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書閣|鄧旺林 網(wǎng)上看到《重慶晚報》9月2日的一則題為《易中天寫〈贈趙本山〉被指非詩非詞有點打油》(作者:王瓊)的報道:“日前,趙本山與著名文化學者易中天會面,邀請他為春晚出主意。據(jù)悉,兩人除了暢談5小時,還互送了書法字畫。有趣的是,易中天回家后似乎意猶未盡,近日在博客上貼了一首《贈趙本山》:君唱二人轉(zhuǎn),我講三人行。踏遍天涯皆芳草,滿眼艷陽春。漫道晨昏短,但問耕耘深。茄子黃瓜老玉米,泥土最清新。網(wǎng)友金雀花玫瑰則稱,老師的《贈趙本山》不合韻、字數(shù)不齊、非詩非詞。” 我認為網(wǎng)友金雀花玫瑰對易中天的《贈趙本山》所作的批評值得商榷。 首先,并非所有的詩體都要求整首詩每句的字數(shù)要一致,古體詩很多就是“字數(shù)不齊”的。 其次,并非“不合韻”?!按骸薄ⅰ靶隆?、“深”同屬“根”韻,而“行”屬“聲”韻。自古以來,“聲”韻與“根”韻就往往通押。何況即使是格律詩,對首句所用的韻,要求也放得比較松,完全可以押寬韻。 《贈趙本山》語句簡短、比較整齊(5、5、7、5,5、5、7、5),上下兩段的句數(shù)、字數(shù)一致;5字句采用五言詩句的常用節(jié)奏(2、2、1,或者說是2、3),七字句則采用七言詩句的常用節(jié)奏(2、2、3);八句中奇數(shù)句末字用仄聲,偶數(shù)句末字則用平聲并押韻;每段的前兩句都用了對仗。由此觀之,說《贈趙本山》不是詩(廣義的詩,包括詞在內(nèi)的詩),那是說不過去的。 《贈趙本山》是不是一首詞,這我不知道。作者沒有說,我也沒去查詞譜;不過讀來還是很有詞的味道。如果說《贈趙本山》不是詞,那它就是一首古體詩。 說《贈趙本山》“有點'打油’”,我以為也是不妥的。《贈趙本山》的語言雅俗并行,且有一定的平仄韻律,顯然與一般用俗語甚至俚詞寫的通俗詼諧、不拘平仄韻律的所謂打油詩是大不相同的。再說,便是“打油”又何妨?打油詩也并非都不能登大雅之堂,好的打油詩,不但其社會功能不容忽視,就是其藝術(shù)性也是不可低估的。用“有點打油”來貶低易中天的《贈趙本山》,這又何苦呢? 2010.09.02下午發(fā)至“芙蓉書閣的博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