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百科大辭典(地質學)中國百科大辭典(地質學) 中國百科大辭典 地質學 中國百科大辭典編委會 
 
 
 沈括 (1031—1095)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錢塘(今屬杭州)人. 他精研科學,成果豐碩. 在地質學方面,由雁蕩等山的地形,認識了水的侵蝕作用;從太行山巖石中的生物遺跡,推論出沖積平原形成的過程. 以平生見聞,撰有《夢溪筆談》等著作. 章鴻釗 (1877—1951) 地質學家.字演群,后改愛存.浙江吳興人. 中國地質事業(yè)創(chuàng)始人之一.1913年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個培養(yǎng)地質專門人才的地質研究所;1916年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個地質調查機構地質調查所.中國地質學會的發(fā)起組織人之一.著有《石雅》和《古礦錄》等. 丁文江 (1887—1936) 地質學家. 字在君,江蘇泰興人.曾任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進行地質礦產調查. 晚年任國民黨政府中央研究院總干事.著有《揚子江蕪湖以下的地質》等報告20余種. 李四光 (1889—1971) 地質學家. 字仲揆,湖北黃岡人.畢生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創(chuàng)立了用地質力學解釋地殼構造及其演化的假說. 運用力學分析的方法,探索地殼運動和礦產分布的規(guī)律,創(chuàng)立了地質力學中的基本概念“構造體系”。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強調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測地應力的變化,開創(chuàng)了一條實現(xiàn)地震預報的途徑.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北部之?科》、《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和《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翁文灝 (1889—1971) 地質學家. 字詠霓,浙江鄞縣人.清末在比利時獲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參加丁文江等辦的地質調查所,并擔任主要工作. 首先提出燕山運動在中國的存在及其在中國地質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著有《中國礦產志略》、《甘肅地震考》和《椎指集》等. 趙亞曾 (1898—1929) 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 河北蠡縣人. 對中國地層和古生物進行研究調查,最先對中國長身貝類化石作系統(tǒng)研究. 著有《中國長身貝化石》等. 斯行健 (1901—1964) 古植物學家,浙江諸暨人. 對中國晚古生代和中生代至新生代各紀的植物化石、古植物的分類和演化、地層的劃分和比較以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均有研究,為中國古生物學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朱森 (1902—1943) 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 湖南郴縣人. 著作有《金陵灰?guī)r之珊瑚和腕足類化石研究》、《四川龍門山地質》等. 阿格里柯拉 (GeorgiusAgricola,1494—15) 德國礦物學家. 主要著作有《論金屬》和《化石的性質》等. 對當時的冶金技術、采礦技術作了詳細說明;敘述了有用礦物、礦脈、礦石的生成過程;對已知礦物的完整記載,成為以后進行礦物描述的典范. 因而被稱為“冶金學之父”。 史登諾 (NicolausSteno,1638—1687) 丹麥籍解剖學家、地質學家. 在著名論文《天然固體中的堅硬物》中,曾提出關于生物地層學的原理性創(chuàng)見. 認為含化石的地層是地球史的記錄;若化石生物與現(xiàn)代海洋生物相似,證明所在地層為海洋沉積;以此類推也可得出陸相沉積. 這是最早的巖相概念. 以直觀方法建立了地層學的三個定律,因而成為地層學和構造地質學的最早的奠基人. 赫頓 (JamesHuton,1726—1797) 蘇格蘭地質學家.對地球上的花崗巖、沉積和地層的不整合進行了觀察,認為花崗巖等是熔融巖漿冷卻的產物,整個地球經過了多次造山—夷平—沉積—造山的循環(huán). 因同水成論對立,后人將觀點稱為火成論. 他還提出均變論的假說. 這對將經典地質學由猜想變?yōu)榭茖W有重要影響. 因而被稱為“近代地質學之父”。 魏爾納 (AbrahamGotlobWerner,1750—1817) 德國地質學家,水成論派的創(chuàng)始人. 他將薩克遜地區(qū)的地層作了劃分,并推斷這種劃分適用于全球的地層,稱之為“萬有建造”。認為火山巖是水生巖的派生物.今天看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但它曾引起人們研究地層層序的興趣,從失敗中獲取教益,導致了生物地層學的發(fā)展. 他還對描述礦物學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霍爾 (JamesHal,1761—1832) 英國地質學家. 他通過將玻璃、天然巖石和碳酸鹽加熱熔化、冷卻的實驗,證明了赫頓的火成論觀點;并認識到因冷卻速度不同而造成同成分的物質有不同的面貌. 他還對粘土層作側向擠壓,進行褶皺作用和逆沖作用的實驗. 因而被稱為“實驗地質學之父”。主要著作有《關于暗色巖和熔巖的實驗》和《表明壓力影響熱作用的一系列實驗的報告》。 居維葉 (GeorgesLéopoldChritienFrédéricDagobertGuBvier,1769—1832) 法國生物學家、地質學家. 對地質學的最大貢獻是奠定了古脊椎動物學的基礎;在巴黎盆地的白堊紀、第三紀以至第四紀晚期的研究方面也頗有貢獻. 他反對魏爾納的觀點,認為化石與現(xiàn)代生物間的關系完全被割斷,因而成為災變論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巴黎周圍礦床地理學和有機物遺體的研究》和《關于化石遺體的研究》。 史密斯 (WiliamSmith,1769—1839) 英國地質學家.1835年獲達布林大學名譽法學博士稱號.對地質學的主要貢獻是:1.發(fā)現(xiàn)了地層層序律;2.確定了化石鑒定法則;3.確定了英國中生代地層的層序;4.創(chuàng)制了世界上第一張英格蘭、威爾士地質圖.1816年出版《用生物化石鑒定地層》一書,為地層學的奠基之作. 萊伊爾 (CharlesLyel,1797—1875) 英國地質學家. 他用大量事實論證了地球自然過程和地質動力的“古今一致性”和“將今論古”這一現(xiàn)實主義方法的有效性,從地質學中排除了宗教因素;指出導致無機界變化的各種主要動力,來自水成作用和火成作用,表述了各地質動力對地球表面的改造作用,奠定了動態(tài)地質觀的基礎. 并根據(jù)英、法、德等國的其他地質資料,編制了一幅《始新世以來歐洲海侵區(qū)域圖》,對古地理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在名著《地質學原理》中,對地球表面的各種變化規(guī)律作了較好的描述. 丹納 (J.D.Dana,1813—1895) 美國地質學家、礦物學家. 在研究北美地質構造時提出了“地槽”的概念. 指出地槽的產生和發(fā)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在一定的階段,沉積層本身因側壓力作用發(fā)生褶斷,同時深部巖漿乘虛而入,并引起變質作用. 他的論述導致了地槽學說的形成,成為大地構造學說的主要領域之一. 對歐洲和亞洲的構造地質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并認為這種變化反映了地球火成熔融狀態(tài)冷卻的地質效果,因而成為固定論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舴?/P> (FerdinandvonRichthofen,183—1905) 德國地貌學家、地質學家. 主要研究地貌學,強調區(qū)域性原則對地理學的重要意義. 曾七次在中國調查地質、礦藏、黃土、海岸性質和構造線分布等,提出了中國黃土風成的假說. 著有《中國》(三卷)、《中國地圖集》等. 魏格納 (AlfredLotharWegener,180—1930) 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 大陸漂移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1915年出版《海陸起源》一書,成為新地球觀的經典著作.1919年到德國海洋觀察氣象試驗站工作,利用業(yè)余時間探索大陸漂移問題,于1920、1922和1924年三次再版《海陸起源》一書,向占統(tǒng)治地位的固定論提出挑戰(zhàn). 
 
 地質學 研究地球(迄今主要為殼層)的物質成分、內部構造、表面特征和地球發(fā)展史上的各種地質作用以及曾經生活于地球上的生命的形式及其演變的科學. 也包括對月球和地外行星及其他空間物質(如隕石等)上述內容的研究. 主要分科有礦物學、巖石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地質學、動力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火山學、地震學、地貌學、冰川地質學、海洋地質學、地史學、古生物學、礦床學、石油地質學、煤田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天文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力學、數(shù)學地質學和環(huán)境地質學等. 地質 ①地球或地球某一部分的性質和特征. 如地層和巖體的性質、礦物的特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巖石和地層的形成時代、各種構造和變質作用及其現(xiàn)象、地層中所記錄的地球歷史上的生命演化以及有用礦產的賦存情況等. ②地質學的簡稱. 地球科學 一切與地球有關的科學的總稱. 一般指研究固體地球的科學. 地學 ①對地質科學的各學科從總體上的簡稱. ②即“地球科學”。③即“地質學”。 洪積論 18世紀早期的地質學說. 以瑞士學者佘赫澤(1673-173)為代表,他認為歐洲廣泛散布的砂、礫石、粘土等地表堆積物,用世界范圍的洪水泛濫來解釋,實際上是為諾亞洪水找根據(jù). 但洪積論者對化石的研究在古生物學研究的開拓工作中有一定影響. 災變論 又稱“災變說”。法國學者居維葉(1769—1832)于1812年提出. 內容是:1。短期內在全球范圍出現(xiàn)的突然的劇烈變動(超出人們當前的經歷和自然知識),強烈地改變了地球的面貌.2。地殼的當前形態(tài)和生物的分布情況是五六千年以前的一次“強大而突然的變革”所導致的結果.3。地球上生物的變化是反復多次災變的結果. 水成論 德國學者魏爾納(1750—1817)創(chuàng)立的地質學說.認為地球的一切巖石都是在水中沉積而成. 他只強調水的沉積作用,不承認有火成巖. 均變論 又稱“漸變論”。①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1830年創(chuàng)造的一個術語,但其內容已由英國地質學家赫頓在1788年闡明.是關于地質作用和自然規(guī)律的一項根本原則和學說.經典的概念是:“今天是過去的鑰匙”。即以往的地質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作用力來解釋. ②地質學家用以重建地質歷史時期所使用的邏輯和方法. 火成論 以英國地質學家赫頓(1726—1797)為代表的地質學說. 不否認水的沉積成巖作用,但強調火山噴發(fā)和巖漿侵入等作用和由此而形成的火成巖類的重要性. 現(xiàn)實論 現(xiàn)代研究地球科學的理論. 接受均變論的基本前提,認為整個地質歷史時期中,物理和化學的規(guī)律是不變的,并類同現(xiàn)今的狀態(tài);但導致地質作用結果的速率和強度可能有很大的變化;有些重要的,普遍的地質事件實際上是突變性的,例如地震和冰期. 巖相相關律 德國學者華爾泰(Walther)于1893—1894年提出的地層學的一個指導原則. 內容為:在一定的沉積旋回中,相同的沉積系列既出現(xiàn)于橫向剖面,也出現(xiàn)于垂向剖面. 橫截關系律 又稱“切割關系律”。地層學原則之一,用以確定巖石的相對年齡. 即穿過任何巖層或巖體中的一個巖體的年齡比它所穿截的巖石的年齡為小. 原始連續(xù)律 地質學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 即水成地層從其沉積開始時起,在橫向的各個方面都必定是連續(xù)的,除非沉積作用終止以致尖滅,或被沉積的原始盆地的邊緣所截斷. 原始水平律 地質學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 即水成沉積物是成層沉積的. 沉積層在沉積時呈水平狀,或接近水平狀. 疊覆律 地質年代學賴以建立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 即任何沉積地層的層序在沒有被后期的運動所逆掩或倒轉時,最年輕的地層應位于層序的頂部,最老的地層則位于層序的基底. 生物群層序律 又稱“化石層序律”。地質學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 即地層中的有機物化石的存在可以辨別相互間有一定聯(lián)系的演化順序. 因而巖石的年齡可以根據(jù)其所含化石的面貌加以鑒別. 生物群組合律 地質學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 即相同的有機物化石的組合,表明保存它們的巖石的地質年代相同. 地球 太陽系已知九大行星之一,人類居住的星球. 形成于46億年前. 繞地軸自轉,又繞太陽公轉,并隨太陽系在星際空間運行. 自轉周期為23時56分,速度為0.465公里D秒;公轉周期為365日6時9分10秒,速度為29.79公里秒. 長半徑6378. 160公里,短半徑6356.755公里,為D赤道突出,兩極稍扁的三軸旋轉橢球體,扁率為1298。25.D赤道圓周長408。548公里.表面積5。101×108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積3。61×108平方公里,陸地面積1.49×108平方公里.體積1。08316×1012立方公里,為太陽體積的1130D萬.平均密度5。518克厘米3,地殼平均密度2。8克厘米3. D質量為5。976×1021噸. 地球梨狀體 對地球形狀的稱謂. 通常把地球視為扁橢球體,而據(jù)人造衛(wèi)星測定所獲得的資料,其形狀更接近梨形.也有人認為把地球視為梨狀體過于夸大.地球半徑見“地球”。 地軸 通過地心和兩極的假想線. 地球繞其自轉,故又稱“自轉軸”。 地極 地球自轉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位于南半球的稱南極,位于北半球的稱北極. 地球結構 地球的同心狀圈層構造. 原始地球形成后,在地球的重力分異和化學分異等作用下,經過漫長的演化,從均勻混合的物質狀態(tài),逐漸依次分化為地核、地幔和地殼等內圈,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外圈. 地核 距地面2900公里深處的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核心部分. 經地震波顯示可分外核和內核,其界面約在距地面5100公里深處.推測地核物質非常致密,密度為9。7—13克厘米3,壓力達1。5—3。7萬個大氣壓,溫度為2860—D60℃.質量和體積分別為地球的31。5%和16%.對地核成分和狀態(tài)的認識尚有爭論. 一般認為外核為鐵、硅、鎳的溶融體,內核是固體. 古登堡間斷面 又稱“古登堡面”,距地面約2900公里深處地幔與地核的分界面.地震波至該界面以下縱波速度下降,橫波突然中止消失. 為一截然的、明顯的分界面. 地?!?/P> 又稱“中間層”。曾稱“過渡層”。指莫霍面以下至距地面2900公里深處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層.體積和質量分別占地球的83%和68。1%.一般以距地面100公里處為界分作上、下兩部分. 上地幔物質狀態(tài)屬固態(tài)結晶質,具有較大的塑性;下地幔物質狀態(tài)屬非晶質固態(tài). 軟流圈 巖石圈以下的一個圈層,相當于上地幔.較軟弱,使地殼的均衡調整借以進行. 巖漿可能產生于此層,地震波在其中速度大為減緩. 巖石圈 ①地球上外層相對于軟流圈而言的固體巖石圈層,厚約60-120公里. 一般認為包括地殼和地幔上層. ②相對于重圈而言即地球的外殼. 莫霍洛維奇間斷面 又稱“莫霍面”、“莫氏面”。地殼與上地幔的分界面.距地面深度不一,一般大洋較淺,為5-15公里;大陸為30-40公里,中國西藏高原可達70公里. 地震波至此呈現(xiàn)波速的不連續(xù)性,反映為一個物理和化學的界面. 地殼 地球的表層部分. 現(xiàn)多把莫霍面規(guī)定為地殼的下界面. 上部主要由沉積巖、花崗巖類組成,稱硅鋁層. 大洋洋底缺失該層.下部主要由玄武巖或輝長巖類組成,稱硅鎂層.參見“莫霍洛維奇間斷面”。 大陸型地殼 地殼的一種類型,位于大陸和大陸架地區(qū),具有較輕的硅鋁層及其下的硅鎂層.平均厚35公里;在山區(qū)約厚60公里;最厚者為中國青藏高原地區(qū),為70-80公里. 大洋型地殼 地殼的一種類型,位于大洋盆地之下. 富鐵鎂成分,密度較大,相當于硅鎂層.缺乏硅鋁層.厚度約5公里. 水圈 見“生態(tài)”中的“水圈”。 生物圈 見“生物”中的“生物圈”。 大氣圈 包圍著地球的大氣,即空氣. 位于行星空間和地面之間,是多種氣體的混合體. 成分為含氮78%,氧21%,氬0。9%,二氧化碳0。03%和微量的氦、氪、氖、氙、水氣、塵埃微粒等. 參見“氣象學”中的“大氣圈”。 地質作用 促使組成地殼的物質成分、構造和表面形態(tài)等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各種作用. 根據(jù)發(fā)生作用的原因是在地球內部或地球外部,可分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 內動力地質作用 又稱“內營力地質作用”或“內生地質作用”。由于地球自轉、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等能量,在地殼深處產生動力而對地球內部和地表的作用.如構造運動、巖漿活動、地震和變質作用等. 外動力地質作用 又稱“外營力地質作用”或“表生地質作用”。大氣、水和生物在太陽輻射能、重力能和日月引力等影響下產生動力,而對地殼表層發(fā)生的各種地質作用. 具體表現(xiàn)為風化、剝蝕、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等. 風化作用 太陽輻射、水、氣體和生物等在大氣條件下得以使地殼巖石的物理性狀和化學成分發(fā)生變化的作用. 剝蝕作用 見“地理學”中的“剝蝕作用”。 侵蝕作用 見“地理學”中的“侵蝕作用”。 搬運作用 被自然力風化、剝蝕后的碎屑、膠體、分子或離子等不同狀態(tài)的物質,隨各種地質外力而以推移、躍移、懸移或溶液運移等方式轉移到他處的過程. 沉積作用 被各種地質外力搬運的物質,因搬運介質的物理化學條件變化而呈現(xiàn)的有規(guī)律的堆積現(xiàn)象. 分大陸沉積作用和海洋沉積作用兩大類. 巖溶作用 又稱“喀斯特作用”。水流對可溶性巖石發(fā)生化學作用,并伴有機械作用的一種地質作用. 結果是形成巖溶地貌景觀. 石化作用 使松散的沉積物轉變?yōu)閳杂矌r石的作用. 偶指火山巖漿固結為火成巖的作用. 
 
 冰川地質學 俗稱“古冰川學”、“歷史冰川學”。以鑒定古冰川的遺跡為基礎而研究古冰川的發(fā)育規(guī)律和特征、冰期和間冰期的氣候變遷,進而了解它的地質作用和影響的科學. 冰川 又稱“冰河”。是由積雪形成并能運動的冰體. 一般分為源頭的粒雪盆地和流出的冰舌兩部分,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受重力和壓力的作用而流動. 雪線 高緯度地區(qū)和高山終年積雪區(qū)與夏季冰雪融化區(qū)之間的界線. 分氣候雪線和地形雪線兩種. 參見“地理學”中的“雪線”。 冰期 地質史上大規(guī)模冰川出現(xiàn)的時期. 在最盛階段,冰川推進至極限,氣候極濕冷,海面下降. 冰川邊緣地區(qū)受寒凍風化作用,產生大量碎屑堆積,此時沙漠擴大,風積黃土發(fā)育. 一個冰期和一個間冰期構成一個完整的古氣候周期. 間冰期 兩次冰期之間,氣候變暖,冰川消融的時期. 中國第四紀冰期 中國第四紀冰期依李四光1947年的劃分,見表. 近年來,有些學者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遺跡持不同意見,提出了泥石流成因假說. 
 
 火山地質學 把火山作為一種地質現(xiàn)象來研究的學科. 著重研究火山的形態(tài)和構造,火山的噴出物,火山的成因、演化史及其空間分布規(guī)律. 火山學 研究火山及其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 內容包括:火山現(xiàn)象與其活動的特征;火山活動的成因與機制;形成火山的地質背景及其演化歷史與空間分布規(guī)律;火山作用的產物與成礦作用的關系;有用組分與熱能的利用;火山活動與其他自然作用的關系(地震、泥石流、山崩、滑坡、天氣活動、地球物理場等);對環(huán)境的影響及與人類的利害關系;火山噴發(fā)的監(jiān)測與預報等;以及通過對火山的研究,了解地球內部的物質組成,探討地殼運動規(guī)律與地球演化歷史. 現(xiàn)在,月球、火星、金星等天體上都已發(fā)現(xiàn)了火山活動遺跡,在木星的衛(wèi)星上還觀測到正在進行的火山活動. 火山 因巖漿活動穿過地殼到達地面或噴出地表而造成的具有特殊構造和形態(tài)(火山錐和與地殼中巖漿庫的通道等)的地質體. 火山帶 火山活動比較強烈,活火山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帶.一般為地殼中的斷裂帶,也可能是多地震地帶. 常呈現(xiàn)為狹長的帶狀. 如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 火山活動 與火山噴發(fā)有關的巖漿活動. 包括巖漿沖出或流出地面、爆炸、噴射氣體和碎屑物質等活動,以及相伴的巖漿從地下向地面運動、發(fā)射熱量、析離出氣體和水分等活動. 活火山 具有活動能力的火山. 噴發(fā)活動具有周期性和間歇性. 參見“地理學”中的“活火山”。 死火山 已經沒有活動能力的火山. 但保存有火山特有的形態(tài)或部分火山遺跡. 參見“地理學”中的“死火山”。 火山機構 構成火山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總稱. 包括地面上的火山錐和巖漿在地下穿插形成的火山通道. 熔巖隧道 熔巖內部的狹長洞穴. 熔巖殼層硬結而里面仍有液態(tài)熔巖流動時,如無新的熔巖流補充,形成這種形似隧道的洞穴. 熔巖 火山噴出的高熱漿體. 成分以硅酸鹽為主,冷凝后成為巖石.五大連池火山群 位于黑龍江省德都縣北. 由第四紀更新世以來多次火山噴發(fā)而形成.包括大?。保醋鹕藉F.其中老黑山、火燒山為1719-1721年間噴發(fā)而成的火山錐.這次噴發(fā)的部分熔巖流堵塞河流形成5個串珠狀的堰塞湖,合稱五大連池. 火山群因此而得名. 大屯火山群 位于中國臺灣省最北端. 由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間的火山噴發(fā)而形成.包括大屯山等16個火山錐.區(qū)內多溫泉,并有天然氣噴出,產硫磺,為中國最大的自然硫礦床. 火山口 火山噴出物在其噴出口周圍堆積而在地面上形成的環(huán)形坑. 上大下小,常呈漏斗狀或碗狀. 火山島弧 在大洋中成弧形分布并有火山活動的群島. 有的為露出海面的海底火山山脈. 分布有現(xiàn)今世界上多數(shù)的活火山. 火山作用 火山活動及其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的總稱. 可以引起地震,改變地表形態(tài);噴出碳酸氣、火山灰和其他氣體,改變大氣成分并影響大氣活動;分離出火山水,增加地球水圈質量;使地下水溫升高,造成溫泉等現(xiàn)象;促進內部元素遷移,形成礦藏等. 
 
 地震地質學 從地質學角度研究地震問題的新興學科. 地震是一種地質現(xiàn)象,其分布與活動構造帶有關. 探索地震與活動構造帶和現(xiàn)代地應力場的關系,可以確定地震危險區(qū),捕捉地震前兆,實現(xiàn)地震預報. 地震 又稱“地動”。大地發(fā)生的突然震動. 廣義包括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類. 一般僅指天然地震,主要由地殼內的瞬間破裂變動所引起. 地震活動性 某個區(qū)域或地帶有歷史記載以來的地震活動程度. 常用發(fā)生地震的次數(shù)和強度來表示. 天然地震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地震.按成因可分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因其他擾動(如洞穴塌陷、山崩、大型滑坡、大塊隕石墜落等)所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 由人工爆炸或其他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地震. 構造地震 地球構造運動所引起的地震. 一般由地殼巖石斷裂或原有斷裂發(fā)生錯動而引起.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絕大部分,強度大,對人類的危害也最大. 通常所稱地震多為構造地震. 誘發(fā)地震 由人類活動而導致的地震. 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因水庫蓄水、油井注水、地下核試驗等影響,可以導致一系列較小的地震連續(xù)發(fā)生. 震源 地球內部地震時的振動發(fā)源地. 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稱“震源深度”。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參見“震源”。 地震參數(shù) 又稱“震源參數(shù)”。表示地震基本性質的數(shù)據(jù).包括震中的位置、震源深度、發(fā)震時間和地震能量. 震級 表示地震程度的等級. 世界上通用里氏震級. 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相關. 按其大小可將地震分為超微震、微震、弱震、強震和大地震. 目前已知的最大地震不超過里氏8.9級. 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內的地震.在地震中發(fā)震頻率最高,對人類影響最大. 造成的災害占陸上地震災害的95%以上.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的地震. 地震烈度 地面和房屋建筑因地震影響而受破壞的程度.按不同程度劃分等級,分1—12度. 烈度越高,表示受破壞程度越大. 地震發(fā)生后,不同地區(qū)受同一地震影響的破壞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 地震效應 地震產生的影響. 如巖層斷裂位移、地面隆起或下陷、建筑物破壞倒塌、山崩、海嘯等. 地震前兆 預示地震可能發(fā)生的現(xiàn)象. 地震一般是地殼中巖石長期受力逐漸變形直至破裂的結果.巖石瀕臨破裂時,會產生許多相關的現(xiàn)象,如地殼運動、水文變化、氣象和生物異常等,即被稱為地震前兆. 宏觀前兆 地震前人的感覺器官能夠直接察覺的某些震前征兆. 如井水變濁、冒泡、泛花、升溫、變色、變味、陡漲、陡落;泉水突然枯竭或涌出;動物表現(xiàn)異常;天氣驟冷或驟熱;發(fā)生大風、暴雨、大雪;地下發(fā)生奇異聲響;天空出現(xiàn)奇特的亮光或彩云等. 地震云 地震前天空出現(xiàn)的形狀奇特、常伴有亮光的彩云. 地光 因地震活動而產生的發(fā)光現(xiàn)象. 常在臨近強烈地震時出現(xiàn). 顏色以白中發(fā)藍似電焊火光者居多. 地聲 地震時或臨震前從地下發(fā)出的似打雷放炮之聲. 地震帶 地震震中分布集中的地帶. 一般為近代活動性很強的斷裂構造帶. 如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郯城—廬江地震帶. 地震臺 又稱“地震臺站”或“地震觀測臺”等. 用地震儀器進行地震現(xiàn)象觀測記錄的場所. 裝有為地震預報而設置的觀測地震前兆的儀器. 地動儀 公元132年中國科學家張衡發(fā)明的世界上最早的觀測地震的儀器. 利用杠桿原理制成. 當?shù)卣鸩▊鱽頃r,使得一方龍口張啟,龍口內的銅球落入蛤蟆口中,便知這一方向發(fā)生了地震.地震儀 記錄地震時地面質點運動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各種儀器. 常用的是記錄地面質點位移的地震儀,如伍德—安得遜式地震儀. 
 
 地球物理學 應用物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各種地球物理場和地球的物理性質、結構、形態(tài)及其中所發(fā)生的各種物理過程的科學. 地球物理場 具有一定地球物理效應的區(qū)域或空間. 如地球內外存在的重力場、地磁場、地電場、地熱場、地應力場等. 這是地球物理學觀測與研究的主要對象. 古地磁學 研究地質年代中地球磁場的性質、變化及其與地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間的關系的學科. 可借以認識巖石的年代和地殼的運動等.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對古地磁資料的研究,推動了板塊構造學的發(fā)展. 古地磁 相對現(xiàn)今地磁而言,特指地質歷史時期中的地磁.可以了解巖石形成的時代及地理位置,對研究氣候帶的變遷、緯度的變化等古氣候、古地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地震場 地震所產生的能量在地球內部的空間分布狀態(tài)稱地震場. 表現(xiàn)為地震波在所及空間范圍內的傳播. 地震波 地震時產生的波動. 以彈性波的形式從震源向四面八方傳播. 傳播途徑為復雜的曲線,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和彈性有關,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加大. 通常分為兩類. 在地球內部傳播的稱“體波”;沿地面(界面)傳播的稱“面波”。 地球放射性 地球具有的發(fā)出射線物質的特性. 引起放射性的物質主要是鈾、錒和釷族以及40K、87Rb等. 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愈近地殼上部愈高. 按放射性蛻變的放熱率可研究地熱、巖漿、火山和地殼運動問題;運用放射性蛻變產生的穩(wěn)定同位素的含量、比值、豐度和絕對量,可測定地球巖石、隕石、月巖、宇宙物質和宇宙射線暴露的年齡,以研究地球和天體演化以及有用礦產和地殼物質的來源. 重力場 地球表面的重力位分布. 包括地球引力場和因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場兩種. 可以在地面上直接觀測. 地電 又稱“地下電流”、“大地電流”。地面下的自然電流.特點是不穩(wěn)定. 可以由于太陽、月亮、大氣電離層以及地球內部狀態(tài)的變化而出現(xiàn)周期變化,也可以由于地質構造及地下礦產的影響出現(xiàn)異常. 根據(jù)大地電流異常的不同,可研究和解決礦產、地質構造和地震等問題. 地熱 又稱“地下熱”。存在或產生于地球內部的熱. 總能量約為地球所儲全部煤炭能量的1.7億倍. 固體潮 又稱“陸潮”。受到月球、太陽等天體引力的作用而致固態(tài)的地殼甚至更深部分的物質產生的如同海水潮汐的起潮現(xiàn)象. 一般潮高只有二三十厘米,不易被人們察覺,但對地球自轉速度長期減慢有一定影響. 地磁場 地球本身所具有的對磁針或運動電荷有作用的空間稱地磁場. 比較微弱,在最強的兩極處,強度也不過0.65奧斯特左右. 對研究地質構造和尋找金屬礦產有意義. 
 
 宇宙地學 研究宇宙中各種自然過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的新興學科. 因宇航事業(yè)的發(fā)展而興起. 包括宇宙地質學、宇宙氣象學、宇宙水文學、宇宙生物學等分支學科. 宇宙地質學 研究宇宙因素與各種地質現(xiàn)象的關系的學科.目的是解釋與地球有關的自然科學的各種過程的規(guī)律性,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天體地質學 又稱“地外地質學”。應用地質學、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以外的各種天體、主要是太陽系中的凝聚體和氣體的性質、成因和歷史的學科. 天文地質學 應用天文學的方法、資料和研究成果以探討和解釋地球上各種地質現(xiàn)象的成因和演化規(guī)律的學科. 研究內容廣泛,為包括天文、地質兩大學科的邊緣學科. 天文地球動力學 用天文學方法研究地球的各種運動狀態(tài)及其力學機制的學科. 天文學與地學相互滲透而形成的新興邊緣學科. 研究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地球的大氣圈、水圈、地殼、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等. 參見“天文”中的“天文地球動力學”。 
 
 隕石學 研究與大氣發(fā)生摩擦而燃燒的隕星和未燃完而落到地面的隕石的科學. 內容主要是研究隕石的成分、年齡及其分類. 結果可直接掌握宇宙物質狀況,也可間接了解地球內部的物質狀況. 隕石 隕星穿過大氣層尚未完全燒盡而落到地面的殘余體. 分鐵隕石和石隕石. 至20世紀80年代收集保存有各類隕石1700多種. 隕石雨 隕星進入地球大氣圈與大氣發(fā)生撞擊、摩擦、燃燒、發(fā)光,并在高空爆炸形成碎塊而象雨水般散落到地面的現(xiàn)象. 現(xiàn)在已知中國發(fā)生過四次隕石雨.吉林隕石雨1976年3月8日15時零1分降落在中國吉林省的一場罕見的隕石雨. 已收集到的隕石共200多塊,總重2700公斤.其中一塊重達170公斤,是迄今所見最大的石隕石. 新疆隕鐵 墜落在中國新疆地區(qū)的一塊鐵隕石.1965年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北部的青河縣境內發(fā)現(xiàn). 世界上第三大隕鐵. 體積為3.5立方米,重量約30噸,現(xiàn)存新疆烏魯木齊市展覽館. 隕石撞擊坑 又稱“隕擊坑”。隕石以高速猛烈撞擊地面而形成的坑穴. 月球表面的簡稱“月坑”。 
 
 月球地質學 又稱“月質學”。運用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月球的表面面貌、物質組成、結構特征、地質作用、物理場及其起源和演化歷史的科學. 是天體地質學的一個分支. 月球 見“天文”中的“月球”。 月巖 構成月殼的巖石.月坑 見“天文”中的“月坑”。 
 
 行星地質學 運用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原理,研究太陽系各行星(包括衛(wèi)星)的物質成分、表面形態(tài)、內部構造及其形成機制和演化歷史的科學. 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人類宇航事業(yè)的發(fā)展,空間科學資料不斷積累而形成的新興學科. 水星地質學、火星地質學等分支學科已誕生. 
 
 構造地質學 地質學的分支學科之一. 研究對象為地殼中巖石受力變形產生的各種構造,包括大地構造、區(qū)域構造、小構造、顯微構造和超顯微構造等. 運動構造地質學 研究變形巖石結構的地質學科. 著重于巖石變形后形成的褶皺、斷裂及其他面狀、線狀等構造的形態(tài)特征、空間組合規(guī)律. 動力構造地質學 研究構造(應變)和形成構造的應力之間的關系的地質學科.著重于研究產生變形巖石的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質. 構造 某一地區(qū)或區(qū)域的巖體的一般沉積形式、產狀、排列及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或由于地殼運動所導致某一地區(qū)巖石堆積固結后發(fā)生變形的形象. 石油地質學上指可以貯集石油和天然氣的構造形態(tài). 如背斜、不整合、礁或洞穴等. 地質體 泛指觀察尺度內的任何體積的巖石或研究者選來進行研究和鑒定的任何體積的巖石體. 層理 又稱“層面”。地質學上指巖石經原生沉積形成的成層構造. 重力構造 巖石受重力影響發(fā)生變形而產生的構造或在重力影響下的下坡滑動的一類構造. 整合接觸 同一地區(qū)產狀一致的上下兩巖層間在沉積和生物演化上的連續(xù)的接觸關系. 不整合接觸 因地殼運動影響而使同一地區(qū)的上下兩巖層間,出現(xiàn)明顯的沉積間斷或在古生物演化順序上的不連續(xù)的接觸關系. 巖層產狀 巖層的面狀構造和線狀構造相對于水平參考面的空間位置. 一般分走向、傾向和傾角. 也泛指地質體的形狀及其在空間產生的狀態(tài)等. 水平巖層 產狀呈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巖層或在沉積盆地中部或廣闊海盆中沉積的未經構造變動的水平產狀的地層. 褶皺 地質學上指變形作用在面狀構造中引起的彎曲或扳曲,也指地殼運動中的褶皺作用. 背斜 地質學上指核部由老地層組成的一種上凸褶曲. 向斜 地質學上指核部由新地層組成的一種下凹褶曲. 斷裂 指巖石沿一個面產生的破裂現(xiàn)象或巖石因瞬息間喪失內聚力或對不同應力的抵抗力并釋放所貯積的彈性能而發(fā)生的變形. 裂隙 地質學上指巖石中的破裂面或裂紋. 有時被礦物所充填. 斷裂帶 地殼上出現(xiàn)的具有一定寬度的破裂地帶. 不同于只有單一裂縫的斷層. 斷層 巖層或巖體中的一個或一組破裂面或巖塊間的一種不連續(xù)面. 表現(xiàn)為沿破裂面兩側的巖層或巖體發(fā)生顯著的位移或巖塊在平行于不連續(xù)面的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 構成斷層的破裂面稱“斷層面”。斷層面與地面的交線稱“斷層線”。參見“斷盤”。 斷層崖 由斷層形成的峭壁. 斷盤 斷層面兩側的巖層或巖體. 斷層面傾斜時,位于斷層面上側的部分稱上盤;位于下側的稱下盤. 上盤相對于下盤沿斷層面向下方運動的稱“正斷層”,向上運動的稱“逆斷層”。參見“斷層”。 逆掩斷層 又稱“仰沖斷層”。大規(guī)模的(以公里計)、斷層面傾角小于30°的逆斷層. 規(guī)模巨大且上盤沿低角度波狀起伏的斷層面作遠距離推移時,則稱為“輾掩構造”或“推覆構造”。參見“斷盤”。 平移斷層 又稱“走向滑動斷層”、“平推斷層”、“挫斷層“等. 斷層的兩盤沿斷層面相對水平移動的斷層. 韌性斷層 又稱”韌性變形帶“或”剪切帶“。因巖石受剪切作用發(fā)生塑性流動而造成的強烈變形的線狀地帶. 因受侵蝕而出露于地表的較古老斷裂的深部構造形跡. 面狀構造 巖層或巖體中構成平面構造的總稱. 分幾何面(如褶曲軸面)和物質面(如斷面等)。 面理 又稱“葉理”。 地質學上指變質—變形成因的次生面狀構造,包括劈理、片理、片麻理等. 也泛指任何種類的巖石中平行排列的結構面或構造面. 地壘 兩個性質相同的斷層之間相對上升的長條形斷塊.它是一種構造形態(tài). 在地貌上可能有所顯示,也可能沒有顯示. 地塹 兩個性質相同的斷層之間相對下降的長條形斷塊.它是一種構造形態(tài),規(guī)模一般較大. 如中國的汾渭地塹. 節(jié)理 地質學上指巖石中的小型破裂. 據(jù)成因可分為構造節(jié)理和非構造節(jié)理. 也指把巖石分割成具有一定幾何形狀的巖塊的裂隙系統(tǒng),或者巖石中未發(fā)生位移的實際的或潛在的破裂面或裂理面. 顯微構造學 即“巖組學”。 巖組學 又稱“巖組分析”、“顯微構造分析”或“構造巖石學”等. 研究巖石和現(xiàn)代沉積物中的礦物所具有的某種規(guī)律性的空間排列的特點和原因的地質學科. 是認識宏觀地質構造的一種手段. 
 
 大地構造學 一門綜合性的地質學科. 研究地殼的大型構造乃至全球構造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區(qū)域構造的組合或變形特征、分布及其相互關系、歷史演化,以及這些構造所產生的地殼運動和力源. 在地質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大地構造 ①大范圍乃至全球范圍地殼運動的作用力及其所導致的地殼構造或形態(tài). ②即“大地構造學”。 構造物理學 地球物理學和大地構造學的分支學科. 以野外觀測、室內實驗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為手段,研究導致地殼運動和地殼變形的作用力. 大地構造圖 表示大區(qū)域乃至一個或幾個大陸的主要構造特征的地質圖件. 大洋化作用 部分大陸地殼基性巖化而轉化為大洋殼的過程. 地殼運動 因地球內部的力源或外部作用力而引起的地殼的位移或變形. 如地震、造山運動、升降運動和地滑作用等. 構造變動 又稱“構造運動”。由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巖石的永久變形. 也泛指地殼變動. 地殼變動 地殼變形的總過程及其結果. 也泛指地球內力所產生的各種地殼運動,包括大洋盆地、大陸、高原和山脈等的形成作用等. 水平運動 指沿著地球球面的切線方向發(fā)生的地殼運動.表現(xiàn)為地殼的擠壓和平移. 被水平論地質學派強調為地殼構造形成的主導作用. 參見“垂直運動”。 垂直運動 又稱“鉛直運動”。指沿著地球半徑的方向發(fā)生的地殼運動. 表現(xiàn)為地殼的升降運動. 被垂直論地質學派強調為地殼構造形成的主導作用. 參見“水平運動”。 大地構造假說 關于地殼構造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分布組合規(guī)律、形成機制和地殼運動原因的假說. 解放以來,中國大地構造學發(fā)展很快,學術思想異?;钴S,不同觀點的學派形成了爭鳴的局面,對于地質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 參見“固定論”、“活動論”。 固定論 又稱“大陸固定論”或“大洋永恒論”。主張地球上的大陸自形成以來相互之間及相對于地極的位置固定不變而從未經過較大水平運移的大地構造假說. 認為地殼構造主要是地殼垂直運動的產物,因而又稱“垂直論”。與活動論相互對立,在地質學發(fā)展史上處于長期爭論之中. 參見“活動論”。 活動論 又稱“水平論”。主張在地殼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大陸相互之間及相對于地極的位置曾發(fā)生過較顯著的水平移動的大地構造假說. 認為地殼構造主要是地殼水平運動的產物. 與固定論相比,活動論較符合地質事實. 參見“固定論”。 地槽一地臺說 一種地質學說. 認為自寒武紀以來,地殼可分為兩個基本構造單元,即活動性較強的地槽和穩(wěn)定性較大的地臺,而且地槽經過發(fā)展可以轉變?yōu)榈嘏_. 多旋回說 又稱“多旋回構造說”。中國地質學家黃汲清于1945年提出的一種地質學說.認為一個褶皺帶的形成往往是多次造山運動即多旋回造山運動的結果. 后來發(fā)現(xiàn)多旋回造山運動是地槽系的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1979年又結合板塊構造學說,研究了多旋回地槽發(fā)展的板塊構造模式. 指出板塊構造運動也是多旋回發(fā)展的,正是這種多旋回運動導致了地槽的多旋回發(fā)展. 郯城一廬江斷裂帶 中國東部的一條北北東向的巨大平移斷裂帶. 為世界著名. 南起湖北廣濟,沿大別山東麓向北經廬江,穿巢湖、駱馬湖和山東郯城、沂水、濰坊而達萊州灣,并延續(xù)到東北撫順—密山地帶.在中國境內長2400公里.沿斷裂帶為一明顯的磁異常帶,是中國東部的重要的大地構造分劃線和地震帶. 地臺 又稱“陸臺”。地殼中自寒武紀以來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的大地構造單元. 具有雙層結構. 下層為褶皺基底,上層為沉積蓋層. 地槽 地殼上沉降很深的強烈活動地帶. 大地構造單元之一. 主要為狹長的或盆地狀的槽形地帶,經常有強烈的巖漿活動. 長達數(shù)十至數(shù)百公里. 斷塊構造說 一種闡述地球巖石圈斷塊結構及其運動的假說.1958年由中國地質學家張文佑提出. 用地質力學分析和地質歷史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形成與形變以及斷裂的力學機制及其與褶皺的伴生關系等,并側重研究塊斷結構. 認為巖石圈被斷裂分割成大小不等、深淺不一、厚薄不同和發(fā)展歷史不同的斷塊,由此構成巖石圈的多層、多級和多期發(fā)展的斷塊構造. 地洼學說 1956年由中國地質學家陳國達提出的一種大地構造學說.主要內容包括:1、闡明一種新的大地構造單元,即活化區(qū)或地洼區(qū).2、提出地殼動“定”轉化遞進說.3、提出地洼(遞進)成礦理論. 波浪狀鑲嵌構造說 中國地質學家張伯聲于1962年提出的一種闡明地殼的統(tǒng)一構造格局和地殼運動規(guī)律的假說. 認為地殼由不同等級的構造帶或結構面分割為一級套一級的塊體,這些塊體又為其間的構造帶或結構面所聯(lián)結. 這種現(xiàn)象稱“鑲嵌”。在同一地應力場的作用下,定向排列的構造帶和夾在其間的地塊相間分布,在構造地貌上顯示波狀起伏,形成地殼波浪. 不同方向的地殼波浪交織成網,規(guī)定著鑲嵌在網目中的地塊的形狀和排列方式. 上述地殼構造格局即為波浪狀鑲嵌構造. 地質力學 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創(chuàng)立的一門力學與地質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 從地質構造現(xiàn)象出發(fā),分析地應力分布狀況和巖石力學性質,追索力的作用,進而探討地殼運動方式,以揭示地殼運動的規(guī)律和起源. 在研究地殼運動問題時意義重大. 地應力 廣義指地球體內的應力.狹義僅指地殼中的應力. 地應力場 廣義指地球體內的應力分布狀態(tài). 狹義僅指地殼中的應力分布狀態(tài). 構造應力場 同地質構造運動有關的地應力場. 通常指導致構造運動或由于構造運動而產生的地應力場. 構造體系 又稱“構造系統(tǒng)”。具有生成聯(lián)系的各項不同形態(tài)、不同等級、不同性質和不同序次的結構要素所組成的構造帶和其間所夾的巖塊或地塊組合而成的總體. 這是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地質學概念. 板塊構造說 20世紀60年代以后出現(xiàn)的一種全球構造學說. 認為地球表層是由為數(shù)不多、大小不等的巖石圈板塊拼合起來的.每一個板塊都“浮”在地幔的某些粘性層之上,彼此都能獨立運動,并相互擠壓、摩擦. 板塊運動時,許多動力活動常集中在其周邊. 一般認為,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地幔對流和海底擴張作用. 已成為世界上最盛行的大地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 由于海底的分裂、擴張,地球上巖石圈的板狀塊體——板塊發(fā)生運動,彼此擠壓、拉伸或剪切而產生的各種地質構造. 所形成的各種豐富的地質作用,構成板塊構造學說理論. 地幔對流 地幔物質由于熱量增加、密度減小、形成熱流上升,達到地殼下部而向不同方向分別流動;隨著溫度的下降,又轉向地球內部運動的過程. 板塊構造說認為它是板塊運動的主要驅動機制. 大陸漂移說 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于1912年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大地構造假說. 認為古生代時全球只有一塊龐大的“泛大陸”。它于中生代時開始分裂移動,逐漸形成現(xiàn)今的陸地分布位置. 海底擴張說 關于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擴張的地質學說.認為洋中脊和世界裂谷系統(tǒng)是地幔對流物質的出口,新的海底地殼由這里產生并促使較老的地殼逐漸向洋中脊或裂谷兩側擴張,最后進入海溝,俯沖到地幔中消亡. 因而海底地殼不斷消亡、更新,洋底巖石均較年輕. 客觀地解釋了洋殼的實際資料,是板塊構造學說產生的基礎之一. 轉換斷層 加拿大學者威爾遜(J。T.Wilson),于1965年提出的一種新型斷層概念.板塊構造模式的重要特點之一,即洋中脊為一系列垂直于它的斷裂所切而沿斷裂發(fā)生水平錯動. 但這種斷層不是簡單的平移斷層,而是由于海底擴張使沿著斷裂的水平位移轉換了性質. 大板塊 又稱“巨板塊”。地球巖石圈的規(guī)模巨大的板狀塊體. 包括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等六大板塊. 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全屬洋殼板塊外,其他均包括陸殼和洋殼. 參見“板塊構造”和“巖石圈板塊圖”。 地體 “構造地層地體”的簡稱. 從他處運移而來并以斷層為邊界的具有區(qū)域性延伸的地質實體. 與相鄰地體的地質歷史各不相同. 每個地體內的沉積、構造、巖漿作用和變質作用應是統(tǒng)一和連貫的. 無體積大小的概念. 新構造學 研究地殼挽近期地質構造及其運動的地質學科. 探求現(xiàn)代地貌的發(fā)育過程和形態(tài)特征以及現(xiàn)代地殼的穩(wěn)定性與活動性. 與工農業(yè)建設活動關系極密切. 新構造 由新構造運動產生的地質構造. 一般指新第三紀以來產生的構造. 特點是不僅可以表現(xiàn)于巖石(層)的變動,而且可以直接表現(xiàn)在地貌形態(tài)上. 活動斷裂 又稱“活斷層”。正在活動或第三紀中新世以來曾活動過的斷裂構造. 
 
 礦物學 研究礦物的化學成分、內部結構、形態(tài)、性質、成因、產狀、共生組合、變化條件、用途及其相互聯(lián)系的地質學科. 幾何結晶學 研究具有規(guī)則外形的晶體的幾何形狀及其間的各種幾何關系的地質學科.是礦物學研究的基本內容之一. 晶體 內部的原子或離子有規(guī)律地在三維空間呈周期性重復排列,并具有格子構造的固體. 晶體光學 研究光對晶體作用時所引起的光學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性的地質學科. 對研究和鑒定礦物具有重要意義. 光性礦物學 運用晶體光學的原理和方法對礦物的光學性質進行研究的地質學科. 為礦物學的一個分支. 偏光顯微鏡 裝有偏光鏡的顯微鏡. 在地質學中用以鑒定礦物和巖石. 結晶學 研究晶體的生成和變化、外表形態(tài)的幾何性質、化學組成和內部結構、物理性質及其相互關系的地質學科. 同位素礦物學 研究礦物中放射性同位素的豐度變化、演變歷史和穩(wěn)定同位素的組成、變異的地質學科. 用以說明礦物的物質來源、形成條件、經歷年齡、變化過程等,從而確定巖石年齡和礦物成因,并為探討地球的歷史和宇宙天體起源提供資料. 礦物 由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單質或化合物. 具有相對固定的化學組成和結構構造.已知的礦物約有3300種.簡單地可分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 合成礦物 又稱“人造礦物”。在工廠和實驗室中由人工方法制成的與天然礦物相同或類同的物質. 如人造金剛石、人造壓電石英、人造紅寶石等. 可以滿足生產上對某些礦物的迫切需要,并由合成過程進一步闡明有關天然礦物的成因. 造巖礦物 組成巖石的礦物. 多為硅酸鹽和碳酸鹽礦物. 非金屬礦物 不具有金屬性的礦物. 無金屬光澤,呈淺色或無色,在0.03毫米厚的薄片下透明或半透明,導電性和導熱性差. 金屬礦物 具有明顯金屬性的礦物.呈金屬或半金屬光澤,不透明,導電性和導熱性較好. 有機礦物 由有機化合物組成的礦物. 包括碳氫化合物和有機酸鹽,如琥珀、草酸鈣石等. 易熔、可燃. 已知的只有數(shù)十種. 粘土礦物 成分以鋁、鎂等為主的含水硅酸鹽礦物. 組成粘土巖和土壤的主要礦物成分.一般為層狀結構.顆粒極細,多小于0.01毫米.包括高嶺石族、伊利石族、蒙脫石族、蛭石族和海泡石族等.主要用作陶瓷和耐火材料,并用于石油、建筑、紡織、造紙、油漆等工業(yè). 重砂礦物 巖石或礦物遭受風化、破壞所形成的碎屑物質,經搬運、分選而沉積成的松散的機械沉積砂粒中,所含比重較大(2.9以上)、機械性質和化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的礦物. 如自然金、自然鉑、金剛石、磁鐵礦、鋯石、剛玉、金紅石和錫石等. 透明度 見“地理學”中的“透明度”。 光澤 礦物表面對可見光的反射能力. 分金屬光澤和非金屬光澤(如油脂光澤、玻璃光澤等)。是鑒定礦物和評價寶石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 硬度 固體抵抗某種外來機械作用的能力. 是鑒定礦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摩氏硬度計 將礦物硬度分為10度. 
 解理 晶體或晶粒在外力打擊下總是沿一定的結晶方向裂成平面的性質. 自然金 自然產生的金元素礦物. 常含銀或微量的銅.等軸晶系. 一般呈散粒狀或不規(guī)則樹枝狀集合體,個別塊體可重達數(shù)十公斤. 顏色和條痕為金黃色. 具金屬光澤,硬度2.5—3.0,延展性強,比重15.6—19.3. 自然銀 自然產生的銀元素礦物. 常含金、汞等. 等軸晶系. 通常呈不規(guī)則的粒狀、塊狀或樹枝狀集合體. 新鮮斷口呈銀白色,表面因氧化而呈灰黑的錆色. 具金屬光澤,硬度2.5,延展性強. 電和熱的良導體. 比重10.1—11.1. 自然銅 自然產出的銅元素礦物. 有時含銀和金等. 等軸晶系. 晶體一般呈樹枝狀、片狀或致密塊狀集合體,偶呈立方體. 銅紅色,表面易氧化成褐黑色. 條痕呈光亮的銅紅色.具金屬光澤,硬度2.5—3,延展性強,斷口呈鋸齒狀. 電和熱的良導體. 比重8.5—8.9. 金剛石 一種礦物.成分為純碳.等軸晶系.呈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立方體等晶體. 硬度10,比重3.47—3.56.強金剛光澤,燦爛閃光. 高級的切削、研磨材料,最貴重的寶石.在X光下透明,可與仿制品區(qū)別.以無色透明為最佳,略帶色素的一般要“減等”。但帶一點藍色即“水火”色的也是佳品. 深藍、深黑和深黃色的分別稱“藍鉆”、“黑鉆”和“金鉆”。透明的經過琢磨稱“鉆石”,用作裝飾品. 石鹽 一種礦物.成分為NaCl。等軸晶系.晶體呈立方體,常為粒狀或塊狀集合體. 無色透明或灰白. 玻璃光澤,潮解表面呈油脂光澤. 硬度2.5,比重2.168.易溶于水,味咸.是提取金屬鈉和制造鹽酸的重要原料. 鉀鹽 一種礦物.成分為KCl,常含溴、銣和銫.等軸晶系.晶體呈立方體,常為致密塊狀集合體.無色透明或乳白色.玻璃光澤. 硬度1.5—2,比重1.97—1.9.解理完全. 易溶于水,味咸而苦澀. 螢石 又稱“氟石”。一種礦物. 成分為CaF2,有時含稀土元素. 富含釔的稱釔螢石. 等軸晶系. 晶體常呈立方體、八面體,偶呈菱形十二面體,常見尖晶石律穿插雙晶,也常呈粒狀或塊狀集合體. 通常為黃、綠、藍、紫等色,無色者較少. 玻璃光澤. 硬度4,比重3.18.制取氫氟酸的唯一礦物原料. 也用于搪瓷和水泥工業(yè). 石英 一種礦物. 成分為SiO2。晶體呈六方柱狀,常呈晶簇或粒狀、塊狀的集合體. 顏色各異,無色透明的叫“水晶”。玻璃光澤,斷口呈貝殼狀、油脂光澤. 硬度7,比重2.65—2.6.具旋光性和壓電性. 剛玉 成分Al2O3。三方晶系.晶體近似腰鼓狀;集合體呈粒狀或致密塊狀. 顏色為藍灰或黃灰色. 透明且含有鉻呈紅色,稱為紅寶石;含鈦呈藍色,稱為藍寶石;含鐵呈棕色.玻璃光澤. 硬度9。比重3.95—4.10.主要用作研磨材料和精密儀器的軸承. 色彩明麗的作為寶石. 云母 云母族礦物的總稱. 鉀、鋁、鎂、鐵、鋰等的層狀結構鋁硅酸鹽.呈柱狀、板狀或片狀,集合體常呈鱗片狀.玻璃光澤.硬度2—3。片狀解理極完全,可剝成具彈性的薄片.常見的有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鋰云母和絹云母等. 白云母和金云母是電氣工業(yè)上重要的絕緣材料,鋰云母是提取鋰的礦物原料. 長石 長石族礦物的總稱. 最重要的造巖礦物. 對火成巖的分類具有意義. 方解石 一種礦物. 成分為CaCO3。三方晶系. 晶體常呈復三方偏三角面體和菱面體. 無色或白色. 常因含雜質而形成各種顏色. 玻璃光澤. 硬度3,比重2.6—2.8.解理完全. 遇稀鹽酸時強烈起泡. 橄欖石 一種礦物.成分為(Mg,Fe)2SiO4。斜方晶系.晶體呈厚板狀,常為粒狀集合體. 橄欖綠至黃綠色. 玻璃光澤.硬度6.5—7,比重3.2—3.5.解理不完全. 斷口呈貝殼狀. 輝石 輝石族礦物的總稱. 鎂、鐵、鈣、鈉、鋁、鋰的鏈狀結構硅酸鹽.晶體多呈柱狀.顏色為綠色、棕色至黑色.玻璃光澤. 硬度5—7,比重3.1—3.5,解理中等. 寶石 顏色鮮艷美觀、折光率高、光澤強、透明度好、硬度高、化學性能穩(wěn)定的礦物的總稱.狹義僅指金剛石和紅、藍寶石等;廣義還包括玉雕石料甚至彩色石料. 鉆石 又稱“金剛鉆”。經琢磨過的金剛石. 參見“金剛石”。 常林鉆石 1977年12月21日在山東省臨沭縣常林村農田中發(fā)現(xiàn)的一顆特大金剛石.重158.7860克拉.八面體和菱形十二面體的聚形. 透明,呈淡黃色. 為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寶石級天然金剛石. 庫利南 迄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一顆寶石金剛石.1905年1月21日發(fā)現(xiàn)于南非比勒陀利亞東北約33公里的普列米爾巖筒,原位于距地面5.5米的黃地中. 為一大晶體的解理塊,呈淡天藍的“水火色”,質地極優(yōu). 重3106克拉,體積為10×6.5×5厘米. 被加工成9顆大鉆石和96顆小鉆石.最大的一顆稱“非洲之星”,重530.2克拉,呈卵形,鑲在英王的權杖上. 近正方形的庫利南2號,重317.4克拉,鑲在英王的王冠上. 艷鉆 呈濃的紅、藍、綠、棕、金黃或黑等色的鉆石. 珍貴的鉆石品種之一. 主要產于南非. 星光寶石 優(yōu)質的剛玉類寶石如紅寶石、藍寶石、金黃寶石、黑星石等的總稱. 三方晶系. 由于晶格構造特點,當垂直高次對稱軸L3切開并磨研成半球形后,圍繞L3軸相間顯示出六條耀眼的放射形星狀光線,形如閃星. 紅寶石 紅色透明的剛玉晶體.優(yōu)質的顯六道耀眼星光.以大紅色為最佳,如“鴿血紅”紅寶石比金剛石還貴重. 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顆重167克拉. 主要產地為緬甸. 藍寶石 藍色透明的剛玉晶體.優(yōu)質的屬“星光”寶石.以蔚藍色的為最佳.產量較紅寶石多.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重900克拉. 金黃寶石 金黃色的透明剛玉晶體.一種名貴的星光寶石.因含二價鎳或鐵離子而得此名. 閃山石 又稱“閃山云”、“月華石”。一種名貴的蛋白石質寶石.成分為SiO2·nH2O.常呈白、黑、褐等色,光彩耀目,具美麗的多種變彩.半透明到透明.硬度5—6.5.質較疏松.受高溫影響易改變顏色、失去光澤甚至爆裂. 瑪瑙 一種礦物. 成分為SiO2。常見的具有不同色彩的層紋狀、條帶狀或條紋狀花紋. 因色彩豐富、美麗而被視為寶石或作工藝品. 白寶石 純凈而不含色素離子的透明剛玉晶體或無色透明的寶石鋯石. 黑星石 純黑透明的剛玉晶體. 一種名貴的星光寶石. 黑山云 一種名貴的黑色閃石. 表面閃爍著各種耀目的光彩,異常美麗. 血滴石 礦物學上又稱“血石髓”。一種較低級的寶石. 蔥綠的石髓上有紅色小點,狀如滴血.為優(yōu)良的工藝美術材料. 月光石 透明或半透明、美麗而符合工藝石雕要求的拉長石. 硬度6—6.5.玻璃或珍珠光澤,轉動時呈美麗的淡藍、淡綠、淡黃等變色. 是良好的飾用或工藝美術制品材料. 據(jù)章鴻釗考證,中國戰(zhàn)國時代的和氏璧,就是一塊美麗的月光石. 和氏璧 見“月光石”。 貓眼石 又稱“貓兒眼”、“澳洲貓眼”。一種名貴的寶石.實際是含水較少的蛋白石. 呈黃、棕或烏黑色,以烏黑色的為最佳. 表面有一道形如貓眼中所見的“活光”。 金綠貓眼石 屬尖晶石族. 一種具有活光的金綠寶石. 淡綠黃色或淡綠黃褐色. 玻璃光澤,半透明至透明. 硬度8.5.以質堅色美著稱于世.有“東方貓眼”、“錫蘭貓眼”之稱,為寶石中的珍品. 金漆地 一種珍貴的黃色貓眼石. 祖母綠 又稱“宋綠”、“綠寶石”。一種翠綠色的半透明至透明的綠柱石. 玻璃光澤. 硬度7.5,脆而易碎. 內部常有一種類似水晶晶體中的“綿”紋存在,是天然產品的重要特征. 質優(yōu)者碧綠清澈,為寶石中的珍品. 雨花石 南京雨花臺的一層厚達數(shù)十米的河流沉積礫石層中的蛋白石、瑪瑙和石髓的圓礫,渾圓度高,色彩和花紋美麗,可供觀賞. 紫晶 即紫色水晶.一種名貴的寶石.以深紫色的為最佳.在人工照明下能發(fā)出血紅色光彩. 黃晶 透明度好,符合寶石條件的黃玉. 正方晶系. 色黃或無色,玻璃光澤. 硬度8。一種名貴的寶石. 水晶 無色透明的石英晶體. 用作工藝品和工業(yè)材料. 芙蓉石 又稱“芙蓉玉”、“祥南玉”。呈薔薇紅色的水晶.一種較名貴的寶石和玉雕材料. 玉 狹義指“硬玉”和“軟玉”。廣義還包括許多用于工藝美術雕刻的礦物和巖石. 翡翠 一種翠綠色的硬玉. 硬度6—7。透明或微透明. 珍珠或玻璃光澤. 色澤鮮美,透明晶瑩,硬而不脆,不易損毀.用作名貴裝飾品. 軟玉 又稱“緬玉”。一種交織成氈狀的陽起石或透閃石的纖維狀微晶結合體. 陽起石一般為墨綠至蘋果綠色,透閃石常為乳白至蘋果綠色.透明或半透明.硬度5.5—6。質堅韌,不易壓碎,但易熔. 琢磨后顯燦爛的蠟狀光澤,具透明晶瑩感. 深綠色的為“玉中珍品”,與翡翠很難憑肉眼區(qū)別. 和田玉 產于新疆和田于田的一種著名玉石.顏色有白、黑和其他雜色. 其中色潔白、質地細致堅硬而具油脂光澤的稱“脂玉”,質地為最佳.陳列在故宮博物院中的一塊重達5350多公斤的大型和田青玉雕,是清乾隆時由新疆密勒塔山開采并雕琢而成. 藍田玉 產于陜西省藍田縣的一種著名玉石. 主要為殷、白、黃、灰等色. 章鴻釗在所著《石雕》中,根據(jù)唐、宋地理志推論,這種玉可能原產于古代西域而聚散于藍田,遂傳為藍田所產. 岫巖玉 又稱“岫玉”。產于遼寧省岫巖縣的一種適合玉雕的蛇紋石族礦物. 一般為湖水綠、蘋果綠或淡綠白色. 微透明或半透明.滿城漢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即用岫巖玉片制成. 琥珀 又稱“遺玉”。經地質作用而已石化的松柏科植物的樹脂. 常產于煤層中. 一般為黃或淡黃褐色. 松脂或珍珠光澤. 微透明至透明. 硬度2—3,性脆. 質佳者用作各種工藝和裝飾品,質劣者作化工原料,并可入藥. 常包有古代昆蟲遺骸,對古生物研究具有意義. 珊瑚 低等動物珊瑚蟲的遺體. 多為白、紅、紫色,以紅色和質密者為最佳. 常用作項鏈、指環(huán)等飾物. 大理石 即地質學所稱“大理巖”。一種碳酸鹽礦物含量大于50%的變質巖石. 由石灰?guī)r、白云巖等碳酸鹽巖經區(qū)域變質作用或熱接觸變質作用而形成.可作建筑石材或裝飾石料,優(yōu)質的可作工藝品. 以云南大理蒼山所產為質量最佳,并因此而得名. 云石 云南大理蒼山所產的大理巖. 具山水畫花紋,異常美觀. 為一種名貴的彩石. 漢白玉 純白色的大理石. 一種著名的石雕材料. 克拉 寶石的重量單位.1克拉等于200毫克. 
 
 巖石學 地質學的一門基礎學科. 主要研究巖石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形成時間、分布規(guī)律、成因、成礦關系以及巖石的演變歷史和演變規(guī)律等. 巖石 天然產出的具有一定結構構造的礦物集合體. 它構成地球上層部分,在地殼中具有一定的產狀. 主要由造巖礦物組成,按成因可分為: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類. 巖類學 又稱“巖相學”或“描述巖石學”。地質學的分支學科. 研究巖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分類命名、產狀、伴生關系和分布規(guī)律等. 研究方法為野外實地調查、室內薄片研究和化學分析等. 巖石化學 又稱“化學巖石學”。地質學的分支學科. 主要研究巖石的化學成分和化學性質. 方法是按結晶化學原理進行化學成分計算或作圖解. 對于鑒別巖石,研究巖石共生組合的規(guī)律,考察巖漿的演化及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均具有重要意義. 巖漿 地殼深部或上地幔的物質部分熔融而產生的熾熱熔融體. 成分以硅酸鹽為主,具有一定的粘度. 巖漿作用 地殼深處的巖漿,具有很高的溫度和很大的壓力,當?shù)貧み\動出現(xiàn)破裂時就要沿著破裂帶上升,侵入到地殼內或噴出地面,并不斷地發(fā)生分異作用和同化作用而改變其化學成分和物理狀態(tài),直至冷凝成為巖石的整個過程. 火成巖 又稱“巖漿巖”。由巖漿在地下或噴出地表后冷卻凝結而成的巖石. 侵入巖 巖漿侵入地殼內冷凝而成的火成巖. 火成巖體 由火成巖組成的地質體. 一般指侵入地殼的火成巖體. 產狀多種多樣,大小差別很大. 中國華南的花崗巖體有的范圍達數(shù)千平方公里,有的只有幾十平方公里. 噴出巖 巖漿噴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巖. 包括各種熔巖和火山碎屑巖. 火山巖 由地表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各種巖石. 既包括細粒的、隱晶質的或玻璃質的熔巖和火山碎屑巖,又包括與火山作用有關的次生火山巖. 巖石結構 指組成巖石的礦物的結晶程度、大小、形態(tài)和晶粒之間或晶粒與玻璃質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特征. 花崗巖 又稱“花崗石”。一種分布很廣的深成酸性火成巖.主要由石英、長石和少量深色礦物組成.多為灰白和肉紅色.花崗結構或似斑狀結構. 流紋巖 酸性噴出巖的一種. 成分與花崗巖相當. 斑狀結構,常具流紋構造. 脈巖 常呈脈狀產出的火成巖. 閃長巖 有代表性的一種中性深成巖. 主要由中性斜長石和角閃石組成. 全晶質、粗粒. 多為半自形粒狀結構. 安山巖 與閃長巖成分相當?shù)闹行試姵鰩r. 呈深灰、淺玫瑰或褐色. 斑狀結構. 斜長巖 幾乎全由基性斜長石組成的一種基性深成巖. 輝長巖 主要由單斜輝石和基性斜長石組成的一種基性侵入巖. 玄武巖 基性噴出巖的一種. 成分相當于輝長巖. 一般呈灰黑色. 細粒致密狀,往往具氣孔狀構造、杏仁狀構造和六方柱狀節(jié)理. 常為斑狀結構. 輝石巖 幾乎全由輝石組成的一種超鎂鐵巖. 橄欖巖 主要由橄欖石和輝石組成的一種超基性巖. 橄欖石含量占40%—50%以上. 沉積巖石學 研究沉積物和沉積巖的地質學科. 著重研究沉積物的成分、特征和沉積形成作用. 沉積巖 又稱“水成巖”。由成層沉積的松散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巖石. 沉積物 地質學上指沉積在陸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礦物質顆?;蛴袡C物質,如礫石、砂、粘土、灰泥、生物殘骸等. 沉積學 研究沉積巖及其形成作用的地質學科. 包括對沉積物和沉積巖的描述、分類和成因的解釋. 沉積相 指沉積物或巖石沉積時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即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反映出沉積物或巖石的沉積特征、生物特征等皆不同,進而可進行環(huán)境的判別和劃分. 可分陸相、海相和海陸過渡相三大類. 沉積作用 見“普通地質學”中的“沉積作用”。 石灰?guī)r 一種以方解石為主要組分的碳酸鹽巖. 常含有粘土、粉砂等雜質,性脆. 呈灰或灰白色. 遇稀鹽酸起泡. 砂巖 一種已固結的碎屑沉積巖. 粒徑為0.625—2毫米的砂粒含量占50%以上,其余為基質或膠結物. 黃土 一種第四紀陸相粘土質粉砂沉積物.多呈灰黃色.富含鈣質和鈣質結核,呈疏松或半固結狀態(tài),有孔隙,柱狀節(jié)理發(fā)育. 在中國西北和華北等地有廣泛分布. 泥巖 一種層理不明顯的塊狀粘土巖. 成分復雜. 是弱固結的粘土經壓實作用、脫水作用和微弱的重結晶作用形成. 頁巖 一種具薄頁狀或薄片狀層理的粘土巖.成分較復雜.是弱固結的粘土經較強的壓實作用、脫水作用和重結晶作用后形成. 變質巖石學 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研究不同類型變質巖的巖性特征及其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規(guī)律;探討不同類型變質的成因和形成條件;尋找與變質巖有關的各種礦產等. 變質巖 由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巖石. 變質作用 指地殼中的巖石受到構造運動、巖漿活動或地殼內熱流變化等內動力的影響而使它們的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或化學成分發(fā)生的不同程度的變化. 變質帶 變質程度不同的巖石在空間上呈有規(guī)律的帶狀分布的現(xiàn)象. 糜棱巖 巖石在較高溫度下遭受強烈擠壓而致內部發(fā)生塑性變形的一種動力變質巖石. 壓碎角礫巖 又稱“構造角礫巖”或“斷層角礫巖”。一種由動力變質作用使原巖發(fā)生破碎后所形成的角礫狀巖石. 千枚巖 具典型千枚狀構造的淺變質巖石. 板巖 具板狀構造的淺變質巖石. 由粘土巖、粉砂巖或中酸性凝灰?guī)r經輕微變質作用而形成. 片麻巖 含長石和石英較多、粒度較粗且具明顯片麻狀構造的變質巖石. 片巖 具明顯片狀構造的變質巖石. 大理巖 見“大理石”。 石英巖 石英含量大于85%的變質巖石.由石英砂巖或硅質巖經區(qū)域變質作用或熱接觸變質作用而形成. 
 
 地球化學 研究地球各部分中的化學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共生組合、集中分散和遷移循環(huán)規(guī)律的地質學科. 元素地球化學 主要研究地殼中的各種元素的地球化學活動歷史的學科. 研究內容包括:元素的地球化學性質、元素在地殼和各類巖石及礦物中的含量、存在形式及其在各種地質作用中的遷移、富集規(guī)律;進而研究元素的工業(yè)綜合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等問題. 同位素地質學 一門地質學分支學科.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規(guī)律、穩(wěn)定同位素的豐度變化,研究地殼發(fā)展和地質體形成的歷史,以及在不同地質作用下地球物質的遷移過程. 同位素年齡 根據(jù)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定律,測定的以“年”為單位的地質體或地質事件的年齡. 
 
 古生物學 研究地質歷史時期中的生物及其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根據(jù)保存在地層中的化石,研究各個地質歷史時期中的生物的形態(tài)、構造、分類、分布和進化關系等. 對闡明生物界的發(fā)展歷史、確定地層的地質年代、推斷古地理環(huán)境、研究地殼的演變規(guī)律、普查勘探各種沉積礦床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可分古動物學和古植物學. 古生物 地質歷史時期曾經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 一般指更新世以前的生物. 如鱗木、三葉蟲、恐龍等,人們只能從化石加以了解. 少數(shù)存續(xù)至今的有時被稱為“活化石”。 古動物 地質歷史時期曾經生活于地球上的動物. 古生物的組成部分. 現(xiàn)多已絕滅. 參見“古生物”。 古植物 地質歷史時期曾經生長于地球上的植物. 古生物的組成部分. 現(xiàn)多已絕滅. 參見“古生物”。 古生態(tài)學 古生物學的分支學科. 通過對化石和產出化石的沉積巖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闡明當時的生物與其生活環(huán)境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化石 由于自然作用而保存于地層中的各個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遺體和遺跡. 按保存類型可分實體化石、遺跡化石和模鑄化石等. 能指示古代生物的存在,為古生物學研究的對象. 對研究生物進化、確定地層年代、推斷古地理環(huán)境、古氣候和大地構造位置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自然選擇 見“生物”中的“自然選擇”。 恐龍 一類中生代陸生爬行動物. 包括爬行綱蜥臀目和鳥臀目. 體多巨大,大者重達40—50噸,長20—30米. 有的體小如雞.脊椎除驅前部為后凹型外,一般為平凹到雙平型.腰帶三射式或四射式而與鳥類相似.四足行走或后足行走.生活于陸地或湖沼中. 中國是世界上產恐龍化石的重要地區(qū)之一,著名的祿豐龍、馬門溪龍、青島龍等均是. 三葉蟲 主要生活在古生代寒武紀至志留紀的一類古節(jié)肢動物. 個體一般長數(shù)厘米,最大的長達70厘米,小型的僅長幾毫米. 體分節(jié),背部有幾丁質背殼. 化石多僅保存此背殼或其外模. 木化石 又稱“石化木”。已石化的植物次生木質部. 物質成分多為氧化硅、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褐鐵礦或黃鐵礦等. 
 
 古人類學 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人類學分支學科. 包括研究化石猿猴和現(xiàn)代猿猴同人類的親緣關系,勞動在從猿到人演變過程中的作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的體質特征變化及其規(guī)律以及人類起源的學說等. 以化石和古人類遺留的工具及其生活遺跡等為主要研究依據(jù). 古人類 地質歷史時期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處于不同進化階段的人類. 一般認為從猿到現(xiàn)代人曾經過了拉瑪古猿、南猿、猿人、古人、新人等幾個發(fā)展階段. 古猿 地質歷史時期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科以外的各種猿類.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有50多個屬100多個種.主要分布在非洲、印巴次大陸、西歐和中國云南、湖北、廣西等地. 北京猿人 見“人類學”中的“北京猿人”。 山頂洞人 見“人類學”中的“山頂洞人”。 石器時代 人類歷史劃分的最初階段. 標志是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 與這種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原始人群和氏族組織. 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分別以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為標志. 人類最早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時代約在公元前40世紀. 
 
 地史學 又稱“歷史地質學”。研究地殼發(fā)展的歷史及其規(guī)律的綜合性地質學科. 主要包括:1.研究古生物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以確定巖層的時代順序并加以劃分和對比;2.分析古代沉積相,進行古地理再造并作區(qū)域劃分;3.研究地殼的構造發(fā)展及有關的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的歷史. 地層學 地質學的一門基礎學科.狹義僅指生物地層學,研究內容為成層巖石的順序和時代. 廣義還包括巖石地層學和年代地層學等,研究地層的層序、時代及其地理分布、地層分類、地層對比和各種巖層之間的相互關系等. 借以闡明沉積巖層的沉積規(guī)律、沉積環(huán)境、古地理和古氣候的情況. 地質時期 又稱“地史時期”。目前地球上已發(fā)現(xiàn)的最老地層約為46億年左右,46億年以前的階段稱為“天文時期”或“前地質時期”,46億年以來的有巖層記錄的階段稱為“地質時期”。 天文時期 又稱“前地質時期”。地球歷史上尚未形成巖層記錄的早期階段. 目前一般認為其上限為46億年. 地層 具有一定層位的一層或一組巖石. 可以是固結的巖石,也可以是未固結的堆積物. 相鄰地層之間可以為明顯的層面或沉積間斷面所分開,也可以只有因巖性、所含化石、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特征的變化所導致的不十分明顯的界限. 絕對年齡 根據(jù)巖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蛻變產物的含量而測定的巖石的實際年齡. 測定的方法有鈾鉛法、鉀氬法、銣鍶法等. 相對時代 表示不同地層的相對新老關系的時代順序. 利用地層學的方法而確定. 例如,根據(jù)一個地層單位所含化石的研究,確定其相對時代為石炭紀. 石炭紀在地質年表中是代表晚于泥盆紀和早于志留紀的一段時間,所以這一地層單位的時代是相對的. 參見“歷史”中的“相對時代”。 地質年代表 宙(宇) 最大的地質年代單位. 整個地質年代分隱生宙和顯生宙兩個單位. 在一個宙內形成的整個地層為“宇”。 代(界) 二級地質年代劃分單位. 如在顯生宙內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在一個代時間內形成的整個地層為“界”。 紀(系) 地質年代劃分的基本單位. 如顯生宙的中生代分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在一個紀的時間內形成的整個地層為“系”。 世(統(tǒng)) 最小的地質年代劃分單位. 通常在“紀”前加早、中、晚等來表示. 如早泥盆紀、晚二疊紀等. 在一個世的時間內形成的整個地層為“統(tǒng)”。 古地理學 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研究和描述地史時期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如海陸分布,海的深度、鹽度、溫度,陸地形態(tài),氣候條件,生物分布等的特征及其發(fā)展的歷史.廣義包括古地形學、古氣候學、古海洋學、古生物地理學等. 
 
 第四紀地質學 研究第四紀地質發(fā)展的地質學分支學科.主要研究第四紀中的重要地質事件的時間及其空間分布規(guī)律. 包括第四紀地質年代學、沉積物、地層、新構造運動、火山活動、古地理和礦床的研究等. 與地史學、古地理學、古脊椎動物學、古人類學、沉積巖石學、地貌學和新構造地質學等均有密切關系. 第四紀 地質時代中新生代的第二個紀. 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地質歷史上最新的一個紀. 為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冰川活動的少數(shù)幾個紀之一,又是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高度發(fā)展的時代. 人類的出現(xiàn)是這一時期的最突出的事件. 全新世 又稱“冰后期”。地質歷史上最新的時期. 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玉木冰期)消融后的時期. 參見“第四紀”。 第四紀冰期 又稱“第四紀大冰期”。廣泛發(fā)育冰蓋或冰川的一次大規(guī)模冰期. 至少又可分四次冰期和三次間冰期. 歐洲冰蓋南緣達北緯50°附近,北美冰蓋前緣伸至北緯40°以南. 中國第四紀冰川作用的范圍,不僅包括東北、西北等較高緯度地區(qū)和西南、西藏等山地和高原,而且波及東部山區(qū)和山麓平原. 
 
 礦床學 研究各類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成因及其時空分布規(guī)律的地質學科. 內容包括:礦體的規(guī)模、產狀、形態(tài)和物質組成,礦床的形成條件、控制因素、成因類型和工業(yè)類型等.目的是在于經濟合理地進行找礦、勘探和開發(fā)工作,以滿足社會對礦產資源的日益增加的需要. 經濟地質學 研究對人類有益的地質體和地殼物質,如燃料、金屬、非金屬和水等的開發(fā)和利用的地質學科. 區(qū)域成礦學 研究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的地質學科. 通過對區(qū)域的地層、巖相、古地理、構造、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礦床成因類型、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實際資料的綜合分析,找出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為礦產的預測和普查服務. 礦產 埋藏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類利用的天然礦物資源. 分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 金屬礦產 可供工業(yè)上提取某種金屬元素的礦物資源. 按工業(yè)用途和金屬元素性質的不同而分為:1。黑色金屬礦產;2。有色金屬礦產;3。輕金屬礦產;4。貴金屬礦產;5。放射性金屬礦產;6。稀有金屬礦產. 非金屬礦產 可供工業(yè)上提取某種非金屬元素或直接利用礦物或礦物集合體的某種工藝性質的礦產資源. 按工業(yè)用途一般可分:1。冶金輔助原料類;2?;ぴ虾突试项悾唬?。工業(yè)制造業(yè)用礦物原料類;4。壓電和光學礦物原料類;5。陶瓷和玻璃原料類;6。建筑材料和水泥原料類;7。工藝美術和寶石類. 礦石 在現(xiàn)有技術和經濟條件下,能夠從中提取有用組分(元素、化合物或礦物)的自然聚合體.如銅礦石、鐵礦石等. 礦石品級 按礦石中有益或有害組分的含量或礦石的物理性能和用途等,對礦石劃分的品種等級. 旨在進行工業(yè)上的合理開采利用. 礦石品位 礦石中有用組分的含量. 因礦種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礦體 存在于地殼中的具有各種幾何形態(tài)或產狀的礦石自然聚集體. 是礦床的基本組成單位和礦山的開采對象. 其圈定受一定工業(yè)指標的限定. 成礦作用 導致地殼中的一種或幾種有用成分(元素或礦物)集中形成礦床的各種地質作用. 按其能量來源,可分內生成礦作用、外生成礦作用和變質成礦作用. 礦床 由一定的地質作用而在地殼的某一特定地質環(huán)境下,產出并適合于當前開采利用的礦物堆積體. 按形成條件不同可分內生礦床、外生礦床和變質礦床. 內生礦床 由內生成礦作用所形成的礦床. 通常包括巖漿礦床、偉晶巖礦床、接觸交代礦床、熱液礦床和火山—次火山成因礦床等. 外生礦床 地球外營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種礦床. 按成因不同分為風化礦床和沉積礦床兩大類. 礦帽 礦床在地表氧化帶經次生變化而殘留的部分. 可發(fā)育礦帽的均為在氧化帶中容易發(fā)生化學風化作用的礦床,尤其是各種硫化物礦床. 威特沃特斯蘭金—鈾礫巖礦床 位于南非. 年產黃金量達千噸左右,產于下元古代的威特沃特斯蘭系上部的礫巖層和碳質巖層中. 伴生礦產為鈾、銅等. 
 
 煤田地質學 研究煤礦床的地質特點、成因、分布規(guī)律及其工業(yè)價值的地質學科.主要研究內容為:1。煤的物質成分、性質和成因;2。煤層、煤系的特征和形成條件;3。聚煤盆地的成因及其分布規(guī)律等. 煤巖學 用巖石學方法研究煤的成分、性質和工藝用途,以確定其成因和合理用途的地質學科. 固體可燃礦產 固態(tài)的可以燃燒的礦產.包括煤、油頁巖、地蠟、地瀝青等. 煤 又稱“煤炭”。地質時期堆積的植物(也有少量浮游生物)遺體,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后又受到地質作用而轉變成的固體可燃礦產. 煤層 自然界中的一種由植物遺體轉變成的沉積成層的固體可燃礦產. 位于頂?shù)装鍘r石之間,由有機物質和混入的礦物質組成. 經開采后,廣泛應用于生產和日常生活. 油頁巖 又稱“油母頁巖”。地史時期繁殖的低等動、植物,經生物化學和地質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可燃礦產. 為高灰分低變質的腐泥煤. 在內陸湖泊或濱海瀉湖較深處水中的還原條件下形成. 石煤 在古生代淺海環(huán)境中,主要由海生菌藻類生物形成的含礦物質較高的一類固體可燃礦產. 由外觀似黑色或黑灰色的石頭而得名. 泥炭 又稱“草炭”。高等植物的殘體在沼澤中主要經生物化學作用而成的一種松軟有機質堆積物. 可作燃料、化工和建材原料等. 褐煤 泥炭經成巖作用形成的一種腐殖煤. 煤化程度最低的煤. 多呈褐色、黑褐色. 可作民用、工業(yè)燃料、化肥原料、提煉褐煤蠟,并可用于制作煤氣,加氫液化制取液體燃料. 煙煤 褐煤經變質作用而成的一種腐殖煤. 色黑. 燃燒有煙,發(fā)熱量高. 可用于煉焦、煉油、動力、氣化、液化、化工以及民用燃料等. 無煙煤 由煙煤變質而成的一種腐殖煤. 也有的由腐泥煤變質而成. 深灰到鋼灰色. 燃燒時無煙或少煙而火焰短,發(fā)熱量較高. 可用作制取合成氨的原料;制造石墨、電石和碳化硅;煉鐵和配焦及民用燃料. 天然焦 煤受巖漿侵入而在高溫烘烤和巖漿中熱液揮發(fā)氣體等的影響下,受熱干餾形成的焦炭. 煤成氣 腐殖型有機物在成煤過程中形成的天然氣. 也有人認為應為煤或煤系地層形成的天然氣. 
 
 石油地質學 研究地殼中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和分布規(guī)律的經濟地質學科. 以地質理論為基礎,利用沉積學、構造地質學和石油有機化學等學科的成就,研究石油、天然氣的物質成分和生油巖、儲集巖、蓋層以及沉積盆地的地質發(fā)展史,探索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運移、聚集過程,闡明油氣田在地殼中的分布規(guī)律,從而有效地指導油氣田的調查、勘探和開發(fā). 地震地層學 利用人工地震研究地層學和沉積相的地質學科. 對地震反射同相軸的終止方式和結構作地層層理模式解釋,用以識別和對比沉積層序,進而解釋沉積環(huán)境,估計巖相和進行海平面相對升降的分析. 儲油層地質學 研究砂巖、碳酸鹽巖儲油層的巖石類型、形成條件、沉積環(huán)境、分布規(guī)律和儲油性能等的地質學科. 目的在于指導油氣田的勘探和開發(fā). 油田水文地質學 用于指導油氣田的勘探和開發(fā)利用的水文地質學科. 石油有機成因說 “石油無機成因說”的對稱. 關于石油成因的一種假說. 認為石油是在伴隨水域的沉積地質發(fā)展過程中,由以低等生物為主的動植物遺體,在長期穩(wěn)定的還原環(huán)境、良好的埋藏條件和適當?shù)臏囟认?,經由復雜的物理化學、生物化學作用轉變而成. 石油 一種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烴類)組成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 并含有少量的氧、氮、硫等. 廣義的石油包括氣態(tài)的天然氣(不包括沼氣)、液態(tài)的原油、固態(tài)的瀝青和地蠟等. 也有人將石油和原油等同起來. 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有極其廣泛的用途. 天然氣 ①大氣圈和地殼中的各種天然氣體. ②從地下產出的含碳氫化合物的氣體. 由烴類氣體和雜質氣體組成. 是一種重要的能源,在世界能源構成中占很大比重. 重要的化工和制造碳黑、合成氨、乙炔,氫氰酸、甲醇、酒精、輕汽油、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的原料. 生油層 在地質時期中曾經生成過石油的巖層. 海相生油層 海相沉積中生成石油的地層. 世界絕大多數(shù)大油田的生油巖層均屬此類. 陸相生油層 非海相沉積中生成石油的地層.約從20世紀30年代起,國外陸續(xù)在非海相地層中發(fā)現(xiàn)石油和天然氣,從而改變了過去認為石油均由海相地層產出的觀念,擴大了尋找石油的范圍和途徑. 
 
 地熱地質學 研究地球的熱現(xiàn)象和地熱資源的地質學科.內容包括兩方面:1.研究地球的熱歷史和熱狀態(tài),即地球內部熱的形成和演化過程,熱場的時空分布及其與地球內部和地殼運動的關系。2.研究地熱的富集機制,即地熱資源的形成和分布規(guī)律,勘探、開發(fā)方法及其利用途徑等. 地熱 地球內部的熱量. 有時泛指地熱資源. 地球表面普遍存在來自地球內部的熱流,由此每年散逸到大氣里的總熱量約有2.0×1020卡,由于分散,目前的技術條件尚無法抽取和利用,僅在一些近代火山區(qū)和年輕的造山運動地區(qū),能夠使地球內熱在有限的地域內富集,為人類所利用. 地熱梯度 又稱“地熱增溫率”。排除大氣溫度影響時地層的溫度隨深度而增加的速率. 通常以每深100米或1公里的溫增值表示. 地殼的近似平均地熱梯度是每公里25℃,超過者即為地熱梯度異常. 對正確了解區(qū)域的地熱能分布狀況很有意義. 地熱資源 又稱“地熱”。由自然界的一些運動過程(主要為地殼內的巖漿活動和年輕的造山運動)使地球內熱在一定地域內富集,并達到人類能夠開發(fā)利用的程度. 如中國西藏羊八井地熱田、臺灣省的大屯地熱田等. 溫泉 泉口溫度高于當?shù)啬昶骄鶜鉁囟值陀冢ǖ扔冢矗怠娴牡叵滤烊宦额^. 可直接用于人類生活設施. 熱礦泉 出露于地表的含礦物鹽或氣體的地下熱水. 具有特殊的味道和一定的醫(yī)療效果. 常以主要特征組分命名,如普通鹽泉、硫磺泉、氡泉、堿泉、鐵泉、碳酸泉、苦泉和礬泉等. 如南京湯山溫泉、安徽巢縣泮湯溫泉等均是. 地下熱水 溫度顯著高于當?shù)啬昶骄鶜鉁?,或者高于觀測深度的圍巖溫度的地下水. 可視其特點用于發(fā)電(地熱電站)、工業(yè)鍋爐、農業(yè)灌溉、醫(yī)療衛(wèi)生、生活飲用和提取稀有元素等. 
 
 水文地質學 研究地下水的地質學科. 包括對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guī)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采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的研究. 隨著科學發(fā)展和經濟的實際需要,形成了區(qū)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礦床水文地質學、供水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又與工程地質、地震、地熱、環(huán)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產生了若干新領域. 地下水 以各種形式埋藏在地殼巖石中的水.分布很廣,在工業(yè)、農牧業(yè)、國防、醫(yī)療和生活等方面有廣泛用途,是一種寶貴的地下資源. 水文地質圖 反映一個地區(qū)地下水的分布和特征的圖件.是總結和表示水文地質調查成果的主要形式. 水文地質條件 某個地區(qū)地下水的埋藏、分布、運動、水質和水量等特征的總稱. 透水層 能夠透過重力水流的土層或巖層. 含水層 地殼中飽水的透水層. 地下水貯存的主要場所. 隔水層 重力水流不能透過的土層或巖層. 包氣帶 見“地理”中的“包氣帶”。 包氣帶水 存在于地表面與潛水面之間的包氣帶中的地下水. 一般分土壤水和上層滯水. 上層滯水 包氣帶中局部隔水層上的重力水. 飽水帶 見“地理”中的“飽水帶”。 潛水 地表以下第一個穩(wěn)定隔水層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潛水位 潛水自由水面相對于基準面的高程. 易受當?shù)貧夂蛴绊懓l(fā)生季節(jié)性變化. 水文地質計算的一種重要數(shù)據(jù). 參見“潛水”。 承壓水 充滿于上下兩個隔水層間的具有承壓性質的地下水. 良好的供水水源. 但對礦坑和地下工程施工,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參見“地理學”中的“承壓水”。 自流水 當鑿穿上部隔水層時因壓力作用,而能自行噴出或溢出地表的地下水. 孔隙水 存在于土層或巖層孔隙中的地下水. 一般分布較均勻. 在第四紀的沖積、洪積及冰水沉積的砂層或砂礫石層中,常有水量大、水質好、可作供水水源的孔隙水. 裂隙水 存在于巖層裂隙中的地下水. 按裂隙的產狀可分風化裂隙水、層狀裂隙水和脈狀裂隙水三種. 巖溶水 又稱“喀斯特水”。存在于可溶性巖層的溶蝕空隙(溶洞、溶隙、溶孔等)中的地下水. 是良好的地下水源. 但對地下工程施工常造成危害. 大量抽取時易導致地面坍陷. 地下水網絡 由地下水在巖層、巖體中循一定空間分布的導水構造中賦存和運移而形成的帶狀、網狀或網層含水結構體的總稱. 為中國地質學家胡海濤于1980年所提出. 地下水位 地下水面相對于基準面的高程. 通常以絕對標高計算. 泉 地下水的天然露頭. 當泉水含有特殊的化學組分或高于常溫時,稱礦泉、溫泉或熱泉等. 可具有生產、醫(yī)療、生活或觀賞等價值. 參見“地理學”中的“泉”。 地下水動力學 研究在天然條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地下水在土和巖石中的運動規(guī)律的地質學科. 降落漏斗 以抽水井為中心,在井、孔中抽水形成的漏斗狀水位下降區(qū). 水位降深 井、孔抽水前井內的靜止水位至抽水后的下降水位之間的距離. 井孔最大涌水量 井孔中的水位降深達到最大值時所能抽出的最大水量. 表示含水層富水性的一項指標. 單位涌水量 抽水試驗時井孔內水位每下降1米時的涌水量. 是對比含水層出水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標. 水文地球化學 研究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形成和變化規(guī)律、地下水中化學元素的遷移過程和地下水在巖層中的地球化學作用的地質學科. 水質分析 又稱“水化學分析”。用化學和物理方法測定水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 分簡分析、全分析和專項分析,根據(jù)具體任務的需要而定. 地下水礦化度 又稱“總礦化度”。地下水中所含各種離子、分子、化合物的總量. 以克/升表示. 一般測定方法是將一升水加熱到105—110℃,使水全部蒸發(fā),計算所剩殘渣的重量.也可以將分析所得水中各種離子的含量相加,再減去HCO3-含量的1/2而計算得出. 參見“地理學”中的“地下水總礦化度”。 礦泉水 含有某些特殊組分或氣體、或者有較高溫度而具醫(yī)療作用的地下水的天然露頭. 形成時須有深部礦水來源和通過地表的通道,因此,多分布在火山活動地帶、大斷裂帶以及火成巖侵入體與圍巖接觸帶的附近. 可以用于沐浴或飲用,如青島嶗山礦泉水. 水質評價 普查和勘探地下水時按不同目的和用途而對地下水的物理化學性質進行分析所作出的評價和處理意見. 飲用水、灌溉用水和工業(yè)用水等因用途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評價標準. 抽水試驗 一種測定含水層富水性和水文地質參數(shù)的試驗.方法是在抽水時利用水位與水量隨時間的變化函數(shù)關系,計算出含水層的滲透系數(shù)和井、孔的出水能力等. 礦床水文地質學 研究礦床開采過程中的有關水文地質問題的地質學科. 包括對礦床的充水特征、礦井水的防治和綜合利用等的研究. 礦床充水因素 造成和影響礦床充水的水文地質因素. 采礦時地下水和地表水往往會以不同形式和程度涌入礦山坑道,對此須找出原因并予以防治. 礦井突水 掘進或采礦過程中當坑道揭穿導水斷裂、富水溶洞、積水老窿而導致大量地下水突然涌入礦山井巷的現(xiàn)象.是礦山作業(yè)的一種災害. 
 
 工程地質學 調查研究并解決與人類活動和各種工程建筑有關的地質問題的地質學科. 目的在于查明各類工程建筑物區(qū)的地質條件,分析其可能因工程建筑而出現(xiàn)的變化和作用,從而為工程的合理設計、順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科學依據(jù).隨著工程建設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海洋工程地質學、環(huán)境工程地質學等新的分科. 工程巖土學 又稱“土質學”。工程地質學的分支. 研究巖石和工程地質的性質及其形成、變化規(guī)律的地質學科. 任務是研究土和巖石的物理、水理、力學性質和有關的物質成分和結構特征,土和巖石性質的區(qū)域分布規(guī)律及其對工程的可能影響,從而為國民經濟規(guī)劃或工程建設布局、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據(jù). 土力學 見“工程技術”中的“土力學”。 巖體(石)力學 研究巖石和巖體在力場作用下的變形和破壞規(guī)律,從而對巖體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和計算評價的地質學科. 包括對巖石和巖體的力學性質、應力狀態(tài)、破壞機制和穩(wěn)定性的評價;室內和現(xiàn)場試驗、巖體模型、模擬實驗理論和巖體加固理論等. 巖體工程地質力學 新興的工程地質學. 應用巖體力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裂隙巖體在受力條件下的變形、破壞機制,即研究與工程有關的巖體穩(wěn)定問題. 按工程意圖和工程勘察設計階段的不同,可逐步研究區(qū)域穩(wěn)定性、山體與地面的穩(wěn)定性和工程巖體的穩(wěn)定性. 土壤物理性質 土壤由于組分(水、氣、土體顆粒)的比例和排列不同,而表現(xiàn)的自然屬性,如比重、容重、含水量、孔隙度和孔隙比等. 粒度成分 又稱“顆粒級配”、“機械成分”。土壤中各種粒組的相對含量. 以占干土重量的百分數(shù)計. 決定土壤性質的一項重要結構特征. 容重 土壤或巖石的單位體積重量.單位為克/厘米3.一般分天然容重、平容重、飽和容重、浮容重等. 含水量 土壤孔隙中所含水分的重量與顆粒重量之比. 以百分數(shù)表示. 通常是在105℃條件下計算土烘干前后的重量差與烘干后的土的重量比值. 地基 承受建筑物荷載或受其影響而改變了原有應力狀態(tài)的一定范圍內的土(巖)體. 其地質條件的好壞,對建筑物的影響很大. 可分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兩大類. 地基容許承載力 在保證地基穩(wěn)定的條件下所容許的建筑物的沉降量. 巖石力學性質 巖石在力的作用下所表現(xiàn)出的一系列變形和強度特性. 如塑性、流變性、抗剪性等等. 對各類建筑工程的穩(wěn)定性有著密切的關系. 塑性指數(shù) 指土壤由可塑狀態(tài)過渡到流動狀態(tài)時的界限含水量同由可塑狀態(tài)過渡到半固體狀態(tài)時的界限含水量的差值. 以Ip表示. 說明土壤可塑性程度的指標. 液性指數(shù) 又稱“稠度指標”。說明粘性土處于何種狀態(tài)的指標. 根據(jù)數(shù)值大小可把土分為流動、軟塑、可塑、硬塑和堅硬等狀態(tài). 區(qū)域工程地質學 一門工程地質學科. 研究區(qū)域工程地質條件的形成和分布規(guī)律,指明不同區(qū)域可能產生的工程地質問題,從而為工程建設的區(qū)域規(guī)劃、改造不良區(qū)域的工程地質條件提供科學依據(jù). 海洋工程地質學 一門新興的工程地質學科. 研究海洋地質作用對人類在海岸帶和淺海帶的建筑工程的影響,以及由于工程建設改變海岸自然環(huán)境所引起的新的地質作用. 目的在于對上述地質作用及其影響作出必要的評價、預報和提出相應的措施. 環(huán)境工程地質學 研究人類工程活動所引起的區(qū)域性的和有害的工程地質作用的工程地質學科. 包括對由于水庫蓄水引起的浸沒、水庫蓄水和深井注水誘發(fā)的地震、大量抽取地下水和石油以及開發(fā)地下固體礦產資源而引起的地面沉降等的研究. 通過闡明這些作用產生的條件和機制,提出減弱或消除它們的方針和措施,為制定利用、保護和改造地質環(huán)境的方案提供依據(jù). 工程動力地質學 一門工程地質學科. 專門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各種自然地質作用和工程地質作用及其形成條件、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動態(tài)趨勢和防治措施等. 工程地質條件 各種對工程建筑有影響的地質因素的總稱. 諸如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物理地質現(xiàn)象、水文地質條件、天然建筑材料等. 工程地質問題 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 影響建筑物修建的技術可能性、經濟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是工程地質學的研究對象. 區(qū)域穩(wěn)定性 一種對區(qū)域的地質、構造等作用的綜合評價.在工程規(guī)劃選址和可行性研究階段具有重要意義. 壓縮系數(shù) 土在無側向膨脹條件下受壓時相對于壓力增加1公斤厘米2的孔隙比的變化值. 反映土壤壓縮性的重要指標. 壓縮系數(shù)愈大,土的壓縮性愈高. 壓縮試驗 又稱“固結試驗”。研究土壤在無側向膨脹條件下的壓縮性能的一種室內試驗. 方法是在剛性金屬盒內對土樣由小到大分級加壓,根據(jù)相應的孔隙比繪出壓縮曲線,計算土的壓縮系數(shù). 巖石容重 單位體積巖石的重量. 巖石吸水率 單位體積巖石在常壓下吸收水的重量后與巖石干容重的比值. 土壤抗剪強度 土壤受剪切達到極限平衡狀態(tài)時,剪切面上的剪應力值. 巖石抗壓強度 在單向受壓條件下巖石試件受破壞時的極限壓應力值. 巖石抗剪強度 在法向壓力作用下巖石剪切面在試樣破裂前的極限剪應力值. 泥石流 一種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特點是突然爆發(fā),歷時短暫,來勢兇猛,具有強大的破壞力. 滑坡 土體或巖體在重力作用下整體順坡下滑的現(xiàn)象或作用. 原因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斜坡巖土內存在有與斜坡臨空面平行或接近平行的一定的軟弱面(或剪切帶),當斜坡外形改變時,在重力作用下,引起應力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或因水和其他物理、化學作用降低了軟弱帶的強度;也可能因振動等破壞了巖土的結構,使部分巖土失去穩(wěn)定而沿軟弱帶作整體和長期的向下滑動,有時也表現(xiàn)為急劇地向下滑動. 地面沉降 由于地殼運動和地下資源的開采而使大面積的地面出現(xiàn)的不同程度的下沉. 可導致環(huán)境變化,甚至使整個城市下沉到海平面以下,對城市建設、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均有較大影響. 地震工程地質 評價工程建筑地基的區(qū)域穩(wěn)定性的地質工作.研究重大工程附近的地震活動規(guī)律及其對建筑物的影響,以選擇較穩(wěn)定的地段進行建筑,并找尋在地震區(qū)從事建筑的抗震措施. 基本烈度 在一定地區(qū)的一般場地條件下,今后一段時期內(一般?。保埃澳辏┛赡茉庥龅淖畲蟮卣鹆叶? 在工程建設的設計施工時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震系數(shù) 地震時地面的最大加速度與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以K表示. 確定地震烈度的定量指標,可使地震烈度定量化,以適應抗震強度驗算、抗震試驗和工程設計等的要求. 安全島 又稱“相對穩(wěn)定地塊”。地質學上指構造活動區(qū)內或活動性構造帶間存在的相對穩(wěn)定地塊,為選擇工程建設基礎的主要對象. 城市工程地質 因大城市規(guī)劃和各種工業(yè)與民用建筑而進行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也包括環(huán)境水文地質和環(huán)境工程地質的研究、評價和預測工作. 
 
 海洋地質學 又稱“地質海洋學”、“海底地質學”。研究被海水覆蓋的地殼,包括海床、洋底和海岸的地貌、巖石地質構造、海底表面沉積物、地質歷史以及各種海洋地質作用和海底礦產的地質學科. 在國民經濟和地質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探討地球的發(fā)生、發(fā)展、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的重要領域. 當代許多國家對海洋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和研究,為海洋地質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導致了“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和“古海洋學”等新興地質理論的產生. 參見“海洋學”中的“海洋地質學”。 海洋地貌 見“地理”中的“海洋地貌” 海底礦產 海底沉積物和海底巖層中的礦產的統(tǒng)稱. 表層沉積礦產,在濱海有各種金屬砂礦和非金屬材料;在陸架區(qū)有海綠石、磷灰石等礦產和建筑材料;在深海區(qū)有鐵錳結核和多金屬泥. 基巖中的礦產主要有鐵、煤、硫和石油、天然氣等,主要分布在大陸架. 迄今在淺海區(qū)發(fā)現(xiàn)和開采的礦產已達數(shù)十種. 海底石油 埋藏于海底的石油.全世界約有65%的石油和天然氣蘊藏在沿海盆地和大陸架地區(qū)的新老第三系中,少數(shù)在白堊紀地層中. 具有含油氣遠景的海洋沉積盆地面積共7800萬平方公里,約與陸地具有含油氣遠景的沉積盆地面積相當.估計其油氣儲量約為2400億噸,占世界總儲量的30%以上. 海底煤田 埋藏于海底的煤田. 多屬陸地煤田延伸到海底的部分. 對此加以開采的有中國、英國、加拿大、智利和日本等國. 錳結核 又稱“錳礦球”、“鐵錳結核”、“錳礦瘤”和“錳團塊”等. 沉淀于海洋、湖泊底部的黑色團塊狀鐵錳氫氧化物. 含有銅、鎳、鈷等多種金屬元素,故又稱多金屬結核,儲量豐富,為具有大規(guī)模開發(fā)前景的海底資源. 海底砂礦 在波浪、潮汐、海流等水動力條件下,富集于海底疏松沉積物中的礦產.主要由比重較大的穩(wěn)定礦物組成,如金、鈦、鐵、金紅石、鋯石、獨居石、電氣石、金剛石等.通常平行于海岸呈條帶狀分布. 一般長數(shù)公里,最大可達數(shù)百公里. 
 
 環(huán)境地質學 研究人類活動與地質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的地質學科. 包括對由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而引起的環(huán)境地質問題的研究. 方法一般為地質普查和系統(tǒng)分析法. 目的在于查明地球化學元素的遷移轉化規(guī)律和綜合分析地球內力、地表外力以及人類活動三種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預測地質環(huán)境的演化趨勢. 軍事地質學 主要研究地質條件對軍事工程的影響的新興地質學科. 包括研究解決為軍事目的而修建道路、橋梁、港口、碼頭、水利設施和尋找特需礦產等所涉及的地質問題. 環(huán)境地球化學 見“環(huán)境科學”中的“環(huán)境地球化學”。 環(huán)境水文地質學 從環(huán)境科學的角度研究地下水的質量以及對地下水的保護、控制和改造等問題的新興邊緣學科. 它包括對原生環(huán)境和因人類活動而強烈改變的次生環(huán)境的地下水的質量及其保護的研究. 地質環(huán)境 由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組成的體系. 也有人認為只包括巖石圈及其風化產物—土壤這兩個組成部分. 地球演化的產物,其化學成分和結構特征處于不斷的變化發(fā)展之中. 人類所處的為最新的造山運動和第四紀最后一次冰期結束后形成的地質環(huán)境. 地質災害 自然的或人為造成的對生命財產造成危害或潛在危害的地質條件. 一般分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類,前者又可按動力來源的不同分表生性的和內源性的兩種. 自然地質災害 由于自然地質作用而引起的災害.如地震、火山爆發(fā)等. 對人類而言,在沒有人煙的地區(qū)出現(xiàn)的此類地質作用不成為災害. 人為地質災害 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環(huán)境帶來的破壞. 如過量抽汲地下水和采礦等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誘發(fā)的地震;由于破壞植被引起的地表沙化現(xiàn)象;各類工程建筑所導致的滑坡、坍塌、泥石流等. 熱害 地熱釋放所造成的危害. 常出現(xiàn)在礦山開采中,造成人體所不能忍受的高溫,影響人類的正常生產活動. 旅游地學 見“旅游學”中的“旅游地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