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國古代園林建筑

 雅鈺 2012-02-15

中國古代園林建筑

中國建筑有著悠久的歷史,上自殷商時期,建筑風格不斷演變,如今已形成不同的建筑特色。每一種古建筑中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也體現著中華古文化的燦爛。
☆宮☆殿☆樓
☆閣☆壇☆亭
☆廊☆臺☆關
☆牌樓☆寶頂☆斗拱
☆藻井☆華表☆神道與石像
☆望柱頭☆影壁☆石龜馱碑
☆琉璃瓦☆鋪首☆門釘
☆皇家建筑與"九"的趣聞☆龍與鳳☆坐獅
☆吻獸☆花石子路☆金磚
☆太湖石

『宮』
"宮"在中國,古已有之?!稜栄?釋宮》指出:"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可見古代的"宮"與"室"是相互通用的。秦以后,"宮"逐漸成為封建帝王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專用建筑,而且建造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據記載,秦代阿房宮,"東西五里,南北千步"。漢代未央宮,周圍長約11公里,宮內臺殿共43座,可見規(guī)模之宏大。中國現存的明、清皇宮--北京紫禁城,占地72萬余平方米,宮內亭臺樓閣,殿宇臺池密布,共有9900多間,是世界上現存最宏偉的皇宮。歷代的皇宮都建造得像獨立的小城,故又稱宮城。可見,這里的"宮"就是指的整個皇宮。外國人把頤和園譯作"夏宮",這也是貼切的。此外,還有西安華清池、承德避暑山莊等都是封建帝王游樂之場所,又稱"行宮"。為帝王祭祀所用的建筑群稱作"齋宮"。北京天壇里就有一座著名的"齋宮"。宮中有"宮",指的是單一建筑,例如北京故宮里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乾清官",皇后居住的稱"坤寧宮",后妃居住的就是東西六宮。此外,帝王死后就被埋進地宮??梢?,這種"宮"的含義便是指皇家寢處的宮室了。"宮"在宗教建筑里指的是規(guī)模宏大的寺廟,例如拉薩的布達拉宮、北京的雍和宮。道教的"三清宮"是供奉"神仙"的建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宮"幾乎都被皇家和宗教所占有。現在人民當家作主了,古代遺留給后代眾多的"宮",已成了廣大群眾參觀游覽的名勝,全國各地還命名或新建了一批宮式建筑,例如北京的太廟,解放后被命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北京西長安街上新建了式樣新穎的民族文化宮。全國各地還興建了一批工人文化宮、青年宮、少年宮,作為中國工人、青少年學習文化和娛樂的場所。

『殿』
殿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一類單一建筑,一般稱為"大殿",又因建造在建筑群中軸線上,故又名"正殿"。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宮殿的建筑規(guī)格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大殿"是建筑群中規(guī)格最高的,體現了封建帝王的最高權力北京故宮"太和殿"、山東曲阜孔廟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廟里的"天貺殿"為中國現存最著名的三大殿。其中的太和殿是中國古建筑中最華麗的一殿,寬11間,進深5間,共55間,采用傳統(tǒng)的重檐廡殿大屋頂,全用金黃色的琉璃瓦鋪設。大屋頂前后,左右建成一定的坡度,正脊平直雄偉,四條垂脊成弧形,微微向四角翹起,構成了優(yōu)美的空間造型。無論是正脊垂脊或是岔脊,均有一列整齊的"吻獸"裝飾(詳見"吻獸"一節(jié)),為大殿增添了神話色彩。大殿內金碧輝煌,殿中擺著金漆雕龍寶座,寶座四周有高大的蟠龍金拄。殿頂的天花板上繪龍戲珠色彩繽紛。殿頂正中置有金龍藻井倒垂著圓球軒轅鏡。太和殿是明、清兩朝皇帝舉行大典、頒發(fā)重要詔書等活動的場所,可謂集中華民族建筑藝術之大成,是中國大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作。中國其他大殿則作為皇家祭祀之場所。例如泰山岱廟的天貺殿是帝王祭祀泰山之神的場所;北京天壇里的"祈年殿"造型奇特,是明、清皇帝祈禱五谷豐登之地;天安門東側太廟里有一座大殿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家廟。可見,中國古代的"大殿"幾乎都被皇家獨占了。

『樓』
樓是兩層以上的建筑。中國古代建樓的歷史相當久遠,戰(zhàn)國以后,已出現了"重屋"樓,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樓房。建在園林里的樓一般用作觀賞風景。正如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登鶴雀樓》詩句所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建在住宅中的樓一般當作書房或臥室。中國古代的城鎮(zhèn)一般都建有鐘樓和鼓樓,采用琉璃瓦頂的重檐歇山形式,四周有回廊,外檐均飾有斗拱。鐘鼓樓用于古代報時,所謂"晨鐘暮鼓"即早晨打鐘開城門,晚上擊鼓關城門。北京在明、清時代,每個城門外都有一座箭樓(現存正陽門和德勝門兩座);另外還有角樓,北京內城東南角樓,是北京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角樓,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古代建樓技術高超,很多結構復雜的多層樓全用木材作骨架,用斗拱連結,不用一根金屬釘。湖南岳陽樓、武昌黃鶴樓都是中國古代高樓的杰作,歷來為人們所神往。

『閣』
閣的建筑形式與樓有些接近,其正面是門和窗,其余三面都為實墻,四周通常設隔扇或欄桿回廊。中國古代的閣是用來收藏貴重文物的。例如北京故宮里的"文淵閣"就是收藏國家圖書的。山東曲阜孔廟里的奎文閣專門收藏歷代帝王御賜孔廟的書籍、墨跡。浙江寧波的"天一閣"是中國古代私人書籍收藏的最大圖書館。較大寺院里一般建有"藏經閣",那就是收藏佛經的圖書館。修建在園林中的閣,則是用來觀賞風景的建筑。中國有些宗教建筑群中,供奉高大佛像的多層建筑通常也稱為閣。河北薊縣獨樂寺內的觀音閣,就是一座高達23米、供奉高大佛像的多層建筑,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高層樓閣。這座遼代建筑先后曾道28次地震,其中三次是破壞性的地震,當時幾乎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唯獨這座木結構的觀音閣未遭破壞,可見其結構之精當。除了獨樂寺的觀音閣之外,還有頤和園的佛香閣、承德普寧寺的大乘閣和廣西容縣的真武閣等,造型挺拔莊重,是中國多層木構建筑的代表作。

『壇』
壇是中國封建帝王用來祭祀的特殊建筑物?,F在常見的壇主要是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主要集中在北京。北京就有許多公園,名稱上就掛著"壇"字,例如天壇、月壇、地壇、日壇、先農壇。這五壇均為明代所建,是封建帝王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太歲等神的,是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產物。這五壇中除天壇內的圜丘壇和祈谷壇為圓形三層臺外,其余四壇都是單層或二層的方形臺。天壇里的圜丘壇是中國最著名的一壇。我們今天所說的天壇,實際上指的是圜丘壇。這座壇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壇高5米,分三層。上層直徑為30米,中層50米,下層70米。壇呈圓形,符合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說法。圜丘臺除中心石外,全部壇面、臺階、欄桿、攔扳所用的石塊數目。均為最高的陽數(即九或九的倍數)。明、清皇帝每年冬至都要來此祭天。壇上沒有其他建筑物,帝王對空祭拜,稱為"露祭"。

『亭』
亭是中國最常見的一種建筑:有頂有柱,四周無墻壁,多為木、石、竹等結構,形狀有圓有方,有三角形、六邊形、八邊形以及梅花、扇形等等。常設在公園和一些風景區(qū)高處,居高臨下以統(tǒng)率全景。也有的設在湖畔,與水中倒影相映成趣。亭既是點景建筑,以供游人自遠觀賞;又是得景建筑,可供游人在內停留休息。根據用途的不同,其名稱不一。設在路旁或大道上的稱為涼亭,主要供行人在盛夏避暑。亭內置碑者,稱為碑亭。橋上筑亭,稱作橋亭。亭內建井,叫井亭,也稱露天井亭,因亭頂開有一小方口,便于陽光射入井內(據說,不見陽光的水是陰水,人吃了會生病)。還有兩座合建的,稱為雙亭?,F代的市鎮(zhèn)里還建有郵亭、書亭、攝影亭等,賦予了新的內容。
銅亭是亭中的佼佼者。最著名的要數北京頤和園內的寶云閣。整個建筑的頂、柱全用銅鑄,呈青蟹色,高達7.5米,重207噸,雍容華貴,被人稱為"金亭"。
中國現存最大的亭是頤和園中的廓如亭,這座古亭面積達130多平方米,由內外三圈24根圓柱和16根方柱支撐而成,八角屋頂重檐攢尖,仿檁全部彩畫,體形舒展而穩(wěn)重,氣勢雄偉,與那里開闊的環(huán)境十分協(xié)調。

『廊』
廊是中國園林內一種帶形的建筑,供人們漫步賞景,坐歇游覽,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價值。
中國的廊名目繁多,大致分游廊、曲廊、回廊、花廊和水廊等。
中國皇家園林北京頤和園中的長廊可算是廊中之冠--中國園林藝術中獨一無二的珍品。它以長而多變,建筑精美而著稱于世,遠望宛如彩帶,婉蜒于青山綠水之間,它全長728米,共273間(以四柱為一間計算),長廊自東向西設有四座重檐八角亭子,象征著春、夏、秋、冬四季,別開生面。廊內全部梁枋上彩繪14000多幅圖畫,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還有江南風光,歷史典放。如果在每幅畫前???秒鐘,需8個小時才能看完。長廊背靠萬壽山,面向昆明湖,據說這是清代乾隆皇帝為他母親觀賞湖上雨景、雪景而修建的,但實際上長廊的修建使湖光山色之間有一個巧妙的過渡,令人臨湖觀山或從山觀湖,不致有截然劃分之感。這是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設計的一大發(fā)明。
民間的私家花園多在江南,也常用廊來裝飾,蘇州著名的花園拙政園內的回廊,有的凌架于池塘之上,被譽為"臥虹臨水"。每當微風吹動水波,彩廊旖麗的倒影勢欲飛動,游人沿廊攝影留念,別有一番情趣。蘇州留園中的回廊長達600多米,以亭、臺、樓、閣相銜接,使整個回廊似斷非斷,貫通一線,廊墻開有干姿百態(tài)的漏窗,花影移墻,交相輝映。壁嵌有古代名人書法和詩詞三百多方,稱為"三絕"。游人至此,既可賞景怡情,又能拜讀名人佳作,各有所獲,悠然自得其樂。

『臺』
臺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一種高而平的建筑,又稱平臺,一般用土石和磚頭壘砌而成,用來眺望或游觀之用。事實上,很多著名的古臺并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平臺,臺上常建有宮苑?,F存的北京北海的團城,就是一座著名的古臺。它是一座5米高的圓形城臺,面積約4500平方米,臺上有殿、臺、廊廡等建筑物。臺也有用來觀測天文和氣象的稱觀象臺、天文臺。北京建國門內有一座磚砌的高臺建筑上陳列著大型的銅制天文儀器,原是明、清兩代的天文觀測中心。軍事上用來傳遞戰(zhàn)爭消息的稱為烽火臺。長城內外就筑有很多烽火臺,如遇敵情,白天燃煙,夜間點火,以傳遞信號。長城上每隔300米至400米筑有一座墻臺,呈方形,是士兵巡邏放哨的地方。至今在"絲綢之路"上還能看到不少當年的土臺,都是古代的軍事建筑設置。

『關』
關是一種軍事防御建筑,它是戰(zhàn)爭的產物,通常擇險而置,故又稱關隘。
中國何時建關,尚難考證。最初的關大概是選用天然險地,然后用土石壘起來,后來才建有關城的。
中國歷代建關很多,其中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娘子關、平型關、雁門關、嘉峪關、武勝關、友誼關是中國九大名關。
中國的關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長城關,另一類是釋道關。
長城關可以看作是國家的軍事防御設施。其東端設有山海關,位于秦皇島市東北,地勢險要,扼東北與中原之咽喉,是明長城東部最重要的關口,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關"。山海關呈方形,墻高14米,墻厚7米,沿墻池走一圈有4公里多,整個墻內填實土灰,外砌磚石,十分堅固。關城的南北兩側與長城相連。關城的東、南、西、北各設一城門。東城門即山海關,氣魄最大。城門上建有一座歇山重檐的二層箭樓,箭樓的北、東、南三面設有68個箭窗,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明末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才攻陷北京,建立了清王朝。
嘉峪關是長城西端的終點,它北面是戈壁灘,南面是祁連山,氣勢非常雄偉,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古代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都得從嘉峪關出入,是著名的"絲綢之路"途中的交通樞紐。嘉峪關足現存長城上最完整的一座"城套城、關套關"的關城。關城平面呈梯形,周長733米、高11.7米,面積達335000余平方米。城墻的四角設有角樓,形如碉堡。城墻的底基勒角均用大石條砌成,整個關城十分堅固。
長城上的關很多,北京的居庸關和山西的娘子關等都是著名的關隘。在歷史上,對防御外敵,保衛(wèi)疆域都起過重要作用。
驛道關可以看作地區(qū)性的關隘。這類關都有一個共同點,幾乎所有的關都設置在省、縣邊界上,雖則規(guī)模不如長城關那么大,但設關時也都選擇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地。在戰(zhàn)爭年代里常為兵家所爭奪。
貴州婁山關是人們熟悉的,它位于遵義市北大婁山中,四周萬峰插天,惟有婁山關是出入四川、貴州的交通要道,地形極為險要。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與黔軍在婁山關大戰(zhàn),經過反復爭奪,黔軍大敗。毛主席寫了《秦娥?婁山關》詞一首,為雄關平添了無限光彩。
四川劍門關,關隘寬僅20米,長達500米,西崖石壁如削。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此鑿崖建關,派兵把守。如通敵兵侵入,只要把城門關上就安全無恙??上в?963年在修建川陜公路時被拆毀了。
中國各地的關很多,山西的雁門關、新疆的鐵門關、廣西的鬼門關等都是中國有名的關隘。
關既然是戰(zhàn)爭的產物,因此都經受了戰(zhàn)火的洗禮。由于科學的發(fā)展,武器的改進,古關在未來軍事上的作用雖日益削弱,而其歷史文物價值卻與日俱增。如今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各地的驛道關多數已毀于戰(zhàn)爭或遭受到人為破壞。今所存關隘當加意保護才是。

『牌樓』
牌樓是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和裝飾性的建筑物,又稱牌坊,一般用木、磚、石和琉璃等材料建成,上刻題字,中國古代常建于街道路口或廟宇、祠堂、衙署、橋梁、園林前,是用來宣揚封建禮教和標榜功德的。也有的用在店面上,作為招牌和廣告的,有的作為象征性的門樓,有的是為有"嘉德懿行"的人作紀念。中國古代在封建倫理道德思想的束縛下,許多守寡婦女的唯一愿望是到老時贏得一座"貞節(jié)牌坊"以流芳百世。
北京是中國古都之一。據史料記載,過去曾有57座牌樓。其中最有名的是:東單牌樓、西單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前門五牌樓,東、西長安街牌樓等。絕大部分均已毀壞或遷移。
頤和園前面的牌樓保存完好,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是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標志。這座牌樓有三間四柱七樓(間是指柱與柱之間的通道,樓是指飛檐起脊的頂部),是一座古典的中國木結構牌樓,由四根大柱架著三層額枋,上靠斗拱承托著各間的樓層。牌樓正面寫著"涵虛"(指水)二字,背面寫著"罨秀"(指山)二字,表示牌樓之后便是頤和園的湖光山色。牌樓兩面彩繪金龍達176條、金風36只,顯示了帝王所居瓊樓玉宇的富麗堂皇。
中國陵墓前的牌樓以北京明十三陵南端的大石牌坊為最著名,它是進入陵園的第一座建筑物。這座牌坊為5間6柱11樓,全用一色漢白玉制成,石柱上還雕刻著龍、獅、麒麟和其他怪獸,顯示了帝王的權力和威嚴。這座牌樓高大雄偉,美觀大方,寬達28.86米,中間最高的一座牌樓有14米高,為全國現存最高大的牌樓建筑之一。
北京朝陽區(qū)神路街至今還保留了一座獨特的三間七樓琉璃牌樓。東城區(qū)雍和宮附近的國子監(jiān)所在地成賢街的東、西牌樓已油飾一新,非常壯觀。

『寶頂』
寶頂是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構件之一,它屹立在亭、殿、樓、閣等建筑物的最高處。常見的寶頂為彩色琉璃,束腰呈圓形、方形和寶塔形等,四周還有"龍鳳"、"牡丹"等浮雕圖案。
寶頂不僅是建筑物最高處的一種裝飾,而且起著加固房頂的作用。凡有寶頂的建筑物,都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法--攢尖頂。攢尖頂的建筑物,其木構架逐漸向上收縮,最后聚集在房頂的一根垂直木柱上。這根本柱起著平衡整個房頂的作用。它好像一把陽傘的傘柄。倘若傘柄不牢固,傘骨便會松散。中國古人為了加固攢尖頂建筑物,用琉璃材料來加固和保護房頂的木柱,以免遭受日曬和風雨的侵蝕。房頂最容易遭受雷擊,所以古人還給這根木核起了個美名叫做"雷公柱",希望它免于雷電閃擊。中國古代很多攢尖頂建筑物,其所以得以長久保存,甚至還經受了地震的考驗,那寶頂是立了功的。
北京故宮里的中和殿和交泰殿是明清皇帝處理朝政的所在,兩殿房頂上的寶頂通體鎏金,金光閃閃,顯示了皇宮的莊嚴華貴,以區(qū)別于一般紅、綠琉璃的寶頂,這也是中國封建等級制度在古建筑上的反映。

『斗拱』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特有的一種構件。它如一個個花籃鑲嵌在屋據之下,顯得富麗堂皇,豐富多采。中國古建筑不僅翼角飛翹,造型優(yōu)美,而且結構精密,穩(wěn)固耐久,其中有斗拱的一份貢獻。
所謂斗拱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與若干弓形的拱層疊裝配而成,它位于柱與梁之間,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筑,由于等級制度,只有宮殿、寺廟、皇家園林等高級建筑才允許在柱上和內外檐的枋上安裝斗拱。斗拱層次的多少也可反映出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統(tǒng)治者的等級差別。斗拱以"攢"為單位,每攢斗拱的零件很多,一攢九踩斗拱由106個單件組成,最簡單的一斗三升斗拱也由5個以上的單件組成。北京故宮太和殿下搪是七踩斗拱,上檐是九踩,是全國等級最高的建筑物。所謂"踩",是指斗拱挑出的部件,分為三踩、五踩、七踩和九踩四種。
中國古代壯觀的大型建筑物,就是由斗拱承上啟下,右牽左拉,以達到穩(wěn)固的目的。即使遇到較嚴重的地震,這種斗拱建筑物具有"墻倒房不塌"的特殊功能。

『藻井』
當你參觀中國古代石窟或宮殿時,請別忘了抬頭觀賞一下窟頂和殿頂中央的那個藻井。它是中國古建筑獨有的一種裝飾。一般做成方形,多邊形或圓形的凹面,"藻井"看上去似一井圈,四周刻畫圖案彩紋,即藻文,故稱"藻井"。
藻井的出現由來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墓室頂上已有藻井裝飾,上面刻畫著藕莖類的水草植物,常見的有菱角、荷花或蓮葉。古人迷信,認為水草可以壓火?!讹L俗通》云:"井者,東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壓火災也。"當然,這只是一種良好的意愿。
中國古代常畫蓮花作為藻井的主要裝飾內容,這是因為蓮花是佛教凈土的象征,素稱"蓮之出污泥而不染"。敦煌莫高窟現存492個洞窟,其中420個洞窟里都有藻井,而蓮花圖案一直延續(xù)了千余年之久。
中國古代宮殿多為木結構,常有火災之患,所以也常用藻井裝飾。中國現存最華麗的藻井應推北京故宮太和殿內的那座藻井。太和殿乃是明清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這座藻井位于大殿的正中央,共分上、中、下三層,上為圓井,下為方井,中為八角井。這種設計體現了中國"上天下地"、"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說法。藻井內雕有一條俯首下視的巨龍,口銜一銀白寶珠,雕刻精細,與大殿內巨柱上的金色蟠龍互相映襯,更加烘托出了帝王宮闕的莊嚴和華貴。
藻井能壓火,這當然是不可信的。但藻井是中國勞動人民在建筑上的一種獨創(chuàng)藝術,后人以此引為驕傲。

『華表』
華表是中國宮殿、園苑、帝王陵墓前獨具風格的一種柱狀裝飾,又因其常立于街心路口,故又為通衢大街的標志。
北京天安門城樓前后,有兩對漢白玉石制華表,石柱上雕有蟠繞的神龍,頂端有承露盤,再上蹲一石獸,叫做"",據說它是龍生九子之一,有守望的習性、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獅"。城樓前的華表上的兩只面南而坐的石,叫做"望君歸"。據說它們專門注視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歸,它們就呼喚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樓后的兩只石,則面北而坐,叫做"望君出",它們的分工則不同,是監(jiān)視皇帝在宮中的行為,皇帝如果深居宮闈,不理朝政,它們便會摧請皇帝出宮,明察下情。這種民間傳說,只不過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而己。
華表由來已久。中國古代堯、舜時即已有之。相傳當時是為了征求民眾的意見,立起木桿,稱"誹謗木",是"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形似桔槔"。設置在注目的交通要道,好讓民眾將意見書寫在誹謗木上。表示君王"納諫"之誠意。到了漢代,逐漸用石柱代替了華表,石柱造型美觀,而且雕刻著各種精美圖案,成為中國古代宮門前的一種華貴裝飾。

『神道與石像』
中國很多陵墓前都有一條大道--神道。古人認為,人死了以后還有靈魂,在墓前建道,以便死者神行。神道兩側還置放石人石獸。歷代的石像數雖有不同,但都是為了裝飾陵墓,象征帝王生前的儀衛(wèi)。
陵墓前的石人又稱翁仲,其來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據說他身長一丈三尺,異于常人,力大無比。曾駐守臨洮(今甘肅岷縣),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懷念他,特制翁仲銅像立于咸陽宮司馬門外。據說,匈奴人來到咸陽,見到銅人,還以為是活著的阮翁仲呢。從此,人們便把宮闕或陵墓前的銅人、石人稱為翁仲。
置于陵墓前的石獸,也有它的由來。石獸設置在墓前,是從漢代霍去病墓開始的。
霍去病(公元前140一前117年)是兩漢時期一位年輕的著名軍事家。他18歲隨侍在漢武帝左右,善騎射,屢從舅父大將軍衛(wèi)青與匈奴作戰(zhàn)。20歲時,兩次率兵出征河西走廊(今曾肅省境內)打敗匈奴,戰(zhàn)功赫赫。他死時24歲,漢武帝為了表彰這位年輕的愛將,特在茂陵之東修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連山,以紀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績。由于祁連山上怪石多,有的似臥象、有的似奔馬……,因此,霍去病墳丘上也鋪上許多怪石,石匠們還參照祁連山的天然石獸,在霍去病墓前,鑿制了躍馬、臥馬、伏虎、臥象、小豬、石魚、人與熊、猛獸食羊等生動的石刻形象,最著名的是"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暫短一生抗擊匈奴的功績。這組石刻便是中國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
后代帝王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時,都沿用石人石獸的陵前裝飾。今天當游人參觀唐陵、宋陵、明陵、清陵時,常??梢钥吹疥惲性诹昴骨暗氖耸F。

『望柱頭』
我們在參觀明清時期的宮殿、廟宇和園林時,常??吹綐?、閣、亭、臺的基座四周或橋梁的兩旁有石欄桿圍護,石欄之間有一根根石制望柱相連。望柱頭上依以龍、風、火焰等圖案。它不僅是中國古建筑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裝飾,而且是封建等級制度在古建筑中的反映。
望柱頭上的龍鳳紋飾是皇家建筑的御用圖案。北京故宮里的宮殿、宮門、佛殿等建筑物四周的望柱頭均有云龍、云風圖案,最集中的是故宮內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組建筑群,它座落在漢白玉砌成的八米高的平臺上。臺分三層,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桿圍繞,遠遠望去,好似一片整齊的"小石林"。據統(tǒng)計,這座"小石林"共有1460根龍風望柱,那三座大殿猶如掩映在"小石林"中的瓊宮仙闕,非常壯觀。這里為什么要用許多龍風望柱來裝飾呢?因為三大殿是明朝皇帝登極坐朝、舉行大典、接受群臣朝拜、頒布重要政令的地方。這種裝飾在中國其它建筑中是不可用的。
用不同圖案的望柱頭來反映封建等級制度,最突出的是故宮午門內金水河橋。內金水河上建有五座石橋,中間的一座是主橋,是皇帝出入的御橋,橋的兩側有龍云紋望柱頭;主橋左右還有四座賓橋,其望柱頭則飾以火焰紋圖案,以示為行人照明之意。另外還有一些地方的望柱頭則用如意、石榴、獅子等圖案裝飾,寓吉祥如意、幸福、長壽之意。
在故宮內金水河的東端,還有一種用作警報器的望柱頭。它是清代鑿制的,從火焰柱頭的頂端直到仰連下面的連珠,鑿成圓洞。如遇突然外襲,守衛(wèi)人只要從上面的洞口用力吹氣,就能發(fā)出號角之聲,以示警報。

『影壁』
影壁是中國古代院落大門內(或大門前)的一種屏障,也稱照壁。其建筑材料包括磚、木、石和琉璃等不同的類型。
中國的影壁至遲在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時期就有了。據近年考古學家發(fā)現,中國在陜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遺址中,有一座影壁殘跡,東西長240厘米,殘高20厘米,這是中國至今發(fā)現的最早的影壁。
影壁的設置在中國古代也是分成等級的。據古代西周禮制規(guī)定,只有宮殿、諸侯寶那、寺廟建筑等方可建筑影壁。它作為一組建筑物的屏障,故又稱"屏"。行人路過,因此不能窺見院內,如乘車、轎來訪,客人也可在影壁前稍停,整理衣冠,然后入院拜訪主人。至于一般民房(如北方的四合院)的影壁,都是后來才有的。
影壁中最精美的是中國著名的三大彩色琉璃九龍壁。其中最大的一座,保存在山西大同市內,原為明太祖朱元漳的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一座照壁,長達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上雕有九條七彩云龍,有的撥風弄雨,有的騰云欲飛,栩栩如生,各具姿態(tài)。其中最華麗的一座是北京北海的九龍壁,原屬明代離宮的一座影壁。它由彩色琉璃磚砌成,兩面各有蟠龍九條。如果仔細查看,影壁的正脊、垂脊、筒瓦等處還雕有許多小龍,大小龍共計635條,可謂洋洋大觀。
第三座九龍壁位于北京紫禁城里極門前,是中外游人所熟知的。
以上這三座九龍壁都是中國明代的珍貴建筑,都建在院落的前面,既是整個建筑物的一個組成部分,又顯示了皇家建筑的富麗堂皇。除九龍壁外,中國各地還有一龍壁、三龍壁、五龍壁等。
北京故宮內東西六宮,每組宮殿院落幾乎都有一座影壁,有的是木制的,有的是石雕的,也有的是琉璃制的。影壁上還有寓意吉祥的雕刻圖案,工藝甚為精堪。中國江南有些影壁中間磚刻或彩繪著一種怪獸--,因他貪食無厭,在海邊看到初升的太陽,也想吞食,結果落水淹死。以此告訴人們一條哲理,凡貪得無厭者,最后都不會有好下場。

『石龜馱碑』
人們參觀游覽中國的陵墓、廟宇和園林時,常常會看到一座座石龜馱碑,它們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有的碑文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為保護碑文,以免風雨剝蝕損毀,有的還蓋有碑亭。
石龜馱碑主要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組成。由于碑首常以螭首雕飾,故又稱"螭首龜趺"。"螭首"是龍的九子之一,而人們常誤稱它是龍頭。
中國在石碑上刻文由來已久。凡皇帝書寫的御碑都由石龜作趺。雖則有些碑文是歷代社會名流或文臣為皇上代寫的,但碑文卻記載著帝王對重大政治歷史事件的論述,其內容無非是為帝王歌功頌德,以留世間。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前山有一塊巨大石碑,碑上刻有《萬壽山昆明湖記》,乃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手筆,記述了當年擴展昆明湖的目的和經過。這塊石塊通高9.8米,造型雄偉,雕刻精美,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
中國歷代御碑,雖多刻有文字,但也有些石碑上沒有文字,俗稱無字碑。例如,明代十三陵各陵門前的石碑上大多沒有碑文,這是為什么呢?據史料《帝陵圖說》解釋,明代開國皇帝朱元漳曾說過:"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后世子孫戒。"這樣,便中斷了明代后世寫碑文的習俗。然而這種無字碑仍然不失為一件精美的石雕藝術品。例:北京明十三陵之一--定陵,有一座"神功圣德碑",碑上無碑文,但那碑首浮雕著六條螭首交盤,似在游水戲珠,形象生動,刀筆剛勁流暢。馱石碑的那只大石龜,也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它昂首遠眺,神采奕奕。石龜的周圍刻有蝦、蟹、魚、鱉等幾只動物,淹沒在波濤海浪之中,使人感到那石龜正借助于海水的浮力,背趺著幾十噸重的巨碑,毫不示弱,頑強地向前爬行。
傳說那石龜名叫"赑屃"(音bìxì)是龍的第九子。它力大無窮,能馱三山五岳,常在江海里興風作浪。大禹治水時,常讓它推山挖溝,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后,大禹怕赑屃惡習不改,、于是便用一塊特大的石塊壓在它的背上,石碑上刻有治水的功績,這樣使它永遠也不能亂動了??梢?,赑屃本不屬龜類,只因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龜",并一直沿稱了下來。由于它擅長負重,頗受中國歷代帝王的器重。試想讓這位龍的兒子來負"天子"之碑。確實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人們不禁要問,那巨大的石碑,有的高達十多米,在當時沒有起重機等先進設備的情況下,是如何把幾十噸重的石碑豎立在石龜上去的呢?傳說明代明成祖為他父親朱元舜建碑時,因龜趺太高,施工人員無法把巨碑立上去。一天晚上,這位皇帝夢見一位神,神傳他一立碑秘法--"龜不見碑,碑不見龜"之法。第二天,皇帝傳訊施工人員。于是大家便運土,把石龜埋起來,然后順土坡將石碑拉上去,待碑立在龜上后,再將龜上的土運走。此后,據說人們便采用這種"堆土法"來立碑了。
如今,石龜馱碑已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物,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事件、書法藝術等重要的實物資料。

『琉璃瓦』
琉璃瓦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上等材料,專用于皇家建筑和達官貴人的住宅。
琉璃瓦一般分為黃、綠、藍、黑四種。中國古建筑對瓦、墻的彩色十分講究,它不僅反映了外觀之美,而且具有強烈的封建政治色彩。
黃色琉璃瓦專用于中國宮殿、陵墓、園林、廟宇等皇家建筑的瓦頂。這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黃河為黃色之河;傳說中國最早的部落聯盟長稱黃帝,中國人自稱是黃帝的子孫;中國古代就有"五行"學說,即金、木、水、火、土。而土為黃色,居于宇宙的中央。因此,黃色成了中央正色,為帝王專用色。即使在同一座皇家園林--頤和園內,帝王活動的政治、生活建筑群,均采用黃色琉璃瓦頂,而大臣的住所則為綠色瓦頂。至于園內的風景區(qū)建筑群或無官銜的百姓住宅,均采用一般黑色瓦頂。非皇家建筑采用黃色琉璃瓦的也有,例如孔廟、關公廟也用黃色瓦頂,這是因為中國封建帝王把孔子奉為"文宣王",清代加封"關公"為"關帝"的緣故。
中國古建筑的裝飾顏色,有時還有某些特定的象征意義。北京故宮是明、清的宮殿,這座建筑群應該都采用黃色瓦頂,然而宮中的國家藏書建筑--文淵閣采用黑瓦頂,這是因為黑色代表水色,藏書樓容易失火,采用"黑色"含有"水壓火"之意。天壇的建筑采用藍色琉璃瓦頂,因為藍色象征著天色。
此外,與黃色琉璃瓦頂相配合的是紅墻。紅色是中國傳統(tǒng)的喜慶之色。直至今日,中國每逢節(jié)日,便張燈結彩,常采用紅色。黃瓦紅墻便成了皇家建筑、廟宇的專用色,寓莊嚴幸福之意。

『鋪首』
鋪首是安裝在大門上銜門環(huán)的一種底座,它是中國傳統(tǒng)的大門裝飾,又稱門鋪。
民用的鋪首一般安裝在最主要的大門上,這種門比較高大、厚實。鋪首造型簡單,呈圓形,多為鐵制或銅制,客人來訪,可用門環(huán)輕擊鋪首,發(fā)出清脆的金屬之聲。戶主聞之,便開門迎客。主人出門,還能把一付門環(huán)鎖住,十分安全。
最講究的要數帝王宮殿大門上的鋪首,銅制鎏金,形象多為虎、螭、龜、蛇,據說這種圖案的寓意是星宿守門,能預知兇吉,也有用瞪目張口的獅頭作為鋪首的,這與殿前一對獅子的寓意相同,既有守門之意,又顯示了皇家建筑的偉岸與壯肅。
中國早在漢代便已使用鋪首,距今已逾2000年。目前,某些農村的新房,還用鋪首裝飾大門。但城市現代化的建筑,已很少見到這一傳統(tǒng)的裝飾了。

『門釘』
中國古建筑中,尤其在北京的宮殿、壇廟、府邸這些古建筑的大門上,都有縱橫排列的門釘。這些門釘不僅是裝飾品,而且體現著封建的等級制度。
門釘的起源久遠。中國古代為防御外侵,城門制作十分堅厚,在大門上包有鐵板,且用戴帽的門釘釘住。這種方法一直沿用了數千年。
北京故宮里的大門釘都是銅制的,外鍍一層餾金,光彩奪目,更顯得皇宮的華麗雄偉?;实圻M出的大門均有縱九橫九共八十一個門釘。取"九"這個數字,表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而其他帝王、郡王、公侯等官府的門釘數則依次遞減,例如縱九橫七、縱橫皆七、皆五等,地位低者其門釘是鐵制的。有趣的是,北京故宮東華門的門釘為何只有七十二個,比西華門、午門等都少九個?這里有個故事: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攻下北京,明思宗就是由東華門倉皇出逃,自縊于煤山的,因此清皇室認為東華門不吉利,決定由此門進出皇家靈摳,同時將其門釘減為陰數七十二個,而其余宮門的門釘則仍為陽數八十一個。

『皇家建筑與"九"的越聞』
每當你參觀皇家宮殿、園林時,常會聽到"九"的趣聞。"九"是一個奇數,古代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而"九"是最大的奇數,故視"九"為極陽數。因此,用"九"來裝飾皇家建筑,象征著封建帝王的至高無上。在皇帝出入的宮廷的大門上,常常有縱"九"橫"九"共八十一個門釘裝飾。即便是北京定陵地宮的石門,也雕刻了"九九"大石釘。若到洛陽參觀關帝廟,便會發(fā)現那大紅廟門上,也飾有"九九"木釘。關羽何曾當過皇帝,其廟門為何能用"九九門釘"?這是由于后人對關羽的尊敬,追尊他為"帝"的緣故。
古代的皇宮一般建有九進院落,然而山東曲阜孔廟也是一座九進院落、規(guī)模宏偉的建筑群,可見封建帝王對孔于這位大圣人的崇敬和抬舉了。據統(tǒng)計,北京的故宮建有9900多間房,也有人喜歡夸張,說故宮有9999間房。據說"九"和"五"兩個奇數結合在一起又象征著帝王的尊嚴。因此,天安門的城樓就是寬"九"間,進深"五"間。故宮角樓的九梁十八柱的建筑結構和大同、北海、故宮的"九"龍壁,也是表示吉祥和威嚴之極的。
中國著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園內有一座十七孔石橋,也與"九"結下了姻緣。任你從橋的那一端數向橋正中的大石孔,這個孔正巧是第"九"孔。
天壇里的圜丘壇,可算是一座"九"的奇特建筑。圜丘壇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場所。壇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由九個石板同心圓組成。第一圈(即最里的一個圈)由九塊扇形石組成,第二圈為18塊(即九乘二);第三圈為27塊(即九乘三)……直至第九層為81塊(九乘九)。此外,"九"除了用于皇家建筑之外,還用于其他場合。如清代宮廷年節(jié)大宴,需上九十九品。帝王生日,舉行娛樂也要有"九九"81個節(jié)目,以示吉祥長壽等等。

『龍與鳳』
龍鳳是中國皇家建筑、衣物、用具上的重要裝飾圖案?;蕦m被稱為"風闕",宮里有鎏金蟠龍大柱,御道上鋪有龍鳳石雕,照壁上有彩色琉璃九龍?;实圩?龍座",穿"龍袍",寢"龍床",其所乘之車為"風輦""鳳凰車",其儀仗中有"鳳蓋",皇家使用的日用品、裝飾品等往往飾以龍鳳圖案,……后來,人們便以"龍顏""龍鳳之姿"喻帝王之貌,以"龍飛"喻帝王即位等等。推而廣之,"大清帝國"之國旗則是龍旗,1878年,中國歷史上發(fā)行的第一張郵票,票面也印著龍的圖案,所以過去曾稱郵票為"龍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難怪外國舉辦的中國展覽及其出版的中國書籍,常以龍作標志,以象征中國的古老文明,甚至稱中國為"東方巨龍"。
關于龍的傳說和圖志在中國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中國的先民借用某種神奇的生物作為氏族的圖騰(保護者和象征),龍就是其中之一。中國早期出土的殷商青銅器(奴隸主的禮器)上有的就用龍作飾紋,不過,那時的龍造型比較簡外。在古代傳說中龍是一種有鱗、有須、能夠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以后在人們的想象中,形象更加豐富起來。除此之外,又有鹿角、馬鬣和鷹爪,可謂集動物優(yōu)美、有力之大成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其形有九: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免、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也。
其實,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龍。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倒有過恐龍、魚龍等巨大動物。據說當考古學家最初發(fā)現這種巨大動物的遺骸時,一時不知叫它們什么名字。后來人們就借用"龍"來命名。所謂"恐龍"也就是"恐懼之龍"了。
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即鳥中之王。其形象則另具特色,它由錦雞頭、鸚鵡嘴、鴛鴦身、大鵬翅、孔雀羽和仙鶴足組成(也有的是由雞頭、蛇項、燕領和龜尾等組成),五彩斑調,儀態(tài)萬方。在中國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的長沙馬王堆楚墓中的帛畫里,可以看到鳳凰的圖案。
中國人民對于龍風藝術的愛好,有很悠久的歷史,古時常以鳳凰比喻道德高尚者,以龍風喻才能優(yōu)異之士,以"龍躍風鳴"喻才華出眾,以"風鳴朝陽"喻高才逢良時,以"鳳凰于飛"喻夫妻相愛、婚姻美滿。民間的龍燈、龍舟、龍舞、風舞等流傳至今。

『坐獅』
中國的宮殿和許多府第衙門以及一些講究住宅的大門兩例,??吹揭粚ψ{,多數是石制的,也有的是銅鑄、鐵鑄的。如仔細看一下,這對獅子一雌一雄,分列左右。雄獅左蹄下踏著一球,即"獅子滾繡球"。雌的右蹄下撫著一只小獅,即"太獅少師"。
獅子是百獸之王,把它們置放在宮殿、府第、衙門前,具有威鎮(zhèn)四方,群獸懾服之意,以象征封建帝王之尊榮與權勢。那雄獅蹄下踏球又象征著寰宇的統(tǒng)一,是統(tǒng)治者權力的象征。雌雄撫小獅還象征著子嗣的昌盛繁衍。也有人認為雙獅之口呈45度對視狀,寓意快樂與和平。此外,石獅的頭上所刻之疙瘩,以其數之多寡,顯示其主人地位之高低,以十三為最高,即一品宮衙門前的石獅頭上刻有13個疙瘩,稱為"十三大保";一品官以下,每低一級,遞減一個疙瘩;七品官以下其門前不放置石獅??梢姡瑸橐彩欠饨ǖ燃壷贫鹊姆从?。
獅子主要產于非洲及西亞。中國自古無獅子,自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中國與西域諸國才有正式往來。東漢章帝章和元年(87年)安息國王獻獅子。翌年,月氏王獻獅子。
中國石獅的出現可能早于真獅。相傳中國最早的石獅為東漢所造,這可能與佛教傳入中國較早有關。傳說釋迦佛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之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又認為"佛為人中獅子"。又說"釋家以獅子勇敢精進,為文殊菩薩騎者",認為它是高貴尊嚴的"靈獸",有護法辟邪的作用等等。
總之,獅子被認為是一種威嚴吉祥的動物,因此,民間常用石獅來裝飾橋梁,最著名的可算北京盧溝橋(即馬可波羅橋)柱頭上雕有大大小小神態(tài)各異的石獅501個(據《旅游報》)。此外,老百姓還在圖章上也雕上個"獅子紐"。早在漢代即已流行的獅子舞延至如今,可見人民對獅子的喜愛程度了。

『吻獸』
中國宮殿、廟宇、園林、官邸等古代建筑屋面上有一種特殊的飾件--吻獸。它們有的在屋頂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
正脊上的那個怪物古代稱鴟(音"吃")吻,形似魚尾,它張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個屋脊,故又名"吞脊獸"。傳說這種正吻是海龍王的九子之一,它屬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當作滅火消災的"鎮(zhèn)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條屋脊,故用寶劍將它牢牢扎住。
在垂脊和岔脊的末端,常有一排整齊的小獸,按照封建時代房主地位的高低來確定殿堂上小獸的大小和數目。這是封建等級制度在建筑規(guī)格上的體現。
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獸最多,最前面的領隊是一個騎風仙人,其后依次為龍、風、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而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地位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獸為9個。坤寧宮原是皇后的寢宮,小獸為7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小獸又減為5個。有些配殿,僅有1個。古代的宮殿多為木質結構,易燃。傳說這些小獸能避火。由于神化動物的裝飾,使帝王的宮殿成為一座仙閣神宮。當然,在建筑上,吻獸還有其實用價值。在鴟吻和小獸的身下,都有很長的釘子與屋脊相連,從而大大加固了殿頂。
1960年,中國在湖北省沙市郊區(qū)發(fā)現現存最早的紀年脊獸。在一件筒瓦脊獸的瓦內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見中國建筑上出現吻獸,至遲在西漢時期就比較完備了。

『花石子路』
漫步在中國園林里,常??梢钥吹铰访嫔嫌胁噬咏M成的各種新圖稱為花石子路。它是中國園林建筑的特色之一。
花石子路出自民間巧匠之手。路石鋪設頗為精細復雜。首先用灰土墊基,然后根據設計的圖案用筒瓦和板瓦在灰土上勾勒出圖案的基本輪廓,輪廓里填入由石灰、白面、桐油拌制的油灰,再在油灰上嵌入大小適當的天然色彩卵石,例如選用綠色卵石作花的葉子,選用黑石作動物眼珠等等。圖案選題一般為中國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歷史掌故、民間傳說等。
北京故宮里御花園的花石子路,其圖案設計,路面鋪設,均為全國之首。有"喜鵲報春"、"龍鳳呈樣"、"云鶴團壽"、"關公斬將"、"二老觀棋"等,象征吉樣、喜慶、幸福和長壽之意。
民用的花石子路在江南園林中屢見不鮮。如蘇州園林里的花石子路主題豐富,寓意諧趣。有的采用"外圓內方"之古幣為圖案,意為"天圓地方";有的以蝙蝠和仙鶴象征幸福與長壽;有的則以魚網構圖,大概是暗示"吉慶有余"吧。
花石子路出自民間巧匠之手。路石鋪設頗為精細復雜。首先用灰土墊基,然后根據設計的圖案用筒瓦和板瓦在灰土上勾勒出圖案的基本輪廓,輪廓里填入由石灰、白面、桐油拌制的油灰,再在油灰上嵌入大小適當的天然色彩卵石,例如選用綠色卵石作花的葉子,選用黑石作動物眼珠等等。圖案選題一般為中國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歷史掌故、民間傳說等。
北京故宮里御花園的花石子路,其圖案設計,路面鋪設,均為全國之首。有"喜鵲報春"、"龍鳳呈樣"、"云鶴團壽"、"關公斬將"、"二老觀棋"等,象征吉樣、喜慶、幸福和長壽之意。
民用的花石子路在江南園林中屢見不鮮。如蘇州園林里的花石子路主題豐富,寓意諧趣。有的采用"外圓內方"之古幣為圖案,意為"天圓地方";有的以蝙蝠和仙鶴象征幸福與長壽;有的則以魚網構圖,大概是暗示"吉慶有余"吧。

『金磚』
中國從2000年以前的春秋時期,已用磚鋪地,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已成為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一個傳統(tǒng)方式。
中國封建帝王所居瓊樓玉宇,金磚遍地。當我們參觀北京的故宮、頤和園和明十三陵等處,到處可見大方磚鋪地,這種方磚,被稱為"金磚",當然,它并非真正的金質磚。但因它質量高,敲之能發(fā)出金屬般的鏗鏘之聲,故稱"金磚"。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明清燒制的這種方磚,專運北京供皇家建筑之用,故稱"京磚"。漢語中的"京"與"金""諧音,所以就叫"金磚"了。不管"金磚"的由來如何,這種磚確實造價高,燒制難,當時稱為"金磚",也是不過分的。
中國南方蘇州地區(qū)是燒制"金磚"的故鄉(xiāng)。那里靠近大運河,有取之不盡的細膩土質,正是燒制質地密實"金磚"的好泥料。制磚工序極為嚴格,從選土開始,經過煉泥、澄漿、制坯、陰干,然后入窯鍛燒。據明代《造磚圖說》解釋:"入窯后要以糠草熏一月,片柴燒一月,棵柴燒一月,松枝柴四十天,凡百三十日而窨水出窯"。一塊"金磚"的造價,工本銀九錢六分,相當于當時一石米的代價。據記載,明朝嘉靖年間燒了這樣的磚共5萬塊,花了3年時間,平均每天只能造5塊。
"金磚"制成后,全部船裝,通過京杭大運河運往北京。
在宮殿里金磚墁地也要求極嚴,一個瓦工,加上二個助手,每天只能墁5塊"金磚"。塊塊方磚鋪地必須做到"磨磚對縫",絲毫不能有半點差錯,最后還用生桐油泡浸,使金磚發(fā)出烏黑的光澤,有如墨玉。
幾百年過去,"金磚"被千千萬萬名中外游人所踩磨,但由于磚質堅硬如頑石,大多保存完好。如今,為了保護"金磚",常用名貴的植物油拖撩,為中國獨有的金磚增輝。

『太湖石』
中國園林里。常見一座座奇形異狀的石頭,小則有1米多,高的達5-6米。有的立在道旁,有的圈于池中,有些石頭上還長有奇花異卉,自成佳景。這種石頭稱為太湖石。
太湖石因盛產于江蘇太湖一帶而得名,屬碳酸鹽類石灰?guī)r。由于那里雨水充足,石灰?guī)r經長年累月的風化和雨水的自蝕,形成湖石多孔,形似石鐘乳、石筍等玲瓏剔透的石料。這種石塊一般具有瘦、皺、透、漏的特點。所謂瘦,是指石型苗條細長;皺,指的是石的紋理呈古老分化狀;透,是指巖石多洞而透光;漏,則是石塊內外有坑洼,輪廓線條豐富,雨水能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地滲透。因此,中國很多公園里常用太湖石來裝飾,瑰麗玲瓏,耐人尋味。蘇州留園里有一石高達6.5米,清瘦挺拔,重約5噸,命名為"冠云峰",是湖石的典型代表作。
太湖石既是天工之造化,又出于石匠藝術之手。中國自宋代起,住在太湖畔的石匠就從事開采湖石生產。他們先把石塊從山上鑿挖下來,然后根據其形狀、大小以及園林建筑的需要,鑿為千姿百態(tài),再放到太湖里,讓湖水沖擊,若干年后,湖水把它們琢磨得又光又滑。上海豫園里有一塊湖石,被人們稱呼為"玉玲瓏",乃是十分貼切的。
中國自古以來,還常用湖石在公園里堆成假山。北京故宮御花園里的"堆秀"和被譽為"假山王國"的蘇州"獅子林"(因湖石酷似干姿百態(tài)的獅子,故名)等就是用石塊堆疊而成的。北京頤和園夕佳樓東面的一座假山,就是仿照蘇州獅子林而建造的。從前講究的假山,都用糯米汁摻入適當的石灰,作為膠合材料。現在都用水泥,施工更方便。假山里往往多石洞,洞內套洞,彎彎曲曲,忽上忽下,忽明忽暗,造成很多迷洞,變幻莫測,撲朔迷離。假山上則植以翠柏蒼松,奇麗花草,山峰建立游亭,游人登高,可俯視公園全景或遠眺園外景色。這種建筑可擴大園林的空間感,同時又是阻擋視線、分隔空間的重要手段。
無論是獨立的石峰或群石堆疊的假山,都平添了園林的幽靜之美,令人身居鬧市而享有山林之趣,這也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tǒng)特色之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