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三十六計”第二計:“共敵不如分?jǐn)常瑪酬柌簧贁酬?。?/DIV>
語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jù)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绷硪姟端疂G傳》第六十四回:“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孫臏妙策見奇效:事見《史記·魏世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28、減灶誘敵,龐涓命喪馬陵道
【原典】
齊國圍魏救趙后十三年,魏國又以龐涓為大將發(fā)兵大舉·進(jìn)攻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請求出兵支援。齊宣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救援韓國。
這一次,田忌已有圍魏救趙的經(jīng)驗了,不去韓國,卻率領(lǐng)軍隊向魏國的首都進(jìn)發(fā),想再打一次圍魏救韓的漂亮仗。
魏軍連連取勝,正要逼近韓國首都,忽然接到國內(nèi)告急:“齊國軍隊再次進(jìn)犯我國,請將軍火速撤軍回國!”龐涓大吃一驚,連忙傳令回國。
這時,齊軍已穿過魏國的邊境向西挺進(jìn)。孫臏對田忌說:“魏軍向來勇猛■悍而輕視齊軍,認(rèn)為齊軍怯懦膽小。會打仗的人要善于因勢利導(dǎo)。利用他們的這種看法來向?qū)ξ覀冇欣姆矫嬉龑?dǎo)?!碧锛烧f:”對??!怎樣來引導(dǎo)呢?”孫臏說:“《兵法》告訴我們,百里之外的遠(yuǎn)征會折將損兵,五十里以外的急行軍往往只有一半的人到達(dá)?,F(xiàn)在,我們的軍隊正好是遠(yuǎn)征在外,可以假裝逃兵很多來引誘敵人?!碧锛蛇B忙問:“怎么引誘呢?”孫臏說:
“我們今天在軍營里壘十萬個灶,明天后天逐漸減少。魏軍見我軍的灶減少,必然會認(rèn)為我軍士兵害怕打仗,逃亡過半。那時他們就會驕傲輕敵,我們還愁打不敗他們嗎?”田忌聽了連叫好計,于是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率軍回國,心里念著攻打韓國又是功虧一簣,對齊軍,尤其是對孫臏真是痛恨萬分,恨不得食肉寢皮,才解心頭之恨。這一日進(jìn)入國境,知道齊軍已經(jīng)西進(jìn),只留下了安營扎寨的遺跡。龐涓叫人數(shù)一數(shù)齊軍壘的灶,足足有十萬個,心里著實一驚,傳令說:“齊軍兵力不少,不可輕敵!”第二天往前趕,發(fā)現(xiàn)齊軍所壘的灶只有五萬個,第三天竟然只有三萬個了。龐涓大喜說:“我早就知道齊國士乓膽小怯戰(zhàn),進(jìn)入我國才三天,士兵逃亡已過半數(shù),還敢和我們對陣嗎?”
于是丟下步兵在后,只挑選了精銳騎兵兩萬人晝夜兼程追趕齊軍。
知道龐涓晝夜兼程而來,算一算路程,當(dāng)天黃昏必然到達(dá)馬陵。那馬陵道夾在兩山之間,谷深路狹,道旁樹木叢密。孫臏叫士兵只留下一棵大樹,其余的樹木全部砍倒塞在路上。又把大樹迎路的一面砍白,用黑炭在上面寫了大大的六個字:“龐涓死此樹下!”然后派一萬名弓箭手左右埋伏,吩咐他們只要看到樹下亮起火光就一齊發(fā)箭。
龐涓黃昏時果然來到馬陵道。前面的士兵報告有樹木塞路。龐涓說:“這是齊軍怕我們追擊而設(shè)下的路障。”正想發(fā)令搬開樹木,忽然抬頭看見大樹上隱隱有字。于是叫士兵點(diǎn)火來照。幾個士兵一齊點(diǎn)起火來,龐涓在火光下看得分明,大驚失色說:“我中了那殘廢人的計了!”話音未落,齊軍早已萬箭齊發(fā)。龐涓身負(fù)重傷,自知難逃一死,于是拔劍自殺。
魏軍大亂。齊軍乘勝追殺,殺得魏軍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新說】
減灶誘敵,故意露個破綻給敵人,使其麻痹大意,輕敵深入,然后打他個措手不及。
孫臏真不愧為杰出的軍事家??!
問題是,減灶是否就一定能夠誘敵呢?
這里的關(guān)鍵在于知己知彼。
知彼在于兩點(diǎn):
一是知魏軍素來認(rèn)為齊軍膽小怯戰(zhàn)。只有基于這一點(diǎn),他們才會輕易相信齊軍兵土的逃跑。
二是知龐涓本身精通兵法,會通過數(shù)灶來了解齊軍的實力。只有基于這一點(diǎn),減灶才有意義,魚兒才會上鉤。
如果似我等冥頑愚夫,你就是減灶到零,也絲毫不起作用。
所以說,聰明反被聰明誤。
這一誤,就誤掉了一顆名將的腦袋,誤掉了數(shù)以萬計的魏軍性命。
那可真是血的教訓(xùn)??!
【典源】
減灶誘敵:語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子)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龐涓命喪馬陵道: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29、破釜沉舟,項羽奇勇赴絕境
【原典】
秦將章邯率大軍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zhàn)死。章邯乘勝渡過黃河進(jìn)攻趙國,把趙王圍困在巨鹿。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一起去援救趙國。軍隊到了黃河邊,宋義下令駐扎,一連四十六天逗留不前。項羽多次要求渡河攻打圍困巨鹿的秦軍,宋義不許。于是,項羽奮起殺了宋義。楚軍將士都擁護(hù)項羽,懷王便任命項羽做上將軍援救巨鹿。
項羽率領(lǐng)所有的軍隊渡過河去。等到全軍都渡過來了,他吩咐士兵,各人帶上三天干糧,把軍隊做飯的鍋都砸了,把船只都鑿沉了。他對將士們說:
“國家興亡,在此一舉。這次咱們打仗,只準(zhǔn)進(jìn),不準(zhǔn)退,三天里頭一定把秦軍打敗。咱們死也不回頭,你們看行不行?”將士們舉起拳頭,一齊嚷著說:“行!行!”
章邯聽到楚軍“破釜沉舟”,要跟秦軍決一死戰(zhàn),已經(jīng)召集了將士們商議對策,他說:“項羽十分厲害,決不可小看楚軍?!闭潞愿谰艂€大將分頭把九路人馬布置好了,他自己帶一路精兵迎了上去。
章邯首先碰到的正是項羽。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項羽咬牙切齒地直刺章邯。章邯原來打算假裝打敗,把項羽引進(jìn)來,哪兒知道楚兵英勇非凡,越打越有勁兒。他們每一個人抵得上秦兵十個,十個就抵上了一百。章邯的軍隊不是有計劃地假裝打敗,而是爭先恐后地亂跑亂竄,反倒把后面幾路接應(yīng)的軍隊沖亂了。
項羽的士兵殺到秦軍的第二路、第三路,喊殺聲好似山崩海嘯似地震動了天地。楚軍所向無敵,勢如破竹,三天里面打了九個勝仗。這一場大戰(zhàn)真是非同小可,殺得天昏地暗。秦國的士兵四散逃命,大將軍蘇角死在亂軍之中,另外幾個也有被殺了的。
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軍,成了一代英雄。
【新說】
人總是多多少少有那么點(diǎn)惰性,只要知道身后還有那么點(diǎn)退路,就不會盡全力干眼前的事。其實,這也是一個能夠理解的情況,然而這往往就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在關(guān)系生死的戰(zhàn)爭中,生與死是一個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問題縈繞于士兵的頭腦中。由于求生的本能,士兵總是在尋找趨生避死的路子。
而事實又證明,人的潛能是極大的,可以無限開發(fā)。一件在平時難以想象的事,在被逼急的時候竟能做出來,說穿了,人都是怕一個“逼”字。
項羽就是深知這一點(diǎn),所以他打破了士兵做飯的鍋,砸破渡河的船,目的就是讓士兵們都知道退路沒有了,如果不盡力打,必定是死路一條,而如果拼命打了,還有生的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正是求生的本能,激發(fā)出了驚人的“一以抵十”的能力。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
當(dāng)然這與項羽本人的奇勇是分不開的。斷去自己的后路這一決斷,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作出的。所以,他不愧是集勇謀于一身的英雄。
由這個故事或許我們都可得到一點(diǎn)啟示,在缺乏必要動力的時候,我們不妨給自己斷一下后路。
【典源】
破釜沉舟:語出《史記·項羽本紀(jì)》:“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項羽奇勇赴絕境:事見《史記·項羽本紀(jì)》。
30、背水一戰(zhàn),韓信列陣出奇兵
【原典】
話說韓信,張耳率軍東進(jìn)攻打趙國,很快進(jìn)逼到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
趙王聚集了二十萬大軍在井陘口阻擋漢軍,韓信傳令扎營休息。半夜里,他精選了兩千名輕騎兵,給他們下達(dá)了“拔幟易幟”的任務(wù),即讓他們趁夜晚悄悄抄小路到井陘口的后山去隱蔽起來,每人攜帶一面紅色漢旗。待天明兩軍對陣時,見漢軍敗退,趙軍傾巢出動追擊,就趕快到趙軍軍營里去拔掉趙軍軍旗,換上漢軍紅旗。兩千名輕騎兵依計而行。
天亮前,韓信又派出一萬人作先頭部隊,對他們說:“趙軍已先占領(lǐng)了有利地勢扎營,沒有看見我的大將旗鼓,他們是不會出來攻擊你們先頭部隊的。所以,你們放心大膽地去面向趙軍,背靠河水列陣?!?/DIV>
先頭部隊于是照韓信的安排去背水列陣。趙軍見了漢軍的陣勢都哈哈大笑,嘲笑漢軍愚蠢,列了一個兵法上大忌的背水陣,自己斷絕了退路。
韓信卻叫副將傳令說:“等天明打敗了趙軍,全體官兵會餐,大吃一頓!”
將領(lǐng)們聽了都覺得好笑,裝作相信說:“好!”
到天亮?xí)r,韓信親自率領(lǐng)后面的部隊開出井陘口與趙軍對陣,趙軍出兵迎擊。兩軍戰(zhàn)了一會兒,韓信和張耳丟下大將旗鼓就往水邊退去。趙軍一看漢軍敗退,爭先恐后地?fù)沓鲕姞I,都想去搶奪漢軍旗鼓,捉拿韓信、張耳,好立個頭功。韓信、張耳退入背水陣地,趙軍緊追不舍,由于再無退路,漢軍官兵們個個都殊死拼搏一以當(dāng)十。
這時,隱蔽在后山的兩千名輕騎兵迅速沖進(jìn)趙營,飛快地拔下了趙軍軍旗,換上了漢軍紅旗。
趙軍與漢軍拼殺一陣后不能取勝,正想收兵回營,回頭一看,營壘里已全是漢軍旗幟。趙兵大為驚恐,以為營地已被漢軍所占,頓時軍心大亂,各自奪路而逃。漢軍乘勢兩路夾擊,大敗趙軍,殺死成安君陳余,活捉趙王。
戰(zhàn)后,韓信果然大擺慶功宴犒勞全體官兵。將領(lǐng)們紛紛向韓信請教說:
“兵法上說布陣要右倚背靠山陵,左前方臨水澤,將軍卻叫我們反過來背靠著水列陣。還宣布說打敗趙軍會餐,當(dāng)時我們都不相信,結(jié)果卻真的取得了勝利,這是什么戰(zhàn)術(shù)呢?”
韓信說:“這其實也出自兵法,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趙軍占據(jù)了有利的地勢,又是敵眾我寡,使我非得把大家放進(jìn)沒有退路的地方不可,這樣來迫使人人奮勇當(dāng)先,個個拼命死戰(zhàn),才能以少勝多,取得勝利。相反,如果把大家放在有退路的地方,一旦敵強(qiáng)我弱,就會紛紛奪路而逃,哪里還能指望去殊死拼殺呢?”
眾將領(lǐng)都心悅誠服地說:“對??!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能趕得上的。”
【新說】
背水一戰(zhàn)當(dāng)然走的是一著險棋,實事求是地說,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楚霸王項羽也曾經(jīng)走過這樣一著險棋,那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一頁:殺上將軍宋義取而代之,率領(lǐng)大軍渡過黃河去救被秦軍圍困在巨鹿的趙軍。軍隊渡過黃河后,項羽下令沉掉全部渡船,打破炊具,燒掉營房,只帶三天的糧食,以此表示士卒們只許死戰(zhàn),不許有絲毫后退的念頭。結(jié)果大敗秦軍,威震天下。這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之戰(zhàn)。
嚴(yán)格說,項羽的破釜沉舟是誓死的決心,智謀的成分不重。從這一點(diǎn)上說,它與韓信的背水一戰(zhàn)有所不同。
不過,決心也好,智謀也好,都是基于“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認(rèn)識。只是一明用一暗用罷了,明用就是決心,暗用便成智謀。
當(dāng)然,并非所有的“陷之死地”的人都一定能“后生”,如果不能人人奮勇當(dāng)先,個個拼命死戰(zhàn),那就只能束手就擒或引頸受戮,成為“陷之死地而后亡”了。
【典源】
背水一戰(zhàn):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zhàn),不可敗?!?/DIV>
韓信列陣出奇兵: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31、拔幟易幟,韓信大破趙王兵
【原典】
韓信一舉平定三秦后,又接連攻占了魏國和代國,接著,在張耳的協(xié)助下,帶了幾萬兵東下井陘,準(zhǔn)備攻打趙國。
趙王知道后,與成安君陳余聚集了二十萬大軍在井陘口阻擋漢軍。
趙將廣武君李左車對陳余說:“漢軍入關(guān)中后一路勝利,其鋒銳不可當(dāng)。
不過,井陘口的道路非常狹窄,車輛不能并行,他們的糧車一定會遠(yuǎn)遠(yuǎn)落在后面。我愿領(lǐng)三萬人從小路抄到他們的后面去攔截糧車,你們則深挖戰(zhàn)壕,高筑營壘,堅守陣地而不和他們交戰(zhàn)。這樣,他們前不能進(jìn),后不能退,又沒有糧食吃,不出十天,韓信、張耳的頭就會落在我們手中了。”
陳余卻說:“正義的軍隊不用詭詐的計謀。兵法說,兵力比敵人多十倍就可以包圍敵人,兵力比敵人多兩倍就可以和敵人戰(zhàn)斗?,F(xiàn)在韓信雖然號稱幾萬人,實際上不過幾千人罷了,而且一路戰(zhàn)斗,疲憊不堪。像這樣的敵人我們都不敢和他正面交鋒,其他諸侯會怎么看我們呢?必然認(rèn)為我們膽小怯戰(zhàn),那都會來侵犯我們了。”因此沒有采納李左車的計謀。韓信探聽到這個消息后非常高興,率領(lǐng)大軍向井陘口挺進(jìn)。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韓信傳令扎營休息。到了夜半時分,他選出兩千名輕騎兵,讓他們每人攜帶一面紅色漢旗從小路到井陘口后山隱蔽起來。同時對他們說:“天亮后我軍要和趙軍交戰(zhàn),交戰(zhàn)后我軍將敗退,趙軍見我軍敗退,必然傾巢而出進(jìn)行追擊。
你們就乘機(jī)進(jìn)入趙營,拔掉他們的旗幟,換上我們的旗幟。”
天亮前,韓信又派出一萬人作先頭部隊,叫他們面向趙軍,背靠河水?dāng)[開陣勢。到天亮?xí)r,韓信親自率領(lǐng)后面的部隊出井陘口與趙軍對陣,趙軍出兵迎擊。雙方大戰(zhàn)了一會兒后,韓信、張耳丟掉大將旗鼓往背水陣地退去。
趙軍一看漢軍敗退,果然傾巢而出來搶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進(jìn)入背水陣地,由于再無退路,兵士們都殊死與趙軍血戰(zhàn)。
這時,隱蔽在后山的兩千名輕騎兵沖進(jìn)趙營,飛快地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與漢軍拼殺一陣后不能取勝,正想收兵回營,可是回頭一看,軍營里已全是漢軍的旗幟。趙兵大為驚恐,以為營地已被漢軍占領(lǐng),頓時軍心大亂,各自奪路而逃。漢軍見趙軍陣腳已亂,趁勢兩路夾擊,大破趙軍,殺陳余,活捉趙王。
【新說】
拔幟易幟是生死搏斗中的心理戰(zhàn)。
造成占領(lǐng)你大本營的假相,使你心慌意亂,無心戀戰(zhàn),甚至丟盔卸甲,落荒而逃,他則亂中摸魚,亂中取勝。
乍一想,這種計謀似乎局限于具體戰(zhàn)例,無甚推廣。
仔細(xì)想來,倒也仍然有所應(yīng)用。
股市風(fēng)云里,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一會兒中東開戰(zhàn)了,一會兒海灣打仗了,一會兒某國政變了,一會兒國家的經(jīng)濟(jì)政策又變了,如此等等,謠言蜂起。為什么,不外乎是為了告訴你,你手上的股票要被套牢了,分文不值了??靵G吧,快拋吧!你丟我撿,你拋我接。等你丟得差不多了,謠言沒了,股票升值了,我發(fā)財了,你跳樓了!
仔細(xì)想想,這其實還是一種“拔幟易幟”。
所以,不怕不應(yīng)用,只怕用不活。
【典源】
拔幟易幟: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DIV>
韓信大破趙王兵: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32、虛張聲勢,李世民雁門救駕
【原典】
隋煬帝時,北方的突厥族始畢可汗的力量日益強(qiáng)大起來。主管少數(shù)民族事務(wù)的大臣裴矩建議隋煬帝嫁一位公主給始畢可汗的弟弟叱吉,把叱吉立為南面可汗,這樣來分化削弱始畢可汗的勢力。隋煬帝同意了,殊不知叱吉本人卻不敢接受。這事被始畢可汗知道后非常怨恨。后來,裴矩又把始畢可汗手下最得力的大臣史蜀胡悉誘騙到馬邑殺死了。這就更加激發(fā)了始畢可汗的反隋。
大業(yè)十一年八月,隋煬帝出巡北方邊塞,始畢可汗認(rèn)為時機(jī)已到,率領(lǐng)數(shù)十萬人叛亂,把隋煬帝包圍在雁門。雁門共有四十一城,其中三十九城都已被突厥攻破了,只剩下雁門城和崞縣。隋煬帝被圍在雁門城,城中共有軍民十五萬人,糧食只夠支持二十天。突厥兵攻城非常勇猛,箭都射到隋煬帝的面前了。隋煬帝又驚又怕,抱著小兒子大哭起來,眼睛都哭腫了。左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建議隋煬帝帶幾千精兵沖出去突圍。其他大臣不同意,認(rèn)為這樣太冒險,不如請煬帝親自撫慰官兵,激勵士氣,堅守待援。隋煬帝同意了后一種看法,一方面深入軍中鼓勵官兵努力奮戰(zhàn),凡守城有功的人一律升官賞財;另一方面把詔書綁在木頭上拋入汾水之中,讓它順?biāo)?,招募救兵前來救駕。
當(dāng)時,李淵任山西河?xùn)|慰撫大使,兒子李世民年方十六歲,于河中拾得詔書,便決心應(yīng)詔前去救駕。
李世民找到屯衛(wèi)將軍云定興,對云定興說:
“始畢可汗之所以敢把皇上包圍起來,是因為他認(rèn)為中原一時之間不可能有救駕的援兵。而我們現(xiàn)在與突厥的兵力相比,也的確顯得太單薄,要是對起陣來,敵眾我寡,我們不但救不了駕,反而要被他們吃掉。所以,我們只有虛張聲勢,在軍中多多增加旗號和鼓角,把部隊的行列拉得長長的,白天軍旗揮舞,幾十里不斷,夜晚也鼓角相應(yīng)。這樣來布以疑兵,使突厥認(rèn)為我們援救的大軍已至,必然會望風(fēng)而逃。”
云定興采納了李世民的謀略,把軍旗和鼓角弄得多多的,把隊伍拉得長長的,白天軍旗飄揚(yáng),夜晚鼓角相聞。隊伍剛到崞縣,被突厥的偵察兵發(fā)現(xiàn)了。他們看到前后幾十里不斷的旗鼓,果然飛報始畢可汗,說隋帝的救援大軍正向這邊進(jìn)發(fā),前鋒已至崞縣。始畢可汗大驚,知道中原大軍是不好惹的,立即下令全軍撤退。
就這樣,十六歲的李世民以虛張聲勢之計解了隋煬帝的雁門之圍。
【新說】
虛張聲勢與假癡不癲相反,不是示弱而是示強(qiáng),如俗語說,是“提虛勁”,或者說是“打腫臉充胖子”,借以威脅、嚇唬敵人。
示弱的目的是希望人家不要來打擊自己,以便暗中積蓄力量,豐滿羽毛,伺機(jī)發(fā)起攻擊。所以是一種韜晦之計。
示強(qiáng)的目的卻是告訴人家:我要來打你啦,你還不走嗎?我可是力量非常強(qiáng)大啊!所以是一種恐嚇之計。
有人說:“辱罵與恐嚇絕不是戰(zhàn)斗?!保斞福?/DIV>
其實,這是指文斗而言,是太過文人氣的說法。事實上,只要用得恰到好處,辱罵(如指桑罵槐)與恐嚇(如虛張聲勢)都是戰(zhàn)斗,有時候還是很厲害的戰(zhàn)斗。
郭舍人一罵而救大乳母全家,李世民一嚇而解隋煬帝之圍,這不是很厲害的戰(zhàn)斗嗎?
用在日常生活中,虛張聲勢也不無作用。最典型的如人們常愛諷刺的“名片效應(yīng)”:官銜職務(wù)一大堆、理事會員一大串,這面印了印那面,實在不夠再翻篇。說穿了,還不是虛張聲勢,借以嚇人。
問題是,人們就愛信廣告,就愛看名片??!不少人也口口聲聲說廣告騙人,名片嚇人,可廣告、名片一來,自己不知不覺間便解除武裝,束手就擒了。更為有意思的是,自己推銷嚴(yán)品,自己與人文際,還不是廣告照打,名片照遞。
【典源】
虛張聲勢:語本《三國志·曹休傳》:“賊實斷道者,當(dāng)伏兵潛行;今乃先張聲勢,此其不能也?!绷硪娞啤ろn愈《論淮西事宜狀》:“淄青、恒冀兩道,與蔡州氣類略同,今聞討伐元濟(jì),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薄叭嫛钡诙庞嫛皹渖祥_花”,其實說的就是虛張聲勢。
李世民雁門救駕:事見《舊唐書·太宗本紀(jì)》、《資治通鑒·隋紀(jì)六》。
33、釜底抽薪,長平坑趙四十萬
【原典】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王派王翦率兵攻打韓國送給趙國的上黨郡。趙王派大將廉頗領(lǐng)兵相救,在長平與秦軍對壘。
從四月到七月,兩軍進(jìn)行了無數(shù)次戰(zhàn)斗,秦軍來勢兇猛,逐漸占了上風(fēng)。
廉頗分析兩軍形勢,認(rèn)為秦軍求勝心切,急于速戰(zhàn)速決,決定用持久戰(zhàn)拖垮敵人,以逸待勞。因此利用有利地形深溝高壘,拒不出戰(zhàn),弄得秦軍進(jìn)退兩難,非常著急。
軍情報回秦國,昭王連忙請相國范睢商量對策。范睢說:
“廉頗身經(jīng)百戰(zhàn),精通兵法,是趙奢去世后趙國最厲害的名將。我們要打敗趙軍,只有從根本上想辦法?!?/DIV>
昭王馬上問:
“相國的意思是?”
范睢說:
“來個釜底抽薪,讓趙王免去廉頗的將位,用另外的人來代替他?!?/DIV>
“那怎么辦得到呢?”昭王感到不太可能。
“讓臣下試試吧!”范睢說。
于是,范睢派人帶著重金到趙國去賄賂趙王身邊的人,并四處散布說:
“廉頗畢竟是老了啊,根本不敢和秦軍交鋒。其實,秦軍最怕的是我國用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大將。”
趙王很快聽到了這些說法。他本來就對廉頗的拒不出戰(zhàn)不滿意,這一下又聽信了傳言,便決定用趙括代替廉頗做大將去打垮秦軍。
上卿藺相如知道后,勸趙王說:
“趙括雖然是趙奢的兒子,但他只會讀他父親留下來的兵書,卻不知應(yīng)變,大王可不能用他去取代久經(jīng)沙場的廉頗?。 ?/DIV>
趙王不聽。趙括的母親也告訴趙王說,趙奢在世時就說過趙括不可以做大將,因為他把打仗的事看得太容易,若以他為將,必然要惹下大禍。
趙王還是不聽,終于讓趙括去替回了廉頗。
趙括代替廉頗后,全盤否定了軍中原先的規(guī)定,又撤換了許多軍官。
秦昭王和范睢聞訊大喜,馬上悄悄改派名將白起去做上將軍,讓王翦做副將。
白起派兵向趙軍挑戰(zhàn),趙括出戰(zhàn)。秦軍假裝敗退,趙括乘勝追擊。殊不知白起另派兩路奇兵,一路斷了趙括的退路,一路斷了趙軍的糧道,使趙軍陷入絕境,只得就地筑營,堅守不出。秦軍把趙軍團(tuán)團(tuán)圍住,一連圍了四十幾天,趙軍糧草不濟(jì),軍心渙散。趙括只得出兵決戰(zhàn),被秦軍射死。趙軍投降,四十多萬人被白起全部活埋,只留了二百四十個年齡小的回國報喪。
【新說】
揚(yáng)湯止沸,莫若去薪。這是人所盡知的道理,所以有“釜底抽薪”一說。
釜底抽薪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者如有人所說,是一種“兜底戰(zhàn)術(shù)”。
二人正在角斗,一方所站的地盤突然下陷。想想看,那會是怎樣一種情景?
這就是釜底抽薪的感覺。
兩軍正殺得你死我活,不分勝負(fù),一方的主帥忽然被一道金牌傳回。想想看,那又會是怎樣一種結(jié)局?
那就是長平坑趙四十萬,那就是田單收復(fù)七十城,那就是岳武穆屈死風(fēng)波亭,金兀術(shù)南侵遷宋都。
釜底抽薪之計實在是厲害??!不僅可以轉(zhuǎn)敗為勝,變?nèi)鯙閺?qiáng),甚至可以讓英雄做刀下鬼,讓歷史改道行。
而且,它往往還不聲不響,殺人不見血,用得妙時,真是出神入化,不陰不陽。
如秦檜的“莫須有”!
你有什么話說呢?
說得重了。實際上,生活中用釜底抽薪的戰(zhàn)術(shù)可真太多了,商場、情場、政治舞臺,處處都有人在你的鍋底抽薪??傊嵌的愕睦系?,使你失戀,賠錢,下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當(dāng)然,釜底抽薪也并非只能用于整人害人,用得好時,解決矛盾,消弭事端,化干戈為玉帛;滅火救人,抗洪救災(zāi),變滄海為桑田。
如此,則造福于人類,善也莫大焉!
所以,計謀本身無善惡,關(guān)鍵是看你如何用它。
【典源】
釜底抽薪:“三十六計”第十九計:“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闭Z另見《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
只消央個人去把告狀的安撫住了,眾人遞個攔詞,便歇了?!?/DIV>
長平坑趙四十萬: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34、一箭雙雕,晉文公攻原得衛(wèi)
【原典】
公元前633 年冬天,楚成王和諸侯共同包圍了宋國,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援。
先軫說:“報答宋襄公的恩德,穩(wěn)固晉國的霸業(yè),就在此一舉。”
孤偃也說:“楚國剛剛得到了曹國,又和衛(wèi)國新近訂立婚姻盟約。如果討伐曹國和衛(wèi)國,楚國肯定會出兵援救,這樣宋國的威脅就可以解除了?!?/DIV>
晉文公接受了他倆的意見,組織三軍向原城進(jìn)攻。晉文公只準(zhǔn)士兵們攜帶十天的糧食,規(guī)定在十天的作戰(zhàn)中,不管能否攻下原城,到時都必須撤軍。
晉國大軍壓境,向原城進(jìn)攻。十天期限已到,晉軍還未攻下原城。晉文公如約下令撤軍。晉軍撤退時,一名從原城跑出來的士兵說:“要是再攻三天,原城就陷落了?!?/DIV>
晉文公的謀士們也勸說:“原城糧食將盡,將士精疲力盡,再攻下去原城就陷落了,現(xiàn)在撤軍太可惜了!”
但晉文公堅定地說:“我與士兵約定打十天仗,現(xiàn)在十天已過,如不撤軍,我就失信于士兵。再用三天的確可以攻下原城,但城雖得手,我卻失信于士兵,實在是不值得!”
晉國軍隊如約撤退了。
原城的人聽說這個消息,心悅誠服地說,“像晉文公這樣重信義的君王,我們能不歸順?biāo)麊??”于是原城向晉國投降,晉文公將原城封為趙衰的領(lǐng)地。
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準(zhǔn)備進(jìn)攻曹國,向衛(wèi)國要求通過其國境。衛(wèi)國不同意借路,晉文公便繞道南渡黃河進(jìn)攻曹國,得勝后又轉(zhuǎn)攻衛(wèi)國,很快打下了衛(wèi)國的五鹿。
衛(wèi)成公請求與晉國結(jié)盟,晉文公不同意。衛(wèi)成公又想投靠楚國,但衛(wèi)國人民說:“像晉文公這樣重信義的君主,我們能不服從他嗎?”于是衛(wèi)國人民放逐了衛(wèi)成公,投靠了晉國。
【新說】
晉文公伐原重信義,得原之后又意外地得到了衛(wèi)國,以“信義”為“箭”,連得兩果,可以說是運(yùn)用“一箭雙雕”計謀的絕佳范例。就連孔子知道這件事后也贊嘆說:“攻原得衛(wèi),信義使然?!?/DIV>
這一謀略的要義在于“箭”的選擇,說得再明白點(diǎn),這“箭”就是手段,方法。概括地說,手段不外乎兩大類:文的和武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選擇的是前者,以最能征服人心的“信義”,達(dá)到了攻城掠地的目的。
戰(zhàn)爭必然要訴諸于武力,優(yōu)秀的軍事家們往往不能不憑借武力而實現(xiàn)自己的意圖,武力僅僅是手段,不是目的;戰(zhàn)爭的目的是征服,征服城池容易,征服人心難,只要征服了人心,豈止一箭雙雕,即便是一箭幾雕,也容易做到。
其實,打仗可以一箭雙雕,經(jīng)商、從政、交友、治學(xué),舉凡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策略都有用武之地。
它所表明的是手段和目的的關(guān)系,即如何以最好的手段,同時達(dá)到兩個目的,有時甚至達(dá)到更多的目的。俗話說,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半功倍,這些話,從一個側(cè)面為“一箭雙雕”作了注腳。
不過也別忘了,要達(dá)到“一箭雙雕”,還得有一個修煉過程。
【典源】
一箭雙雕:語出《北史·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只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fā)雙貫焉?!?/DIV>
晉文公攻原得衛(wèi):事見《左傳·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
35、亂而取之,曹操明智滅袁氏
【原典】
公元200 年,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中慘敗在曹操手下,從此憂慮和恐懼交加, 一病不起,兩年之后死去,他的長子袁譚自命為車騎將軍,幼子袁尚承襲父業(yè),駐扎在黎陽。他們兩人各立門戶,互相爭比高低。
不久,曹操親自帶兵進(jìn)攻黎陽,討伐二袁兄弟。袁譚、袁尚在曹軍兵臨城下之際,暫停了內(nèi)訌,迎戰(zhàn)曹軍。士氣不振的袁軍一觸即潰,袁譚、袁尚連夜逃往鄴城。
鄴城防守堅固,易守難攻,曹操無意戀戰(zhàn),領(lǐng)兵退回,留下賈信駐守黎陽,他想對兩袁施行欲擒故縱之計,假裝遠(yuǎn)征劉表,在西平駐扎下來。
曹操的軍隊剛剛撤走,袁譚和袁尚又開始了內(nèi)訌,雙方你攻我打,不可開交。袁譚在平原被袁尚圍困,走投無路,便派遣辛毗向曹操投降,請求曹軍前去解平原之圍。
曹操為此征求幕僚們的意見。大多數(shù)人都認(rèn)為,眼下劉表的勢力日漸強(qiáng)大,應(yīng)當(dāng)盡早攻打劉表,以免后患。而袁譚和袁尚已被打敗,內(nèi)部又互相爭斗,難以構(gòu)成威脅,不足以為此擔(dān)心。
但是,謀臣荀攸卻說:“如今天下多事,群雄紛爭,劉表鎮(zhèn)守住江漢地區(qū),沒有能力向四面八方擴(kuò)展,這是他胸?zé)o大志的表現(xiàn)。但是袁氏兄弟卻占據(jù)了北方的四個州,擁有十萬大軍,如果他們兩人團(tuán)結(jié)起來共同戰(zhàn)斗,就很難輕而易舉消滅他們?,F(xiàn)在他們忙于爭斗,肯定顧不上兩頭,等到他們中的一人取勝,勢力強(qiáng)大起來,也很難制服。我們正應(yīng)該乘他們現(xiàn)在內(nèi)訌時進(jìn)攻,可以輕易取勝。這是一個絕好的機(jī)會,一定不要放過?!?/DIV>
曹操聽后覺得有道理,決定同意袁譚的請求,出兵鄴城攻打袁尚。袁尚出逃山中,袁譚不久也反叛。曹操在南皮攻殺袁譚,平定了冀州。袁尚在走投無路中投奔了三郡烏丸,曹操跟著又遠(yuǎn)征三郡烏丸,袁尚逃往遼東。曹軍在柳城擊潰袁軍,遼東太守公孫康將袁尚斬首。
曹操終于乘亂攻滅了袁氏兄弟,取得了河北的廣大地區(qū),實力大增。
【新說】
不言而喻,趁著混亂和內(nèi)訌向?qū)κ殖鰮?,可以輕而易舉地取勝。對手陷入混亂和內(nèi)訌,顧頭顧不了尾,顧東顧不了西,是取勝的天賜良機(jī)。這樣的機(jī)會失之交臂,將使人無限后悔。
可以說,這樣做很有些“混水摸魚”的味道。水過分清澈,伸手捉魚必然不會得。池水渾濁,魚兒分辨不清方向,正是捉魚的好機(jī)會。池水自然渾濁,機(jī)會猶如送到嘴邊的肥肉,不吃白不吃,不撈白不撈,無需費(fèi)太大的勁兒。也可以人為地把水?dāng)嚋啠幸庾R地、有預(yù)謀地、精心地制造混亂,然后坐收漁人之利。
重要的問題是抓住機(jī)遇,要想抓住機(jī)遇,就得有所準(zhǔn)備,即隨時注意對于動向,掌握有關(guān)信息,就像貓兒守在老鼠洞口,眼看耳聽鼻嗅,爪子隨時準(zhǔn)備出擊。千萬不能躺著睡大覺,要不然一覺醒來,老鼠們早跑光了。
也有這樣的時候:趁亂出擊時,對手立刻醒悟,迅速停止內(nèi)訌,攜起手來共同抵御。這時要區(qū)別不同情況,從而采取相應(yīng)的行動。倘若出現(xiàn)寡不敵眾或者要付出慘重代價,就應(yīng)及時住手,以后再作打算,倘若余勇可賈,能一鼓作氣取勝,則一竿子插到底,以免再次出擊。若能引蛇出洞,待其出洞后分而食之。
可見,任何一項看似簡單的謀略,一旦付諸實施,將會涉及眾多復(fù)雜問題。只有靈活運(yùn)用,謀略才會活起來。
【典源】
亂而取之:語出《孫子·計》杜牧注:“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
曹操明智滅袁氏:事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jì)》。
36、打草驚蛇,陸遜佯攻探蜀營
【原典】
話說劉備為報關(guān)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兵至亭。孫權(quán)派人求和,劉備堅決不許,定要滅吳才能解心頭之恨。孫權(quán)大為驚恐,不知所措。闞澤保舉東吳儒生陸遜為大都督抵御蜀兵。孫權(quán)力排眾議,同意了闞澤的保舉。
陸遜被拜為大都督,統(tǒng)帥東吳六郡八十一州兼荊楚諸路軍馬,即日出師,水陸并進(jìn),到■亭與劉備的軍隊對壘后,卻下令諸將各守關(guān)口,不得出兵。
諸將都笑其懦弱,心中不服,陸遜手持尚方寶劍,宣布違令者一律斬首,諸將只得憤憤而退,各自堅守不出。
劉備派人挑戰(zhàn),百般辱罵,陸遜命令塞耳不聽,不準(zhǔn)出兵,吳將韓當(dāng)百思不得其解,陸遜解釋說:
“劉備舉兵東下,連勝十余陣,銳氣正盛,所以我們現(xiàn)在只宜憑借險阻堅守不出,出則不利,蜀軍求戰(zhàn)不得,夏日又漸漸來臨,必然會移營寨于山林樹木間。那時,我自有奇計破敵?!?/DIV>
果然,天氣日漸炎熱,蜀軍受不了在平原廣野扎營,劉備于是下令移營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澗,等過了夏天到秋天時,再大舉進(jìn)攻吳軍。
謀士馬良覺得不妥,征得劉備同意,畫了圖本回川向留守的丞相諸葛亮報告。諸葛亮一看大驚,連嘆漢朝氣數(shù)已盡。馬良為理解,諸葛亮說:
“像這樣連營七百里,全部都在林木茂盛之處,假如敵人用火攻,怎么辦呢?”
于是連夜叫馬良帶了奏章回見劉備,務(wù)必改屯營寨。諸葛亮則調(diào)撥軍馬作劉備敗兵后的救應(yīng)。
這邊陸遜早已升帳叫大小將士聽令說:
“我自從受命以來,未曾出戰(zhàn),現(xiàn)在時機(jī)已經(jīng)成熟,所以想先攻取蜀軍的一個營寨,誰敢去呢?”
諸將都爭著要去,陸遜卻只安排了末將淳于丹,叫他帶領(lǐng)五千人馬晚上去攻打蜀軍第四營。
到了晚上,淳于丹率軍殺入蜀營,蜀將傅彤引軍殺出,淳于丹抵擋不住,撥馬敗走,被陸遜派去接應(yīng)的徐盛、丁奉救回。
淳于丹回營向陸遜請罪,陸遜卻說:
“不是你的罪過,我只不過用你去打草驚蛇,試探敵營虛實,看看他們是否有詐而已。現(xiàn)在情況已經(jīng)清楚,我已定下了破敵之計,你不但無罪,反而還有功哩!”
于是陸遜調(diào)兵遣將,用火攻蜀軍營帳,又四下放火燒山,大敗蜀兵,劉備幸賴關(guān)興、張苞拼死護(hù)衛(wèi),又得到常山趙子龍的接應(yīng),才逃入白帝城。
【新說】
“打草驚蛇”有不同的含義。
人們通常說:“不要打草驚蛇?!蹦且馑际遣灰驗樾袆硬恢?jǐn)慎,不嚴(yán)密而驚動了對方,使他有所防備或溜之大吉。
作為計謀的打草驚蛇卻是故意打“草”而驚動伏在草叢中的“蛇”。這里的意圖又有三種不同:
一是打草驚出蛇,使其自我暴露。這一種多用于軍事斗爭,也就是“三十六計”所說的:“疑以叩實,察而后動?!比珀戇d用淳于丹佯攻蜀營就屬于這一種。其目的是試探敵人的虛實。另外如敵人有暗堡設(shè)防,為了偵察出暗堡的位置,我方發(fā)起佯攻或以聲音等驚動敵人開槍也屬打草驚蛇的計謀。
二是打草驚走蛇,使其自行滾蛋。這一種是在不便或不愿與敵人或?qū)κ纸讳h的情況下,用間接的手段趕走他。
三是打草驚醒蛇,使其自己注意。史傳南唐當(dāng)涂縣縣令王魯貪財受賄,其部屬也多貪贓枉法。后來縣民聯(lián)名向王魯控告主簿官的罪狀。這些罪狀大多與王魯有瓜葛,所以王魯在讀狀紙時膽戰(zhàn)心驚,情不自禁地在狀紙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币馑际钦f,你們雖然告的是主簿,但我也已經(jīng)受到了警告。這就是典型的打草驚醒蛇。
由此可見,打草驚蛇之計并不僅僅用于軍事方面,而具有更為廣泛的用途。
【典源】
打草驚蛇:“三十六計”第十三計:“疑以叩實,察而后動。復(fù)者,陰之媒也?!闭Z出《祖堂集·七·雪峰和尚(唐代人)》:“雪峰招摑。龍云:
'養(yǎng)子代老。’慈云:'打草驚蛇。’”
陸遜佯攻探蜀營:事見《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八十四回。
37、無中生有,張巡草人變奇兵
【原典】
張巡是唐代真源縣的縣令,為官清正廉明,文武雙全,尤其精通兵法。
安史之亂,附近州縣紛紛投降了安祿山。真源縣所屬的譙郡太守楊萬石也投降了叛軍,并逼迫張巡相從。張巡率兵一千余人奮起反抗,討伐叛軍,后來與單父尉賈賁會合,共計兩千余人駐守雍丘城。
叛將令狐潮率兵四萬余人攻打雍丘,賈賁戰(zhàn)死,張巡也受了傷。但他奮不顧身,堅持戰(zhàn)斗,士兵們都深受鼓舞,拼死奮戰(zhàn)。兩個多月過去了,大大小小經(jīng)歷了數(shù)百次戰(zhàn)斗,雍丘城仍自巋然不動。
可是,畢竟是狐城無援。糧食缺乏不說,就是守城用的箭也差不多射完了。如果敵人再來進(jìn)攻,沒有箭就很容易短兵相接,這對敵強(qiáng)我弱的形勢是非常不利的。
怎么辦呢?
張巡苦苦思索,終于想到了一條妙計。
這天晚上,月光朦朧,城里城外一片寧靜。
忽然,圍城的哨兵發(fā)現(xiàn)城頭有情況!他連忙跑進(jìn)營帳把正在熟睡的令狐潮金醒,令狐潮披衣而起,借著月光向城頭望去。
果然,城頭上一陣人影晃動,隱隱約約有無數(shù)身穿黑衣的士兵沿著繩索往城墻下滑。
“哼!他們居然想夜襲突圍,給我射!”令狐潮命令一下,弓箭手們對著黑影萬箭齊發(fā)。黑影紛紛墜落城墻,不少的又在往回爬。
“再射!再射!”
弓箭手們一陣陣亂射,直折騰到天蒙蒙亮,令狐潮才發(fā)現(xiàn),那些黑影哪里是什么士兵,原來全是些身穿黑衣的稻草人。
就這樣,張巡用“草人借箭”之計,一夜之間賺了令狐潮數(shù)十萬支箭。
第二天深夜,城頭上又是一陣人影晃動,隱隱約約又有身穿黑衣的士兵沿著繩索往下滑。圍城的哨兵看見了覺得好笑:
“哼!又想來賺我們的箭啦??茨銈兯P┦裁垂砘??”
于是便不去報告。
誰知那些人影下得城墻后,竟然活了起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進(jìn)了敵人營帳,又是砍頭,又是放火。叛軍昨夜折騰了一宿,今晚正好呼呼大睡。
只聽得殺聲四起,火光沖天,令狐潮從睡夢中驚醒,也搞不清有多少敵軍進(jìn)了營帳,慌亂之中爬起身來就跑。士兵們自相擁擠踐踏,奪路逃竄,守城士兵乘勝追擊。直把敵人趕出十余里之外。
原來,第二天晚上下城墻的,是張巡精選的五百名敢死隊員。敵人誤認(rèn)為又是草人,所以被殺了個措手不及,大敗而逃。
【新說】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作有時有還無。
老子說:“有無相生?!庇终f:“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DIV>
這就是無中生有的辯證法。
無中生有,稻草人變奇兵。
把誑騙變成真實,由虛無達(dá)到實在,極端的虛假便成為極端的真實。
于是出奇制勝。
這就是作為計謀的無中生有?!叭嫛卑阉袨榈谄哂?,也就是《尉繚子·戰(zhàn)權(quán)》所說的:“有者無之,無者有之。”
至于另一種無中生有,無事生非的憑空捏造,謠言滋事,如“三人成虎”、“莫須有”之類,雖然在另外的意義上也可以算得上是計謀,但與我們這里所說的卻是有所不同,這是應(yīng)該特別加以說明的。
【典源】
無中生有:“三十六計”第七計:“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闭Z出《老子》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DIV>
張巡草人變奇兵:事見《新唐書·忠義傳》。
38、苦肉近敵,要離斷臂刺慶忌
【原典】
春秋時,吳國公子光用刺客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
吳王僚的兒子慶忌逃奔到衛(wèi)國,招納人馬,隨時準(zhǔn)備回國復(fù)仇。闔閭知道慶忌非常勇猛,視為心腹大患,但又找不到合適的辦法除掉他。
扶持闔閭上臺的伍子胥,知道吳王的憂患,便給他找來了一個人,名叫要離。
要離自稱能夠替吳王除掉慶忌,吳王一看要離身材矮小,其貌不揚(yáng),不相信他近得了慶忌的身。
要離說:“會殺人的用智不用力。慶忌現(xiàn)在正在收羅亡命之徒,我可以詐做罪犯投奔于他,取得他的信任,伺機(jī)行刺?!?/DIV>
吳王說:“這有道理??墒悄阍趺丛p做罪犯呢?他又怎么肯信任你呢?”
要離說:“我可以當(dāng)眾激怒大王,請大王斬去我的右手,殺死我的家人,這樣,慶忌就會信任我了?!?/DIV>
吳王不忍心如此做,說:“你又沒犯罪,我怎么可以下此毒手呢?”
要離執(zhí)意要這樣做,伍子胥也在一旁支持。吳王想了好一會兒,終于同意了。
第二天,伍子胥帶要離上朝,向吳王保薦,讓他做將軍率兵進(jìn)攻楚國。
闔閭一看說:“此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揚(yáng),怎么能帶兵打仗?真是豈有此理!”
要離說:“大王可真是忘恩負(fù)義,伍子胥為大王得了江山,大王卻不愿發(fā)兵替伍子胥報楚王之仇?!?/DIV>
闔閭勃然大怒,下令斬去要離的右臂,打入牢獄,伍子胥嘆氣而出,其他官員也莫名其妙。
過了幾天,伍子胥設(shè)法讓要離從牢獄逃出。要離一出國境就到處散布吳王的壞話,發(fā)誓要報斷臂之仇,闔閭下令把要離的妻子也抓來當(dāng)眾活活燒死。
要離一到衛(wèi)國就去投奔慶忌,開始慶忌不肯相信,等到看了要離被砍去的右臂,又聽心腹報告吳王已將要離的妻子當(dāng)眾燒死后,便深信不疑了。
要離從此為慶忌出謀劃策,慶忌對他言聽計從。當(dāng)慶忌的軍事力量準(zhǔn)備得差不多了時,便乘船渡江攻打吳國。慶忌和要離同坐一條船,慶忌坐在船頭,要離持戟侍立。船到江心,一陣風(fēng)起,要離借助風(fēng)力,單臂揮戟向慶忌刺去。由于慶忌毫無警惕,結(jié)果被當(dāng)場刺死。
要離終于為吳王除去了心腹大患,他自己也自殺身亡。
【新說】
吳王的心腹大患倒是除去了,可要離付出的代價不也太慘重了嗎?
但這是他甘心情愿的。
這就是苦肉計——打者愿打,挨者愿挨!
除了代價而外,苦肉計的風(fēng)險也是夠大的。假如以代價換來勝利倒也還有得說。如果被識破,那豈不是白白冤枉了嗎?
不過,代價盡管大,風(fēng)險盡管大,甘愿做這計中主角的卻不乏其人,最著名的如三國時代的周瑜打黃蓋,宋代的王佐斷臂入金營等,已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盡知的故事。其它如妻妾爭寵,自己抓傷自己以陷罪于對方,王連舉開槍打自己以蒙混過關(guān)等,雖然也是苦肉之計,但其目的已不是害那相信者了。
由此可見,任何計謀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領(lǐng)會其精神,掌握其奧妙,就可以活學(xué)活用用于不同時代不同場合。
當(dāng)然,關(guān)鍵是要做得周密,不然的話,像王連舉那樣,遇到當(dāng)過外科大夫的■山先生,自己白挨一槍不說,反而暴露了真實身分,結(jié)果還是做了叛徒。
那不是弄巧成拙了嗎?
【典源】
苦肉近敵:通常說“苦肉計”。“三十六計”第三十四計:“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語另見元·關(guān)漢卿《關(guān)大王獨(dú)赴單刀會》:“那一個股肱臣諸葛施韜略,虧殺那苦肉計黃蓋添糧草?!?/DIV>
要離斷臂刺慶忌:事見《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
39、離間挑撥,田單收復(fù)七十城
【原典】
田單原來是齊國首都臨淄管理市政的一個小官。齊■王時,燕昭王派樂毅為大將討伐齊國,半年間連破七十余城,只有莒城和即墨兩城還在齊國人手中。當(dāng)時,田單帶著家人也逃到了即墨,即墨守將出戰(zhàn)被燕人殺死,人們公推田單為守即墨城的將軍。
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田單聽說燕惠王與樂毅之間有矛盾,就派人到燕國去散布說:“齊■王都已經(jīng)被殺了,齊國卻還有兩座城沒有攻破。樂毅以討伐齊國為名,實際上是想在齊國稱王,只不過齊國人還沒有完全歸附他,所以拖延時間,慢慢地攻打即墨城以等待時機(jī)?,F(xiàn)在齊國人最怕的是燕王另派他人來換下樂毅,那樣一來,即墨很快就會被攻破了?!毖嗷萃趼犨M(jìn)去了,于是派騎劫換下了樂毅。
樂毅一氣之下去了趙國,燕軍的官兵都為樂毅忿忿不平,士氣因此受到影響。
田單要求即墨城中的每戶人家吃飯時都在庭院里祭祀祖先,引得飛鳥都在城的上空盤旋,下來啄食。燕國軍士對此感到很奇怪。田單便揚(yáng)言說:“有天神下來指導(dǎo)我?!庇忠蟪抢锶松⒉颊f:“有天神做我們的軍師?!边@樣來蠱惑燕國軍士。
同時,田單又派人混入燕國軍隊中散布說:“齊兵最怕被燕國人割去鼻子。如果燕軍把俘虜?shù)降凝R兵都割去鼻子押到隊伍前去與齊兵戰(zhàn)斗,即墨就守不住了?!毖嘬姽贿@樣做了,守城的齊兵一看投降燕國的人都被割去了鼻子,全部義憤填膺,更加堅守城池,生怕自己落在燕國人手里。
接著,田單又派人混入燕軍說:“齊國人最怕被挖掉城外的祖墳,怕祖先受到凌辱。”燕軍一聽,果然挖了齊國人的祖墳,把死人的尸骸弄來燃燒,大火沖天。齊國人從城墻上望見了,都大哭不止,決心出戰(zhàn)與燕軍拼個你死我活。
田單看到齊兵的士氣鼓得很足了,就一面派使者到燕國去請求投降,一面派即墨的富豪悄悄送黃金給燕將,說是即墨投降后,請關(guān)照不要?dú)⒑胰恕?/DIV>
燕將大喜,同意了富豪的請求,更是松懈了斗志。
時機(jī)成熟了,田單把城里的一千多頭牛全部集中起來,給它們披上畫有五顏六色蛟龍圖案的彩布,牛角上綁著鋒利尖刀,牛尾上纏著浸過油的蘆葦。
到了晚上,將牛尾點(diǎn)燃,把牛從鑿開的城墻洞口趕出去,牛的后面跟隨著五千精兵。牛尾燒起來后,牛狂怒著沖向燕軍,火光照著牛身上的蛟龍圖案,嚇得燕軍驚惶失措,望風(fēng)而逃。齊兵殺死了燕將騎劫,一路乘勝追擊,所過之處,全部叛燕而歸齊。曾被燕國占領(lǐng)的七十余城一舉收復(fù)。
齊襄王繼位,封田單為安平君。
【新說】
田單的最后勝利是“火牛陣”出奇兵,但其鋪墊卻是一系列的離間計渙散了敵人的斗志,尤其是離間燕惠王與樂毅,這是最為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
離間與反間的界線本來是非常清楚的,這就是“三十六計”的解釋:離間是使敵人自相懷疑和猜忌;反間是使敵人的間諜反過來為我所用。所以,周瑜用蔣干是反間,田單害樂毅則是離間。當(dāng)然,也有反間和離間并用的,如陳平除范增就是。后人模糊了兩者的界線,就連“三十六計”也只有反間計了。不過,反間也的確更為巧妙,更讓人拍案叫絕。
離間其實就是挑撥離間。
這一說,離間就應(yīng)用得太廣泛了。生活中到處都是挑撥,可以說,有人際關(guān)系的地方就有挑撥。
不過,作為計謀的離間不屬于道德品質(zhì)的范疇。如果要作出區(qū)別的話,或許可以這樣說:作為計謀的離間主要用于對敵斗爭;如果把它用在同志身上,就進(jìn)入道德品質(zhì)的范疇了。這就好比同樣是一把刀,用來殺了無辜叫殺人兇器,用來殺了敵人卻叫戰(zhàn)斗武器一樣。
所以,要用離間計得看對象,千萬不要隨便弄得人自相懷疑和猜忌。那樣就不是智謀之士,而成為挑撥他人,搬弄是非的宵小之徒了。
【典源】
離間挑撥:通常說“離間計”。語出《后漢書·李固傳》:“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離間近戚,自隆支黨?!绷硪姟度龂尽な駮ゑR超傳》:“曹公用賈詡謀,離間超遂,更相猜疑,軍以大敗?!?/DIV>
田單收復(fù)七十城:事見《史記·田單列傳》。
40、反間而用,蔡瑁張允成冤魂
【原典】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八十三萬水陸并進(jìn),浩浩蕩蕩向東吳進(jìn)發(fā),在三江口與東吳水軍初戰(zhàn)失利。水軍都督蔡瑁、張允為曹操獻(xiàn)計,建議先立水寨,讓不熟悉水戰(zhàn)的北方軍在中間,熟悉水戰(zhàn)的荊州軍在外,每日水上練兵,然后再與東吳軍大戰(zhàn)。東吳大都督周瑜知道后大驚,決心除掉蔡瑁、張允這兩個投靠曹操的荊州降將。
這時,正好有曹操的幕僚,九江人蔣干來訪周瑜。
原來,曹操初戰(zhàn)失利,心中非常煩惱。蔣干曾經(jīng)是周瑜的同窗好友,主動提出到東吳游說周瑜投降曹操,順便也可以到東吳軍中打探虛實,偵察情況。
周瑜明知蔣干此行目的,但佯裝不知道。要求蔣干只敘友情,不談?wù)巍?/DIV>
并極其熱情地接待昔日的同窗好友在軍中大擺“群英會”。大張筵席,觥籌交錯,直喝到夜深時分,酩酊大醉,嘔吐不止。還硬拉蔣干同榻而臥,抵足而眠。
周瑜和衣臥倒便鼾聲如雷,睡得死沉沉的,蔣干卻根本睡不著。二更時分,營帳內(nèi)燈還沒熄滅,蔣干見周瑜桌上堆著一卷文書,心想正好偷偷偵察一下情況。于是起床偷看,卻見一封信上寫著“蔡瑁、張允謹(jǐn)封”。蔣干大吃一驚,打開一看,原來是蔡、張二人與周瑜聯(lián)系,愿將功贖罪,故意把曹操軍隊困在水寨中,然后伺機(jī)斬殺曹操。正看著,聽得周瑜翻身,蔣干連忙把信藏在衣兜里,一口把燈吹滅上床假睡。將近四更,忽聽得有人入帳叫:
“都督醒沒有?”周瑜驚醒問那人什么事,那人說:“江北有人過來。”周瑜忙叫那人低聲,然后又連叫了兩聲蔣干,蔣干裝睡不理。于是周瑜與那人走出窗外低語,蔣干仔細(xì)偷聽,只聽那人在窗外說:“蔡、張兩位都督說,一下還下不了手..”后面的話聲音更低,便聽不清了。一會兒周瑜進(jìn)帳又叫了兩聲,蔣干仍然裝睡不應(yīng),周瑜便脫衣再睡了。
蔣干心想,周瑜是個精細(xì)人,天亮發(fā)現(xiàn)信不在了,必然要把我抓起來。
于是便輕輕起床,悄悄出了營帳。門口軍士只問了問,因是都督的客人,也不阻擋。
蔣干一過江便向曹操匯報,雖沒有能說服周瑜投降,但卻探聽到重要情報。邊說邊拿出蔣、張二人的信給曹操看。曹操一看大怒,馬上叫來蔡瑁、張允,要他們立刻出兵攻打東吳。二人果然都說時機(jī)未到,不可進(jìn)兵。曹操喝令軍士推出斬首??蓱z二位水軍都督,莫名其妙中就已做了冤死鬼。
【新說】
這就是反間計的奇效。
《孫子·用間》說:“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利用敵人的間諜為我所用。
敵人的間諜怎么會為我所用呢?
辦法有二:一是利誘,明明白白地爭取他反過來為我所用;二是佯裝不知他是間諜,讓他獲取假情報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報,他不知不覺地為我所用。
后一種似乎更為高明。
周瑜堪稱施用反間計的大師。他不僅利用蔣干除掉了蔡瑁、張允,而且還利用他引龐統(tǒng)入曹營獻(xiàn)給曹操以連環(huán)計,使“火燒連營”的計策得以成功,取得了赤壁之戰(zhàn)的偉大勝利。
間諜的使用基于“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的原理。因此,間諜戰(zhàn)可以說與整個人類軍事史相始終,而軍事又是政治的集中表現(xiàn)。進(jìn)入現(xiàn)代社會,高科技的運(yùn)用使間諜活動日益神出鬼沒,“反間”更是成為一門高難度的藝術(shù),即使你是周郎再世,如果不精通若干高科技的特殊手段,也絕不是諸如克格勃之類間諜組織的對手。
當(dāng)然,天不變,道亦不變。用間與反間的基本原理還是古今一例,中外相通的。只不過古代主要用于軍事、政治,而現(xiàn)今已擴(kuò)展到經(jīng)濟(jì)、科技乃至日常生活領(lǐng)域里罷了。
【典源】
反間而用:通常說“反間計”。“三十六計”第三十三計:“疑中之疑。
比之自內(nèi),不自失也?!闭Z出《孫子·用間》:“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DIV>
另見《長短經(jīng)·五間》:“陳平以金縱反間于楚軍,間范增,楚王疑之,此用反間計者也?!?/DIV>
蔡瑁張允成冤魂:事見《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
41、連環(huán)圈套,周公瑾火燒赤壁
【原典】
赤壁之戰(zhàn)時,周瑜利用蔣干行反間計,使曹操斬了蔡瑁、張允兩位水軍都督。然后又施用苦肉計,痛打黃蓋,并派闞澤去曹營獻(xiàn)降書,說黃蓋愿投降曹操。曹操心中疑惑不定,想再派人去周瑜寨中探聽虛實。蔣干又自告奮勇前往,曹操同意了。
周瑜聽說蔣干又過江來,心中不由大喜,說:
“我破曹操,正在此人身上了!”
連忙叫魯肅去請龐統(tǒng)先生來見。
原來,此時尚未歸劉備的鳳雛先生龐統(tǒng)剛好到江東,魯肅把他推薦給周瑜。周瑜曾問他破曹乒的計策,龐統(tǒng)說:
“要破曹兵,必須用火攻。但大江面上,一船著火,其余的船都四散開了,除非用'連環(huán)計’,使曹操把所有的船釘在一起,就可以成功了?!?/DIV>
周瑜覺得龐統(tǒng)的計策很好,但不知怎樣才能使曹操中計而把所有的船釘在一起。正在這時聽說蔣干又來了,所以大喜,先找龐統(tǒng)來商議好用計,然后才通知接見蔣干。
周瑜一見蔣干便裝作不高興說:
“上次好意接待你,你卻偷了我的書信不辭而去、今天怎么還好意思來呢?我不看在過去多年的同窗好友的情分上,就對你不客氣了。本想趕你過江去,但我這一兩天就要大破曹賊;想把你留在軍中,又怕你再偷我的情報。
算了罷,現(xiàn)在先送你去西山廟里歇息,等我這兩天破了曹兵再送你過江說完也不聽蔣干解釋,就叫兵士送蔣干去西山廟中。蔣干心里暗自叫苦,晚上在廟后散步排遣煩悶,忽然聽到有讀書聲。循聲找去,原來是一人正在草屋內(nèi)讀書,儀表非凡。叩門相問。原來是著名的鳳雛先生。二人交談,才知是周瑜自恃才高不能容人,所以在這里隱居讀書。蔣干于是勸說龐統(tǒng)與他一起過江投奔曹操,龐統(tǒng)說自己早有此心,只因無人引薦。蔣干大喜,連夜帶龐統(tǒng)過江推薦給曹操。
曹操久聞鳳雛先生大名,聽說來投自己,大喜過望,親自坐帳迎接,并請教破吳計策。
龐統(tǒng)觀看了曹軍水陸陣勢后,突然問軍中是否有良醫(yī),因為北方兵多不習(xí)慣船上顛簸,必然生病。這一問正中下懷,曹操正在為官兵多暈船嘔吐妨礙作戰(zhàn)而煩惱,便連忙向龐統(tǒng)請教辦法。龐統(tǒng)于是教曹操用鐵連環(huán)把三十或五十艘戰(zhàn)船牢牢地鎖在一起,鋪上寬木板,這樣,既減少了顛簸,又可以使兵士們在船上如在陸地上一樣施展開。曹操一聽大喜,連夜便如計而行。
就這樣,曹操不知不覺地中了連環(huán)計,以致被周瑜火燒連營,慘敗赤壁。
【新說】
赤壁鏖兵用火攻,運(yùn)籌決策盡皆同。
若非龐統(tǒng)連環(huán)計,公瑾安能立大功?
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是計曹操用鐵連環(huán)自己把自己束縛起來,然后用火攻——
火燒連營。這里的連環(huán)是指束縛敵人的道具,是最本義的“連環(huán)計”。
《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huán)計,董太師大閑鳳儀亭”,把王允分別獻(xiàn)貂蟬給董卓和呂布的計謀也稱為連環(huán)計。這里的連環(huán)是指用貂蟬把董卓、呂布套在一起,使之反目成仇。是已經(jīng)引申了的“連環(huán)計”。
又有人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計謀串在一起來使用為連環(huán)計。這里的連環(huán)是指計謀像連環(huán)一樣。是更引申了的“連環(huán)計”。
到底哪種更為典型呢?
按“三十六計”的看法,連環(huán)計的根本點(diǎn)是“使其自累,以殺其勢”。
就是說,讓敵人自己束縛住自己,這樣來削弱他的實力,然后攻擊他。如果要說是兩種連環(huán)也可以,那就是“一計累敵”,使敵人自己束縛住自己,一計攻敵,我方乘機(jī)發(fā)動攻擊?!皟捎嬁塾茫源輳?qiáng)勢也?!彼裕叭嫛彼e的例子除了龐統(tǒng)外,還有宋朝抗金將領(lǐng)畢再遇用加香料煮好的黑豆撒在戰(zhàn)場上使敵軍戰(zhàn)馬搶吃而自我束縛。
因此,連環(huán)計的要點(diǎn)就是讓敵人自己把自己束縛起來,你用鐵連環(huán)也好,用美人連環(huán)也好,用黑豆或其它計謀串起來也好,只要把你的對手束縛起來,然后加以攻擊,就叫做連環(huán)計。
這樣一說,哪種典型也就無足輕重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只要你把對手捆綁得起來,也就是高手一個。王司徒是高手,龐士元是高手,畢再遇同樣也是高手。
【典源】
連環(huán)圈套:通常說“連環(huán)計”?!叭嫛钡谌逵嫞骸皩⒍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闭Z另見元雜劇《錦云堂暗定連環(huán)計》,又見《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huán)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钡谒氖呋兀骸瓣R澤密獻(xiàn)詐降書,龐統(tǒng)巧授連環(huán)計?!?/DIV>
周公瑾火燒赤壁:事見《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至四十九回。
42、驅(qū)虎吞狼,劉袁呂浸戰(zhàn)不休
【原典】
曹操大破呂布于定陶后,乘著軍閥混戰(zhàn)之機(jī)把漢獻(xiàn)帝迎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贏得了主動權(quán)。
當(dāng)時,劉備屯兵徐州,呂布兵敗后投奔,劉備讓他居于沛縣。曹操擔(dān)心劉備和呂布聯(lián)合起來對自己不利,打算除掉這個心腹之患。謀士荀或獻(xiàn)上“二虎竟食”之計:讓皇帝下詔正式封劉備為徐州牧,同時送密信一封叫劉備殺掉呂布。若劉備事成,則除掉了呂布這頭猛虎;若劉備事不成,則必然被呂布反過來所害。曹操大喜,依計而行。殊不知此計被劉備識破,主動把曹操的信給呂布看了,“二虎”沒有“竟食”。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荀或又獻(xiàn)上“驅(qū)虎吞狼”之計。曹操忙問荀或計將何出。茍■說:
“主公可一方面悄悄派人到袁術(shù)那里去報信,說劉備上書皇帝要求討伐袁術(shù)。袁術(shù)知道后必然大怒而攻打劉備。另一方面,主公又真的讓皇帝下詔命令劉備討伐袁術(shù),這樣勢必挑起袁、劉大戰(zhàn)。袁、劉一戰(zhàn),呂布必生奪徐州之心,這一來可就有熱鬧好看了:不是虎吞狼,就是狼傷虎。無論如何都于主公有利。”
曹操果然又依計而行。
這一回,劉備雖然還是覺得是曹操之計,但皇命難違,只得讓張飛留守徐州,自己與關(guān)羽率兵討袁。
另一方面,袁術(shù)聽說劉備竟然敢下書求戰(zhàn)來討伐自己,怒火中燒,派上將紀(jì)靈起兵士萬殺奔徐州。
兩軍在盱眙對壘,相持不下。
這邊張飛留守徐州,酒后大醉鞭打部下曹豹。曹豹恰好是呂布的岳父,遭打后連夜向居于沛縣的女婿報信,希望他趁張飛酒醉來取徐州。
當(dāng)初呂布投奔徐州,劉備要讓徐州給他,怎奈張飛容忍不得,以致劉備只好叫呂布屈居沛縣。呂布本已懷恨在心,又深感沛縣太小不是久居之地。
但平時礙于劉備的臉面,又加之劉、關(guān)、張也不是等閑之輩,所以才相安無事。現(xiàn)在袁、劉大戰(zhàn)勝負(fù)未卜,張飛又酗酒大醉。機(jī)不可失,失不再來,呂布聽從謀士陳宮的意見,當(dāng)機(jī)立斷,星夜向徐州進(jìn)發(fā)。四五十里地一會兒便到,有曹豹內(nèi)應(yīng),張飛又大醉而睡,呂布輕而易舉便奪了徐州。等手下衛(wèi)士搖醒張飛時,酒還未醒,只好帶著隨身人員殺出東門而去。呂布素知張飛勇猛,也不追趕。
徐州就這樣落入了呂布的手中,而袁、劉卻還在浴血奮戰(zhàn)。
【新說】
驅(qū)虎吞狼,這是典型的挑起別人自相殘殺,自己卻在一旁坐山觀虎斗,看得哈哈大笑。
此計比“坐山觀虎”更為兇險。坐山觀虎是因利趁便,虎本身就在斗或本身就要斗,而此計卻是驅(qū)使原本并不一定要斗或根本不會斗的雙方相斗。
“驅(qū)虎吞狼”,好一個“驅(qū)”字了得!
這一驅(qū),袁、劉、呂三方齊動,全部落入■中。不止是一箭雙雕,而是一箭三雕了??!
大體上說,這種驅(qū)虎吞狼還是矛盾的利用。利用矛盾,使自己跳出矛盾之外,而在人家的矛盾之間做文章,制造矛盾,激化矛盾。其實,也是一種借刀殺人。自己“兵不鈍而利可全”,以政治謀略取得軍事上難以取得的勝利,這就是本計的高妙之處。
當(dāng)然,虎也不是說驅(qū)就可以驅(qū)的。弄得不好,反過來咬你一口,甚至虎狼一起沖你而來,那可怎么了得?
所以,要驅(qū)虎就得有驅(qū)虎的本事。
從客觀方面說,你得識虎性,知道它與狼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和矛盾所在,才能一挑一個準(zhǔn),使虎狼都聞風(fēng)而動,落入你的■中。
從主觀方面說,你得有驅(qū)虎的鞭子或其它什么法寶。以曹操驅(qū)袁、劉、呂為例,如果不是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漢獻(xiàn)帝這個寶貝傀儡,那劉備這頭虎就不會被驅(qū)動,荀■的“驅(qū)虎吞狼”之計就會像“二虎竟食”之計一樣流產(chǎn)。
總之,計謀之施,因人而異,各宜揚(yáng)長避短,才能出神入化,立于不敗之地。驅(qū)虎吞狼如此,驅(qū)虎吞豹如此,其它各計又何嘗不是如此?
【典源】
驅(qū)虎吞狼:語出《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操問荀■曰:'此計不成,奈何?’■曰:'又有一計,名曰驅(qū)虎吞狼之計?!?/DIV>
劉袁呂混戰(zhàn)不休:事見《三國演義》第十四回、第十五回等。
43、圍師必缺,朱■張超攻宛城
【原典】
黃巾軍的韓忠占據(jù)了宛城,朱■、張超兩位漢末將領(lǐng)將宛城團(tuán)團(tuán)圍住,在城外壘起土山以臨城。
他們鳴鼓佯攻西南,黃巾軍的人馬都集中到西南邊來,他們卻掩攻東北,乘虛而入。
韓忠退守小城,并向朱■、張超請求投降。
眾將都同意黃巾軍投降,但朱■不同意。
朱■說:“兵有形同而勢異者。以前項羽起兵的時候,民無定主,所以對投降的人都采取獎勵政策?,F(xiàn)在海內(nèi)統(tǒng)一,唯有黃巾軍造反作亂,對他們實行納降政策,不足以勸善;討伐他們,才足以懲惡。現(xiàn)在若接受他們投降。
這樣縱敵、助寇,不是良策?!?/DIV>
于是朱■、張超加緊攻擊小城,但仍然無法攻克。
朱■登上土山,對張超說:“我知道久攻不克的原因了!
賊軍外面被我們層層包圍,被逼得很緊,想投降,又不被允許,想逃又逃不走,所以只好與我們拼死一戰(zhàn),萬人一心,勢不可擋,更何況他們有十萬兵馬!這樣被死死地圍困,害處太大了。不如把包圍的部隊撤了,合兵入城。韓忠見解圍,勢必四出逃竄,一出城門,斗志就散了,這才是破賊最容易的辦法?!?/DIV>
于是,漢軍故意解圍,敵軍慌忙逃跑,擁向缺口,以逃出城外。漢軍立即猛擊,打得韓軍無法招架,終于被擊破。
【新說】
可以看出“圍師必缺”和“破釜沉舟”其實只是一個問題的兩種角度罷了?!捌聘林邸笔窃谧约禾幱诒粍又畷r,主動斷去自己的后路,逼著自己,激發(fā)出潛在的巨大能力,從而解圍。
而“圍師必缺”則是在自己處于主動的地位時,不能斷了敵人的后路。
因為,如果那樣的話等于是給了敵人一種“破釜沉舟”的感覺,從而使他們決心拼死一戰(zhàn),反而可能變不利為有利。所以,屯兵城下,去攻打沒有活路的守軍,并不是良策。因城必須留個門,要開其生路,讓敵人特別是那些意志薄弱者,想到有可逃之路,便無心戀戰(zhàn),終于退逃。這時,我方乘機(jī)猛擊,必使之?dāng)】儭?/DIV>
漢軍的獲勝,得力于朱■的過人才智,首先在于他能想到接受韓軍的投降并不能起到什么積極的作用,反而會使之更囂張。因為他知道這時比起項羽起乓之時的情勢已經(jīng)不同了,所以他并不死板地按舊例行事,而是按當(dāng)時的具體情況行事,可以說,朱■正應(yīng)合了“隨時變通”這一計。
可見要取得斗爭中的勝利,靠單一的或單向的思維肯定是不行的。必須要頭腦里牽顧八方,思古慮今,并且思維要緊湊連貫。如果朱■只想到了不能接受投降,便一味地死死圍攻,那么也不一定會勝。然而朱■卻運(yùn)用逆向思維。從有利者角度去設(shè)想不利者的心理狀況,最終取得了勝利。
【典源】
圍師必缺:語出《孫子·軍爭》:“圍師必缺?!?/DIV>
朱■張超攻宛城:事見《后漢書·朱■傳》。
44、困獸猶斗,旬林父請罪獲赦
【原典】
公元前597 年春天,強(qiáng)大的晉國派兵援救受到楚國進(jìn)攻的鄭國,兵臨黃河時,傳來了鄭國已向楚軍投降的消息。中軍主帥荀林父知道情況發(fā)生了變化,主張撤軍,想等楚軍撤走后再去討伐鄭國,以懲罰它向楚國投降。
但是,中軍副將先■堅決反對這樣做,他說:“我們晉國之所以能成為各諸侯國的盟主,正是由于軍隊打仗勇敢,大臣們盡心盡力。眼下聽說敵人強(qiáng)大就后退,這不是大丈夫的作為!”
先■不顧一切地率領(lǐng)自己統(tǒng)領(lǐng)的軍隊渡過了黃河。
掌管軍政事務(wù)的司馬韓厥急忙對荀林父說:“先■帶兵過河,要是打了敗仗,您作為主帥的罪過就大了。不如索性進(jìn)軍,萬一打了敗仗,也好由大家分擔(dān)罪責(zé)。”
荀林父覺得他的話有道理,便率領(lǐng)大軍渡過了黃河。誰知楚莊王已知道晉軍過了黃河,突然進(jìn)軍。晉軍在突襲下措手不及,都搶著渡河逃跑,被楚軍打得大敗。
后來荀林父帶著殘兵敗將回國。他認(rèn)為自己這次失敗負(fù)有重大罪責(zé),請求晉景公將他處死。
大夫士貞子這時上前勸說:“大王,千萬不能這么做?;叵肴嗄昵埃墓受娕c楚軍在城濮會戰(zhàn),以弱勝強(qiáng)。晉軍接連三天都吃的是楚軍留下的糧食,但是文公卻面帶愁容。當(dāng)時隨從們都感到奇怪,都說:'有了高興事反而憂愁,難道有了憂愁的事反倒高興嗎?’文公回答說:'只要楚國的相國成得臣還活著,我就高興不起來。被圍困的野獸還要掙扎抵抗,拼死搏斗,更何況一個大國的相國呢?’后來成得臣被楚王殺了,晉文公才喜形于色地說:'這下沒有人來害我了?!梢哉f這是晉國的又一個勝利,楚國又失敗了一次。楚國從此兩代都強(qiáng)盛不起來?!?/DIV>
士貞子又接著說:“今天晉軍的失敗,是上天在警告我們。要是再殺掉荀林父,不是在為楚國幫忙,使他們勝上加勝嗎?這樣的話,晉國將很久都強(qiáng)盛不起來。況且荀林父進(jìn)想著竭誠盡忠。退想著彌補(bǔ)過錯。他是國家的捍衛(wèi)者,怎么可以殺呢?他這次戰(zhàn)敗,像日食月食一樣,是不會損害日月的光輝的。”
晉景公被士貞子的這番話感動了,赦免了荀林父,恢復(fù)了他的官職。
【新說】
這則故事由赦免一個臣子而引出了一個富有魅力的話題——困獸猶斗。
既是獸,必然有其勇猛的本性,搏斗也就是其專長。即使在被圍困時,仍要拼死搏斗,不甘束手就擒。這雖是一種比喻,卻也體現(xiàn)出一種精神——
不甘心,不服輸,要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
現(xiàn)在人們怕言“斗”,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余悸。其實,人生一場,本身就是由大大小小的“斗”組成的,與自己斗,與別人斗,與自然斗,與社會斗,當(dāng)然,這里的“斗”不能像過去那樣簡單地理解為一方消滅另一方,而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一種進(jìn)擊拼搏的精神。
斗的方式有多種,智斗、巧斗、勇斗、蠻斗、持久地斗、迂回地斗等等。
困獸之斗只是其中一種。困獸之斗,結(jié)果已不重要,因為處境既定了是敵眾我寡,下場肯定兇多吉少。重要的是那種明知是粉身碎骨也要搏斗的氣概,是那種決不屈服的精神。
【典源】
困獸猶斗: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公曰:'得臣猶在,憂未歇也。困獸猶斗,況國相乎!’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DIV>
荀林父請罪獲赦:事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45、勇斗則生,趙簡子奮力敗衛(wèi)
【原典】
趙簡子包圍衛(wèi)國的時候,城中不斷擲出石頭,射出箭。趙簡子用犀牛皮制的大盾做掩護(hù),躲在安全的地方,用擊鼓指揮大軍。結(jié)果他的士兵卻呆在原地一動不動,趙簡子氣得一把將鼓槌扔到地上,嘆息道:
“唉,我軍士氣,怎么會如此低落呢?”
這時候,官員行人燭過脫掉盔甲走上前來說:
“這是主公您的錯呀!怎么可以說是我軍士氣低落呢?以前的先王獻(xiàn)公,并吞了十七個國家,使三十國屈服,八戰(zhàn)十二勝,都是依靠晉國的人民。
獻(xiàn)公死后,惠公即位,殘暴傲慢,縱情于聲色,秦國看到我國這樣的情況便隨意地侵入我國,甚至,已經(jīng)到了距離都城十七里的地方。但即便是這樣,還不是靠晉國的人民來防御的嗎?”
“惠公死后,文公即位,圍攻衛(wèi)國取得了鄴地之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五次大敗楚軍,成為了天下的霸主,有的還是晉國老百姓。怎么說晉國軍隊沒有勇氣呢?這主要還是您做得不夠好,而不是我軍士氣低落的緣故?!?/DIV>
趙簡子聽后,馬上丟下大盾,沖到陣前,再次擊鼓下令沖鋒。士乓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個個奮勇爭先,最后終于大獲全勝。
“行人燭過的一番話,真是勝過了千輛兵車啊!”
趙簡子這么贊美燭過。也正是因為燭過的勸諫,才使趙簡子先把自己置于死地,產(chǎn)生出姜太公所說的勇斗。
【新說】
戰(zhàn)爭需勇,這是人人都知的道理。趙簡子當(dāng)然也懂。他死勁地敲鼓以激勵士兵勇斗,士兵沒有被激勵起來,動也不動,趙簡子氣得直嘆息軍隊的士氣低落。然而,他忘了自己作為主帥卻躲在犀牛皮制的大盾后偷生。
主帥是士兵眼睛的焦點(diǎn),他的一舉一動對眾人都有很大的影響。士兵的天職當(dāng)然是服從命令,而將領(lǐng)命令的權(quán)威從何而來?一個當(dāng)然是職務(wù)賦與的,另一個,便是來自將領(lǐng)自身的言行了。一個好的將領(lǐng),可以成為士兵的偶像,軍隊的靈魂,他的人格和智勇都會讓士兵們敬畏不已。這樣的將領(lǐng)的一聲命令當(dāng)然是威震如山,無人不應(yīng)的。
漢朝的將軍李廣就是這樣的將領(lǐng),他能與士兵同甘共苦,以身作則。行軍中遇到飲水,先讓士兵喝夠了自己才喝,遇到緊急情況也是一馬當(dāng)先,所以李廣極受兵士們的喜愛,戰(zhàn)爭中總能取勝。
反過來,如果士兵的上司是一個非常無能的,膽小的人,叫士兵上時,自己卻躲在安全的地方偷生,士兵苦時,自己又在尋歡作樂,那么,這樣的人威信何在呢?他下的命令又會有多少人聽從呢?
人心是需要鼓舞的,軍隊的土氣更是這樣。作為一個將領(lǐng),不能奢望士兵的士氣會自然激發(fā)起來,而應(yīng)懂得如何把握士兵的心理和情緒。要士兵勇猛,那么就必需給以勇猛的機(jī)制,創(chuàng)造勇猛的氛圍。而將須自己首先做出榜樣,是一個重要條件。
燭過及時地指出了趙簡子的過處,才使趙簡子先把自己置于死地,產(chǎn)生出了勇斗來。
【典源】
勇斗則生:語出《孫子·九地》:“齊勇若一政之道也?!睆堫A(yù)注:“既置之危地,又使之相救,則三軍之眾齊力同勇如一夫,是軍政得其道也?!?/DIV>
又《孫子·九地》:“不得已則斗?!蓖躔ⅲ骸懊撍离y者,唯斗而已?!?/DIV>
趙簡子奮力敗衛(wèi):事見《國語·晉語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