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是什么?最初的概念“年”是與農(nóng)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和人類生產(chǎn)的勞動的周期性相關聯(lián)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jié)日。所以年是收獲的象征,所謂“五谷熟曰年”。另一種傳說是: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于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lián)、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fā)出聲音
把“年”嚇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過年的種種習俗。到了大年初一,親朋好友就互相拜訪,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的這一難關,所以“過年”又稱“年關”,這也是拜年的由來。
2 拜年,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相互走訪祝賀春節(jié),表示辭舊迎新的一種形式。
拜年這一習俗起源甚早,其詳細情況雖不可確定,但宋代以前是肯定已有了。因為宋代的上層統(tǒng)治階級和士大夫感到互相登門拜年耗費時日,便改用名帖相互投賀。宋人周輝《清波未志》記載:新“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到了明代,投寄賀年片來拜年之風更加盛行。文征明有《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性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到近代,拜年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既有用賀年片來拜年,又有互相登門道賀,也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互相祝賀即“團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