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忠和 梨狀肌損傷綜合征的診斷及治療 梨狀肌損傷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腰、臀部軟組織損傷病癥,是急、慢性腰腿痛患者常伴有的一種損傷綜合征。它多因間接外力或腰骶部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炎癥波及而受損。由于其局部解剖和生理功能的特點,常引起坐骨神經、骶尾部的神經刺激及盆腔器官功能紊亂癥狀,臨床常診為“坐骨神經痛”或盆腔各有關器官的疾病,忽略了對梨狀肌損傷的診治。 梨狀肌是臀部深層的肌肉,起自骶2~4椎體前面,沿骨盆壁向外下行,通過坐骨大孔將該孔分為上下兩孔,止于股骨大轉子。其作用是協(xié)助附著于骨盆和髖周的肌肉,完成髖關節(jié)的外展和骨盆在水平方向的穩(wěn)定性。梨狀肌的神經支配是骶1~2神經。梨狀肌上孔有臀上神經、臀上動、靜脈通過;梨狀肌下孔有臀下神經、坐骨神經、股后皮神經、臀下動、靜脈及陰部內動脈通過。坐骨神經中含有交感神經纖維,若此神經受損,可引起下肢的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從腰部延伸下來的交感神經纖維與骶2~4發(fā)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在骶髂關節(jié)前面、梨狀肌附近形成叢,支配結腸左曲以下的消化道及盆腔器官。由盆神經發(fā)出陰部神經(亦稱勃起神經),影響陰莖或陰蒂的勃起。梨狀肌的損傷若波及此神經叢,可出現盆腔器官的功能紊亂癥狀。梨狀肌周圍有多條神經、血管通過,而有些神經變異較大,一旦該肌損傷,就會出現較復雜的癥狀。梨狀肌的體表投影區(qū):自髂后上棘與尾骨間作一連線,在此連線上、髂后上棘下2cm取一點,自此點與股骨大轉子的連線,即為梨狀肌投影區(qū)。 梨狀肌的急、慢性損傷:某種不協(xié)調的動作如髖部的突然內旋 或外旋動作,梨狀肌被牽拉,導致筋膜撕裂而致傷。在急性損傷期,發(fā)生梨狀肌血腫、炎癥滲出、體積脹大,刺激壓迫其附近的神經而產生癥狀。在慢性損傷期,梨狀肌萎縮,髖關節(jié)外旋乏力而致患肢不同程度內旋。兒童不明原因的下肢疼痛、乏力、輕度跛行,步行時呈現不同程度的“O”形或“X”形腿,可能與此肌的急、慢性損傷有關。此外,兒童接受臀部肌肉注射,藥物的滲透、刺激或注射針的機械損傷,也可造成梨狀肌的急、慢性損傷。波及骶髂關節(jié)的炎癥(如創(chuàng)傷性炎癥或風濕、類風濕、結核等)或盆腔器官的炎癥波及梨狀肌時,可引起該肌的急、慢性損傷。 營養(yǎng)障礙腰骶部骨、關節(jié)或軟組織的急、慢性損傷,刺激或壓迫腰、骶神經叢,導致梨狀肌營養(yǎng)障礙,發(fā)生肌腫脹,最終引起肌萎縮。如腰椎間盤突出、椎弓峽部裂或椎體滑脫、骶髂關節(jié)損傷或錯位等對腰骶部神經的刺激與壓迫,造成梨狀肌營養(yǎng)障礙。 臨床癥狀較復雜,既有梨狀肌急、慢性損傷引起的癥狀,也有腰骶部骨關節(jié)及腰臀部軟組織損傷導致的病癥。從其解剖特點和發(fā)病機理分析,后者也可引起梨狀肌的急、慢性損傷,有時甚至無法將它們截然分開。 (1)坐骨神經痛:梨狀肌損傷引起的坐骨神經痛,是該神經的神經干受刺激壓迫所致。因而,疼痛是從臀部沿坐骨神經放射。在急性期,主動或被動伸屈患肢,均可引發(fā)劇烈的坐骨神經痛。慢性期則以小腿外側的疼痛、麻木、乏力等癥狀為主,常伴有下肢的怕冷、水腫等。 (2)盆腔器官功能紊亂癥狀:以尿頻、尿急、排尿不暢、便秘、肛門急脹感多見,臨床常診為“尿路感染”、“前列腺肥大”、“結腸炎”等。部分病人呈現性冷淡、陽痿。 (3)體征:患者呈不同程度的跛行姿勢,腰、臀部或下肢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縮。 急性期:梨狀肌局部隆起呈條束狀(或肌束隆起),壓痛明顯。直腿抬高明顯受限,勉強抬腿在60°以下時,疼痛明顯,超過60°時疼痛反而減輕。在抬腿時若將足內旋或屈曲內收髖關節(jié),則可引發(fā)劇烈的疼痛。 慢性期:梨狀肌局部呈彌漫鈍厚,壓之有空虛感。病程長者,該肌呈束狀硬結,壓痛不明顯或僅有脹感。若梨狀肌萎縮無力,下肢呈內旋;一旦梨狀肌發(fā)生攣縮,則下肢可呈外旋。直腿抬高時骨盆須抬起或患肢略外展,方能完成超過60°的抬高動作。髖關節(jié)屈曲內收明顯受阻,但疼痛較輕,僅感臀部脹痛,并伴有下肢的麻脹感。 治療方法:
局部手法:患者俯臥,兩下肢伸直外展、足外旋。醫(yī)者用拇指(肥胖、體壯患者可用“肘后三角”)按壓梨狀肌投影區(qū)處,由內上到外下順向理按5~6次,以患肢脹為度,然后施以鎮(zhèn)定手法至臀部肌肉不跳動為止。手法后用掌根按揉臀部,松解臀部肌肉。最后囑患者仰臥并伸直下肢,醫(yī)者反復內旋、外旋滾動患肢,以達到間接松解梨狀肌、減輕手法反應的目的。此手法對梨狀肌急性損傷療效較好,而對梨狀肌慢性損傷則療效不甚理想。若用力不當,常同時造成臀肌的損傷。 直腿抬高內旋牽拉法:患者仰臥,兩下肢自然伸直。助手一手按壓健肢膝部,另一手按壓踝關節(jié)上方,醫(yī)者一手緊握患肢踝關節(jié)并將足盡可能內旋,另一手按壓膝關節(jié),緩緩被動抬高患肢至患者難以忍受為度。如此反復數次,并逐日加大直腿抬高角度。通過足內旋可間接拉伸痙攣或攣縮的梨狀肌(直腿抬高60°左右時,梨狀肌拉伸達最大限度),并能同時松解髖周痙攣或攣縮的組織。此手法對梨狀肌慢性損傷有較好的療效,但對直腿抬高角度低于60°者,則宜逐次、逐日加大抬腿的高度,不能操之過急,以免造成繩肌損傷。 治療原發(fā)病變:慢性梨狀肌損傷多繼發(fā)于腰、骶部的疾患,因此,必須同時治療腰、骶部骨、關節(jié)的病變,方能獲得療效。 藥物治療:急性期可服用消炎、止痛的中、西藥物,減輕炎癥反應,促進炎癥的吸收。 功能鍛煉:從治療的第1天開始,患者應加強患肢的“屈髖旋前壓腿”(患足盡可能內旋)功能鍛煉,以利于鞏固療效,縮短療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