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怎能不遭詬病    2006年《讀者》第15期轉載的一篇題為《讓3·15成為道歉日》的文章中說:“語文教育備受詬病,負責官員應該道歉!”語文教學效果不能立即見效是真,至于弄到“3·15”嗎?原來有事實為證,曾有報道某大學舉行漢語文字大賽,外國留學生擊敗中國學生奪得第一;某大學教師讓班上學生每人寫一篇千字文,要求無錯別字、語句通順,結果95%的學生沒有完成;某中學高三有八成多的學生寫不對從0-10的大寫;許多中小學生寫字標點不清,字跡東倒西歪,潦草難認,錯字白字連篇,這些,僅僅是冰山一角??磥?,我們的學生真的沒掌握好語文這個“工具”。語文教到這種地步,到底是怎么教的? 一 原來,語文在做大量的無用功,總把一些不用教、或者無用的東西教給學生。一個5歲的孩子餓得非常想吃飯時就會說:“媽媽,快吃飯吧,我都快餓死了!”他會用“夸張”的修辭格。幼兒們經常會說:“爸爸好,給我買玩具;媽媽好,給我買新衣服。爸爸媽媽都好!”這幾句話的表達方式是議論。論證三要素齊備: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分,論證嚴密。結構方式是分總式和并列式,語言特點簡潔明快,融抒情于議論之中。一個幾歲的孩子竟會這么多的表達“技巧”!孩子不是天才,是從成人那里習得來的,這種習得是知情意和表達“技巧”同步進行的;成人向孩子傳授,二者也是同步進行的,因為知情意與表達技巧是同一的。要說明事物必須要用到列數(shù)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發(fā)表觀點必須有觀點有論據(jù);小說是寫人的,自然會用到外貌、行動、語言等描寫,這些所謂的“技巧”根本用不著誰來教,正如冬天要穿棉襖、下雨要打雨傘是天經地義的一樣?!对娊洝返淖髡邆兪钦l指導他們要用“賦比興”的手法的?屈原寫《離騷》時又有誰指點他要用“大量的比喻、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所謂技巧、寫法、語言形式,不過是讀了別人的好文章或好著作,從中尋出然后歸納:什么“立意五法”、“構思十法”、“狀物六要素”;什么美妙的疊詞、傳神的動詞、精妙的修辭、精彩的細節(jié)——分門別類編輯成書或文章,再當作新知識“批發(fā)零售”給學生,這不是“馬后炮”知識嗎?而且把這類知識當成了化妝品?;瘖y品可以使美少女變成美少女,但不能使老太婆變成美少女,所以廠家只讓美少女做廣告而不讓老太婆做廣告。難怪學生厭學,一無所獲?!皩W得”是必要的,但必須是有價值的。 夏 尊說:“表達之道即為思想之道?!闭Z言形式就是思想形式,表達技巧就是思想技巧。人因精神而偉大,文章因內容而精彩。人品決定文品。一個人能不能說,能不能寫;是否說得好,寫得好,取決于他認知領域的大小、認識程度的深淺、精神境界的高低;取決于他是否真誠,是否有表達的智慧和欲望,是否有良知和責任心,決不是取決于他所掌握的“技巧”。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茹在1997年用英文寫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進入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她說:“我寫這本書,完全出于一種憤怒的感覺,能不能賺錢我不管。對我來說,就是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發(fā)生的事情。”魯迅先生寫作也是為了“療救國民的精神”,他靠的是對國家對民族強烈的憂患意識。蘇轍說過:“文者氣之所成,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标懹握f:“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睌?shù)學教師教會學生一個公式一個例題,學生就會做一百道習題,而學生學一百篇好文章也難寫出一篇像樣的文章。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掌握好語文這個“工具”,就必須先從根本上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逐步走向智慧的制高點。數(shù)理化教給學生的是做事的智慧,語文教給學生的是做人的智慧。越是接近智慧的境界,就越能掌握好語文這個“工具”。 把語文當作工具來教,學生永遠掌握不好這個工具,因為對于中國人來說,語文是文化,是精神,是民族的根。今天,從教、學雙方對語文的態(tài)度和學生實際應用來看,語文的工具性并沒有體現(xiàn)在交際上而體現(xiàn)在應試上。語文淪為了應試的工具,語文教學在急功近利的軌道上運行。莊子說“神人無功”,應當說,只有“無功”才能“神”,“神”就是最大的“功”。越是盯著眼前的小功小利就越無功,而且會失去更遠更大的功利。語文教育似乎不明白這一點。 二 根據(jù)中學生在校普遍存在的種種表現(xiàn),人們概括出“撒謊族”、“厭學族”、“追星族”、“早戀族”、“上網族”、“享樂族”,不一而足,這些“小族”加起來就是一個龐大的“族群”,而且有發(fā)展壯大之勢。這個“族群”的共同特征是精神空虛,缺乏理想,缺乏奉獻精神,缺乏憂患意識,缺乏道德感、責任感,甚至于缺乏良知,人類所崇尚的美德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面對這種現(xiàn)狀,政治課束手無策自有它的邏輯,作為極具人文性的語文教育也顯得無動于衷、麻木不仁、無所作為就令人懷疑了??梢院敛粦岩傻卣f,語文教育沒有把“人”字撐起來。在學生精神初建時期,當好學生的精神導師是語文教育首要的、最起碼的責任,連這起碼的責任都沒承擔起,還談什么“人文性”? 那么,目前的語文課是如何體現(xiàn)它的“人文性”的呢? 如學習《故鄉(xiāng)》一文,普遍的做法是: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全部集中在背景資料、主題思想、描寫人物方法、景物描寫作用、對比手法的運用等內容上,一般用3-4課時,教完了這些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對這些知識理解和掌握是必要的,但用3-4課時只學習這些內容,沒有實質意義,學生并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所得。因為文本的人文內容是零散的、偶然的、無序的,它沒有給學生任何完整的知識體系,也沒有給學生完整的思想體系;它既不會自然轉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沒有像數(shù)理化那樣可以運用于生活生產的實用知識;又因為學生僅僅是故事(文本內容)的旁觀者、欣賞者,文本內容遠離現(xiàn)實生活,和“我”無關,就是文本中透射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由于時代不同,也難以作為精神滋養(yǎng)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只能進入認知領域;如果不考試,這些“知識”將毫無用處,會永遠被塵封起來或被歲月蒸發(fā)。至于說到“人文熏陶”,只能用“難尋蹤影”來描述。 絕大多數(shù)文本的作者寫作目的并不是傳授人文知識,而是借助人文知識表情達意;人文知識只是文本的皮毛,對它的學習僅僅是第一步,是開始。真正有意義的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語文教學,就是從文本出發(fā),引導學生依據(jù)文本表現(xiàn)出的認知、啟示、感悟,來認識、評價、審視現(xiàn)實中我們自身的精神現(xiàn)狀、我們社會生活的現(xiàn)狀、我們的文化現(xiàn)狀、我們民族發(fā)展的現(xiàn)狀,從而達到現(xiàn)實意義的精神提升。語文教育必須落實在與現(xiàn)實的密切聯(lián)系上。因此,對《故鄉(xiāng)》的教學,應當重視類似以下的內容。 首先,必須認識到,閏土,一個美好的生命,一個善良的靈魂,卻被丑惡的社會擠壓成一個木偶人。學《故鄉(xiāng)》不能把它當作一部藝術品,不應該過多欣賞它的藝術特點,過多地關注魯迅先生高超的藝術手法?!豆枢l(xiāng)》是覺悟者的“吶喊”,是麻木痛苦者的呻吟,也是我們每個人、我們民族的苦難史。 因此,應當引導學生深入冷靜地思考:魯迅先生為什么要為孔乙己、為閏土“吶喊”?自己“獨善其身”不是更好嗎?一個作家的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為什么特別重要?閏土對自己的命運該負什么樣的責任?水生和宏兒怎樣做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舊中國的“兵、匪、官、紳”為什么總是一家?在中國大地上,苦難的“閏土”生存了幾千年,閏土的苦難連綿了幾千年,為什么我們的民族總有那么多的苦難?苦難是一筆財富,我們的民族有多么巨大的財富??!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來認識、支取這筆財富,利用這筆財富把我們的社會建設得更和諧更美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教育素養(yǎng)的第一個標志“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教師只有通過自己的思想,引領學生由感性認識達到理性認識,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把那些莊嚴的、神圣的、美好的東西變成切近的、真實的、可信的東西,讓學生的神經發(fā)生震顫,心靈受到感化,人類的美德、追求真理與捍衛(wèi)真理的精神、具有永恒性和終極性的價值觀,才能被學生認同與接受,精神構建才能實現(xiàn),語文的精神教育才不至于虛無縹緲。 有人常用“像政治課”來“槍斃”思想性強的語文課,語文課就是語文課,怎么就成了政治課?再說,真誠的、理性的、人道的“政治課”有什么不好?現(xiàn)在有太多的語文課很像“海市蜃樓課”:教學方法不斷翻新;教學手段日趨現(xiàn)代化;課堂教學花巧有余,思想不足,形式有余,內容不足,煽情有余,理性不足,教書有余,育人不足。看上去熱熱鬧鬧,卻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文本成了一塊美麗的冰,無論怎么把玩,都不能融化成水滋潤學生干涸的心田。黑格爾說:“人是靠思想站立的?!闭Z文教育之所以東倒西歪,就是因為沒有支撐。數(shù)理化靠知識來支撐,語文理當靠思想來支撐。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不圖功利、不帶面具、不帶枷鎖,像羅丹的雕像一樣,一個“赤裸”的“思想者”,首先憑借思想“站立”起來,然后做好學生思想的“發(fā)動機”,讓他們依靠思想穩(wěn)穩(wěn)地“站立”起來。事實上,我們不在少數(shù)的教師的思想是干癟的,更不必說學生了。 語文并不能“包打天下”,這絲毫沒有疑問。問題是語文教育失重,沒有真正打過天下,沒有建立起自己牢固的根據(jù)地,支撐起真正屬于自己的藍天。語文要么是權威的婢女,被呼來喚去;要么是功利的犬馬,為考試大汗淋漓地效勞;要不就是充當層出不窮的新理念、新主義、新教法的實驗品和犧牲品,就這樣不斷地充當著其他存在的附庸,什么也做不好,語文教育怎能不受詬病?“語文教育備受詬病,負責官員應該道歉”,語文教師也應該道歉,可是,道歉完了呢? (黑龍江泰來湯池中學;1624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