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主義及其與科學和哲學的關系
經驗主義(Empiricism)又作經驗論,通常指相信現代科學方法,認為理論應建立于對于事物的觀察,而不是直覺或迷信。經驗主義認為,通過實驗研究而后進行理論推導優(yōu)于單純的邏輯推理。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有亞里士多德、托馬斯·阿奎納、托馬斯·霍布斯、弗蘭西斯·培根、約翰·洛克、喬治·貝克萊和大衛(wèi)·休謨。 與經驗主義相對的是歐洲的理性主義。代表人物是笛卡爾,根據理性主義的說法,哲學應經由思考和演繹推理而得出結論。 經驗主義是邏輯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的前身。直到今天,經驗主義的方法還在影響自然科學,是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而自然科學方法則是傳統(tǒng)觀念的發(fā)展。然而近幾十年來,一些新的理論學說,例如量子力學,構成主義,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已經開始對經驗主義在科學研究的方法上獨一無二的地位產生了輕微的沖擊。另一方面,諸如量子力學的一些理論證明了經驗主義的不可靠性:經驗主義不具有發(fā)現違反知覺的科學規(guī)律的能力,以及對理論進行更改以適合這些新規(guī)律的能力。 經驗主義一詞原本意指古希臘醫(yī)生的經驗,拒絕一味接受當代的宗教教條,而是依照所觀察到的現象為分析依據。經驗主義首先在十七世紀由英國人洛克系統(tǒng)性的闡述。洛克主張人的心志原本是一塊白板(拉丁語:tabula rasa),而是經驗注記其上。這種主義否定了人擁有與生俱來的觀點或不用借由經驗就可以獲得的知識。值得注意的是,經驗主義并不主張人們可以從實務中自動地取得知識。根據經驗主義者的觀點,經由感受到的經驗,必須經過適當歸納或演繹,才能鑄成知識。在哲學發(fā)展上,經驗主義一直和理性主義作為對比。理性主義認為大部分的知識是歸咎于感覺上的獨立思考。無論如何,這種對比已被視為過于簡單化,因為近代的歐陸理性學者也倡導利用科學方法去取得實際經驗;而洛克也認為超自然的知識(如宗教神學)必須單獨借由直覺或推理才能取得。 經驗主義者聲稱知識是人類經驗的產物。樸素經驗主義者認為,我們的思想和理論需要在現實中論證,然后依據它與事實的匹配度來決定是否應該持有此理論,自此,經驗哲學的核心問題變成了檢驗這種相符度。 經驗主義與科學有密切關系。雖然科學的效力毋庸置疑,在哲學上科學怎樣和為什么起作用引起了爭論。科學方法一度因為其保證科學實驗的成功而被人所鐘愛,但現在科學哲學所遇到的問題使人們更加偏向于連貫主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