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作家簡介 ◆ 人物導語 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國為任,以民為本,不違心,不費時,不浪費生命。他既立業(yè)又立言,大力倡導古文運動,領導了一場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載道”、“陳言務去”,開一代文章先河,功績光耀千古。這個人就是韓愈。 ● 作家檔案 韓愈:768年—824年 字號: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稱昌黎人,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籍貫: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時代:唐代 仕途: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作品:《韓昌黎文集》。其中有議論文,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進學解》等;傳記文學,如《柳子厚墓志銘》等;贈序,如《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詩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左遷藍關示侄孫湘》、《早春》等。 名望: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其詩對宋詩影響極大,與孟郊等人被稱為“韓孟詩派”。 二、成名緣由 ▲ 貢獻概述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 在文學上,韓愈反對駢體文,提倡散體文,主張文以載道,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人。古文家李翱、皇甫湜及著名詩人張籍、王建、賈島、李賀均出其門下或受其提掖。 其作品雄奇奔放,風格鮮明,語言上亦獨具特色,除貫徹其務去陳言和文從字順的主張外,尤善于錘煉詞句,推陳出新。 ▲ 突出成就 韓愈不僅是唐宋古文運動中的一員健將,也是由漢唐注疏之學向宋明新儒學轉變過程中的一位關鍵人物。 他和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fā)展道路。他在文學主張與創(chuàng)作理論上提出: 1、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道合一,以道為主。 2、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并博取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等諸家作品。 3、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4、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yǎng),提出養(yǎng)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5、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 評論資料 柳宗元《答韋中立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允堑每衩!? 裴度《寄李翱書》說:“恃其絕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為戲。” 晚唐詩論家司空圖稱其文章“驅駕氣勢,若掀雷挾電,奮騰于天地之間”。 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說:“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 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蘇東坡云:“歐陽文忠公言:‘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嘁嘀^唐無文章,唯韓退之《送李愿歸盤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欲效此作一文,每執(zhí)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 葉燮《原詩》說:“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宋之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皆愈為之發(fā)其端?!? 皇甫湜云:“韓公愈茹古涵今,無有端涯。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紙怪發(fā),鯨鏗春麗,驚耀天下?!? 三、作品在線 ◆作品概述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chuàng)作,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志、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xiàn)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 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于《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tǒng)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后敘》,融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清河張君墓志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銘》、《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貞曜先生墓志銘》等。 他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語言鮮明簡煉,新穎生動,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范。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guī),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 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lián)句詩序》之類,完全出于虛構,接近傳奇小說。 ◆作品讀思 選文一:《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晚春》 【導讀】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庇行娜丝偸怯|景感世,并能一葉知秋。所感之世,多是歷史的脈動;所知之秋,不乏社會的時事。感懷者必是心有所系,知秋者總會事有所憂。故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若非大賢篤志,孰能如此?也只有平時感時憂國者,才有不同常人的眼光,不同常人的見識,才能在花草、車馬、時曲、習俗之中,補察時政,泄導人情,體會出政治得失和時事遷變的大道理。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和《晚春》二首,看似只是在描寫春天的景色,但其中深意卻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正文】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晚 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整體感悟】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這首詩描寫早春景色并寄贈張籍,原共二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從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看,大約韓愈約張籍游春,張籍以事忙年老推辭,韓愈于是作這首詩寄贈,極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觸發(fā)張籍的游興。 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此破降?,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粗?,人們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快意??墒钱斈銕е鵁o限喜悅之情走近去想看個仔細時,地上卻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還能不新嗎?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還能不美嗎? 臨了,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jié)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機。而煙柳呢?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愛了。象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jié)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哪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了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是呀,一年之計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晚春》是韓愈小詩中的名篇。詩寫暮春景象,并觸景生情,立象寄意,婉曲地托寓一種諷諭意旨。 暮春時節(jié),草樹繁茂,紅紫芳菲,榆莢飄落,柳絮飛舞,本為實在景象,但詩人卻并不直寫,而是將諸多構成暮春景象特征的主體人格化,從而使實在的寫景富于奇情異趣。草樹芳菲,是因其得知春天即將過去的信息而趕緊爭奇斗艷,而楊花榆莢本無香色艷姿,卻也來湊熱鬧,其結果只能像冬季的雪片那樣漫天飄飛,爭春的結果變化了冬景,客觀的效果完全轉化到了其主觀的反面,實在令人可笑。因此詩中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也是值得贊揚的。 在藝術手法上,此詩生動的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系?!安輼洹北緦贌o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著想之奇是前此詩中罕見的。最奇的還在于“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見仁見智之說。有人認為那是勸人珍惜光陰,抓緊勤學,以免如“楊花榆莢”白首無成;有的從中看到諧趣,以為是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艷的花,一如人之無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篇章;還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兩句,詩人似有所諷,但不知究何所指。”(劉永濟《唐代絕句精華》)姑不論諸說各得詩意幾分,僅就其解會之歧異,就可看出此詩確乎奇之又奇。 【讀思牽手】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和《晚春》二首,寫出了早春、盛春和晚春的不同景象,呈現(xiàn)給我們無盡的美感。你能搜集整理一些關于“四季”的寫景的詩詞名句嗎? 【釋疑參考】 (一)觸摸春天的心跳 春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春雨——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春花——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春風——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光——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景——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春游——東風知我欲山,吹斷檐間積雨聲。 春思——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春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夢——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shù)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和月。 春歸——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聆聽夏天的絮語 夏頌——納清風臺榭開懷,傍流水亭軒賞心。 夏景——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夏初——槐柳成陰雨洗塵,櫻桃乳酪并嘗新。 夏熱——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 夏雨——風聲撼山翻怒濤,雨點飛空射強弩。 夏水——澗影見藤竹,潭香聞芰荷。 夏夜——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夏花——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夏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夏蟬——垂綞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夏節(jié)——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桂綠云鬟。 夏思——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夏游——松風澗水雜清音,空山如弄琴。 夏趣——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三)訴說秋天的思緒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shù)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一燈殘。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秋味——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 (四)享受冬天的蘊藏 冬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冬梅——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赴鼻香。 冬景——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冬天——琥珀珠海黏行處雪,棕櫚帚掃臥來云。 冬夜——歲華皆采獲,冬晚共嚴枯。 冬風——飄飄送下遙天雪,颯颯吹干旅命煙。 冬思——歲寒,然后知柏之后凋。 冬狩——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末狼。 冬愁——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冬行——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冬恨——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選文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導讀】 韓愈是一個思想觀點、政治態(tài)度都非常復雜的人,也是一個極富個性與個人主見的人。他既讀儒家,又取百家;既堅持儒家道統(tǒng),又不是孔孟之道的衛(wèi)道士。這也就形成了他合儒墨,兼名法,以儒為主,雜取百家的豐富思想。然而,在儒釋道并行的唐朝,尤以釋道之風愈演愈烈的中唐時期,韓愈思想的贊同者,卻是寥寥無幾也。 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將“佛骨”迎入大內,供奉了3天。在皇帝愚昧嗜佛、百姓盲目拜佛的佛教思想泛濫下,社會上掀起了一股佞佛熱潮。韓愈敏銳地意識到了這種弊端必將更大地加劇社會矛盾,他給唐憲宗上了一篇《論佛骨表》,文中大談佛骨乃“朽穢之物”,視皇帝帶頭、全國信佛為“傷風敗俗”之舉。這使唐憲宗龍顏大怒地斥罵韓愈,要立斬韓愈,在宰相和眾大臣的竭力營救下,韓愈才免得一死,被貶為潮州刺史。 公元819年農歷正月,韓愈帶著恥辱、憂傷和失望離開長安,路過陜西藍田關時,天正下著大雪,又傳來了他的家人遭受株連被趕出京城、12歲的女兒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憤萬分的韓愈揮筆寫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钡脑娋?,道出了他被貶謫潮州的種種原委。 【正文】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奏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文章脈絡】 首聯(lián)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論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譴亦無怨悔。 頷聯(lián)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 頸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和淚。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扒貛X”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危?!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尾聯(lián)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讀思牽手】 從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郁頓挫”,風格近似杜甫。請作分析。 【釋疑參考】 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 詩歌開篇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俺唷迸c“夕貶”、“一封”與“八千”,形成強烈的對比,怨憤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用“流水對”, 坦蕩地表明心跡,見其無悔且不屈之意,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寫景抒情,“云橫雪擁”,境界雄闊?!皺M”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尾聯(lián)表示即使暮年遠謫,亦不能使他回心轉意,在耿介剛直之中,也透露出一絲悲傷哀怨之情。故全詩意境深厚,感情強烈,氣勢縱橫頓挫。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但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 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詩味濃郁,詩意盎然。
選文三:《進學解》
【導讀】 《進學解》是韓愈的名篇。表現(xiàn)了封建時代正直而有才華、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的苦悶,批判了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具有典型意義,故而傳誦不絕。 【正文】 進學解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召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yè)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nbsp;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先生之于業(yè),可謂勤矣。 “抵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謂有勞矣。 “沈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guī)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學,勇于敢為。長通于方,左右俱宜:先生之于為人,可謂成矣。 “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后,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先生曰:“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闠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y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余為妍,卓犖為杰,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huán)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于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yōu)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tǒng),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于用,行雖修而不顯于眾。猶且月費俸錢,歲糜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然而圣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y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參考譯文】 國子先生早上走進太學,召集學生們站立在學舍下面,教導他們說:“學業(yè)的精進由于勤奮,而荒廢由于游蕩玩樂;德行的成就由于思考,而敗壞由于因循隨便。當前圣君與賢臣相遇合,法制健全。拔除兇惡奸邪,晉升英俊善良。具有微小優(yōu)點的都已錄取,稱有一技之長的無不任用。搜羅人材,加以甄別、教育、培養(yǎng),對他們刮去污垢,磨煉得閃閃發(fā)光。大概只有僥幸而得選上的,誰說多才多藝而不被高舉呢?諸位學生只怕學業(yè)不能精進,不要怕主管部門官吏看不清;只怕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怕主管部門官吏不公正。” 話沒有說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騙我們吧?我們這些學生侍奉您先生,到現(xiàn)在已經好幾年了。先生嘴里不斷地誦讀六經的文章,兩手不停地翻著諸子百家的書籍。對記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點,對言論之編一定探索它深奧的旨意。不知滿足地多方面學習,力求有所收獲,大的小的都不舍棄。點上燈燭夜以繼日,經常這樣刻苦用功,一年到頭不休息。先生從事學業(yè)可以說夠勤奮了。 抵制、批駁異端邪說,排斥佛教與道家,彌補儒學的缺漏,發(fā)揚光大精深微妙的義理。尋找渺茫失落的古代圣人之道的傳統(tǒng),獨自廣泛搜求、遙遠承接。防堵縱橫奔流的各條川河,引導它們東注大海;挽回那狂濤怒瀾,盡管它們已經傾倒泛濫。先生您對于儒家,可以說是有功勞了。 心神沉浸在意味濃郁醇厚的書籍里,仔細地品嘗咀嚼其中精英華采,寫作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向上取法虞、夏時代的典章,深遠博大得無邊無際;周代的誥書和殷代的《盤庚》,多么艱澀拗口難讀;《春秋》的語言精練準確,《左傳》的文辭鋪張夸飾;《易經》變化奇妙而有法則,《詩經》思想端正而辭采華美;往下一直到《莊子》、《離騷》,太史公的記錄;楊雄、司馬相如的創(chuàng)作,同樣巧妙而曲調各異。先生的文章可以說是內容宏大而外表氣勢奔放,波瀾壯闊。 先生少年時代就開始懂得學習,敢作敢為,長大之后通達道理,處理各種事情,左的右的,無不合宜。先生的做人,可以說是有成就的了。 可是在公的方面不能被人們信任,在私的方面得不到朋友的幫助。前進退后,都發(fā)生困難,動一動便惹禍獲罪。剛當上御史就被貶到南方邊遠地區(qū)。做了三年博士,職務閑散表現(xiàn)不出治理的成績。您的命運與敵仇打交道,不時遭受失敗。冬天氣候還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兒女們已為缺衣少穿而哭著喊冷;年成豐收而您的夫人卻仍為食糧不足而啼說饑餓。您自己的頭頂禿了,牙齒缺了,這樣一直到死,有什么好處呢?不知道想想這些,倒反而來教訓別人干嘛呢?” 國子先生說: “唉,你到前面來啊!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門臼、門橛、門閂、門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適其宜而建成房屋,這是工匠的技巧啊。貴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龍芝,牛尿、馬屁菌,壞鼓的皮,全都收集,儲藏齊備,等到需用的時候就沒有遺缺的,這是醫(yī)師的高明啊。提拔人材,公正賢明,選用人材,態(tài)度公正。靈巧的人和樸質的人都得引進,有的人謙和而成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為杰出,比較各人的短處,衡量各人長處,按照他們的才能品格分配適當?shù)穆殑眨@是宰相的方法??! 從前孟軻愛好辯論,孔子之道得以闡明,他游歷的車跡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況恪守正道,發(fā)揚光大宏偉的理論,因為逃避讒言到了楚國,還是丟官而死在蘭陵。這兩位大儒,說出話來成為經典,一舉一動成為法則,遠遠超越常人,優(yōu)異到進入圣人的境界,可是他們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樣呢? 現(xiàn)在你們的先生學習雖然勤勞卻不能順手道統(tǒng),言論雖然不少卻不切合要旨,文章雖然寫得出奇卻無益于實用,行為雖然有修養(yǎng)卻并沒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現(xiàn),尚且每月浪費國家的俸錢,每年消耗倉庫里的糧食;兒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織布;出門乘著車馬,后面跟著仆人,安安穩(wěn)穩(wěn)地坐著吃飯。局局促促地按常規(guī)行事,眼光狹窄地在舊書里盜竊陳言,東抄西襲。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處罰,也沒有被宰相大臣所斥逐,豈不是幸運么?有所舉動就遭到毀謗,名譽也跟著受到影響。被放置在閑散的位置上,實在是恰如其份的。至于商量財物的有無,計較品級的高低,忘記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么相稱,指摘官長上司的缺點,這就等于所說的責問工匠的為什么不用小木樁做柱子,批評醫(yī)師的用菖蒲延年益壽,卻想引進他的豬苓?。? 【整體感悟】 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間韓愈任國子博士時所作,假托向學生訓話,勉勵他們在學業(yè)、德行方面取得進步,學生提出質問,他再進行解釋,故名“進學解”,借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騷。 文中通過學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學習、捍衛(wèi)儒道以及從事文章寫作的努力與成就,有力地襯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針鋒相對的解釋,表面心平氣和,字里行間卻充滿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對社會的批評。按本文“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語,凝聚著作者治學、修德的經驗結晶;從“浸沉郁”到“同工異曲”一段,生動表現(xiàn)出他對前人文學藝術特點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 韓愈作為散文家,也很推重漢代楊雄的辭賦。本文的寫作即有所借鑒于楊雄的《解嘲》、《解難》等篇,辭采豐富,音節(jié)鏗鏘、對偶工切,允屬賦體,然而氣勢奔放,語言流暢,擺脫了漢賦、駢文中常有的艱澀呆板,堆砌辭藻等缺點。林紓所謂 “濃淡疏密相間,錯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應說是韓愈特創(chuàng)的散文賦,為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的前驅。文中有許多創(chuàng)造性的語句,后代沿用為成語。 【讀思牽手】 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和內容體系。 【釋疑參考】 文章總共分三段。 第一段是國子先生勉勵生徒的話。 第二段是生徒對上述教誨提出質問。 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話。 四、趣聞軼事 (一)韓愈走馬牽山 韓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寫了一篇奏章勸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勞民傷財,荒廢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氣,就把他從京城貶到潮州來做刺史。 韓愈上任時,正逢潮州大雨成災,洪水泛濫,田園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視,只見北面山洪洶涌而來,心想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難免受害慘重。于是他騎著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勢,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隨從張千和李萬緊隨他的馬后,凡馬走過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為堤線的標志。 韓愈插好了堤線,就通知百姓,按著竿標筑堤。百姓聽了十分高興,紛紛趕來,豈料一到城北,就見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條山脈,堵住了北來的洪水。 從此,這里不再患水災了。百姓紛紛傳說:“韓文公過馬牽山?!边@座山,后來就叫做“竹竿山”。 (二)韓文公祭鱷魚 潮州的韓江,從前有很多鱷魚,會吃過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們叫它做“惡溪”。 一天,又有一個百姓被鱷魚吃掉了。韓愈知道后很著急,心想鱷害不除后患無窮,便命令宰豬殺羊,決定到城北江邊設壇祭鱷。 韓愈在渡口旁邊的一個土墩上,擺了祭品,點上香燭,對著大江嚴厲地宣布道:“鱷魚!鱷魚!韓某到這里來做刺史,為的是保土庇民。你們卻在此禍害百姓。如今姑念你們無知,不加懲處,只限你們在三天之內,帶同族類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嚴處!” 七天之后,江里果真再也沒有看見鱷魚,所有的鱷魚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現(xiàn)在,人們把韓愈祭鱷魚的地方叫做“韓埔”,渡口叫“韓渡”,又叫“鱷渡”,還把大江叫做“韓江”,江對面的山叫做“韓山”。 (三)韓愈勇于改錯 韓愈是唐代著名詩人,才華橫溢,才名四播,但有一個明顯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且生活不檢點,喜歡賭博。張籍結識韓愈后,發(fā)現(xiàn)了他的這一毛病,就一再寫信給他,直言不諱地提出忠告和批評,最終促使韓愈認識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 韓愈在給張籍的回信中表示:“當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們的友誼并沒有因為開展批評而斷送,反而在這種批評中得以不斷地加深。
五、精彩語錄 1、“唯陳言之務去?!? 2、“不務修其誠于內,而務其盛飾于外,匹夫之不可?!? 3、“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其中,故君子慎其實?!? 4、“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與言猶是也?!? 5、“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6、“師古圣賢人,師其意不師其辭?!? 7、“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8、“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9、“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10、“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六.佳作欣賞 平常的心也需要心靈的顫動 當我們的心靈在經歷了一次次的感動、震撼、沖擊后,當我們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歡離合之后,我們覺得一切都變得平常,似乎沒有什么可以引起我們心靈的震撼了??墒桥笥?,對于生命來說,這不是太乏味了嗎?不要讓自己的心在“無動于衷”中變得粗重,還要保持一顆敏感的人,感觸生命中絲絲感動與愛。 有時,我們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當困難挫折來臨時,用平常心去對待它,不放棄,不氣餒;當榮譽、光環(huán)來臨時,不驕傲,不沾沾自喜,用平常心去對待它,畢竟榮譽只屬于過去。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確實不易。但真正做到了,生命也會因此而絢爛。居里夫人面對挫折不放棄,面對榮譽而能保持冷靜的頭腦,用平常心對待,才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首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的奇跡。 在生活中不過度敏感,保持平常心,才能握住幸福的生活。當你羨慕別人有房有車,生活舒適時,當你嫉妒別人天使的面容,魔鬼的身材時,朋友,我要告訴你,不要太敏感,保持平常心,要知道你的生活也許也是別人羨慕的對象,調整好心里的天平,幸福才會光顧你。 難道我們就這樣一直保持一顆平常、毫無波瀾的心境嗎?當然不是。其實在平常之中保持敏感,在平常之中感受人性的美好,生命的多彩,生命才不會乏味。韓愈說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如果沒有對大自然的敏感,何能感受這輕盈的美麗;孟郊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如果沒有對母愛敏感的感受,沒有心靈的觸動,何以寫出如此讓人讀之淚下的文章?同樣,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當我們聽到田世國捐腎救母,魏青剛三次下水救人,黃志全在生命的最后關頭使乘客安全下車時,當我們受到父母的關愛,朋友的幫助時,當我們春天賞雨,夏天賞花,秋天賞果,冬天賞雪之時,如果我們保持一顆敏感的心,那么這一切不都會引起我們心靈的觸動嗎?我們的情感因此而變得豐富,我們的生活因此而變得充實,我們的心靈深處因此而變得溫暖…… 在平常之中感受不平常,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精彩,平常與敏感齊飛,平淡與精彩一色。聰明的你,用柔軟的心繪出一片人生的真色彩! 評析: 這篇文章辯證地論述了心態(tài)的平常與敏感。利用韓愈這個材料雖然只有一句話,“韓愈說‘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如果沒有對大自然的敏感,何能感受這輕盈的美麗?”但卻有力地論證了“在平常之中更要保持敏感”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