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二
龍?zhí)ь^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人們曾經(jīng)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星辰的位置,據(jù)此判斷季節(jié)。其中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每到二月初的黃昏,角宿一星和二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xiàn),類似龍之雙角,東方在五色為青,故稱“青龍?zhí)ь^”。雖標象驚蟄節(jié)令,其時,興云播雨的龍,卻還在睡懶覺,故此,或供饗以六畜犧牲,討好哄之;或以木竿敲擊房梁,驚而擾之;種種招術(shù),皆為呼喚龍的醒來。滹沱人家,此舉之外,還有兩般的不同,一是二月二的龍燈,作封箱的最后一耍;二在翌日早晨,人駕龍而動:那耕地的犁杖,一對扶手,若龍角高翹;雪亮的犁刃,呈龍頭之形;犁尖下新土似浪涌,攪動煙霧氤氳,叫作:二月二,通地氣兒。
龍?zhí)ь^的節(jié)令食品,總與龍沾邊,把面條叫“龍須面”,稱餛飩為“龍眼”,包子叫作“龍蛋”,瓤餡也以素油時蔬調(diào)制,個頭以大為美,民謠唱道:二月二,吃龍蛋,吃了龍蛋不犯賤。吃龍蛋,意在表達自己是龍種,而非蟲蟻之輩,所謂“不犯賤”,即是自尊自重,從事的諸般營生,恪守仁義誠信,珍惜各自良善的家聲。

龍?zhí)ь^
滹沱鄉(xiāng)間的二月二,龍?zhí)ь^,人抬腳。抬腳,是出門遠行,不過這時的抬腳之人,多是些本事非凡的“人中龍”,是那些作大生意,謀大事業(yè)的人,專門揀選了這個“龍興黃道”之日,邁步向黃金夢境。
龍?zhí)ь^之日,也是人剃頭之時,以這天理發(fā)修面為吉祥,為的是沾染些許龍氣,換個說法叫作“龍?zhí)觐^”,頭面打理得光凈齊整,人人顯得意氣風發(fā),呈活虎生龍之象。
農(nóng)歷二月二日,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
民間習俗春龍節(jié)來到,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叫“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肉,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豬頭肉呢?古代豬頭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
北方人在“二月二”龍?zhí)ь^之日,家家戶戶煮豬頭,是因為初一、十五都過完啦,“二月二”是春節(jié)中最后一個節(jié)日。一般農(nóng)戶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臘月23日過小年時殺豬宰羊,正月一過,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個豬頭,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岸露?龍?zhí)ь^,大地萬物開始復蘇,一切動植物都開始抬頭,一年要開一個好頭,迎來風調(diào)雨順。龍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宮,農(nóng)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用豬頭當供品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看來是有說道的。
宋代的“仇池筆記”中曾記錄了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腹饑,于是闖入一鄉(xiāng)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熏熏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zhuǎn)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曰: “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美饌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俗語還說:“哪有提著豬頭找不著廟門的”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懷才不遇,不必氣餒,早晚必會找到能夠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雌饋怼岸露背载i頭是古代留下的傳統(tǒng),是吉祥兆頭的標志。那么現(xiàn)在“二月二”豬頭肉又怎么吃呢?想著宋朝王中令吃到的那盆和尚端出的蒸豬頭,品著豬頭詩,那番景象已經(jīng)是歷史。現(xiàn)如今由北京金三元酒家發(fā)明的“扒豬臉”,就不一般了。他們把豬頭肉給予了最高的待遇,載上了時代最時髦的稱呼,并獲中國菜肴首例專利。
“扒豬臉”經(jīng)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大關(guān)卡的標準化生產(chǎn),歷經(jīng)十多個小時的修煉,才能端上餐桌。吃金三元的“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岸露背袁F(xiàn)代“扒豬臉”,回味五千年的餐飲歷史,該會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現(xiàn)?!鞍秦i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xiàn)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更為可喜的是當代的高科技和市場的結(jié)合讓消費者不用到飯店,坐在家里就可嘗到美味的“扒豬臉”。這正是:二月二,春龍節(jié),龍的傳人過龍節(jié),龍節(jié)要吃豬頭肉。
編者按:又到了每年陰歷二月初二,這是我國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北方的很多地方認為過了二月二,才算過完年。民諺曰:“二月二,龍?zhí)ь^。而各地傳統(tǒng)風俗不盡相同……

據(jù)浙江電臺報道,每年“二月二”這一天,作為浙江溫州( 酒店 )傳統(tǒng)老字號的縣前湯圓店都會推出芥菜飯新品,前來就餐的顧客總是絡(luò)繹不絕。正在店里就餐的葉先生表示要帶小孩子來這里吃芥菜飯,他說:“民間說‘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其實更主要的還是讓孩子感受一下溫州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
市區(qū)解放北路的長人餛飩店、楊府山的食林閣農(nóng)家樂等也紛紛推出芥菜飯新品。為了討個好彩頭,食林閣還特意將芥菜稱作“借財”,將店里的家常豆腐等豆腐菜肴稱作“兜?!?。
據(jù)了解,“二月二”這天,溫州市民間不僅吃芥菜飯,還有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肉、剃頭等習俗。
吉林:二月二剃龍頭

據(jù)吉林電臺報道,常言道:“二月二,剃龍頭”,很多人愿意趕在這一天理發(fā),意味著“走好運”。在吉林省長春市,許多理發(fā)店一大早便顧客盈門,甚至排起了長隊。排隊等待理發(fā)的吳先生:“從小老人們就說二月初二龍?zhí)ь^,按照風俗習慣就是應該剪個頭,圖個喜慶,也是象征一年來有個好的開頭,好的兆頭?!?/P>
石家莊:“二月二”舉行鼓王爭霸賽
據(jù)石家莊電臺報道,在石家莊市文化廣場上,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來自北京、山東、山西、陜西以及石家莊各縣市區(qū)的16支鼓隊向“金股王”沖擊。陜西渭南市韓城民間藝術(shù)團張寧:“國家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非常重視,通過這次活動,為以后鑼鼓方面,給我們提供一些經(jīng)驗,提供一些幫助,非常激動?!?/P>
鼓王爭霸賽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石家莊市已經(jīng)連續(xù)五年在農(nóng)歷二月二這天舉辦鼓王爭霸賽事,不僅吸引了石家莊市數(shù)百支鼓隊、百萬余人的積極參與,外省市鼓隊也紛紛來參加。本屆大賽場面比往年更壯觀、競技性更強、技術(shù)含量和演出質(zhì)量更高。市民們欣賞到了一臺極具民族風情的文化盛宴。市民王哲說:“鼓樂不單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現(xiàn)在很鼓舞士氣,老百姓需要娛樂的時候,除了唱歌,跳舞之外,把咱們民族的東西,傳統(tǒng)的東西發(fā)展起來,多么歡快,看著非常感人,非常好?!?/P>
最終,正定《常山戰(zhàn)鼓》和陜西《韓城行鼓》獲得了“金鼓王”稱號。
黑龍江:“二月二”豬頭肉熱銷

據(jù)黑龍江電臺報道,在哈爾濱市宣慶街一家熟食專賣店,一到二月二,這里比往日繁忙許多,市民們聚集在柜臺前購買豬頭肉。
有群眾說:“二月二是一個非常喜慶的日子,買豬頭肉主要是給父母,老人挺注重這方面的,希望家里的每個人都能像龍頭一樣高高抬起?!?/P>
衛(wèi)生監(jiān)督部門提醒廣大市民:購買熟食時要仔細挑選,色澤老舊、有異味的熟食堅決不要購買。另外,顏色異常的熟食制品極可能色素超標也不要購買。
中國最大的廟會 淮陽太昊陵二月二廟會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華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和長眠,炎帝神農(nóng)氏繼之建都興業(yè),是姓氏文化、農(nóng)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fā)源地。站在淮陽小小的版圖上,沿著歲月的印記細細尋究,這塊版圖上的印痕會在你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古稱宛丘、陳、陳國、淮陽、陳州、陳城;孔子3次來陳,留4年;《詩經(jīng)》載有“陳風”10首,曹植、李白、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等歷代文壇巨匠均在此留下了千古華章;包公陳州放糧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淮陽泥泥狗被譽為 “真圖騰,活化石”;剪紙、布老虎等工藝品精美絕倫;太昊陵廟會被世界吉尼斯總部命名為“單日參會人數(shù)最多的古廟會”……

淮陽太昊陵二月二廟會祭祖者
淮陽名勝古跡眾多,有史可查的326處,其中全國第一或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16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名冠全國18大名陵之首的太昊伏羲陵殿宇巍峨,博大精深,蘊藏著華夏姓氏文化之根,史學界公認為“天下第一陵”;平糧臺古城遺址,距今已有4600年的歷史,是目前我國發(fā)掘出土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留存最好的古城遺址;面積1.6萬畝的龍湖,夏日荷香十里、水草豐茂,是中國內(nèi)陸最大的環(huán)城湖。一泓碧水環(huán)抱陳楚故城,七臺八景散落其間,形成了“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的亮麗風景;剪枝公園有松柏造型200多種,被譽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每年的春季朝祖會、夏季賞荷月、秋季尋根游、冬季民俗展活動和兩年一度的中華姓氏文化節(jié),四海賓朋云集,萬姓同根謁祖,形成了萬人朝圣的東方奇觀。
歷史的腳步走了5000年,腳下的土地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次的滄海桑田,而淮陽每年萬眾矚目的傳統(tǒng)祭拜盛會始終未變,從農(nóng)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淮陽這個“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定都和長眠的地方,每天都會用寬廣的胸懷迎接數(shù)十萬海內(nèi)外羲皇子孫“回家”拜祖。萬畝龍湖以它的煙波浩渺,巍巍羲陵以它的肅穆莊嚴,企盼著一個個炎黃子孫實現(xiàn)崇敬始祖、念鄉(xiāng)追遠的夙愿。
在那原始的洪荒年代,太昊伏羲氏曾在此結(jié)網(wǎng)罟、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在以陳為中心的黃淮大地上拉開了華夏文明的序幕。從此,中華民族開始有了愚昧與文明的分野,有了血脈相承的名和姓,有了陰陽辯證的先天八卦,有了神秘威嚴的龍圖騰。
伏羲因此成為一個劃時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為中華民族的人祖,龍祖,中華共祖。
二月會
農(nóng)歷二月二,民間有說法叫“龍?zhí)ь^”,淮陽太昊陵廟會俗稱“二月會”,也叫“人祖古會”,每年自農(nóng)歷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止。這段時間,河南、河北、安徽、山東等省的祭祖者云集淮陽,潮水般涌進太昊陵朝祖進香,高峰時每天有10萬人。
太昊陵廟會的起源可追溯到6000年前,據(jù)史書記載,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陽)。他“一畫開天分陰陽,推演萬物定乾坤”,在以陳為中心的黃淮平原上拉開了華夏文明的序幕。他發(fā)明網(wǎng)罟,教民漁獵畜牧,開創(chuàng)了原始畜牧業(yè);他自認風姓,教人循規(guī)蹈矩;他制嫁娶之禮,使原始生民擺脫了愚昧的群婚狀態(tài);他發(fā)明了最原始的樂器琴瑟,教人禮樂之大化;他以龍紀官,號曰龍師,分理海內(nèi);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他創(chuàng)立八卦,結(jié)束結(jié)繩記事開啟人類智慧,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明的先河。
為紀念伏羲的功德,后人在太昊伏羲氏長眠之地淮陽建了陵廟。據(jù)史書記載,春秋時淮陽已有伏羲陵墓,漢代以前在陵前建祠,唐太宗李世民頒詔“禁民芻牧”,宋太祖趙匡胤詔立陵廟,至明清兩代又屢加修葺擴建。太昊陵規(guī)模宏大,太昊陵廟會更是熱鬧非凡。
從古到今,太昊伏羲陵前香火不斷,歷代皇室貴族、文人墨客均來淮陽朝宗謁祖。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這里都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朝祖廟會,其會期之長、范圍之廣、人數(shù)之多,為中原地區(qū)廟會所獨有。
擔經(jīng)挑:祭祖的原始遺俗
太昊陵廟會有花樣繁多的民間娛樂活動,與其他廟會相比,太昊陵廟會的底蘊更豐厚,文化味道更濃。廟會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群群身著黑衣、肩擔花籃、手敲竹板邊舞邊唱的婦女,她們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吟誦唱,這舞蹈叫擔經(jīng)挑,舞者多是年長的婦女。她們高舉黃綾青龍旗,浩浩蕩蕩從四面八方來到太昊陵,先祭拜“人祖爺”,然后到統(tǒng)天殿、顯仁殿、伏羲墓前表演擔經(jīng)挑。擔經(jīng)挑傳女不傳男,這是遠古流傳下來的規(guī)矩。擔經(jīng)挑史詩一樣地在淮陽流行了幾千年,它是原始社會以舞祭媒保留下來的一種遺俗,是集祭祖、娛神、求子為一體的祭拜形式,是原始巫舞的演變,是淮陽獨有的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巫舞。舞到最后,舞者走到中間背靠背而過,兩尾相碰,象征伏羲、女媧相交之狀,其唱詞也多與伏羲、女媧有關(guān)。這種祭拜形式與古陳國崇尚巫風、盛行巫舞有關(guān)。
太昊陵廟會上還有眾多的民俗形式,如拴娃娃、搶旗桿、送樓子、摸子孫窯以及信靈還俗、交尾泥泥狗等,這些都表現(xiàn)了遠古時代人們對生命起源的生殖崇拜。通過摸子孫窯得子者,還要用旗桿、樓子還愿,以示感激。太昊陵廟會眾多民情風俗,反映了原始社會最本質(zhì)、最自然的對生命的渴望。
泥泥狗:圖騰時代的“活化石”

泥泥狗
泥泥狗是太昊陵泥玩具的總稱,當?shù)乩习傩战兴办`兒狗”,說它是給“人祖爺”守陵的,把它奉為祭祀伏羲的神物。自古以來,太昊陵廟會期間,街兩旁擺滿了琳瑯滿目的泥泥狗,南來北往的游人香客到太昊陵祭拜過“人祖爺”后,都要買些泥泥狗帶回去,不僅沾沾泥泥狗的靈氣福氣,還可以驅(qū)邪避災?;搓柲嗄喙窞槟噘|(zhì),黑底,上繪紅、黃、綠、粉、白五色點線圖案,有孔,能吹出“嗚嗚”聲。造型古樸、簡約,有200多種。這些稀奇古怪、神秘虛幻的動物有著神奇的名稱:人面猴、人面魚、猴頭燕、草帽老虎、多頭怪、獨角獸、貓拉猴……好似一部活生生的《山海經(jīng)》。這200多種造型并不是出于淮陽民間藝人的審美趣味,而是一種崇神、祭祀的需要,在民間藝人的心中,這是老祖輩傳下來的,這種做法是不能更改的。在這些呈現(xiàn)著原始印記的超自然、夸張的形體上,釋放著遠古的神秘。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許多神獸都是原始社會部落的圖騰,形形色色的泥泥狗與《山海經(jīng)》中描繪的奇禽神獸都反映了史前人類的圖騰意識,所以學者們稱淮陽泥泥狗為保存至今的“真圖騰”、“活化石”??粗@些古拙奇異的泥泥狗,人們很自然會想到伏羲、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伏羲、女媧兄妹成婚后,天下人煙稀少,他們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待這些泥人曬干后,就變成了能走動、會說話的人。千百年來,泥泥狗的制作方式和這個古老的傳說在淮陽民間代代相傳,生于泥土,長于泥土,又歸于泥土,這泥土里留下了先民們生活與勞作的密碼,也承載著子孫萬代對祖先的尊崇與追念。
布老虎:早期人類繁衍崇拜的象征

布老虎
在太昊陵廟會上隨處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布老虎,有單頭虎、雙頭虎、直臥虎、側(cè)臥虎、玩具虎、枕頭虎等,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一,是裝飾化、人格化了的布玩,造型惹人喜愛,逛廟會的人們總要買上幾個帶回去,希望兒女們不受邪惡侵犯,吉祥如意。
追根溯源,布老虎起源于虎圖騰崇拜。原始社會風雷閃電、猛獸出沒,人類自身非常脆弱,強大的老虎被人們看成是世上的強者,因此人們把老虎作為生命保護神和繁衍生育之神。布老虎以雙頭虎枕為多見,是崇虎習俗在民俗中的表現(xiàn)形式,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雙頭虎枕是一個象征陰陽相合的母體,可以祛災、保護娃娃平安,而單頭虎、直臥虎等則是作為全家保護神的鎮(zhèn)宅圖騰虎類型,這些布老虎腹裝草糠,黃布包皮,人工縫制,雖然把其身軀和尾巴大幅度收縮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卻絲毫沒有忽略,著意刻畫的虎頭、又圓又大的眼睛和齜牙咧嘴都被明顯夸張,老虎的神態(tài)更為生動。
淮陽人喜愛老虎還源于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的傳說。相傳遠古洪荒時期,一次大洪水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伏羲、女媧兄妹伏在白龜背上逃過洪水大難。洪水過后,世上只剩兄妹二人,為繁衍人類,他們各自去尋找配偶,但遍尋都無第三人,便商定以滾石為媒,合而為婚。伏羲羞于看見妹妹,遂自變老虎,以草遮面,與其妹成婚,使人類得以延續(xù)。伏羲、女媧被稱為“人祖爺”和“人祖奶奶”,所以布老虎已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裝飾品和玩具,是后人對人祖伏羲、女媧的懷念與敬仰,是早期人類繁衍崇拜的物化與象征。
在太昊陵廟會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古樸習俗,這些古樸習俗在禮教浸染的中原腹地已保留了數(shù)千年。太昊陵廟會是古老的約定,也是現(xiàn)代的約會。
神奇古老的豆口“二月二”古廟會
坐落于太行山深處、濁漳河畔、晉冀豫三省交界處,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平順縣石城鎮(zhèn)豆口村,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都要舉行傳統(tǒng)的“二月二廟會”,鬧社火,唱古戲,敬神靈,祈求平安吉祥,五谷豐登。廟會期間,戲班名角應邀而至,商販貨郎不請自來,本村藝人爭相獻藝,吸引了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帶的百姓扶老攜幼云集這里,素有“百里水鄉(xiāng)、三省交界第一會”之說。

豆口村二月二廟會
豆口村二月二廟會,能夠千年不衰,享譽百里,是因為它有“五絕”,第一絕是:戲臺搭得絕。心靈手巧的豆口民間藝人可以把戲臺搭得絢麗多彩、巧奪天工、獨具一格。過了正月十五,豆口村幾十名能工巧匠就開始為搭戲臺忙活了。到了二月二前夕,一座精美絢麗、令人叫絕的戲臺就呈現(xiàn)在趕會百姓的面前。戲臺一高兩低,飛檐斗拱,前檐正中是月掛楣腦、二龍戲珠,左右兩邊有喜鵲戲梅、頑猴吃桃、松鼠偷葡萄等,空白處還將瓷盤、瓷碟、圓鏡點綴其間。整個戲臺框架全部用布匹縱橫搭建,所露出的柱子還要用黃綠紅絲帶包裹起來,號稱“三節(jié)樓”,戲臺四角和前檐再掛上古色古香的六面八角玻璃燈,使整個戲臺銀光閃閃、美輪美奐。
第二絕是:演員唱各絕。豆口村是有名的“戲窩”和“戲劇之鄉(xiāng)”。村人不僅愛看戲、能懂戲,還自排戲,自唱戲,排演過的劇目不下數(shù)十種。戲班藝人到了豆口唱戲,不僅要唱好戲,還要在唱戲前向該村的土地爺跪拜。戲臺上演員唱得情真意切,招招見功底;戲臺下群眾看得如癡如醉,時時融戲里。臺上臺下一臺戲,成為了豆口二月二廟會上的又一絕。
第三絕是:社火鬧得絕。豆口二月二古廟會,不僅要搭臺唱戲,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鬧社火。在豆口村,群眾有著強烈的表演欲望,上至古稀老人,下到丫頭小子,不分男女,都非常熱心地參與村里的各種表演活動。所以,古老的豆口才創(chuàng)作、留下了那么多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節(jié)目。特別是獨具特色、驚險刺激的拴高臺節(jié)目,更是引人入勝。挑選出來的十多名長相俊秀、大膽的六七歲男娃女娃,經(jīng)過梳妝打扮后,固定在社火鐵架上,架分三層,高約四到五米,并且各有名堂,分別叫“燕王掃碑”、“武松打虎”、“麒麟送子”等等。在二月二這天上午,由身強力壯的年輕后生抬著,旗傘簇擁,八音會奏,先在村里的街道繞行一圈,然后再集中到廟會會場戲臺前進行表演。
第四絕是:民風純得絕。豆口村不僅民俗獨特,而且民風純樸,村民熱情好客,待人誠懇,在二月二廟會上便可以看出來。二月二前夕,人們紛紛出村叫親戚邀朋友,請其他村的人前來瞧戲趕會。到時,家家都會安上大鐵鍋,等待親戚朋友的到來。對那些既沒有親戚又沒有錢的窮苦趕會人,不管認識不認識,豆口百姓都要熱情地把他們叫到家里,撈飯面葉就柿疙瘩谷糠面與軟柿子蒸的窩窩,管吃管飽。
第五絕是:村落建得絕。豆口村坐落在“背山面水”的風水寶地里,一面靠山,三面臨水,漳河水繞村而過,“橫漳水而帶行山,枕龍門而控鳳壁”。整體的地形為“金龜探水”,村子就建在這個龜頭上。東、西、南、北五券南有二券,券即類似于城門的石砌通道,如古堡一般,將村落包圍。木構(gòu)木建、磚墻磚地、石雕石刻的民居院落,院套院,院連院,院挨院,院對院,依勢而造,蜿蜒排列。青石鋪砌的彎彎曲曲街巷迷宮一般,類似道家的八卦圖案。
古老的豆口,古老的廟會,千年歲月的流逝,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盡管使其受到了一些影響,但隨著豆口民俗旅游村的開發(fā),隨著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挖掘恢復,相信這個千年古會會再綻放出它燦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