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90年代,世界上開始了“人類腦10年計劃”項目。迄今不少發(fā)達國家已把當代腦科學研究的成果作為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據(jù)之一。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忽略當今腦科學的研究成果,那么在教育發(fā)展和專業(yè)學習方面就是有缺失的。 那么,腦有什么特點?我們怎么根據(jù)腦的特點來改善教與學呢? 簡言之,腦有十大特點。 第一,好奇。探究是人的天性,人不關注單調(diào)、乏味的事物。如果我們的課堂不具有探究性,沒有趣味性,那么它對腦的開發(fā)和發(fā)展是不利的。我們搞教育的人要基于腦的這個特點為學習者設計有趣的活動,創(chuàng)設充滿探究的環(huán)境。 第二,喜歡社交。它是一個“社會腦”,不喜歡寂寞,需要交流。因此,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還要讓學生參與課堂的討論和合作學習。討論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因為討論中有反饋,有復述。在腦科學看來,沒有復述就沒有認知。復述不是記憶,而是把對問題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來。 第三,具有選擇性。腦尋找快樂和意義,它保留有價值和有情緒的信息,特別是情緒刺激比較大的信息。這給教育者以啟示——教師要讓課堂充滿樂趣,引導學生探討有意義的話題,特別是基于真實情境的話題。 第四,具有可塑性。越在生命早期,腦的可塑性越大。比如:一個孩子先天的基因不太好,但在他三歲左右的時候如果他的腦環(huán)境非常好,那么他的神經(jīng)智力也會有所提高。 第五,具有敏感期。人在三歲時的詞匯量能達到900個,五歲時可以增加到2500個一3000個。因此,這—時期的語言交流對兒童特別重要,兒童發(fā)展的確存在一個敏感階段,早期教育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兒童早期的多樣化學習經(jīng)歷對其未來的發(fā)展意義重大,我主張把聽優(yōu)美的故事和做多種多樣的游戲作為兒童發(fā)展的兩大基石。 第六,情緒優(yōu)先。當代腦科學研究高度重視情緒管理,理智如果和情緒打仗,那么理智永遠打不過情緒。人在學習時,情緒會參與其中并影響認知。所以教師必須高度關注學生學習時的情感、態(tài)度、動機,而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認知。教師要努力讓學生始終在積極的情緒下高效地學習。 第七,潛能巨大。腦的潛能可以超越你對它的最大的愿望。比如:把一個幼兒隨便帶到哪個國家,他都可以自然學會當?shù)氐恼Z言。 第八,有周期性。腦的工作有點像人的脈搏,一會兒高一會兒低,所以腦科學家建議所有教學人員都要重視注意力的10分鐘準則。以一節(jié)45分鐘的課為例,前10分鐘一15分鐘是高峰,緊接著進入低谷,在快下課的時候到第二個高峰。這告訴我們,教師應該在前10分鐘一15分鐘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在腦進入低谷的時候換一種活動。 第九,具有唯—性。世界上不會有兩個人的大腦一模一樣。大腦的這種獨特性告訴我們,必須尊重個人,尊重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的極致追求即個性化、個別化。我認為,目前中國的教師對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和個人特性還了解、分析得太少。 第十,對環(huán)境要求很高。(1)腦需要情緒安全。情緒不安全的時候不產(chǎn)生認知。(2)腦需要充足的睡眠。腦的前額葉是瞬時記憶區(qū),它接觸的所有信息都要在晚上睡覺時傳遞到長時記憶區(qū)中去。如果睡眠不足,那么會傷害注意力、執(zhí)行力、記憶力、思考力。(3)壓力不能太大。人保持一定壓力的時候效率最高,但過大的壓力會破壞腦結(jié)構(gòu)和長時記憶區(qū)。(4)腦需要豐富的環(huán)境。教師要盡量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5)腦需要均衡的營養(yǎng)。一個四歲的兒童消耗葡萄糖的總量是成人的兩倍。成長中的孩子如果不吃早餐,那么其學習效率肯定會受影響。(6)腦需要適量的運動。運動能增加大量的氧氣,所以越運動,大腦越聰明。當代腦科學主張,學生學習20分鐘后最好能走—走,或者站起來伸伸懶腰、做做頸部操等。
(本播報整理自王允慶教授2011年10月18日在“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六次學術年會”上的發(fā)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