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周時期的首飾佩飾 首飾佩飾是商周服飾藝術(shù)的精華,我國在原始社會就有材質(zhì)高貴、形式華美的首飾佩飾,除實用美化的目的外,已滲透著特定的精神內(nèi)涵。商周時期隨著階級的分化,首飾佩飾除賦予宗教性的內(nèi)涵之外,更賦予了階級的內(nèi)涵。奴隸主階級對首飾佩飾極為重視,設(shè)立了專門的手工作坊來生產(chǎn)。當(dāng)時的首飾佩飾,有骨、角、玉、蚌、金、銅等各種制品,玉制品最為突出,50年代以來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玉器約1200件以上,1975年在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約300件,玉材絕大部分為新疆軟玉,以青玉為主,白玉較少,青白玉、黃玉、墨玉、糖玉更少。色彩有墨綠、淡綠、茶綠、黃綠、黃褐、棕褐、灰色、白色、乳白,黃色較少,黑色更少。品種多為裝飾品,如頭飾的笄、腳飾的釧、衣上的墜飾、佩戴的串珠等。周代奴隸主以玉衡量人的品格,所謂“君子比德于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就成為奴隸主貴族道德人格的象征。 1.發(fā)飾 (1)笄我國在新石器時代就用骨笄、蚌笄、玉笄固定發(fā)髻。商代除骨笄、蚌笄、玉笄外,在山西忻縣連寺溝商墓出土長16.7厘米、身扁平、首端刻有蛙形的銅笄。北京平谷縣劉家河出土器身一面平滑、一面有脊,長27.7厘米,頭寬2.9厘米,尾寬0.9厘米,尖端有0.4厘米的榫可鑲其他裝飾品的金笄。河南安陽小屯、侯家莊商墓許多人頭骨頂部有骨笄,髻有單個和雙個的,用笄數(shù)也不一樣。小屯商墓主人用玉笄、殉葬者用骨笄。殷墟婦好墓發(fā)現(xiàn)骨笄499件,內(nèi)夔頭形的35件,鳥頭形的334件,圓蓋形頭的49件,方牌形頭的74件,雞首形頭的2件,笄帽圓形薄片下有矮座的2件,屋頂式頭形的3件。玉笄28件,綠松石笄2件,骨制貼綠松石薄片1件。西周時期的笄在陜西長安灃河?xùn)|西兩岸周代都城豐、鎬遺址,張家坡西周居住遺址均有出土,有骨笄700余件,有的在笄頂?shù)窨跳B紋,有的在頂端加圓椎形或平頂笄帽,有的再加飾骨環(huán),有的加嵌綠松石裝飾。 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發(fā)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古時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小只能戴住發(fā)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左右兩側(cè)插進發(fā)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shè)“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衡笄插進冠帽固定于發(fā)髻之后,還要從左右兩笄端用絲帶拉到頜下拴住,絲帶的顏色天子玉笄朱組纮、諸侯玉笄青組纮、大夫、士象(骨)笑緇組纮。用來固定發(fā)髻的笄叫“鬠笄”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fā)髻,插上一支笄,禮后再取下。笄字從竹,但竹笄不易長期保存到今天,只有在湖北襄陽擂鼓臺的古墓中發(fā)現(xiàn)過。 商周時期的笄大體可分為四種形式:①圓柱體笄身套接圓椎形笄帽,套接后于笄帽基部橫穿一孔穿過笄身,從這個孔插入骨榫予以固定。②用整塊肢骨磨成笄首呈梯形或正方形,側(cè)面呈扁形,笄首外圍有陰線刻紋的骨笄。多出于殷墟。③用整塊肢骨制作在笄首刻高冠長尾的鳳鳥紋,有的還在鳳鳥眼、胸部位鑲嵌小寶石的骨笄,西安灃西出土西周的骨笄還有在大鳥背上又立小鳥的骨笄。④笄首作夔龍紋、周圍透雕著鋸齒形缺口,此笄全長20多厘米,笄首長約7厘米,突出了裝飾的作用。鄭州北郊商遺址、河南安陽晚商宮殿遺址及西安灃河西周遺址均有發(fā)現(xiàn)。笄后來改用金、銀、銅等金屬制作,針細頭粗,強調(diào)裝飾美化的作用,就演化為簪了。1977年8月在北京平谷縣劉家河商中期墓出土一件金簪,長27.7厘米,頭寬2.9厘米,重108.7克,截面為鈍三角形,尾部有長約4厘米的榫狀小釘。(2)梳梳的形式到商周時期已很注意美觀,商代的梳有骨梳和玉梳,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骨梳,背面平直,背正中刻有一只小鳥,身呈扁方形有線刻獸面紋為飾,其左右兩側(cè)鏤出棱脊戚齒紋,下面用一條曲折紋邊與梳齒相隔,梳齒已殘斷。婦好墓出土的玉梳,一式在梳背雕兩只相向而立的鸚鵡,有齒15枚(3枚已斷去)。另一式頂上有長方形突出,兩面雕獸面紋,8齒。美國明尼蘇達美術(shù)館藏兩件我國商代玉梳,頂端均有一個突出,一件8齒,梳身雕兩只對稱鳥紋,另一件素面加四道橫線紋,11齒。黃?!逗恺S藏見古玉圖》收錄商代玉梳一件,頂端有一突出,梳身呈梯形,有陰線對鳥紋。日本梅原末治在《殷墟》一書收集的商代玉梳,頂上雕一玉虎,梳身刻獸面紋及竊曲紋,下端為8個短齒。背部平直,中央有突起,梳身為長方形,是商代梳的基本特點。至周代梳背向弧形變化。 2.冠飾 在安陽小屯M86號商代墓的一具俯置人骨頭上(該墓為6人合葬),正當(dāng)額中有一個蚌花,兩旁當(dāng)鬢旁有兩個蚌泡為飾。小屯M177和183號等墓也有蚌泡出土,數(shù)量4、6、10個不等。小屯242號墓(該墓為7人合葬)一具人骨頭頂插骨笄,笄下近額處有鑲綠松石的薄圓骨片為飾。安陽侯家莊西北崗HPM209號墓為6人俯身葬,北向第一具人骨頭與肩之間有一長20厘米,內(nèi)緣由小塊綠松石鑲成線邊的玉冠飾件,其內(nèi)周呈上彎曲的圓弧形,與發(fā)邊的弧度相合。美國洛弗爾著《巴爾在中國收集之古玉圖》收集了一件與此玉冠飾形狀相同,長15厘米之玉冠飾,身上有15個穿孔。這種玉冠飾據(jù)推測是垂掛于帽子后面的一種護頸飾品。 3.耳飾 商周時期的耳飾有玦、瑱、珰、環(huán)等,玦是在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除圓環(huán)形帶缺縫外,有將環(huán)形演化成獸紋的。美國芝加哥美術(shù)館收藏的玉玦,有將圓形轉(zhuǎn)化成橢圓形或柱形的。陜西寶雞市福臨東周墓出土4塊石玦,都在死者耳旁,河南洛陽中州路東周墓死者兩耳各有一片狀或柱狀石玦。 瑱是一種垂飾,活人有兩種佩戴方法,一種是從祭服冠帽左右兩方的衡笄用紞(dǎn音膽,絲繩)垂掛于兩旁正當(dāng)耳孔之處。另一種是直接垂于耳上。此外還有在死者耳里塞一紫絲綿,再把瑱塞于死者的耳孔上,則是喪葬時對死者的用法。 珰是直接穿掛于耳上的耳飾,天津薊縣圍紡商代遺址出土的銅耳珰,尾端錐形,一端呈喇叭口狀。北京平谷縣劉家河商墓出土的金耳珰,重0.8克,喇叭口寬2.2厘米。墜部呈喇叭狀,底部周邊有一溝槽,原來可能有鑲嵌物,珰上部成半圓形彎曲,末梢捶細。商代晚期耳珰,上部用金絲彎成鉤狀,下部以金片捶壓成卷曲的裝飾,鉤與裝飾的連接處穿有1-2顆綠松石圓珠,山西石樓縣后蘭家溝及永和縣下辛角村商墓均有此種耳珰發(fā)現(xiàn)。耳珰原是美化的裝飾品,但儒家說它是為了“閉奸聲,珰亂色”的一種警戒。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銅人頭像,兩耳均有穿孔,可穿耳珰之用。 4.頸飾 商代頸飾,在安徽輝縣琉璃閣第140號殷墓發(fā)現(xiàn)過由類似〓形的灰色玉管珠(長1.5厘米,直徑1.15厘米,孔徑0.6厘米)串成的頸飾,同區(qū)第32號殷墓出土以2110顆白色扁平圓珠(直徑0.8厘米,孔徑0.3厘米,厚0.1厘米至O.3厘米)串成的頸飾。河南鄭州銘功路2號商墓發(fā)現(xiàn)了1000余枚蚌珠,并列為6串,可能佩于頸后,再盤繞于胸前和腰部。河南安陽大司空村265號殷墓,在人架頸部發(fā)現(xiàn)20個蚌飾。山東益都蘇家屯商墓出土3790個蚌飾,可能串起作頸飾用。貝之大者名車渠,次之者名魷,小的名〓,〓可作頸飾。《說文》釋“賏”和“嬰”都是頸飾。貝和玉在商代也作貨幣使用。山西保德縣林遮峪發(fā)現(xiàn)了18枚用珠狀、梅花狀、圓盤狀的琥珀,綠松石、玉、骨制成的串飾,置于人架頸部及胸部。湖南寧鄉(xiāng)黃村商代遺址出土一提梁卣,內(nèi)存很短的圜〓1172顆,也可能作頸飾用。 山東濟陽劉臺子西周早期墓出土一件長110厘米的珠串,其中有白玉龜飾13件,白玉棍飾1件,紅瑪瑙串珠5粒,其余是綠松石及黑白串珠,最小的僅有芝麻粒大,但中間穿孔正規(guī)。陜西西安灃西張家坡188號西周墓,人架頸部有11件小玉片、4件貝、1件小玉飾連成的串飾,同區(qū)406號墓出土小玉塊86塊,內(nèi)11塊含于口內(nèi),其余均在胸前,也可能是串飾。洛陽中州路西周墓發(fā)現(xiàn)淡綠色圓球狀珠甚多,都在頭部附近,可見也用料珠作頸飾。 5.臂飾 商代臂飾在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主要為各種形式的玉瑗,第一種器形較長寬,外廓中間部位有一凸棱。第二種是外廓中間凹下,兩邊凸起成凹弧形。第三種是內(nèi)緣凸起的有唇瑗,形似碗托,清朝乾隆皇帝做了幾件玉碗托,就是這種形式的。第四種是將有唇瑗外緣板塊體雕鏤成花紋。 商代已有金臂釧,1977年8月在北京平谷縣劉家河商代中期墓曾出土一雙金臂釧,截面直徑0.3厘米,釧直徑12.5厘米,其中一只重93.7克,另一只重79.8克,兩件含金量為85%,余為少量的銀及微量的銅。各用一金條將兩端錘扁呈扇狀,變成環(huán)形。 6.佩璜 佩璜是一種玩賞性的佩玉,與禮器上的璜無關(guān)。商代佩璜已由素面無紋演變?yōu)槿思y璜、鳥紋璜、魚紋璜、獸紋璜等等。一直流傳到西周后期。殷周古文中的黃字,原本是掛佩的象形字?!笮鏁跚熬幎淼谑巳~?!笮鏁跚熬幎淼谑~?!鹞?。但在西周以前出土玉器還見不到全佩,??h西周墓出土玉器42件,多有穿可佩,但不見互相組合的形跡,西周晚期從山西曲沃縣天馬一曲村西周晉侯(公元前878年至公元前771年)出土的玉器中,發(fā)現(xiàn)有以45件玉璜組合的組璜,1997年底在北京中國文物精華展中,引起了哄動。商代佩璜大體有兩大類,一類是在璜的基本形的規(guī)范下,或素面無紋,或略施紋飾,保持禮器以“不琢為貴”的傳統(tǒng)的??梢脏嵵菔秀懝β飞棠怪糜谌思苎扛浇囊患彖珵槔?。另一類是把動物、器物的輪廓變化成璜形,以紋飾的裝飾美為主的,這類佩璜為數(shù)甚多,有人形璜、龍紋璜、獸紋璜、鳥紋璜、魚紋璜等等。安陽侯家莊西北崗、小屯、殷墟婦好墓等處出土的商代人形璜,都作跪坐形,跪坐姿勢易于與璜適合,跪坐也是商民族的生活習(xí)慣,故人字〓、女字〓、母字〓都作跪坐狀。龍紋長條彎曲很易作成璜形。獸紋璜多取虎紋。鳥紋將冠羽及尾羽拉長彎曲也極易變成璜形。角紋璜為數(shù)不多。 7.其他玉佩 有象紋佩、牛紋佩、兔紋佩、龜紋佩、鹿紋佩、鳥紋佩、鳳紋佩等等,形式變化較自由。 總之,商周時期奴隸主階級使用的玉石裝飾品,數(shù)量是很大的,《逸周書·世俘解》說武王滅商、商紂王用玉環(huán)身自焚,焚玉四千。武王俘商舊玉億有百萬(清代王念孫《讀書雜志》上、19頁校正為得舊寶玉萬四千)。當(dāng)時在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用繁復(fù)的“禮”去維系等級秩序,《禮記·王藻》:“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又說:“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蒼玉,子佩瑜玉,士佩瓀玫?!薄对姟で仫L(fēng)·渭陽》:“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詩·鄭風(fēng)·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薄爸又樦s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薄对姟ご笱拧す珓ⅰ罚骸昂我灾壑S玉及瑤。”以上所引文獻,說明當(dāng)時奴隸主階級使用玉石佩飾的普遍程度。玉石佩飾的品類還有不少,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詳述了。 8.〓 是射箭時戴在右手大拇指上拉弦的工具,早先為了在拉弦時保護大拇指,只在拇指上裹一塊皮,故〓字從韋。后來改用角骨及玉做成圓筒形,并把上口做成一邊偏高,一邊偏低,下口鉆兩個小孔,以便用穿帶縛住,固定在手上,又稱為“決”,俗稱為“扳指”。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偏低的一面有浮雕獸面紋。

060

高冠側(cè)身人形璜

骨笄

骨笄類型

金臂釧

金耳珰

金笄

龍形玦

瑪瑙套環(huán)有翼人形佩

人形佩璜

商周時期笄的基本形式

橢圓形玉玦

胸腹佩飾

玉串飾

玉鳳

玉冠飾

玉管珠串飾

玉笄1

玉笄2

玉笄3

玉龍紋璜

玉鹿佩

玉鳥

玉牌聯(lián)珠串飾

玉梳

玉梳和骨梳

玉瑗

玉瑗2

圓柱形玉玦

組璜1

組璜2

玉渫

玉鸚鵡

玉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