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道門十規(guī)》講座 第二講 學道就要誦經禮懺,修持守靜(下)

 chao fan zi 2012-03-09

《道門十規(guī)》講座 第二講 學道就要誦經禮懺,修持守靜(下)

  作者:陳耀庭   文章來源:博客  發(fā)布時間:2011-07-11  
 
《道門十規(guī)》講座  第二講  學道就要誦經禮懺,修持守靜(下)—— 陳耀庭

上兩次我們講了《道門十規(guī)》的兩條規(guī)戒。

一是“道教源派”, 講的是關于道教的宗派源流,道教宗派很多,但是他的根源是一個。因此,學道的人要學習根本,不能忘記根本;

二是“道門經箓”。 講的是關于道門經箓,道門的經典很多,各種經典的傳承各有來源,他們的的內容各有側重。道門中人應該如何讀經、念經;

通過學習,我們的思想上應該明確四條:

第一,道教以“道”為最高的信仰,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第二,道教各宗派一律平等,各宗派必須相互團結、相互支持。

第三,道士必須恭敬神明,焚修香火,誦念經誥。

第四,道士念經必須洗心滌慮,口誦心誦,不得嬉笑談諧,思念不專。

今天,我們繼續(xù)講《道門十規(guī)》的第三規(guī),“坐圜守靜”。講兩個問題:

一,“坐圜守靜”的主要內容:

 “坐圜”的“圜”,意思是圍起來的、圓形的地方。北京的天壇里面有個“圜丘”,就是高出地面,用漢白玉欄桿圍起來,供皇帝祭天用的地方。坐圜,就是指修道的人要同世俗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在與世隔絕的地方打坐守靜。

張宇初說:“坐圜守靜,為入道之本”。張宇初在這里把“坐圜守靜”提到了“入道之本”的高度。為什么這樣說呢?張宇初認為“蓋太上立教度人,正為超脫幻化,了悟生死。若非究竟本來,了達性命,則何所謂學道之士也”。這就是說,我們創(chuàng)立道教的目的是為了度人。就是要使人超脫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徹底地明白人的生死的道理。如果一個學道的人不能明白人生的真諦,不能徹底明白人的性命由來。那么他就不是一個學道的人。張宇初引用了道經里的話,“經曰:‘積心善行,絕世所欲,不興妄想,無有染著,不滯有無,永絕生滅,是名真人’”。經文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不斷地自覺做好事,(“積心”就是“處心積慮” 的意思,“積心”是自覺的行為。)如果能夠斷絕世間的欲望,在思想上不產生胡思亂想,在行為上不沾染是非,在心理上不計較“有無”得失,把生死看得自然淡薄一點,不把它放在心上。一個學道的人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么他就是一個“真人”,也就是,一個得道的人。

下面一段,張宇初批評了社會上對于道教正一派的誤解,著重談了正一派也要修“性命”,也要“坐圜守靜”的問題。張宇初說:“近世以禪為性宗,道為命宗,全真為性命雙修,正一則惟習科教”?!敖馈敝傅氖窃兔鞔跄曛畷r。“以禪為性宗”的意思是,將佛教的禪宗作為修性的宗教。什么是“修性”?修性就是追求精神的解脫。張宇初說“道為命宗”,這句話的意思是,將道教作為修命的宗教。什么是 “修命”?修命就是追求肉體的長生。全真道派是性命雙修的道派,就是既要肉體的長生,又要精神的解脫。當時社會上的人認為正一道派只是演習齋醮科儀。似乎正一派是不修性命,不要“坐圜守靜”的。這些看法是當時社會上對禪宗、道教、全真派、正一派的看法。這樣的看法至今仍然還是有影響的。因為從當今的正一派道士主要活動來看,仍然主要是科儀。從表面上看,正一派的道觀中,既沒有關于修煉性命的功課,也沒有布置修煉性命的場所,也就是沒有“圜”。所以,現(xiàn)在社會上的人們仍然認為正一派道士只是演習科儀,并且以科儀經懺的收入養(yǎng)家活口,正一派道士只是以道教作為謀生的手段。

張宇初是不同意這些看法的。所以,他接著說:“孰知學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雖科教之設,亦惟性命之學而已。若夫修己利人,濟幽度顯,非明性命根基,曷得功行全備?”張宇初在這里連著用了二個反問句。他說,任何人都知道學道的根本,就是修煉“性、命”這兩件事情。除了性命這二件事,又有什么呢?這就是說,道教的所有宗派,都是以修煉性、命二件事情為基本內容。全真派是如此,正一派也是如此。道教雖然有齋醮科儀的設置,但是,齋醮科儀也是包含著“性、命”修煉的內容。一個正一派道士如果做齋醮科儀,修煉自己,方便別人,救濟幽魂,度化亡魂,他如果沒有弄清楚修煉“性、命”的根基,他怎么能做到齋醮科儀的行為功法完全準備好呢?這就是說,張宇初認為,一個做科儀的正一派道士,也要修煉性命。只有修煉性命,才能功行全備,才能在科儀中,做到修己利人,達到濟幽度顯的目的。

張宇初說:“況自上古以來,太上歷劫化現(xiàn),諸師之修煉成道,皆自靜定之工,庶得道克功就,神通自在”。意思是說,何況自上古以來,太上老君不斷化身下降于人世間,道教的各位先師都是依靠修煉才能成道。他們都是依靠靜定的功夫,才得以學道成功,才獲得自在的神通。如果這些先師不靜定修煉,他們是不可能得道的。

下面,張宇初著重介紹了全真派的“坐圜守靜”。上面我講過,張宇初受明皇朝的命,統(tǒng)領天下道教,因此,張宇初當時是正一派和全真派道士共同的領袖。張宇初沒有狹隘的宗派觀念,對于全真派的長處,張宇初同樣給予肯定,并且要求正一派道士也來學習全真派的修煉方法。

張宇初說:“迨(音代)宋金之初,重陽王祖師遇鍾呂之傳,始立全真之教。蓋本經曰:‘養(yǎng)其無體,體故全真’。是教則猶以坐圜守靜為要”。迨,等到的意思。等到宋代、金代開始的時候,王重陽祖師得到了鍾離權和呂洞賓的真?zhèn)?,(這里的鍾指鐘離權,呂指呂洞賓)開始建立全真教派。全真教派的經文說:‘修煉他的無體之體, 所以他的體能達到全真’。這個教派就是以“坐圜守靜”為最重要的修煉方法。

張宇初接著介紹了全真派的祖師和一些高人?!拔遄鎰t太上、東華、鍾、呂、海蟾也。七真則丘、劉、譚、馬、郝、孫、王也。其下綿延,暨王、苗、祈、完之輩。殆今學之者眾,皆以真功實行為本”。這里說的“五祖”,指的是北五祖:太上老君、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和劉海蟾等。“七真”,指的就是王重陽的七個弟子,丘處機、劉處玄、譚處端、馬鈺(丹陽)、郝大通、孫不二和王處一(玉陽)等。再下面就是從七真綿延下來的七真的弟子,“王”是王志坦(1200-1272),“苗”是苗道一(生卒年不詳),“祈”是祁志誠(1219-1293),“完”是完顏德明(生卒年不詳)等等。張宇初說,明代的時候,也就是他處的時期,學習全真道的人是不少的,不過,他們都是以修煉實踐作為修道的根本。

關于全真道派的修煉,張宇初將它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拜師收心。張宇初說: “其初入道,先擇明師參禮,開發(fā)性地,愨(音確)守修真十戒,白祖師、馮尊師堂規(guī)等文,收習身心,操持節(jié)操,究竟經典”。全真道士入道首先要拜師傅,執(zhí)弟子之禮。由師傅開示,啟發(fā)學道人的“道性”。而入道的第一步,就是遵守各種規(guī)戒。愨,是誠實的意思,就是老老實實地遵守“修真十戒”?!靶拚媸洹笔撬卧獣r期南方道士共同遵守的戒律。它的全文收在《修真十書》的《雜著指玄篇》中間。在《道藏》的第四冊,第630頁。 “修真十戒”就是十條戒律。例如:第一條就是“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普濟眾生”,等等。白祖師,就是南宗祖師白玉蟾。馮尊師,所指何人,不太清楚。姓馮的著名道士,從南北朝起,有很多。從張宇初的文章看,張宇初稱白玉蟾為“祖師”,稱馮為“尊師”,估計馮尊師是元代或者明代時期的高道。所以,可能是元代的全真派高道“青云子”馮道真(1189-1265)。白祖師和馮尊師的“堂規(guī)”,就是他們收取弟子時,對本門弟子的規(guī)戒要求?,F(xiàn)在已經不得而知了。不過,張宇初還是把這些戒律和堂規(guī)的要點提取出來,就是后面說的三點:“收習身心,操持節(jié)操,究竟經典”。收習,就是收斂。把自己的身和心都收斂起來,一切行為都按照規(guī)戒的要求去做,使自己的行為保持節(jié)操,同時不斷去學習和研究經典。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先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身體,管好自己的思想,從思想上先入道。

第二個步驟是擇地立庵。張宇初說“既知入道之門,然后擇山水明秀、形全氣固之地,創(chuàng)立庵舍,把茆蓋頭,聊蔽風雨,風餐露宿,水跡云蹤”。在思想上入道以后,要在物質上保證學道的條件,于是就要立廟建觀。立廟建觀,一定要看風水。風水好的地方一定是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的。而且一般總是山在后,水在前,依山傍水。山水之形齊全,南北東西之氣,就能在廟觀所在之地貫通、匯集、平衡、凝固,廟觀就能興旺發(fā)達。廟觀創(chuàng)立之初,總是十分簡陋的,因此全真派的道觀開始總是稱為“庵舍”,“茆”就是“茅”草,“把茆”就是用扎成一把一把的茅草蓋在房頂上,姑且(聊)遮蔽風和雨。在這樣的條件下修道,其修道生活基本上如同“風餐露宿”一樣,生活也是飄忽不定的,如同水在流,云在飄一樣,“水跡云蹤”。這里說到學道人的生活,在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是非常艱苦的。而且就是把這種艱苦的生活作為磨練自己學道意志的考驗。

第三個步驟是結伴修道。張宇初說“次結道伴,惟務真素樸實之人,晨夕為侶,供送飲食,草衣木食,簞食瓢飲,但獲止饑蔽寒而已”。這里,張宇初仍然講的是修煉的物質條件。上面說有了住,這里說需要“道伴”,需要日常生活的供養(yǎng)?!暗腊椤敝傅氖且黄鹦薜赖娜恕P薜酪械腊?,一方面是因為修道生活非常艱苦,非常單調,所以需要有道伴相處,幫助解決心理上的障礙。另一方面是因為修道生活需要有物質供養(yǎng)的保證,還是要做許多生活的瑣事,要由大家分擔。因此,一個人摒世隔絕去修道是修不成的。張宇初在這里講到了選擇“道伴”的標準,就是要選擇“真素樸實之人”,也就是要選擇作風樸素、真心實意的人,不要選擇追求享受、花言巧語、油頭滑腦的人。有這樣的人幫助你修道,那么,修道時候的“吃”——“供送飲食”;修道時的“穿”——“草衣木食”;修道時的“飲”——“簞食瓢飲”,就會得到保證。張宇初這里說到的修道生活的水平,那是非常艱苦的。這個水平也就是“止饑蔽寒”而已。用社會上的話說,僅僅是“肚子不餓,穿得不冷”而已。各位如果到青城山去,如果不是在他們的對外的餐廳用餐,而是同道友們一起用餐,那么,在青菜、泡菜之外,再來一盆油炸花生米,就算招待客人了。“白果燉雞”,那是賣錢的。青城山的道友自己是不吃的。當然,他們出訪外地,或者到了香港,坐在宴會席上,那又是一會事了。

第四個步驟是百日立基。張宇初說“直候百日立基,十月胎圓,三年圓畢,或留圜,或出定,惟斷絕人事,情消緣滅,去來自由”。在有了思想準備,有了物質基礎以后,修道的人可以安心下來開始修道。張宇初對于修道過程的敘述,說的就是修煉內丹的過程。這個過程,從明代起,一般都將它區(qū)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百日立基”?!傲⒒本褪恰爸?,意思是說,人的元精、元氣和元神,隨著人的世俗生活的紛擾,已經有了消耗和虧損。道士修煉就要填補自身已經存在的虧損。至于結了婚的人,更是由于房事,耗精缺陽。有些內丹家們說,人都成了一只竹簍子?!傲⒒本褪且钛a虧損,也來打個比方,至少要把竹簍子煉成一只不銹鋼鍋子,不至于隨進隨漏,身體成為一只空殼子?!鞍偃樟⒒闭f的是立基需要一百天,一百天這是一個大致的說法。各人情況不同,會有差異。有人需要百日,有人可能不需要百日,有人可能百日還不夠。

第二階段是“十月胎圓”?!疤ァ本褪莾鹊さ牡?,從“筑基”完成到煉成內丹起碼要十個月。那么,怎樣修煉內丹呢?男女的丹法不同,各家的丹法也不同。以男丹而言,明清期間最為流行的《性命圭旨》中的功法,就是通過“煉精、煉氣、煉神”等三個階段。煉精的精是元精,不是人身的交感之精,修煉元精就要斷絕房事,使人身體的交感之精不泄漏。煉氣的氣是元氣,不是人身的呼吸之氣,修煉元氣就要使人身的呼吸之氣緩慢微細,一直到感覺不到有氣的出入。煉神的神是元神,不是人身的思慮之神,修煉元神就要使人的思慮之神自然泰定,即使泰山壓頂也能不動神色。男丹功法,通過煉精、煉氣和煉神,修煉的人神凝氣住,匯聚于丹田,也就是臍下三寸之地。如果匯聚之氣能夠在丹田住定下來,那么就稱為“結胎”。據丹法書上描寫,匯聚在丹田里的氣,團團滾動,有的說如同白色的雞蛋,有的說如同白色的銀團。(李錫庚生前曾經對我說,有功夫的人死的時候非常痛苦,兩根白色的鼻涕伸進伸出,他說這兩根白色的鼻涕就是沒有解除的丹法生成的“內丹”。后來在一本內丹書里,我看到,李錫庚的話是有依據的,這兩根鼻涕柱子,被稱為“銀柱”,是有功人臨死時的標志。因為,功法沒有及時解脫,所以要死也死不成,弄得人非常痛苦)那么“胎圓”時的狀態(tài),又是怎樣的呢?據明代的伍守陽說,修煉的人達到“胎圓”,就是“陰盡陽純,胎圓丹成”。其標志就是“二氣俱無,食脈兩絕”。就是說,修煉到既沒有呼的氣,也沒有吸的氣,“二氣俱無”。把一根羽毛放在鼻子底下,竟然不動。修煉到不需要吃飯,血脈里沒有脈搏,“食脈兩絕”。雖然是“二氣俱無,食脈兩絕”,可是,修道人沒有一絲一毫昏昏沉沉,頭腦仍然清清楚楚。這里,絕不要把“二氣俱無,食脈兩絕”,理解為人悶死了,餓昏了。女丹功法與男丹功法不同。道姑的修煉絕對不能用男丹功法,因為身體條件不同。道書中說:“男子修成不漏精,女子修成不漏經”。這里的經,就是月經。女子修道在收心和養(yǎng)氣以后,最重要的一條是“斬赤龍”,就是斷月經。另外,女子行氣凝聚的地方,不在臍下三寸,而是在胸部?!秾O不二女功內丹次第詩》稱:“山頭并海底,雨過一聲雷”,就是這個意思。我記得90年代初,我在四川博物館的王家佑先生那里作客,正巧碰到青城山的道姑來向他請教女丹功法。王家佑先生反復告誡她,行氣的終極之所,也就是結成女丹的地方,不像男子是在臍下,而在心口。如果女丹修煉用男丹功法,結果就會造成血崩。

第三階段是“三年圓畢”。煉成內丹可能并不需要三年,但是煉成以后,還需要反復鞏固修煉的成果,因此要花費三年,甚至三年以上的時間去圓熟內丹。一個內丹功夫圓熟的道士,自然是“斷絕人事,情消緣滅,去來自由”?!叭碜杂伞本褪恰瓣柹癯鲇巍薄f,能夠陽神出游的人,心指天門,發(fā)兩眉間及印堂之光,就可以陽神出游。陽神出游的時候,據說是乘火龍在天上遨游。神游的人,神氣全,陰陽備,形體胖,聲跡殊。不過,能夠神游的人,一定是要煉成內丹以后,才能做到的。

一個道士要完成這三個階段的修煉,需要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坐圜守靜”。因此,張宇初認為“坐圜守靜”是學道、修道、入道的根本。我想,現(xiàn)在欽賜仰殿的房間充裕了,是不是也置一間專門用于“坐圜守靜”的房間,放一點蒲團,大家學會打坐。佛教稱“禪房”,全真派稱“云房”,我們可以恢復陸修靜時代的稱呼,稱為“靖室”。每天在規(guī)定的時間,輪流到靖室來“坐圜守靜”。我想,只要堅持下去,清心寡欲,對于各位的身體和心情,一定是有好處的。不過千萬不要像魯智深那樣,一進禪房就倒在蒲團上面,呼呼大睡。

接著,張宇初談到了在“坐圜守靜”的時候,可能遇到的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入道以后如何對待接受供養(yǎng)的問題。張宇初說:“其或有力之家,布施齋糧衣缽,隨分自給而已,不得妄貪過取,亦不得假設夸誕之辭,驚世駭俗,務吊虛名”。修道的人,自己可以種田生活,但是,也可以接受布施。不過,接受布施也有原則。張宇初說到,如果碰到有經濟力量的施主,給我們布施糧食和衣服。我們隨時拿些自給自足而已,不可以胡亂貪心和過多掠取。在收取布施的時候,我們也不可以說過頭的假話,做出驚世駭俗的事情來,追求一些虛名。這個問題是一個入道的人如何對待施主供養(yǎng)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入道以后如何對待極端艱苦的修煉生活的問題。張宇初說:“其補破遮寒,乞食化衣,真功苦行,槁(音:高)木死灰,乃磨勵身心,分內之事,庶不負四恩,殃及九祖。茍或退怠,則群魔作障矣”。意思是,修道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一個修道的人,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只能遮擋風寒。一個修道的人,沿街討飯討衣服,追求的是修煉的真功苦行,對于物質生活和種種人間關系,一定要像枯槁的木頭,像熄滅的死灰一樣。一個修道的人,過這樣的艱苦生活,要把它當作是一種考驗,就是把它當作是磨練自己的身心的事,當作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樣才不會辜負“四恩”。四恩,是佛教的詞語,指的是父母恩、師長恩、國王恩和施主恩?;蛘咧父改付?、眾生恩、國王恩和三寶恩。不會有害于“九祖”。九祖,泛指歷代祖先。不致有害于歷代祖先。張宇初特別指出,如果我們的修煉,不能堅持到底,始終如一,那么一定是由于群魔障礙的緣故。

第三個問題,是入道以后如何對待修煉的道伴的問題。張宇初說:“其供圜道伴,竭力扶持,寒暑疾厄,務盡勤勞,亦積己之功,成人之善也。不得假以禪宗棒喝,互爭人我,取世非議”。意思是對于一起入圜的道伴,一定要相互扶持。如果碰到冷暖天氣,碰到道伴得了疾病和災難,我們一定要盡力幫助,不怕勞累。這樣的事情,既是自己積累善功,又是在幫助別人。對于自己的道伴,我們不能欺負別人、你爭我奪、爭名奪利,讓社會上的人批評笑話我們。禪宗的當頭棒喝,原來只是用警惕的語言來提醒佛教徒,后來就演變成拿著一根包著布的棒槌敲聽話人的頭。當頭棒喝,在外人看來,就有了侮辱人的味道。不過,在佛教圈中的人來說,并沒有侮辱人的感覺??偠灾獰崆榈貙Υ逕挼耐?。

第四個問題,是入道修煉如何學習丹經的問題。張宇初說:“所究丹經,惟《石壁記》、《龍虎經》、《參同契》、《悟真篇》、《翠虛篇》、《還源篇》、《指玄篇》、《大道歌》、《崔公入藥鏡》、《金丹四百字》并諸仙語錄,皆誘人修真入圣之梯航”。修道的人,要研究丹經,不過社會上流傳的丹經很多,而且,也可能有“假冒偽劣”的東西混在里面。所以,張宇初要求我們學習這些點名丹經。丹經是引導人修煉入道的扶梯和航船。張宇初列舉的十部丹經著作,包括有:

《石壁記》,指的是《太清石壁記》,是一部丹書?!缎绿茣酚兄?,可能是晉代人蘇元明寫的。收在《道藏》第18冊763頁。

《龍虎經》,指的是《古文龍虎經》,是一部丹書??赡苁撬未跄甑臅?。收在《道藏》第20冊33頁。

《參同契》,指的是《周易參同契》,是一部丹書。可能是東漢魏伯陽的書。收在《道藏》第20冊60頁。歷史上先后有過許多注本。最著名的注是彭曉的注本和朱熹的注本。

《悟真篇》,也稱《紫陽真人悟真篇》。作者是宋代張伯端?!段蛘嫫芬彩且徊恐v內丹修煉的書。收在《道藏》第2冊910頁。

《翠虛篇》,作者是宋代的陳楠。是全真派南宗的丹書。收在《道藏》第24冊202頁。

《還源篇》,作者是宋代的石泰。是全真派南宗的丹書。收在《道藏》第24冊212頁。

《指玄篇》,作者是宋代的石泰,收在《修真十書》之中。在《道藏》第4冊605頁。

《大道歌》,可能指的是《大道論》,署名“周固樸著”。是一部講內丹修煉的書。收在《道藏》第22冊898頁。

《崔公入藥鏡》,作者是宋代的崔希范。用三言韻語概述內丹修煉的全過程。用語十分隱晦。收在《道藏》第2冊881頁。

《金丹四百字》,作者是宋代的張伯端。全文是五言詩訣,一共四百字。是一篇簡要的內丹概說。收在《道藏》第24冊161頁。

以上這十部丹經,都是修道的人要悉心研究的。這些書是入道的門徑和臺階。張宇初說:“所宜潛心研究,庶無差匿。其旁門左道之言,不許經目留心,誤己惑人。甚則毀謗經典,借證其非,則貽冥譴必矣”。張宇初要求學道的人對于這些丹經應該潛心研究,并且不能遺漏和疏忽。對于一些旁門左道的書籍和言論,學道的人不應該去閱讀,也不應該記在心里。因為,這些旁門左道的話會貽誤自己,坑害別人。這些旁門左道的東西里面,有的還誹謗正宗的道教內修經典,還批評這些正確的丹經,稱它們是錯誤的。這些旁門左道的人,必然會遭到冥譴,也就是要遭到報應,要下地獄的。

綜合以上所說的,我們也可以將《道門十規(guī)》的第三規(guī),訂出二條新規(guī)來:

一是正一派道士也要坐圜守靜,修煉內丹,并且與齋醮科儀結合起來。

一是學道修煉,要學習和研究丹經,按照功法的要求,循序前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