任務給孩子的話,孩子很可能在假讀,你卻一無所知。 前面提到一個流體驗的概念,就是讀書或者學習進入著迷的那種狀態(tài)。 如果你布置的讀書任務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力,或者無法讓孩子來電, 孩子就無法進入流體驗的狀態(tài),攝于家長給的壓力, 就可能通過假讀來敷衍,本質(zhì)上一種冷漠。 所以,讓孩子進入流體驗的狀態(tài),反而有時候不去橫加干涉, 讓孩子自己選擇讀物更好一些。畢竟,最了解自己感受的是讀書者本身, 這往往勝過最高明的教育設(shè)計。 要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假讀也很簡單,隨便問幾個問題, 看看孩子的表情,看看孩子回答問題的自信程度,看看是不是能說出點門道, 基本上就一清二楚了。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4-19 23:05 編輯 ] 2012.3.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