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人生智慧:莊周夢蝶2009-12-03 17:48:19| 分類: 國學經(jīng)典 |字號 訂閱
講夢,是莊子文章的一大特色。關于夢的問題,不是只有西方人會做夢、能說夢,中國人早就會做夢、說夢了,而且說得更加高明、更加深刻。據(jù)研究,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夢字。最早的甲骨文中夢字,“表示眼球在轉(zhuǎn)動”,說明“我們祖先對于人做夢曾做過仔細、認真地觀察。” 從殷周以來,中國古人對夢進行了三千多年的探索。雖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對于科學解釋夢的問題,為時還太早。漢代王充對夢進行過許多思考,作出過許多解釋,限于當時的科學水平,未能令人滿意?,F(xiàn)代對于夢的解釋也還有許多盲點,值得繼續(xù)探討。 莊子說夢,不是從科學角度來解釋,而是利用夢來講他對人世的看法,可謂別出心裁,意味極為深刻。莊子講夢的問題,都是很深奧的,需要細心體會。失意者可以從中獲得精神安慰,消極者也可以從中找到為自己辯護的理論根據(jù),過于計較的人也會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后代編撰關于夢的故事,如黃粱夢等,或多或少都受到莊子的影響。 生活總讓某些人不清楚“我是誰” 在《齊物論》中,莊子說:“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酰∧梁?!’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晚上做夢飲酒,醒來哭泣;夢中哭泣,醒來去打獵。在夢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夢中又有做夢的,醒來后知道是在做夢。大覺醒以后,知道這是大夢。愚蠢的人自以為是覺悟的,以為什么事情都非常明白,“這是高貴的!那是卑賤的!”這是一種嚴重的偏見。 孔子跟你都在夢中,我跟你說夢,也許就在夢中。這樣的說法,名叫“吊詭”。什么叫吊詭?宋代王安石的兒子王雱解釋說:“吊當于至理,詭異于眾也?!币簿褪钦f,最深刻的道理,眾人往往以為是詭辯、謬論。萬世以后,會遇到一位圣人知道解釋這些道理,那就像早晚見面那樣。這樣大圣人非常難得,如果萬世出一個就不算少了。 在這里,莊子是將人生看成一場大夢,很多人稀里糊涂地過日子,如夢一般。自以為什么都明白,是非對錯,高低貴賤,都分得很清楚。實際上什么都不明白,有的實際上是非顛倒,有的則是真?zhèn)位煜?,他們至死也不覺悟,這一生不就是一場夢嗎?莊子認為他的思想是深刻的,被無知的夢中人誤解為詭辯。 我們批判莊子的說法,是否真正理解了莊子的本意呢?是否成了現(xiàn)代“夢中人”呢?戰(zhàn)國末期的屈原說:“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北娙私宰?,猶如夢中。要從夢中醒來,也像從醉中醒來。 如醉如夢,如何能看清世界上復雜的現(xiàn)象,如何能正確對待處理艱難的世事?如何才能從大夢中醒來?有一基礎條件,就是繼承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文化成果,對世界歷史有深入的理解與把握。 莊子的意思是說,人的生活本身就像是一個夢,我們總是被限定在生活的一個角色和一種境地中不能自拔,我們也總以為我們很清楚自己在說什么、在做什么,其實我們并不真的清楚。有的人睡得很輕,入夢不久就能醒來,而有的人睡得很沉,也許一生都沒有夢醒的時候。 那么是誰或者是什么讓我們“入夢”的呢?在一些時候,在一種環(huán)境中,有一種強大的壓力使你和許多像你一樣的人做著你們不愿做的事情,因為無法擺脫,或為了生存不愿擺脫,你就和許多人便順從著做了下去,由最初的顧慮而到最后的理所當然,這樣你“入夢”了。生活中,有時也有一些引誘,讓你無法忍受,于是你追隨而去,難以舍棄,這樣你又“入夢”了。 這就是生活,生活總是讓人不能清楚地知道“我是誰”。 那么,我們怎么才能驚醒這個夢呢?那就要既能投入生活,又能超越生活。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我們才能以一個局外人的立場去用心品味身外之物,才能超脫于物欲之外。 別把“人生如夢”當成不思進取的歪理 在《大宗師》中,莊子借孔子的口說自然變化是不知不覺中不斷進行的,人的生死、先后、夢醒都是物的變化過程。 大意是說:就是我(孔子)和你(顏回)恐怕都在夢中還沒有醒過來吧!他(指孟孫才)表面上有痛苦的樣子,其實并不傷心。孟孫才特別清醒,別人哭他也跟著哭,只是跟別人做樣子。一般人常常互相講‘我’如何如何,他怎么知道“我”就是我?你做夢變成鳥飛到天上去,或者做夢變成魚潛入深淵。也不知道現(xiàn)在我們說話,是醒著,還是在夢中?碰到舒心的事還來不及笑,發(fā)笑也來不及安排,安于自然的安排而隨著變化而變化,就融入了變化的大自然的渾然一體中。 真實的世界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人們總是不會滿意于這樣的混沌的感覺。他們總是要爭個你對我錯,要弄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有了儒墨,有了是非。 莊子描寫這個過程說,對這個世界來說,分辨是非的過程,就是把一個整體割裂開來的過程。正是因為這樣分割世界,于是世界成了物的集合,逐漸失去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和和諧狀態(tài)??杀氖?,人們卻把這樣一種分割后的物的集合看作了世界的真實面目,并且只能局限于自己所見到的那一個部分,這就好比盲人摸象,永遠以為自己所見的是正確的,卻不知道自己錯了,總以為自己是清醒的,卻不知道自己實際在夢中。這就是我們所認為的世界,一個完全吊詭的世界,而且還是一個我們不知道吊詭的世界。 這里再次闡明“人生如夢”的思想,認為不必追求醒悟,不要刻意造作,只要順從自然就行了。萬物是變化多端的,“我”也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中,因此,任何人就不必執(zhí)著于“我”如何如何。 莊子對宇宙變化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對一些人執(zhí)著于自己的觀念多有批評。按現(xiàn)代理論來說,他要破的是形而上學的僵化觀念,提倡的是辯證法思想。這些說法,對于固執(zhí)己見、僵化思維的人,是有很好的啟發(fā)作用的。但對于不負責任的人,對于凡事漫不經(jīng)心的人,可能以此為借口,為自己缺乏責任心作辯護。人生如夢,使一些人消極情緒加強,進取心減弱。因此,太高深的理論容易被俗人所誤解,這就是莊子理論的“吊詭”特性。在某些特殊時代,文化素質(zhì)很差的人,也在那里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古人的文字沒有完全讀懂,一知半解,加上曲解、誤解,就妄加否定,是非常典型的“吊詭”現(xiàn)象。因此,正確理解莊子的思想和其中的人生智慧是很重要的。 快樂每一天 杞人憂天是犯傻 在《齊物論》的最后一段說:“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P> 《莊子·至樂》載:列子旅行,在路邊吃飯,看見一百歲的髑髏在草叢中。他指著髑髏說:“只有我和你知道沒有生也沒有死。你果然難受嗎?我果然歡喜嗎?種子非常神妙,得到水就長成水綿,在有水有土的地方,就長出掩蓋蛙與蚌類的植物,生于土堆上就長出車前和澤瀉之類,車前與澤瀉得到糞土就長成烏足。烏足的根就變化成地蠶,它的葉子,變成蝴蝶;蝴蝶老了又變成蟲,生長在灶下,形狀像剛脫殼的,干余骨的幼蟲。干余骨吐出的黏液變成斯彌,斯彌時間久了變成醋,頤輅產(chǎn)生于醋,黃軦生于九猷,瞀芮生于腐蠸,羊奚像竹子,卻不生竹筍。老竹會生出青熊,青熊生程豹,豹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于機?!边@里的馬、人,有的說是草名。結(jié)論是“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P> 出于機是生,入于機是死。萬物都是出入于機,也就是說都有生死。所謂生死,并非存亡,而是轉(zhuǎn)化成別的物。人出于機,又反入于機。機是非常神妙的東西,如果稱它為無,那么,人就是從無而生,再歸于無。變化的基礎是氣,變化的原則是道。莊子死妻時,惠施去吊唁,看見莊子坐在那里,鼓盆而歌?;菔┯幸蓡枺骸八c你一起住,生了孩子,一直相處到老?,F(xiàn)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是了,還鼓盆而歌,不是太過分了嗎?”莊子回答惠施說:“不然。她剛死的時候,我怎么會不悲哀?從頭考察,本來沒有她的生命,再往前,連形體都沒有,再往前,氣也不存在。后來產(chǎn)生了氣,氣變成形體,形體變成生命?,F(xiàn)在死了,又變回去了,就像春夏秋冬那樣變化著。在這種變化中,我在那里哭,自己覺得不理解生命。于是我就不哭了?!边@也是闡述這種生命循環(huán)的觀點。這里列出許多名稱,現(xiàn)在是指什么,歷代注家頗有爭議,大意是肯定萬物是在不斷變化過程中,則是容易理解的,沒有爭議的。列子與髑髏說話,當然是寓言性的。就是莊子做夢變成蝴蝶,也未必是真事。莊子就是借此講他的理論。 《至樂》另一段也講髑髏。莊子到楚國,看見一個髑髏,髑髏突然變成頭顱。莊子就問它:“你是由于貪生作了不合理的事變成這個樣子?還是因為亡國被誅殺才這樣的?或者有不善的行為,給父母妻子丟臉才落此下場?或者有什么凍餓的災難才如此?還是因為你年齡的原因變成這樣的?”莊子說完,就拿髑髏當枕頭枕著睡覺。到了半夜,髑髏在夢中跟莊子說:“聽你的談話像是思想家,你所說的都是活人的擔憂,死以后就沒有這些事。你想聽死以后的事嗎?”莊子說:“是的。”髑髏說:“死以后,上無君王,下無臣民,也沒有四季的變化,自由自在地跟著天地自然變化過日子。即使當國王,也不會比這更快樂?!鼻f子不相信,說:“我讓管命的神恢復你的形體,給你骨肉肌膚,將你的父母、妻子、鄉(xiāng)親以及相識的人都返給你,你愿意嗎?”髑髏說:“我怎么能拋棄國王的快樂而恢復人間的勞苦呢?” 按莊子說的意思,人死后去的那個世界不一定就不好。這就如同做夢一樣,好夢不一定是好預兆,而壞夢也不一定就是壞預兆。莊子認為,對于未知的事,人們沒有必要去憂傷。 但一個人要故去時,親人們大都是要哭的,當然也可不哭,但笑則是絕對不能的,如果笑,則一定會招他人臭罵的。可是,按照莊子的觀點,以往我們認為人死后親人們要哭的正常表現(xiàn)好像并沒什么道理。 這是活人與死者的對話,主題是講人活著不如死后快樂。這不是鼓勵活人自殺,而是要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實際上,恐懼不恐懼,死亡是免不了的。倒不如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人還未到死的時候,千萬別犯杞人憂天的傻??! |
|
|
來自: 歐陽筆記 > 《經(jīng)典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