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惠清 小針刀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是慢性腰腿痛較為常見的一種,好發(fā)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且易誤診,傳統(tǒng)封閉治療復發(fā)率高,遠期療效欠佳。 孫惠清認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診斷要點有以下幾點: ①有慢性創(chuàng)傷史或慢性勞損史。 ②主訴一側或兩側腰部疼痛,彎腰動作疼痛加重,有時疼痛不僅局限于腰部而向同側大腿臀部擴散,不因腹壓增加而加重。 ③骶棘肌外緣第三腰椎橫突尖端有固定壓痛點,有時捫及滑動結節(jié)。 ④X線示部分病人第三腰椎橫突有增大或陳舊性骨折。 ⑤有條件者行CT或毫RI檢查排除外椎管病變。 孫惠清認為腰椎具有生理前凸的特點,腰椎的活動以第三腰椎為中心,成為前屈后伸左右旋轉的活動樞紐,故兩側橫突所受的牽拉最大,又因第三腰椎橫突最長,所受杠桿作用最大,另附著在腰椎橫突上有大小不等肌肉、韌帶、筋膜、腱膜所承受拉力也最大,較易受到損傷,當人體負重或超負荷腰部活動時,就會使附著在橫突末端軟組織產(chǎn)生損傷,造成撕裂出血,漿液性滲出,繼而肌肉緊張與肌肉痙攣,刺激和壓迫經(jīng)過此處的脊神經(jīng)后支的外側支,而出現(xiàn)嚴重的急性疼痛癥狀。疼痛又可進一步加重肌肉痙攣及神經(jīng)刺激,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臨床見到病例在得不到及時診治時可逐漸加重。因為粘連發(fā)生在橫突尖部,所以當粘連形成后,痛點即固定在此處,形成所謂的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 小針刀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骨傷科軟組織損傷和骨關節(jié)損傷方 面的新成就。孫惠清認為小針刀手術實際上是用微型帶刃針進行的非直視下的閉合性手術,施術者首先要熟悉常見軟組織的體表定位入路層次,施術深淺,手感質(zhì)感,其次必須了解病變部位的病理和生物力學變化,最后施術時一定要避開主要的神經(jīng)、血管、器官,將手術的感覺形象化、空間化、具體化,在盲視下準確有效地施使小針刀的各種松解術。 孫惠清認為小針刀具有針體較窄、刀刃鋒利的特點,施術時可迅速刺破皮膚到達病變層次,對病變的軟組織進行切割、鏟剝等不同手術的松解治療。臨床實踐證明,采用帶刃針治療,療效佳,療程短,且一次治愈后不復發(fā)。其治療機理是通過小針刀刃在橫突尖端縱切、橫撥,充分松解了橫突尖部與軟組織的粘連,達到徹底治療的目的。適當加用藥物,發(fā)揮手術與藥物的協(xié)同作用,可迅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局部無菌性炎癥盡快消除防止再粘連。孫惠清認為小針刀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具有以下特點:①操作簡便,安全,可靠;②損傷小,恢復快;③痛苦小,見效快;④遠期效果好,不易復發(fā);⑤不需住院,費用低。因此,孫惠清認為只要診斷明確,正確掌握其適應證,熟悉操作手法,便會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治療方法:囑患者取俯臥位,在第三腰椎橫突尖部(即壓痛點處)常規(guī)碘酒酒精嚴格消毒鋪洞巾,術者左拇指緊壓橫突尖部,右手以小針刀在拇指邊緣與人體縱軸線平行刺入,針身與皮膚成90°角,當針刃接觸骨面或病灶時,先縱行切開,然后針刃沿骨面橫形鏟撥,手下感覺橫突尖端處肌肉與骨之間有松動時即粘連全部松解,可快速拔出針(操作時間一般不超過2分鐘)。為預防感染及病灶區(qū)再粘連,順原針孔注入地塞米松2mg,2%利多卡因2mL,透明質(zhì)酸鈉500U。用無菌紗布蓋針孔并指壓3分鐘,以防止出血。多數(shù)患者一次治愈,因病程長未愈者,5~6天后進行第二次治療,最多不超過3次。術后24小時令患者作適度彎腰屈背活動,防止再度粘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