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目過量補鈣有害身體健康 按一些廣告的說詞,國人從出生到老死,人人都缺鈣,個個得補鈣,真是這樣嗎?筆者查閱了大量有關資料,并走訪了北京友誼醫(yī)院的幾位骨科與內科專家,他們指出,對何人缺鈣,怎樣正確補鈣,都應有科學的理解認識,盲目地大量補鈣同樣可能給人體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友誼醫(yī)院消化內科專家王潤華主任醫(yī)師說:除了治療心源性疾病、脫敏及維持肌肉神經(jīng)的興奮性需補鈣外,下列幾種健康人也需要補鈣:新生兒,換牙期兒童,妊娠、哺乳、更年期婦女,經(jīng)骨密度測定及超聲骨強度檢查,確系患有骨質疏松癥的中老年人。除此之外的健康人群,所需鈣質完全可從正常飲食獲得,無須補鈣。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從每日食入的蛋、奶、豆制品及肉類中便可攝入足夠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鈣質,無須額外進補。1988年,中國營養(yǎng)學會對我國不同年齡人群所需要的鈣量做了適當?shù)耐扑]:6個月以下嬰兒每天約需400mg,3歲左右為600mg,10歲左右為800mg,18歲左右為800—1000mg,懷孕、哺乳及更年期婦女為1100—1500mg,正常成人需800mg,老年人需1200mg。上述人群應扣除從食物中攝取的鈣量后適當補充鈣劑。 我國目前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骨質疏松癥嚴重地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某些商家正是抓住這一契機大做廣告,以打開鈣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消費市場。然而,這些廣告的內容是不全面的,容易使中老年人誤以為靠多吃鈣便可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北京友誼醫(yī)院骨科專家王志義主任醫(yī)師說,造成中老年人骨質疏松,除因鈣、維生素D缺乏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外,還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調控下的肌肉質量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鈣與維生素D只能決定3%—10%的骨強度,而機械性因素即肌肉的負荷及牽張力對骨強度的影響可達40%。因此,許多慢性肌肉衰退性患者即使大量補鈣也無法阻止骨質減少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北京友誼醫(yī)院骨科王寶軍主治醫(yī)師在羅先正教授指導下,對臨床上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了大量的觀察與研究,發(fā)現(xiàn)人在35歲以前,骨代謝非常旺盛,食物中攝入的鈣很快便可進入骨骼中沉淀,骨骼生成迅速,骨鈣含量高,骨骼最為強壯。由于成骨細胞的作用,此期間骨形成大于骨丟失。而中老年時期,由于激素水平下降,骨膠元蛋白減少,腎合成活性維生素D3減少,破骨細胞相應增加,骨量丟失大于骨量形成,且因中老年人活動量減少,維生素D缺乏,腸道吸收鈣的能力下降,腎小管回收鈣的能力也在下降,尿鈣排出量相應增加,為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機能,又要不斷地消耗鈣質,此時,機體的調節(jié)系統(tǒng)便會將骨骼中的儲備鈣調入血液中,久之便導致鈣質的大量丟失。這種情況下,單純補鈣和維生素D難以達到預想的療效,必須同時加服促進成骨細胞生長、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有效藥物,才可能維持人體正常的血鈣水平,避免骨鈣丟失。 面對在全國興起的補鈣熱潮,不禁使人想起昔日的打雞血熱、喝鹽鹵熱。許多專家對過量補鈣將產生的后果不無憂慮。王質剛教授說,過量補鈣若超過了血液的溶解能力,便會在人體其他組織中沉積溶解,若沉積在關節(jié)處,便會引起關節(jié)疼痛,沉積在肌肉里便會形成堅硬結節(jié),沉積在心臟會引起傳導障礙,導致心律紊亂。王潤華主任醫(yī)師說:過量補鈣還可引起胃結石、膽結石、尿路結石等許多疾病,也有可能造成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和泌尿系統(tǒng)的損害。美國的一位科學家在中國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婦女比美國婦女日常攝取的鈣質少得多,但老年時骨折的發(fā)生率卻低于美國婦女。由此,這位科學家認為,攝取過量的鈣可能會使骨骼排除鈣的速度高于吸收新鈣的速度。也有專家撰文指出,缺乏活性維生素D,吃再多的鈣也只能穿腸而過。此外,吃乳酸鈣過多,攝入體內的乳酸也隨之增多,乳酸過多會造成乏力、肌肉酸痛等不良反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