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大院 2010年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zhèn)。距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yōu)勢,與著名的綿山、資壽寺、“靈石”、韓信嶺、石膏山、靈空山等景點構成“V”型旅游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新開通的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 山西靈石王家大院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是我國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是晉商大院的典范,其建筑藝術和文化價值都堪稱中華一絕。我國著名建筑學家鄭孝燮不顧年邁,兩次專程到王家大院考察研究,他稱王家大院是“國寶、人類之寶、無價之寶”。 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稱“三晉第一宅”,入選《中國民族建筑集·漢·北方民居》一書。 概況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 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靜升王氏家族的住宅,明萬歷年間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十六年隨其族業(yè)的不斷興盛。在村中,由西向東,由低到高,不斷延伸,漸修漸眾,營造成了總占地面積達25萬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體,遠比占地15萬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宮龐大。 在靜升村“五里長街”和“九溝八堡十八巷”的版圖里,王家至少占據(jù)了五溝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盤規(guī)模之體內(nèi),更張顯出其磅礴的氣勢。 據(jù)王家史料記載,當年王家在修建紅門堡、高家崖堡、西堡子、東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時,分別以“龍、鳳、虎、龜、麟”五種靈瑞之象建造,以圖迎合天機。即: 紅門堡居中為“龍”, 高家崖堡居東為“鳳”, 西堡子(崇寧堡)居西為“虎”。 三者橫臥高坡,一線排開,態(tài)勢威壯,盛氣十足。 紅門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為“龍鳳呈祥”或“龍游鳳翔”。 東南堡為“龜”, 下南堡為“麟”。 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穩(wěn)家固業(yè)傳世之喻意。 步入大院以前,最吸引人的是《王家大院導游平面示意圖》。全圖顯示王家大院現(xiàn)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和王氏宗祠(即孝義祠),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筑之精華。 到王家大院游覽過的人,都認為王家大院很大,很氣派。其實現(xiàn)在向游人開放的紅門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總占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僅此而言,雖沒有恢復到王家當年五種瑞獸雄踞的氣勢,但保存至今,目前在國內(nèi)也該稱為奇跡了。至于王家大院的其它建筑群和實際分布因為沒有被劃入圖中,不知道的人,以為這就是王家大院的全部。 高家崖: 高家崖,建于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guī)則形。 高家崖(東大院)由十七世紀王汝聰、王汝成兄弟倆修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總面積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是一座“不規(guī)則”形城堡式串聯(lián)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順勢而建。 高家崖建筑群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中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nèi)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diào),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鳥瞰東大院,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 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 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 西南部是大偏院。 城堡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 東堡門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 西堡門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 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 北堡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 南堡門外是一條長 主院前的大通道長 東大院主體建筑是兩座三進四合院,是王家第17世孫王汝聰?shù)亩睾裾?,以及王汝聰之弟王汝成的凝瑞宅。院門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馬石、旗桿石、石獅、石臺階等。每院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從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nèi)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墻等。院中有院,門內(nèi)有門,窯頂建窯,房上座房。 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 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為四個小院的護堡院。 整個東大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結構嚴謹。周邊墻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聯(lián)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xiàn),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nèi)有院,門里套門的迷宮式感覺。如今,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nèi),依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nèi)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格局,將靜升王氏家族歷代流傳下來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復了王家當年的歷史風貌。 紅門堡: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紅門堡(西大院),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間,總面積25000平方米,是一處十分規(guī)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紅門堡與高家崖東西對峙,一橋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筑。 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guī)則的矩形,東西寬 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墻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 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 堡門左右及堡墻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墻。 堡內(nèi)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 堡墻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 堡內(nèi)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 堡內(nèi)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余三甲均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shù)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nèi)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cè)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門。 紅門堡建筑群的總體布局,隱一個“王”字在內(nèi),又附會著龍的造型。除前堂后寢的院落外,為順應地形,一部分又應變?yōu)榍皥@后院。各院間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磚、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故其裝飾纖細繁密中顯古樸粗獷,接近明代風格;大多數(shù)同高家崖一樣,皆清代“纖細繁密”之典范。設立于紅門堡東三甲的中華王氏博物館,是目前海內(nèi)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館。設立在紅門堡內(nèi)的還有書畫館、珍寶館、拙居茶館、王家醋坊、豆腐坊和“全國晉商會館圖片展”已向游人開放。 崇寧堡: 崇寧堡建筑群的總體建筑與紅門堡相似,建筑意象為“虎臥西崗”的院落布局。整體建筑斜倚高坡,負陰抱陽,堡墻高聳,院落參差,古樸粗獷,近于明代風格。 設立于崇寧堡內(nèi)的“力群美術館”,陳列著靈石籍當代著名版畫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總體藝術形象的結晶,將歷史地傳之后世,在文藝界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包括孝義祠與孝義坊。 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分上下兩院,功能齊全,設計考究,是為鄉(xiāng)舉孝義王夢鵬而建。總面積428平方米,樓上為祭祖堂、戲臺,樓下陳列王家宗祠、墳塋模型以及記載王夢鵬一生善行的立體雕塑,藝術價值極高。 祠前有精雕細刻的“孝義坊”,奉旨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宗祠作為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1998年以來,數(shù)萬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繼到此觀光并拜祖敬香。 建筑藝術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著“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熳”的特征。且凝結著自然質(zhì)樸、清新典雅、明麗簡潔的鄉(xiāng)土氣息。在古建范疇,它的藝術內(nèi)涵可謂貫穿種種,無所不包。 先看看王家大院的選址: 一是居高臨下,負陰抱陽。占據(jù)靜升村北山坡黃土高地,背陰可以阻擋胡地北風,向陽能使陽光照射充足; 二是憑借坡間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溝于左右,可保證宅居地“高無近旱而水用足”,無水災之患,亦無缺水之虞; 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遠。前覽俯視,田園漫漫,河水潺潺;環(huán)顧四周,群山連綿,氣象萬千。夏日層巒疊翠,冬來銀裝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畫盡收眼底,堪稱理想之宅居寶地。 其建筑結構,融歷史、哲學、力學、美學為一體,多采用前院為木構架形制,后院為兩層窯樓,底層為前檐穿廊的窯洞,二層為梁柱式木結構房屋,構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結構建筑與磚石窯洞式建筑相結合的建筑形式,且結構附件裝飾均絢麗精致,“三雕”藝術精湛。院內(nèi),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如穿廊結構上的斗拱、額坊、雀替、坊頭、門窗等處的木刻件,屋檐、照壁、獸吻、神龕、石鼓、柱礎石、墻基石等石刻裝飾件,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北方民居“堅固、實用、美觀”的雄偉氣勢建筑特點,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于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于一體,姿態(tài)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其院落布局,雖大都為多進式院落,但樣式多變,組合得體。整個建筑設制,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體,既遵循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之說,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內(nèi)外有別的倫理道德禮制,同時還在建筑的局部和細微之處,汲取了南方園林建筑的設計風格,將造院技巧與造園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藝術的又一大特色。 如此種種,將大院縫合為多元文化體的藝術大殿堂。外觀,堡墻高筑,順物應勢,形神俱立,氣宇非凡。入堡觀覽,庭院深巷,曲幽多變,巧連妙綴,有如迷宮。真是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在保持北方傳統(tǒng)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xiàn)出了卓越的個性風采,不愧為中國民居建筑藝術之精品。 文化 王家大院作為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建筑文化遺產(chǎn)和民居藝術珍品,開放以來,在海內(nèi)外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被廣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山西的紫禁城”。 首都一家報紙曾以“王家歸來不看院”的醒目標題發(fā)表長篇報道,在北京及周邊省市引起了廣泛關注。 朱镕基、尉健行、王兆國、任建新等時任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際知名學者鄭孝燮、羅哲文、阮儀三、余秋雨等視察王家大院后,亦都欣然題詞賦詩,給予很高的評價。國際知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王魯湘先生參觀后感嘆道:“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王家大院成為倍受關注的影視拍攝基地,《滄海桑田一百年》、《古鎮(zhèn)大河》、《關中往事》、《熬年》和《呂梁英雄傳》等電視連續(xù)劇在此拍攝。 1999年,王家大院被評為“山西省十大著名優(yōu)秀旅游景區(qū)”和“省級文明景區(qū)(點)”。 2001年,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zhì)量管理體系認證。 2002年初,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和中國“質(zhì)量萬里行”全國示范單位。 2003年,被評為“中國(首選)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區(qū)”。 2004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山西省唯一的 “全國文化產(chǎn)業(yè)示范基地”。 2007年,被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旅游示范區(qū)評審委員會評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旅游示范區(qū)”。 楹聯(lián)匾額 王家大院的楹聯(lián)匾額,如同院內(nèi)卓爾不群、璀璨奪目的“三雕”藝術品一樣,無不貫注著深深的文意,引人注目,啟人聯(lián)想,為王家大院裝飾藝術的又一大特色。 在整個大院里,凡堂必有楹聯(lián),凡門戶必有匾額。其質(zhì)料大多數(shù)為木材質(zhì),少數(shù)是磚石刻成。 它們詩書氣華,無一雷同,字數(shù)寥寥,意境悠遠,不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氣,還賦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韻。駐足品味,令人叫絕。 其造型,有竹型聯(lián)、秋葉額、書卷額、折扇額。 其內(nèi)容,或頌德,或言志,或垂教。如: “映奎”、“桂馨”,期盼科考順利,出類拔萃; “觀我”、“視履”,警示個人要時刻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就日瞻云”,夸示謁見帝王之榮耀等等。 多少年來,這些形制不大的裝飾品,仿佛無處不在的精靈,默默地以不同的形態(tài)點綴在這古樸而堂皇的大院。作為文化的象征,它們使得以商發(fā)家的王家有了品位,并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世代子孫脫胎換骨,識禮守制,謹遵祖訓,引導他們在一條既定的路上有了作為,有了不同于普通百姓之家的某種士大夫氣質(zhì),不斷鑄造著家族的興盛發(fā)達。 然而,歲月如梭,事與愿違,王家曾有的理想抱負已隨世事的變遷而成為歷史。 如今,雖人去樓空,但所幸存下來的一副副楹聯(lián),一塊塊匾額,依然固守在深深的庭院里,拋灑著無言而有聲的清輝,潤物扣心,成為王家大院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一大亮點。 王氏家族史略 靜升鎮(zhèn)靜升村,為晉中地區(qū)最大的村莊,村內(nèi)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xiàn)實際人口達萬。 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zhèn)屬溝峪灘村)。 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 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yè)開始,由農(nóng)及商,由商到官,家業(yè)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shù)匾淮笸濉?/SPAN>在此前提下,其后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 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張家槐樹附近。 之后,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筑群,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 據(jù)現(xiàn)可考文字表明以下修建時間; 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 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 拱秀巷內(nèi)之義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 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 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 恒貞堡(通稱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 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間; 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 主祠堂建于嘉慶九年(1804年); 耗銀3200兩的戲樓臺至今幸存。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間。其時,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jié)孝坊外,其余為功德坊、恤典坊、忠義坊等。除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瑩和開設店鋪、作坊外,在當?shù)剡€辦有義學,立有義倉,而且修橋筑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捐修文廟學宮等等,善舉不斷。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蔭襲三條途徑,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nèi)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貢生、監(jiān)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陜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戶部浙江司郎中、陜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桿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志。還有2人分別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參加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從十八世紀以后(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其原因除社會政治經(jīng)濟多方面客觀因素外,在本身,則主要是子弟不爭,日趨奢靡,盡棄先祖勤儉創(chuàng)業(yè)之品德。族人中,有一些人荒于學而以錢捐官,還有的疏于耕而醉癮鴉片,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終致秋風落葉,大廈日傾。于是紅門堡內(nèi)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后,異姓新主人不滿于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zhí)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為“合堡同德”暫存。 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 再后來,當年合族引以為榮、奉旨為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面積為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00吊銅錢賣出。 抗日戰(zhàn)爭前,還有個別大戶于省內(nèi)及京津等地多有商號。 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后,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欽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后頓收家業(yè),舉家南遷,流落他鄉(xiāng)。 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jīng)600多年的奮發(fā)與輝煌,終于銷聲匿跡,僅僅成為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 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屬于貧下中農(nóng)所有。貧下中農(nóng)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筑,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王氏家族歷680多年已傳至27世。新中國成立后,王家人從業(yè)各界多有建樹。 民居藝術館 現(xiàn)在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大建筑群及王氏宗祠等。 館藏文物以明清家俱、書畫為重要收藏。館內(nèi)又分五館,包括: 明清家俱博物館在高家崖,按王家當年居住的不同等級,不同情調(diào),不同用途與規(guī)格,恢復原貌; 書畫館,面積210平方米,11個展室; 中華王氏博物館,面積3500平方米,26個展室,姓氏與王氏淵源、始祖、傳承、遷徙、分布、人物、業(yè)績、譜諜、藝文等內(nèi)容; 旅游指南 最佳旅游時間: 這里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干燥,冬夏溫差大,冬季風沙較大。年平均氣溫為10.2℃,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交通方式: 王家大院距山西省會太原140公里。 每日早8時至晚8時,介休市內(nèi)每半小時有公交(3元/人)開往王家大院,靈石城內(nèi)每10分鐘有公交(1元/人)開往王家大院。 風味飲食: 餐飲特色以面食為主,和山西大多數(shù)地方一樣,一早一晚常以小米稀粥、饅頭、燒餅為主;中午則是各色面食,如打鹵面、炸醬面、搓魚兒等,調(diào)面的菜碼齊全,味道適口。在明清一條街上可以品嘗到平遙的當?shù)仫L味小吃。 購物指南: 山西特產(chǎn)以汾酒、竹葉青最為有名。 還有清徐老陳醋、五臺山“臺蘑”、大同黃花、恒山黃芪、稷山板棗、平陸百合、蒲州青柿、垣曲獼猴桃、清除葡萄、上黨“ 黨參”、晉城紅果、代縣辣椒、“沁州黃”小米、晉祠大米、洪洞甲魚、運城黃河鯉魚、高平絲綢、平陽木板年畫、平遙推光漆具等。 開放分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