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綜合征7個處方箋
腎病綜合征為多種病因引起的一種臨床征候群,共同表現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高脂血癥和不同程度的水腫四大特點。常見的并發(fā)癥為感染、靜脈血栓形成和動脈硬化等。
腎病綜合征病因多與免疫有關,部分為遺傳因子、機械因子等非免疫因子。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見于類脂性腎病、膜性腎小球腎病、局灶性腎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先夭性腎病綜合征、腎移植排異反應等。繼發(fā)性者包括各種感染和中毒、過敏反應、腫瘤、糖尿病、漿細胞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腎靜脈血栓形成,先兆子癇等。
本病診斷依據為大量蛋白尿(超過3.5g/24小時),低蛋白血癥(血漿白蛋白<3g/dC)、明顯水腫和高脂血癥。
現代醫(yī)學對本病的治療主要采取病因治療和對癥治療。腎上腺皮質激素與免疫抑制劑對不同組織類型的腎病綜合征療效有明顯差別,并且副作用較多。
本病在中醫(yī)學中多屬“水腫”、“虛癆”、“腰痛”等范疇。認為水腫、蛋白清等癥為水精輸布失調之故,而肺、脾、腎是水精輸布過程中的主要臟器,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
肺主氣,為水之上源,故有通調水道,散布精微的功能,如外邪侵襲,風水相搏;肺氣壅滯,失去宣肅功能,則可導致水腫;
脾為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轉輸精微,上歸于肺。利水生合;若脾不健運,水谷不歸正化,水濕內停,泛濫肌膚;
腎為水臟,司開合主二便,如腎氣不足,則開合不利,水液代謝障礙,便可出現小便異常和水腫。若脾氣下陷,腎氣不固,升運封藏失職,則水谷精微隨尿外泄。水腫消退后,尚可見脾腎陽虛,陰陽兩虛,陰虛陽亢等證。
若水病及血,久病入絡,則又可見疾血阻滯之證。(陳以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