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塑家羅丹
羅丹
1900年奧古斯特-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他的主要貢獻在于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xiàn),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
羅丹1840年出生于巴黎,從小就表現(xiàn)出美術天賦,但由于美術基礎課和文化課成績不佳,沒有考上藝術大學,且三次落榜。
1864年,羅丹隨著名動物雕塑家路易-巴里學雕塑,由于刻苦努力,進步很快。后又到有“小美術學院”之稱的盧浮宮學畫,畫室主人是第二帝國時代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nèi)斯特-加里埃-貝勒斯。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習,羅丹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yōu)秀雕刻家的條件。35歲之前,羅丹的個人風格還沒有確定,1875年,羅丹訪問意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贊賞備至,對其日后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jù)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xiàn)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于表現(xiàn)深層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后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于內(nèi)在的精神氣息。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羅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傷鼻的男子》(1864)、《青銅時代》(1876)、《圣約翰的說教》(1878)、《地獄之門》(1880-1917)、《亞當》(1880)、《夏娃》(1881)、《加萊義民》(1884-1886)、《吻》(1886)、《巴爾扎克》(1897)、《雨果》(1897)。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tǒng)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 法國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的青銅雕塑作品。

《吻》(大理石)是表現(xiàn)男女愛情的不朽之作,是羅丹和卡米耶·克勞黛熱戀時的作品,屬以“永恒”為主題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是所有羅丹作品中被復制最多的一件。它是那樣坦率真摯,感情充沛,造型動人,體現(xiàn)出作為藝術家的羅丹浪漫氣質(zhì)的一面,也說明他思想的矛盾性、復雜性和感情的無比豐富廣闊。令人遺憾的是,他和卡米耶沒有永恒。
北卡美術館羅丹的青銅雕塑的作品

《吻》(The Kiss)
1881-1882年建造,后被制成青銅雕塑。
 《思想者》(The Thinker)
1880年建造,1903年縮小了尺寸;而后被鑄成青銅雕塑。

《傷鼻的男子》(Mask of the Man with the Broken Nose)
1863-1864建造,而后1978年由羅丹美術館(Musee Rodin)鑄成青銅雕塑。


《三個影子》(The Three Shades)
1886年建造,1901年放大,1981年由羅丹美術館(Musee Rodin)鑄成青銅雕塑。
 羅丹青銅雕塑作品展區(qū)
法國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簡介
奧古斯特?羅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國著名雕塑家。十四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后又隨巴耶學雕塑,并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chuàng)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fā),從而確立了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chuàng)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xiàn),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于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tài)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并有《藝術論》傳世。 羅丹生于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chuàng)建的,學生在這里學習裝幀藝術和制圖。在這里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于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guī)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于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zhuǎn)到了雕塑班,并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椰(Barye 1796~1875)那里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后,羅丹躊躇滿志,準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干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xù)報考,純系浪費?!本瓦@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后,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欲望,其中創(chuàng)造欲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nèi)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敔?,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chuàng)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后,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xù)其雕塑事業(yè),“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樣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敔栐洪L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羅丹已經(jīng)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丑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藝術的美丑有了不同意義。他創(chuàng)作時注意不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xiàn),將其所要展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nèi)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jīng)過三百多年后第一次在羅丹的《傷鼻的男子》得以成熟展現(xiàn),并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潁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chuàng)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后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并終于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后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夸張,虛假的內(nèi)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于從殘破中發(fā)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游于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chuàng)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qū)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zhí)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chuàng)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羅丹1840年出生于巴黎,從小就表現(xiàn)出美術天賦,但由于美術基礎課和文化課成績不佳,沒有考上藝術大學,且三次落榜。 1864年,羅丹隨著名動物雕塑家路易-巴里學雕塑,由于刻苦努力,進步很快。后又到有“小美術學院”之稱的盧浮宮學畫,畫室主人是第二帝國時代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nèi)斯特-加里埃-貝勒斯。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習,羅丹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yōu)秀雕刻家的條件。35歲之前,羅丹的個人風格還沒有確定,1875年,羅丹訪問意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贊賞備至,對其日后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jù)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xiàn)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于表現(xiàn)深層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后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于內(nèi)在的精神氣息。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1900年奧古斯特-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他的主要貢獻在于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xiàn),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 羅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傷鼻的男子》(1864)、《青銅時代》(1876)、《圣約翰的說教》(1878 )、《地獄之門》(1880-1917)、《亞當》(1880)、《夏娃》(1881)、《加萊義民》(1884-1 886)、《吻》(1886)、《巴爾扎克》(1897)、《雨果》(1897)。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tǒng)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