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嚴寒籠罩下的克拉科夫白雪皚皚,紛紛揚揚的雪花不斷飄落,將這座波蘭古城裝扮得更加肅穆。 上午11時許,從全國各地趕來的人們陸續(xù)向拉克維茨基公墓聚集,他們都是前來參加波蘭著名女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維斯瓦娃·希姆波爾斯卡葬禮的。葬禮于正午時分開始。波蘭總統(tǒng)科莫羅夫斯基、總理圖斯克和波蘭參眾兩院議長等政要以及波蘭文學藝術界知名人士等悉數(shù)到場。根據(jù)逝者遺愿,葬禮儀式簡短,因為人們熟知詩人畢生喜愛恬靜的生活,所以向她作最后告別時,全都選用了靜默的方式。此時的拉克維茨基公墓上空,回蕩著美國爵士樂歌手艾拉·菲茨杰拉德婉轉的歌聲,那是詩人生前酷愛的歌手。 古城文韻 滋養(yǎng)詩情 1923年7月2日,希姆波爾斯卡生于波茲南庫爾尼克的布寧鎮(zhèn)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31年她隨父母遷居克拉科夫,從此就一直生活在這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納粹德國占領期間,她以秘密方式讀完地下中學,后進入雅蓋沃大學攻讀波蘭語言文學和社會學。 希姆波爾斯卡的詩歌創(chuàng)作起步于大學時代。1945年她在《波蘭日報》發(fā)表了她的第一首詩作《尋找詞句》。沉寂幾年后,于1952年出版了首部詩集《我們?yōu)槭裁椿钪?,兩年后第二部詩集《詢問自己》出版。這兩部詩集代表了她早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詢問自己》還為女詩人贏得了第一個文學獎。 像二戰(zhàn)后的許多青年作家一樣,希姆波爾斯卡當時的詩作充滿對戰(zhàn)爭的憎恨和對戰(zhàn)后新生活的憧憬。雖然這一時期她的詩歌主題富有政治色彩,反對冷戰(zhàn),反對帝國主義,歌頌波蘭統(tǒng)一工人黨(共產(chǎn)黨)和工人階級,但是在創(chuàng)作形式和風格上,卻與當時流行的標語口號式的政治詩歌有所不同,她的詩歌嚴謹含蓄,充滿幽默和諷刺,因而深受讀者歡迎。 1948年希姆波爾斯卡與波蘭著名詩人亞當·伏沃德克結婚,1954年兩人分手,沒有子女。 精雕細琢 攀登高峰 希姆波爾斯卡創(chuàng)作生涯重要轉折是在1957年,詩集《呼喚雪人》的出版,成為她開始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話語的起點,許多波蘭文學界人士都稱這部作品是她詩歌創(chuàng)作的真正開端。上世紀60年代后,她的《鹽》、《一百種樂趣》、《任何情況》、《巨大的數(shù)字》、《橋上的人們》等作品相繼面世,進入新世紀,步入暮年的她創(chuàng)作激情依然不減,先后出版了詩集《瞬間》、《冒號》和《這里》,這些詩歌更加成熟,更具多樣性,也更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 人的生存環(huán)境、人與歷史的關系、人在歷史上和自然環(huán)境中的位置,是希姆波爾斯卡后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主題。而自然與動物、科技與發(fā)明、愛情與婚姻、貧窮和富裕、歡樂和痛苦,也都在她的詩歌中得到了反映。希姆波爾斯卡的語言簡潔明快,甚至直白如話,但寓意深刻。她的詩慣常通過對話和提問的表達方式,揭示一些極富哲理性的問題,從而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她詩歌中的哲理性,深受當代青年詩人的推崇和效仿。她的詩大多是自由體,只講究內在的節(jié)奏,而不注重韻律。 希姆波爾斯卡并非高產(chǎn)詩人。在60多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她出版了12部詩集和一些詩選,發(fā)表詩歌300多首,平均每年只有四五首詩歌問世。詩人說,詩歌數(shù)量之所以少,是由于“房間里的廢紙簍很大”。她對自己的作品要求極為苛刻,有時晚上寫好的詩,次日清晨再讀,不滿意便扔掉了;春天里寫的詩,常常躲不過秋天的考驗。因此,她的詩多為精品,特別是在形式和風格的開拓上,可以說每部詩集均有創(chuàng)新。 1996年,希姆波爾斯卡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四位摘得這一桂冠的波蘭文學家。評委贊譽她為“詩壇莫扎特”,其作品“以流暢的詩句和日常的想象展現(xiàn)了質樸之中所蘊含的優(yōu)雅和深刻”,有時還具有“貝多芬式的劇烈”。2011年,波蘭政府授予她代表波蘭國家最高榮譽的“白鷹獎章”。 淡泊名利 追求寧靜 榮譽,絕非希姆波爾斯卡的終極追求。她熱愛生活,一生追求淡泊寧靜,對咖啡和香煙情有獨鐘。她說喝著咖啡、在香煙的煙霧中安靜地思索和寫作,是她人生最大的享受。她喜歡離群索居,從不參加任何文學聚會,極少在正式場合露面。她不接受采訪,不太愿意談論自己,不得不談時,也只是三言兩語。她的詩作《寫份履歷》是她風格的最好說明:“不管生命長短如何,/履歷最好保持簡短。/事實必須精練清晰,/風景應由地址取代,/模糊的記憶得讓位于可靠的日期。” 希姆波爾斯卡樂善好施,卻不事張揚,她說只有這樣才不會使受助者感到不適。她甚至留下這樣的遺愿:參加她的葬禮時,不要送花,把買花的錢用來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在詩人簡樸的葬禮上,手捧鮮花的人的確不多。葬禮后,許多人徑直走向附近的銀行或郵局,遵照她的囑托去給一些社會救助機構匯款。 希姆波爾斯卡在詩壇嶄露頭角的年代,正值波蘭社會主義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上世紀90年代波蘭社會變革后,她當年的詩歌便成為一些政客詆毀她文學成就的口實。1994年希姆波爾斯卡被提名為波蘭文學院院士候選人,卻因寫過具有社會主義內容的詩歌而落選。即便如此,女詩人在晚年仍多次坦承,她當年的詩歌都是發(fā)自內心的真誠之作,從未對此感到后悔。 寫作是希姆波爾斯卡的生命主題,她相信詩歌就是一切。即使重病臥床、生命將要走到盡頭,她仍在為最后一部詩集寫作。2月1日,這位88歲的老人在睡眠中安詳?shù)刈吡?。她為這個世界留下了美麗的詩篇,也留下了對詩歌的理解和追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