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天 ·李賀
老兔寒蟾泣天色,去樓半開壁斜白。玉*軋露濕團光,鸞珮相逢桂香陌。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賞析一】
在這首詩中,詩人夢中上天,下望人間,也許是有過這種夢境,也許純?nèi)皇抢寺髁x的構(gòu)想。
開頭四句,描寫夢中上天:“老兔寒蟾泣天色”──古代傳說,月里住著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陰云四合,空中飄灑下來一陣凍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
“云樓半開壁斜白”──雨飄灑了一陣,又停住了,云層裂開,幻成了一座高聳的樓閣;月亮從云縫里穿出來,光芒射在云塊上,顯出了白色的*廓,有如屋墻受到月光斜射一樣。
“玉*軋露濕團光”──下雨以后,水氣未散,天空充滿了很小的水點子。玉*似的月亮在水氣上面輾過,它所發(fā)出的一團光都給打濕了。
以上三句,都是詩人夢里漫游天空所見的景色。
第四句則寫詩人自己進入了月宮。“鸞珮”是雕著鸞鳳的玉珮,這里代指仙女。這句是說:在桂花飄香的月宮小路上,詩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
這四句,開頭是看見了月亮;轉(zhuǎn)眼就是云霧四合,細雨飄飄;然后又看到云層裂開,月色皎潔;然后詩人飄然走進了月宮;層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兩段。“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笔菍懺娙送膳恼勗?。這兩句可能就是仙女說出來的?!包S塵清水”,換句常見的話就是“滄海桑田”;“三山”原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這里卻是指東海上的三座山。它原來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傳》記載說:仙女麻姑有一回對王方平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日會時略半耳。豈將復為陵陸乎?”這就是說,人間的滄海桑田,變化很快?!吧街蟹狡呷眨郎弦亚辍保湃送詾椤吧裣删辰纭本褪沁@樣,所以詩人以為,人們到了月宮,回過頭來看人世,就會看出“千年如走馬”的迅速變化了。
最后兩句,是詩人“回頭下望人寰處”所見的景色?!褒R州”指中國。中國古代分為九州,所以詩人感覺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點“煙塵”?!耙汇钡扔谝煌羲?,這是形容東海之小如同一杯水打翻了一樣。
以上這四句,詩人盡情馳騁幻想,仿佛他真已飛入月宮,看到大地上的時間流駛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義的色彩是很濃厚的。
李賀在這首詩里,通過夢游月宮,描寫天上仙境,以排遣個人苦悶。天上眾多仙女在清幽的環(huán)境中,你來我往,過著一種寧靜的生活。而俯視人間,時間是那樣短促,空間是那樣渺小,寄寓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表現(xiàn)出冷眼看待現(xiàn)實的態(tài)度。想象豐富,構(gòu)思奇妙,用比新穎,體現(xiàn)了李賀詩歌變幻怪譎的藝術(shù)特色?!。▌⒁萆?BR> 【賞析二】
詩人李賀的這首游仙詩,亦真亦幻,奇譎怪異。他絕望于現(xiàn)實,于是馳騁奇幻的想象于塵世之外。他這天做了一個夢,但算不上好夢。這一點,詩歌的首句就已告訴我們。月宮的清寒、天色的凄冷為夢境所涂抹的那層悲涼的調(diào)子就已暗示我們,詩人潛意識中定是深藏著無盡的悲哀。我們知道,他因諱父名而斷了仕進之路,自覺現(xiàn)實中已無用武之地。他的滿腹才學和匡世濟時的宏偉抱負,已被無邊的黑暗和苦悶擠壓到了生命的死角,聊以*的只有用心靈的浮光暗影來編織自己虛幻的夢。
你看,一個孤寂的靈魂御著一縷思緒的秋風起程了,開始了他的夢幻之旅。詩人抬頭望去,月亮是那么的慘淡,灑下一片幽輝。他不禁感慨叢生,對月興嘆—— 月呀,不知你何時開始照亮蒼穹,照臨大地!掐指算來,嫦娥謫居廣寒宮,已不知花開花謝,過了多少個春秋!想來昔日乖巧活潑的玉兔也該老了吧,當年嬌艷的仙子,不知今日是否仍芳華依舊,光彩照人?蟾蜍雖能耐寒,可仙子嬌嫩的肌膚又怎禁得起那千年風刀霜劍的雕刻??!
詩人感慨萬端,一路飛升。天板著面孔,陰沉沉的;遠處的月宮也隱沒在一片陰云之中。接著是一陣秋雨,疏疏落落,無聲無息。冰涼的雨灑在衣襟,悲苦的淚卻滴落心頭。
雨終于停了。月宮從云縫里露出了半面殿壁,橫斜在眼里,一片皎潔,一片幽冷。
云銷雨霽。一*白玉琢磨的圓月把它的美完全袒露在詩人面前,它的背后是無窮無盡而又渾然一體的蒼穹,藍得令人心醉,靜得讓人心驚。那*冰雕玉琢的月呀,被造物主的丹青妙手鑲上了一環(huán)無與倫比的暈圈,沒有絲毫斧鑿的痕跡,美得是那么自然,那么讓人浮想聯(lián)翩。
月*碾過,暈光閃爍。詩人駕著一縷秋風,自在得象是一葉扁舟游于江海,又象是一只白鶴展翅云間。他的心靈得到了從未有過的舒張。這時他仿佛覺得自己可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天地萬物皆為我用;心就是天地,宇內(nèi)盡納于我心。
他一路飛升,一路飛升,不覺間,快然自足的月*妙象,在詩人眼簾竟疊映出了仙人鑾輿緩緩馳來的佳景。哦,原來詩人已到了神往已久的月宮——那個浪漫而神奇的月宮!
遠遠望去,仙人滾滾的車*,碾過道上陣雨后的積水,濕漉漉的,令那玉色的車*顯得格外的圓潤而光潔。詩人駐足道旁,正想一睹仙人的神采,遺憾的是微風方才送來那丁冬飄渺的玉佩和鳴,轉(zhuǎn)眼間伊人卻又擦肩而過,杳然遠逝,空留一抹倩影、半縷桂香,令詩人唏噓長嘆,流連路頭……
詩人若有所悟。是啊,月中清景雖好,看來并不是理想的樂土。畢竟仙人相隔,仙境是凡人永遠都難于企及的呀!于是詩人落寞地回過頭來,向來路望望,茫茫紅塵,一幅驚心動魄的畫面撲入詩人的眼簾,在心里激起萬頃波瀾—— 人間的千年萬載的漫長啊,在仙人這兒原來只不過是天馬御風而過;人間那亙古不變的大地滄海啊,在仙界的須臾之間又何嘗不是已然顛倒了無數(shù)次滄海桑田;可憐那中土的凡夫俗子啊,自以為有九州之廣,地大物博,又哪里知道在浩淼的宇宙蒼穹也只不過是淡得不能再淡的九點塵煙;你看啊,那仙人的小小酒杯如果傾灑幾滴到得人間,不是也足可滿注四海,掀起驚天狂瀾!
就這樣,詩人用他奇譎怪異的想象,使他的詩篇具有了神奇的魔幻色彩。然而,詩人的真實心靈并不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他把他的幻滅,他的苦悶,他的追求,他對時間的認知,對生命的體悟,以及對宇宙的求索,一點點、一滴滴和著夢幻的朦朧融入到了他詩歌的血脈里,詩情的靈魂中,從而使他心靈的歌唱不單是具有神奇的魔幻色彩,而是有著深廣的現(xiàn)實基礎(chǔ)。
透過詩篇的意境,我們不難揣測到詩人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仕途絕望的憂忿,體弱多病的痛苦,以及因時光流逝而自感生命不永的凄惶,使他從現(xiàn)實中感受不到生命的熾熱陽光,于是他的一顆心就象一片秋葉一樣,飄離枝頭,離開母體。他希望從世俗的壓抑和自己的痛苦中逃離出來,去尋求別的出路。或許這就是他有了“夢天”這種“自由之旅”的緣由吧。
具體來說,首先是清幽的月光觸動了詩人的情緒,這使他想到了玉兔蟾蜍和嫦娥的神話。陰云蔽月這又使他覺得天也似乎同自己一樣在悲傷流淚——當然,天的流淚其實是指下雨。陰雨之后,當月亮破云而出時,詩人的思緒就再次回到了月宮。這次他想得更遠了,他不僅想到了仙人出行的車駕,甚至還看到了車*上露水所形成的暈圈,嗅到了月中飄渺的桂香。自然,車*上閃爍的暈圈當是從月暈生發(fā)的聯(lián)想,桂香也當然是基于神話故事的合理想象。而詩歌的后四句當是詩人理想與現(xiàn)實尖銳矛盾在心靈的強烈震撼,是宇宙的廣袤與個體的渺小、生命的有限與宇宙的無限之間劇烈交鋒的產(chǎn)物。
總之,我們知道,詩人的一顆心從現(xiàn)實出發(fā),但他心靈的家園始終留守現(xiàn)實。無論他思緒的駿馬奔多遠,也始終會眷戀著心靈寄居的鄉(xiāng)土,即由心幻化而出的繽紛的思緒最終仍不能不回歸到現(xiàn)實。因此,詩人的痛苦注定如影不離形一樣無法從根本上擺脫。這一點似乎詩人自己也很清楚,或許詩歌題名“夢天”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吧。由此,我們不妨說,詩人是在清醒地做著虛幻的夢??!
【賞析三】
《夢天》一詩是作為李賀超出常格的深曲構(gòu)思和非現(xiàn)實性的形象體系的“長吉體”詩的典型代表。
從題材上看,這是一首游仙詩。前四句寫詩人從人間來到月宮,后四句寫詩人從月宮遙望人間?!袄贤煤钙焐逼鸸P“硬語橫空”。寒夜里的詩人為政治的黑暗而悲憤憂傷,更為自己的落拓不遇而愁腸百轉(zhuǎn),這是第一層;陰云四合,天降大雨,這是第二層;在悲不自禁的詩人眼里,淅淅瀝瀝的雨,簡直就是嘀嘀嗒嗒的雨淚,這是第三層;是誰的淚呢?大概月宮里的玉兔和蟾蜍在哭泣吧,這是第四層;玉兔和蟾蜍為何而哭呢?或悲其老,悲其寒吧?這是第五層。還原該句的構(gòu)思。讀者參與了創(chuàng)作,發(fā)現(xiàn)了美,體驗了創(chuàng)造美的愉悅。
“云樓半開壁斜白”,第二句繼續(xù)寫“天色”。夜雨停了;烏云逐漸裂開;斷裂的云層隨意舒卷,有些云塊幻化成樓閣的形狀;月光從云縫中透出,斜照在云塊上,顯現(xiàn)出白色的*廓;那白色的*廓好像樓房雪白的墻壁獨特的感受,僅用七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非李賀奇才難以做到。
“玉*軋露濕團光”,還是寫天色,片言百意,詩人在構(gòu)思中意思流動的軌跡是:天空中的云消散了——月亮懸在天上,像個精美的*子——月亮周圍籠罩著霧氣——月光透過霧氣,形成環(huán)形的月暈——那月暈朦朦朧朧,好像被弄濕的圓環(huán)。
第四句“鸞佩相逢桂香陌”寫在桂花飄香的田間小路上,詩人遇到了帶著鸞佩的仙女。通觀前半首,表面寫“天色”的變化,實際是“移步換形”暗示詩人由人間來到月宮的經(jīng)過:起初,立足于人間的詩人關(guān)注著夜雨,雨停了,烏云裂開,月光從云縫中透出,詩人的心里也充滿了光明,此刻,他飄然而起,奔向那光明的所在。穿過斷裂的云層,穿過月周的迷霧,詩人緩緩地降落在月宮。在桂花飄香的小路上,他信步徜徉,竟然和帶著鸞佩的仙女不期而遇。
后半首詩,作者從天上遙望人間;三座仙山下的陸地和海洋,更替著變化,這種滄桑之變,雖然需要上千年的時間,但在詩人眼里,快得就像駿馬奔馳,從天上遙望中國九洲,小得如同九點煙塵;浩瀚的海洋,只不過像從杯子里倒出來的一汪清水。
作品中光怪陸離的世界,虛幻荒誕的色彩,與游仙詩的格調(diào)極為吻合。李賀借助奇崛詭異的夢境,以幻寫真,告訴人們的真諦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時間的久暫,空間的大小都是相對的。只有運動和變化才是絕對的。所有生命現(xiàn)象都必須接受這個自然法則的支配。作品中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唐憲宗的愚昧的長生不老的迷信思想。實堪為李賀作品的思想光華和藝術(shù)光華共輝的珍品。
【賞析四】
《夢天》一詩可謂李賀的傾心之作,賀以其詩中洋溢的“鬼氣”而著稱于世。其詩用字奇險,造名奇詭,想象奇特,往往超乎常人的想象,一反常人的慣常思維。在《夢天》這首詩中,其寓意新奇的意象頗值得玩味。
詩一開頭便使用了“寒”和“泣”兩個冷字眼,一股鬼氣撲鼻而來。那個明月皎潔,清風徐徐的夜晚,詩人獨步徘徊在窗外。突然之間,烏云團團滾來,頓時天門大開,雨稀稀拉拉地從天而下,那模樣就像月里的兔和蟾在偷偷哭泣。詩人神筆輕輕一點,便給了我們?nèi)绱嗣烂畹腻谙耄湎胂蟮牟蹲角∪缙浞?。往后,雨水漸停,云后也漸漸舒緩開來,幻化成一座座瓊樓玉宇,這時月光高照,照射在這樓壁上,發(fā)出一陣陣清亮,由云層舒緩聯(lián)想到“云樓半開”,又由月光斜射聯(lián)想到“壁斜白”,細致而得體。明月如*,玉*轉(zhuǎn)動,輕輕軋在云團里的小水珠上,一下子打濕了棉絮般的云團,月色也因此變得空朦。這里詩人運用了曲喻,將明月和“玉*”聯(lián)系了起來,正好暗含了意象的表現(xiàn)性特征。之后,李賀開始了“夢天”,他飛上了天國,在一條飄滿月桂花香的小路上,與一名身佩鸞珮的小仙女不期而遇。模樣嬌巧的小仙女舉止得體,談吐優(yōu)雅,與詩人的一番談?wù)Z甚是投機,彼此倍感相逢恨晚。
在詩中底五句,“黃塵清水”亦“滄海桑田”之謂,千年的歲月變化就像駿馬飛奔一樣迅速,一去不復返。這里似乎寄予了詩人對世事變幻不定的感慨。另一層面上,也可以聯(lián)想到“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話頭,顯現(xiàn)詩人對彼此相聚的短暫而呃惋嘆惜。這時,詩人轉(zhuǎn)身低頭看到的人世間僅僅是幾點煙塵,而曾經(jīng)是多么浩瀚無邊的海水也只不過剛好能裝上一小杯!想象可謂奇特,這里似乎又蘊含著詩人仕途多桀的一種苦悶。然而,對空間的這種感悟更多的則是讓詩人感到人類自身的渺小。因此,對世間功名利祿的熱衷追求,在飛速奔流的時間和廣袤無年邊的空間面前,一切都顯得多么微不足道!這里,詩人透過一系列意象的描繪,傳達出了濃厚的哲理:時間把一切都迅速改變了,而空間使人顯得極為渺小,為著世間的一些雞毛瑣事而煩悶苦惱,似乎有點可笑!意象的哲理性在詩中得到了體證。
詩歌最是能透過意象來表情達意。在李賀這首《夢天》詩中,意象便發(fā)揮出了它獨特的作用,從而賦予了該詩一種獨特的韻味。耐讀,越嚼越有味,這應(yīng)歸功于意象表達的多義性。例如我們在解讀這首詩時,可以停留在情感層面上,“鸞珮相逢桂花香”,表達的正是詩人在人世間找不到知己,從而幻想通過“夢天”以期尋得知己,排除心中苦悶;也可以停留在詩人對時空的把握上,傳達詩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思想。當然,還可以看作是詩人仕途多桀的一種苦悶渲瀉。但任何一種停留都有失偏頗,最終都將抹殺詩歌的獨特魅力。保持一種天然的多義解讀,或許才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最初動因,這樣又或許更能符合詩人的意愿吧!畢竟,詩無達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