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例介紹設計與制作功放- 何慶華 電壓放大級的濾波及本機全部去耦電容均用ELNA的SILMIC電容,這種電容音色純正,無需并上小電容,其實對于這級數的電容不須并小電容改善特性,并上小電容只不過是加入所用電容的音色。 電路板的設計布局也十分講究,完全的星形一點接地,雙面鍍金纖維板,出于成本的考慮沒有孔化,但不影響性能。 經過一天時間的裝機與調試,再連續(xù)通電兩整天,交貨時是在那幾個發(fā)燒友中的一個家中與E10作AB對比,音色已有八九成相近,而由于選件的精良,(要知道在歐洲機型中只有幾萬元的機才會用上DALE電阻)音場,通透度,圓潤更勝出E10不少,幾個發(fā)燒友要求可否將聲底做得再厚潤些,于是加了塊并聯穩(wěn)壓電源板對電壓放大級供電,再換上個合適的環(huán)牛,終于令他們滿意得無話可說,這時與E10比已是一兩個級數的差異,統(tǒng)計下來一報價:980元,還包兩年全免費(含元件)保修,更讓他們欣喜不已,立即再定做三臺,每人一臺。 在上篇的文中,我用實例的方法基本地講述了功放的一些參數計算與設定,其實這也可應用于音響系統(tǒng)中使用晶體管放大的電路中. 再說回電路,之所以使用無反饋電路就是想用晶體管去取得膽機那中清晰溫暖的聲音,在這里,使用共射共基電路是必然的,共射共基電路又叫渥爾曼電路,前管共射配合后管的共基放大,讓兩管中間嚴重失配,卻大降低了前管的密勒電容效應,使前管的頻響大改善,而后管是共基電路,天生是頻響的高手。在放大能力上,基射共基電路與一般的單管共射電路是沒有分別的,但頻響卻在高頻上獨領風騷,故而在許多的進口名器上不乏其影,用于本機卻可大大改善了開環(huán)響應與高頻線性。 電路的參數計算在上篇已介紹過,這里就不再羅索了,第一級的工作電流是5mA,增益是2K2與470歐的比值,增益約為15dB,注意的是兩個33歐的電阻是配合了K170/J74的參數,如要換用其他的管子可能需要更改這兩個電阻的數值。第二級的工作電流約為13mA,增益約為18dB,忽略了輸出級的輕微損耗,整機增益在33dB左右,可以直駁CD機了。 第一級電路與第二級電路在匹配上是沒有問題的,但第二級與輸出級卻由于無反饋而有一定的要求了。若在此輸出級使用一般常見的兩級射極跟隨器,輸入阻抗一般只能達到15K歐,由于音箱的阻抗在全頻段的不平均,將令第二級電壓放大電路的負載(為輸出級的輸入阻抗)變得不平均穩(wěn)定。這將導致此級在全頻帶的放大量不一致,而本機又沒有使用環(huán)路負反饋來糾正增益。 要解決這一問題有兩種方法,一個是輸出級用場效應管作推動,使輸入阻抗阻抗在理論上達百萬M歐,,在實際的應用中可在50K歐,但使用場效應管往往需要有120mA如此大的靜態(tài)電流,否則音色顯得干硬,而如此大的功耗而使功放級的偏置難于補償。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近年來許多進口高檔機采用的三級雙極型三極管組成的輸出級電路,本機就采用這種電路,使實際的輸入阻抗在50K以上,且不易受音箱負載的影響,但50K的負載對于第二級放大電路來說是太高的,為免增益太高,在第二級放大電路的集電極上各并上了一個10K的電阻,從而令本級達到了預期的增益,且使本級負載的更為穩(wěn)定,頻響更平坦。 輸出管使用三對5200/1943并聯,以降低輸出阻抗,由于無負反饋,這級往往需要較大的靜態(tài)電流來克服失真與改善音色。另外,直流化電路也是國外高檔功放的基本電路形式,本機也不例外,使用直流放大電路可以杜絕耦合電容的音染,獲得更好的音色效果,至此后級功放的電路已告完成。 在此有必要提及一下的是音量電位器與后級電路的匹配.在沙的國內DIY的朋友中,多有喜歡在后級的輸入端加個音量電位器控制音量就算了,就算是有前級放大的,電位器多是放于前后級之間,這樣做本是沒有問題的,但如今的電路多數會在后級的輸入端加有低通濾波網絡,這時就會產生問題了。 電位器的輸出阻抗相對較大,而后級的輸入低通濾波的截止頻率大多是忽略前面的輸出阻抗而計算的,而音量電位器的輸出阻抗是無法估計的,因其在不同的刻度位置時會有不同的輸出阻抗,這樣一來,所設計的理想截止頻率卻變得不理想,截止頻率下移了,限制了高頻的延伸,為此我在電位器與后級間加入了一級的緩沖電器,以將電位器與后級的直接關聯切斷,在實際的聽感中,會覺得有此電路后高頻的延伸力增強,分析力提高,聲音卻更順耳,當然這也會與增加了一級的電路有關。而事實上這個緩沖電路也可以說是一個前級。 后級的電壓放大級單獨用上一組并聯穩(wěn)壓電源,本機的緩沖級與音調電路使用另一組關聯穩(wěn)壓,音調的切換使用一個OMRON的高品質繼電器,以求減低故障率。 制作本機時是采用模塊式的結構,在一塊集合了全部保護功能和電源電路的雙面板上加上一塊雙面鍍金孔化板,在此板上集中安裝了后級的電壓放大及輸出電路的第一級,這樣的做法在許多進口的名機中也有不少是這樣做的,可以有效地減低噪音干擾,如馬蘭士的新型HDAM模塊,對于我來說更可降低成本。 元件的選用當然要精良,在這機中我大量使用了日本的光音發(fā)燒電阻,電容是ELNA的SILMIC,FORAUDIO或是松下的金字FORAUDIO。 整機裝本完成后,循例進行一番測試,在斷開后級輸入端的低通濾波器測其頻響,高端達85KHz,音量電位器旋到最小,斷開音調電路,信噪比為102dB,這個信噪比已可以用耳朵貼住喇叭基本而聽不到噪音了,輸出功率在8歐時有110W,4歐時有180W。 通電一整天后,正式坐下來試音了,音色顯得華麗,久聽也不會悶,也不會覺得煩,動態(tài)與響應都不錯,有一種與有環(huán)路反饋電路不同的聲音,是一種相當輕快的聲音,讓人總有清新的感覺。 整體上體現了幾分金嗓子的味道,于是心想找臺金嗓子的機去比比。 在通電100小時后,將末級功率管的靜態(tài)電流調到每聲道300mA,在之前我一直用100mA的電流的,實際試過只要有十幾二十mA也不會有交越失真,這可能是整機管子的高速化的原因。 向一位發(fā)燒友借來一臺金嗓子的E305這臺舊款機作對比,在很多人看來,兩機相距近十倍的價位,應是不可能作對比的,但可能讓這些人失望了,兩機的音色是相近的,而中高頻竟還要比E-350還來得通透。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就元件來說,本機是比E305要高級的,三極管的配對也做得相當好,可以說,若論元件成本的話本機要比E-305高,當然成本高不一定就是好音質,還要看電路的合理設計與工藝,給你算算,若你買一臺E-305,以12000元說,經銷商各代理商賺了你2000,余下的是10000關稅又去一筆,香港的代理又去一筆,賣廣告又去一筆,余下的可能只有三四千了,而這三四千在日本這發(fā)達國家來說,只是一臺低價的機型了。 我的看法,音響的檔次,應以分析力與整體音域的平衡性去區(qū)別,音色是見人見智的,正如你喜歡馬蘭士的聲音,人家用臺金嗓子的E-405跟你換臺PM80你是不愿意的,但你不能不承認,在E405中你會聽多了許多的細節(jié),一如其身價,E405要多花一大把的錢才可得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