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顓頊共工之戰(zhàn)的歷史文物——蘇丹戰(zhàn)爭巖畫   第一節(jié):顓頊共工的關(guān)系,及兩人統(tǒng)治的地方                             作者:趙自強                                      這是外國考古學(xué)家在蘇丹發(fā)現(xiàn)的紀念顓頊與共工之戰(zhàn)的《杰爾戰(zhàn)爭巖板》   我們從中國歷代文獻史料里了解到,顓頊是黃帝之孫,也是中國上古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古帝。   據(jù)《帝王世紀》和《大戴禮》云,他十歲跟隨少昊學(xué)習(xí),十二歲為官,二十歲登上皇位。他為了了解世界各國的情況,北面到過“幽陵”,大致即今地中海克里特島至歐洲一帶;南至于“交趾”,大致即今蘇丹至南非一帶;西濟于“流沙”,大致即今利比亞至西非一帶;東抵于“蟠木”,大致即今中國和美洲一帶。晚年,他死于國都——埃及,和他的九個嬪妃葬于孟菲斯一帶。而這里的“孟菲斯”,也就是《史記》記載的“孟津”或“茅津”。而“顓頊”的金字塔陵墓,也就是《山海經(jīng)》記載的:“附禺山”。 關(guān)于顓頊的身世,我國歷史文獻記載頗多,都說他是黃帝之孫,這一點,問題大概不是很大。         例如,《史記·五帝本紀》云:      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 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 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 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1)。     這段文獻就把“顓頊”的身世介紹得較為清楚了:他說黃帝娶了兩位妻子,正妻叫:嫘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另一個叫:“昌意”。但這里有一句十分重要的話被學(xué)者們忽視了:這就是“其后皆有天下”。而《史記》糟糕就糟糕在下文有兩處十分重要的地方缺乏記載:一是,“玄囂”、“昌意”兩人的“天下”在那里呢?沒有交待。二是,兩人之子,只說了昌意之子叫:顓頊;而玄囂之子呢?沒有交待。 由于這兩個重要問題缺乏記載,這就造成了歷代學(xué)者對“顓頊”和“共工”的關(guān)系,以及他們爭權(quán)奪利的戰(zhàn)爭產(chǎn)生的原因,誰也說不清楚。而這正是由于司馬遷以來的歷代史家,對“顓頊”和“共工”是堂兄弟的關(guān)系缺乏研究造成的。因而,這就為“顓頊”和“共工”的關(guān)系,以及他們之間的戰(zhàn)爭等歷史之謎,提供了產(chǎn)生的溫床。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又云:         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  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2)。     我們看到,《海內(nèi)經(jīng)》在這里把黃帝之妻寫作“雷祖”。顯然,這里的“雷祖”,其實就是《史記》記載的“嫘祖”。因“雷”“嫘”兩字是同音假字,可以替代而來。但這段文獻和《史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不同之處,這就是:顓頊是韓流之子,為黃帝曾孫。這究竟是《山海經(jīng)》正確,還是《史記》傳誤呢?這又是一個歷史之謎!但我認為,《山海經(jīng)》可能更接近事實真相。     《太平御覽》卷79引《帝王世紀》還記載說:        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  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生顓頊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圣德……  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而登帝位(3)。     這段史料說:顓頊之毌為“景仆”。這與《史記》所載顓頊之毌“昌仆”大同小異。但與《山海經(jīng)》的其毌“阿女”有顯著差別。這段史料把顓頊生而有異,頭戴干戈,十歲學(xué)習(xí)從政,十二歲為王,二十歲稱帝寫得簡眀扼要,生氣勃勃;也顯示出顓頊少年得志,大器早成的人生經(jīng)歷。     我們還看到,漢代王符在《潛夫論·五德志》中云:        赤帝顓頊,其相駢干(4)。      我們在前面已研究過“炎帝”的問題,知道他的另一個稱呼為“赤帝”。而他為什么稱“赤帝”呢?這是因為他的國家建在“赤熱如火”的熱帶沙漠地區(qū)而得名;我在前面還用了一系列和中國文獻吻合的文物——調(diào)色板,這種確鑿的物證證明了,“炎帝”統(tǒng)冶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埃及。   然而在這里,顓頊為什么也稱為“赤帝”呢?這是什么原因呢?顯然,這是因為他繼承了黃帝奪得的炎帝的國土而得名的。這也就是說,顓頊成了埃及的新的“赤帝”。換言之,顓頊統(tǒng)治的中國,實際上就是炎帝曾經(jīng)統(tǒng)治的埃及。         關(guān)于這一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這樣一個長期被學(xué)術(shù)界忽視的重要 證據(jù)。如《太平御覽》卷79引《河圖》云:  瑤光之星如蜺,貫月正白,感女樞幽房之宮,生黑帝顓頊(5)。      然而,“黑帝顓頊”是何意呢?關(guān)于這個長期被忽視的重要問題,我在前面通過研究埃及出土的紀念“炎黃之戰(zhàn)”的歷史文物——《戰(zhàn)場調(diào)色板》,紀念“黃帝蚩尤之戰(zhàn)”的歷史文物——《納爾邁調(diào)色板》,紀念“黃帝娶雷祖”的歷史文物——《納爾邁權(quán)標頭》,以及(129)《世界最偉大的歷史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中國古籍記載中國古帝古人是非洲黑人》等等課題,證明了一個重要事實,這就是,黃帝、炎帝、蚩尤、顓頊,他們都是建都于非洲的古帝。  雖然,我在前面曾提到過黃帝娶過一個非洲黑姑娘——“嫫毌”為妻。她生得“形粗色黑”,還有黃帝之子叫:“玄囂”,黃帝之女叫:“玄女”,黃帝之孫叫:“玄冥”。而問題是,黃帝的這些妻、兒、女、孫為什么都用“黑”、“玄”取名呢?  過去,我們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也不敢深究這里面的真正原因;甚至認為思考和研究這個問題,也是褻瀆祖宗的不敬不孝不愛國的行為!所以,我們也就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記載是多么的重要。  因為,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真實史料,有力的說明了一個事實,這就是,這些中國人的直系祖先都是非洲黑人。因為,《辭?!丰尅靶睘?,“黑色”(6)。這也就是說,《河圖》所載的“黑帝顓頊”,正是黃帝妻、兒、女、孫是非洲黑人的確鑿證據(jù)之一。同時,這一史料也和我在前面研究的“炎黃”、蚩尤是埃及人的成果是完全一致的。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在后面還將論及,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再說,顓頊登基做了國王之后,玄囂之子——“共工”,也就成了一個管理非洲南方蘇丹至埃塞俄比亞一帶的諸侯。而人們恰恰沒有意識到,“共工”正是顓頊的堂兄弟。他欺顓頊年少,因而對顓瑣做國王不敬不服。這就使他們產(chǎn)生了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從而引起了爭奪帝位的戰(zhàn)爭。  在這里,我們不要忘記我在前面研究黃帝和“共工”的一些成果。因而我們知道,黃帝有一個異名叫:“雷公”。而“雷公”正是“共工”的訓(xùn)詁和音譯;從狹義上來看,“共工”即“巨人族”的偉大領(lǐng)袖——黃帝的尊稱;我們再從廣義上來看,“共工”也是上古“巨人”的通稱。所以黃帝和他的族人,以及他的后代,都可以稱為:“共工”。   第二節(jié):共工爭帝,敗后怒觸不周山,天柱析                                作者:趙自強                                            這是外國考古學(xué)家在蘇丹發(fā)現(xiàn)的紀念顓頊與共工之戰(zhàn)的《杰爾戰(zhàn)爭巖板》     接上文:     由于“顓頊”和“共工”是堂兄弟的親戚關(guān)系,還由于“顓頊”和“共工”都是“巨人”黃帝的孫子,所以他們的戰(zhàn)爭非同小可??梢哉f,這是上古歷史上發(fā)生的一場驚天動地的、地動山搖的、破壞力極大的戰(zhàn)爭。而《希臘神話》中的“巨人”戰(zhàn)爭,實際上,就是以這場戰(zhàn)爭為背景寫成的“神話”。對于這場戰(zhàn)爭,我國歷史文獻記載頗多。但遺憾的是,今天不少學(xué)者都把這些史料當做古人胡編亂造的“神話”故事看待,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我們從歷史資料中看到,《史記·補三皇本紀》云:          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zhàn),    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1)。    《列子·湯問》云:          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    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2)。    《淮南子·天文訓(xùn)》云: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3)。    《琱玉集·壯力篇》云:     共工,神農(nóng)時諸侯也,而與神農(nóng)爭定天下。共工大怒,以頭觸不周 山,山崩,天柱折,地維絕,故天傾西北隅,地缺東南角。    《論衡·順鼓篇》云:     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 (4)。    《路史·發(fā)揮一》引《尹子·盤古篇》云:     共工觸不周山,折天柱,絕地維。     我在上面一連例舉了六段史料,這些史料都記載了“顓頊”與“共工”之戰(zhàn)的歷史情況。但這里有兩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這就是這場戰(zhàn)爭究竟是在那里發(fā)生的呢?這個“不周山”、“東南缺”和“天柱”又在那里呢?遺憾的是,學(xué)者們對這些重大歷史問題,幾乎缺乏研究和考證。我只看到黃伯寧先生在《山海經(jīng)考——論人類文明史的隔斷帶》一文中對此有所研究。他說: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即斷裂開來的山。山峰或山脈斷裂必然  形成一條狹谷,在這一地區(qū)恰恰有一裂谷——東非大裂谷(5)。     事實上,黃伯寧先生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真理!因為,黃伯寧先生在這里確切的把“不周山”和“東非大裂谷”聯(lián)系起來思考和研究了中國上古歷史問題。很明顯,他的這種“實證”方法是正確的。     而使用這種“實證”方法研究中國上古歷史的人,在我國史學(xué)界恐怕是屈指可數(shù)的。尤其不能不敬佩的是,這一猜想是那樣的天才,幾乎與法國地理學(xué)家皮埃爾·古魯在《非洲》,張子楨在《世界地理知識》中所論述的地形地貌有異曲同工之妙。據(jù)中外地理學(xué)家們說:             “東非大裂谷,是第三紀火山在東非大地上發(fā)生一連串的大爆發(fā),     使地殼張裂形成的。它從南到北貫穿東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和索馬     里高原,并經(jīng)紅海向北一直延伸到西亞的死海和約旦河谷,全長六千公     里?!?/STRONG>        “東非大裂谷的輪郭非常明顯,同大西洋中脊很為相似。非洲的斷     裂谷往往還出現(xiàn)在火山隆起的頂部,(將整座山一分為二)。例如,坦     噶尼喀湖東西兩側(cè)的高山,海拔竟分別高達3000米和3200米,艾伯特     湖兩側(cè)的高山分別為2000米和2330米,魯文佐里山,是前寒武系基     底,高高聳入更新世巖層中的一根‘刺’,又仿佛是東非地盾的一把大     鉗子”(6)。       當我們讀了這些東非地理資料之后,一下就使我們明白了“不周山”名的由來。同時,也使我們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古人取名是那么的正確,那么的切中地貌,那么的具有概括力。幾千年之后,乃叫我們見其名,顧其實,還稱贊不矣。這就是中國漢語言簡意明,具有巨大生命力和魅力之所在。     所以說,“不周山”就是指埃塞俄比亞和東非高原上被火山偉力辦開成為兩半的死火山。而這種奇異獨特的地質(zhì)地貌現(xiàn)象,不僅在我國找不到,既使在整個世界上,它也只有埃塞俄比亞和東非一帶才有。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顯然,這說明了“不周山”,以及“共工”和“顓頊”的古戰(zhàn)場不在現(xiàn)在中國境內(nèi),而在非洲埃塞俄比亞一帶。     除此之外,我國古典文獻還明確的告訴了我們:“地維缺”,“地不滿東南”,“地缺東南角”。這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實,這是在說,在“不周山”的“東南角”,地陷造就了“紅海”的出現(xiàn),所以,大地在這里成了空“缺”的狀態(tài)。     這一地質(zhì)現(xiàn)象,非常象我國鄱陽湖和廬山的地形地貌一樣,大自然的偉力,一邊造成鄱陽湖的下陷,而另一邊則托起了高崇云霄的廬山。這就是“物質(zhì)的力平衡定理”。     由此可見,我國古典文獻記載的特殊的地形地貌,又和現(xiàn)代東非邊上的“紅?!爆F(xiàn)狀,獲得了完美的統(tǒng)一。但這里最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天柱”問題。而這個“天柱”究竟是指一種什么樣的東西呢?是自然界里的石柱,還是工人制造的石柱呢?它在那里呢?關(guān)于這些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如果要我來回答,我會說,其實,這里的“天柱”,就是指今天埃塞俄比亞阿克蘇姆的眾多又高又大的石柱,或稱為:“巨石碑”(7)。     當我們搞清楚了我國古典文獻記載的這一系列的地理和文物,就是指埃塞俄比亞阿克蘇姆附近的地理和文物之后。那么,我國上古歷史上的“共工”和“顓頊”之戰(zhàn)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這一小節(jié)里,我最后要說的是,《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的:“共工……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zhàn)”的問題。其實,這里的“祝融”,就是顓頊的異名;“木”就是“船”的代名,“乘木”就是“乘船”。故這段文獻的意思是:共工順水開著戰(zhàn)艦進攻顓頊。     我們通過這一研究可以看到,世界上同時有“不周山”——即一邊有分裂成兩半的火山;而另一邊還有“地缺東南角”——即下陷成“百川水潦歸焉”的紅海;但最最重要的還是,在“不周山”上,還有許許多多“折”斷了的“天柱”。關(guān)于這一重要文物,艾周昌在《非洲黑人文明》一書中說:       “巨型獨塊石碑是阿克蘇姆文明的又一標志性建筑,現(xiàn)今已發(fā)現(xiàn)130多座。這些石碑一般高3—4米,最高的達33米,都是從花崗石上開鑿下來做成的,多數(shù)座落在一個大的石塊平臺上。它們在造型上分成兩種:一種是加工比較粗糙,放置也很隨便,只是散布在曠野,目的是為了標出墳?zāi)梗涣硪环N是經(jīng)過精心加工,石碑四周都很平滑,上有裝飾性的雕刻,且頂部呈弧形。在阿克蘇姆城,曾有一個由七座石碑組成的石碑群,現(xiàn)僅存一座還聳立著,有五座已倒塌,另一座在1936—1941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亞期間,被掠往羅馬,豎立在卡拉卡拉劇院附近。(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第54頁)。”     這就是說,在世界上同時具備“不周山”、“地維絕”和“天柱”,這三個條件的地方,不僅中國沒有,世界其它地方也沒有,而唯獨只有埃塞俄比亞阿克蘇姆才有。現(xiàn)在結(jié)論出來了,這就是,“共工”的首府和故都,即今埃塞俄比亞阿克蘇姆!所以,“顓頊”和“共工”最后作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也是在阿克蘇姆!換言之,現(xiàn)在阿克蘇姆遺址上的遺物,有一部分即“共工”的遺物,或他后代的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