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dǎo)圖
隨筆
相冊(cè)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簡要蘇軾年譜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 (1037) 一歲蘇軾生于四川眉山縣城紗谷行。時(shí)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歷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慶歷二年壬午 (1042) 七歲開始讀書。知?dú)W陽修、梅堯臣文名。慶歷三年癸未 (1043) 八歲入小學(xué),師為天觀道士張易簡。慶歷五年乙酉 (1045) 十歲聽母程氏講授《漢書·范滂傳》,奮發(fā)有當(dāng)世志。至和元年田午 (1054) 十九歲娶四川青神縣進(jìn)士王方之女王弗為妻。 至和二年乙未 (1055) 二十歲到成都,謁張方平。張待以國士。 嘉佑元年丙申 (1056) 二十一歲與弟轍隨父赴汴京(今河南開封)應(yīng)試。嘉佑二年丁酉 (1057) 二十二歲春,與弟轍應(yīng)試禮部,兄弟同科進(jìn)士及第。深受歐陽修贊賞,謂“老夫當(dāng)避此人放出一頭地!”是時(shí)蘇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師。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喪歸里。嘉佑四年己亥 (1059) 二十四歲與弟轍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詩文為《南行集》。是年長子蘇邁生。 嘉佑五年庚子 (1060) 二十五歲至京。授河南福昌縣主簿,弟轍澠池縣主簿,俱未赴任。嘉佑六年辛丑 (1061) 二十六歲參加制科考試,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評(píng)事,鳳翔府簽判。十一月與弟轍別于鄭州,作《和子由澠池懷舊》。十二月到任。嘉佑七年壬寅 (1062) 二十七歲在鳳翔。春,赴寶雞、虢、郿、盩屋四縣減決囚犯。嘉佑八年癸卯 (1063) 二十八歲在鳳翔。始識(shí)陳慥。慥為新任鳳翔知府陳希亮第四子。英宗治平元年甲辰 (1064) 二十九歲在鳳翔。與文同訂交于歧下。同字與可,善畫竹。十二月罷鳳翔任,赴長安,游驪山。治平二年乙巳 (1065) 三十歲正月還朝。判登聞鼓院,直史館。五月,妻王弗卒于京師。治平三年丙午 (1066) 三十一歲在京師。四月,父蘇洵卒。治平四年丁未 (1067) 三十二歲與弟轍護(hù)父喪返川。神宗熙寧元年戊申 (1068) 三十三歲十月,續(xù)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閏之為妻。冬,與弟轍攜家赴汴京,途中在長安度歲。 熙寧二年己酉 (1069) 三十四歲二月還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熙寧三年庚戌 (1070) 三十五歲在京師。弟轍以議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條例司屬官出為陳州學(xué)官。第二子蘇迨生。熙寧四年辛亥 (1071) 三十六歲春間,自判官告院改權(quán)開封府推官。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陣州見蘇轍,初識(shí)張耒。九月與弟轍赴潁州謁歐陽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戲子由》等詩。熙寧五年壬子 (1072) 三十七歲在杭州。冬間,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孫覺。作《吳中田婦嘆》、《山村五絕》等詩,反映民間疾苦,有所托諷。少子蘇過生。熙寧六年癸丑 (1073) 三十八歲在杭州,行部富陽、新城,始識(shí)晁補(bǔ)之。協(xié)助陳襄修復(fù)錢塘六井。在常州、潤州賑饑。作《法惠寺橫翠閣》、《飲湖上初晴后雨》、《山村五絕》等詩。 熙寧七年甲寅 (1074) 三十九歲在杭州。納妾王朝云。行部至于潛,識(shí)詩僧參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鄭俠上《流民圖》,王安石罷相。 熙寧八年乙卯 (1075) 四十歲知密州。重葺超然臺(tái),作記。作《江城子.記夢(mèng)》,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復(fù)相。 熙寧九年丙辰 (1076) 四十一歲在密州。作《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移知河中府,離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罷相,不復(fù)出。 熙寧十年丁巳 (1077) 四十二歲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決澶淵,親率軍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復(fù)》等詩。 元豐元年戊午 (1078) 四十三歲在徐州。建黃樓,重陽大會(huì)賓客。秦觀來謁。與參寥游百步洪。作《九日黃樓作》、《百步洪》等詩。元豐二年己未 (1079) 四十四歲三月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彈劾所作詩文言涉訕謗,被逮。八月下御史臺(tái)獄。十二月出獄,責(zé)授黃州團(tuán)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三年庚申 (1080) 四十五歲二月到達(dá)黃州貶所,州守徐大受待之厚。初居定惠院,后遷城南臨皋亭,筑南堂。作《梅花》等詩。元豐四年辛酉 (1081) 四十六歲在黃州。躬耕東坡。陳師仲自杭州來書,告以編成《超然》、《黃樓》二集。撰《易傳》、《論語說》成。 元豐五年壬戌 (1082) 四十七歲在黃州。筑“東坡雪堂”,自號(hào)東坡居士。兩游赤壁,寫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大江東去》。 元豐六年癸亥 (1083) 四十八歲在黃州。參寥來訪。元豐七年甲子 (1084) 四十九歲遷汝州團(tuán)練副使。游廬山、石鐘山。過金陵訪王安石。年底到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作《題西林壁》、《石鐘山記》。 元豐八年乙丑 (1085) 五十歲得神宗詔旨,允許常州居住。六月自常州起知登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還朝任禮部郎中,遷起居舍人。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 (1086) 五十一歲在京師。自起居舍人升為輸林學(xué)士,知制誥。對(duì)司馬光盡廢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馬光相繼去世。元佑二年丁卯 (1087) 五十二歲在京師。因政見不洽,四上札乞外任,不許。元佑三年戊辰 (1088) 五十三歲在京師。因言遭新舊兩黨攻擊,又連上札乞郡,仍不許。元佑四年己已 (1089) 五十四歲在京師。連章請(qǐng)郡,三月以龍圖閣學(xué)士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事。五月過南,都謁張方平。七月到達(dá)杭州任所。時(shí)方旱饑,疏浚茅山、鹽橋二河,以工代賑。元佑五年庚午 (1090) 五十五歲在杭州。春夏間,疏浚西湖,建堤橋,即蘇堤。秋,大雨,太湖泛濫,上疏請(qǐng)求救災(zāi)。作《贈(zèng)劉景文》等詩。元佑六年辛未 (1091) 五十六歲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侍讀。還京時(shí)繞道視察湖州、蘇州水災(zāi)。八月出知穎州軍州事。元佑七年壬申 (1092) 五十七歲在潁州。春,疏浚潁州西湖。被命移知揚(yáng)州軍州事。八月以兵部尚書召還。十一月遷端明殿學(xué)士兼翰林侍讀學(xué)士守禮部尚書。 元佑八年癸酉 (1093) 五十八歲在京任端明殿學(xué)士,左朝奉郎、禮部尚書。八月,妻王閏之卒于京師。九月出知定州軍州事。 紹圣元年甲戌 (1094) 五十九歲在定州。四月以諷斥先朝罪名貶知英州。未至貶所,八月再貶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十月二日到達(dá)貶所,時(shí)詹范守惠州。蘇邁、蘇迨歸宜典,蘇過與朝云同行。 紹圣二年乙亥 (1095) 六十歲在惠州。作《荔支嘆》等詩。 紹圣三年丙子 (1096) 六十一歲在惠州。買白鶴觀地筑屋。助修惠州東西二橋。七月,朝云病故。作《悼朝云》等詩。 紹圣四年丁丑 (1097) 六十二歲在惠州。白鶴峰新居落成。子蘇邁來惠探望。四月責(zé)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屬今海南島)安置。五月遇弟轍于藤州。六月渡海。七月抵貶所,儋守中待之甚恭。元符元年戊寅 (1098) 六十三歲在儋州。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買地筑屋,名曰桄榔庵。潮州人吳子野渡海從蘇軾學(xué)。元符二年己卯 (1099) 六十四歲在儋州。瓊州進(jìn)士姜唐佐從蘇軾學(xué)。從惠州至儋州,除繼續(xù)修改《易傳》、《論語》外,又作《書傳》十二卷。著《志林》,未完稿。 元符三年庚辰 (1100) 六十五歲在儋州。五月量移廉州。施改舒州團(tuán)練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得旨奉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年底越南嶺歸。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 (1101) 六十六歲正月抵虔州。五月至真州,作《自題金山畫像》詩。暴病,止于常州。六月上表請(qǐng)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 崇寧元年壬午 (1102)六月,葬于汝州郟城釣臺(tái)鄉(xiāng)上瑞里。
簡要蘇軾年譜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 (1037) 一歲蘇軾生于四川眉山縣城紗谷行。時(shí)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歷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慶歷二年壬午 (1042) 七歲開始讀書。知?dú)W陽修、梅堯臣文名。慶歷三年癸未 (1043) 八歲入小學(xué),師為天觀道士張易簡。慶歷五年乙酉 (1045) 十歲聽母程氏講授《漢書·范滂傳》,奮發(fā)有當(dāng)世志。至和元年田午 (1054) 十九歲娶四川青神縣進(jìn)士王方之女王弗為妻。 至和二年乙未 (1055) 二十歲到成都,謁張方平。張待以國士。 嘉佑元年丙申 (1056) 二十一歲與弟轍隨父赴汴京(今河南開封)應(yīng)試。嘉佑二年丁酉 (1057) 二十二歲春,與弟轍應(yīng)試禮部,兄弟同科進(jìn)士及第。深受歐陽修贊賞,謂“老夫當(dāng)避此人放出一頭地!”是時(shí)蘇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師。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喪歸里。嘉佑四年己亥 (1059) 二十四歲與弟轍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詩文為《南行集》。是年長子蘇邁生。 嘉佑五年庚子 (1060) 二十五歲至京。授河南福昌縣主簿,弟轍澠池縣主簿,俱未赴任。嘉佑六年辛丑 (1061) 二十六歲參加制科考試,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評(píng)事,鳳翔府簽判。十一月與弟轍別于鄭州,作《和子由澠池懷舊》。十二月到任。嘉佑七年壬寅 (1062) 二十七歲在鳳翔。春,赴寶雞、虢、郿、盩屋四縣減決囚犯。嘉佑八年癸卯 (1063) 二十八歲在鳳翔。始識(shí)陳慥。慥為新任鳳翔知府陳希亮第四子。英宗治平元年甲辰 (1064) 二十九歲在鳳翔。與文同訂交于歧下。同字與可,善畫竹。十二月罷鳳翔任,赴長安,游驪山。治平二年乙巳 (1065) 三十歲正月還朝。判登聞鼓院,直史館。五月,妻王弗卒于京師。治平三年丙午 (1066) 三十一歲在京師。四月,父蘇洵卒。治平四年丁未 (1067) 三十二歲與弟轍護(hù)父喪返川。神宗熙寧元年戊申 (1068) 三十三歲十月,續(xù)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閏之為妻。冬,與弟轍攜家赴汴京,途中在長安度歲。 熙寧二年己酉 (1069) 三十四歲二月還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熙寧三年庚戌 (1070) 三十五歲在京師。弟轍以議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條例司屬官出為陳州學(xué)官。第二子蘇迨生。熙寧四年辛亥 (1071) 三十六歲春間,自判官告院改權(quán)開封府推官。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陣州見蘇轍,初識(shí)張耒。九月與弟轍赴潁州謁歐陽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戲子由》等詩。熙寧五年壬子 (1072) 三十七歲在杭州。冬間,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孫覺。作《吳中田婦嘆》、《山村五絕》等詩,反映民間疾苦,有所托諷。少子蘇過生。熙寧六年癸丑 (1073) 三十八歲在杭州,行部富陽、新城,始識(shí)晁補(bǔ)之。協(xié)助陳襄修復(fù)錢塘六井。在常州、潤州賑饑。作《法惠寺橫翠閣》、《飲湖上初晴后雨》、《山村五絕》等詩。 熙寧七年甲寅 (1074) 三十九歲在杭州。納妾王朝云。行部至于潛,識(shí)詩僧參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鄭俠上《流民圖》,王安石罷相。 熙寧八年乙卯 (1075) 四十歲知密州。重葺超然臺(tái),作記。作《江城子.記夢(mèng)》,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復(fù)相。 熙寧九年丙辰 (1076) 四十一歲在密州。作《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移知河中府,離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罷相,不復(fù)出。 熙寧十年丁巳 (1077) 四十二歲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決澶淵,親率軍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復(fù)》等詩。 元豐元年戊午 (1078) 四十三歲在徐州。建黃樓,重陽大會(huì)賓客。秦觀來謁。與參寥游百步洪。作《九日黃樓作》、《百步洪》等詩。元豐二年己未 (1079) 四十四歲三月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彈劾所作詩文言涉訕謗,被逮。八月下御史臺(tái)獄。十二月出獄,責(zé)授黃州團(tuán)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三年庚申 (1080) 四十五歲二月到達(dá)黃州貶所,州守徐大受待之厚。初居定惠院,后遷城南臨皋亭,筑南堂。作《梅花》等詩。元豐四年辛酉 (1081) 四十六歲在黃州。躬耕東坡。陳師仲自杭州來書,告以編成《超然》、《黃樓》二集。撰《易傳》、《論語說》成。 元豐五年壬戌 (1082) 四十七歲在黃州。筑“東坡雪堂”,自號(hào)東坡居士。兩游赤壁,寫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大江東去》。 元豐六年癸亥 (1083) 四十八歲在黃州。參寥來訪。元豐七年甲子 (1084) 四十九歲遷汝州團(tuán)練副使。游廬山、石鐘山。過金陵訪王安石。年底到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作《題西林壁》、《石鐘山記》。 元豐八年乙丑 (1085) 五十歲得神宗詔旨,允許常州居住。六月自常州起知登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還朝任禮部郎中,遷起居舍人。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 (1086) 五十一歲在京師。自起居舍人升為輸林學(xué)士,知制誥。對(duì)司馬光盡廢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馬光相繼去世。元佑二年丁卯 (1087) 五十二歲在京師。因政見不洽,四上札乞外任,不許。元佑三年戊辰 (1088) 五十三歲在京師。因言遭新舊兩黨攻擊,又連上札乞郡,仍不許。元佑四年己已 (1089) 五十四歲在京師。連章請(qǐng)郡,三月以龍圖閣學(xué)士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事。五月過南,都謁張方平。七月到達(dá)杭州任所。時(shí)方旱饑,疏浚茅山、鹽橋二河,以工代賑。元佑五年庚午 (1090) 五十五歲在杭州。春夏間,疏浚西湖,建堤橋,即蘇堤。秋,大雨,太湖泛濫,上疏請(qǐng)求救災(zāi)。作《贈(zèng)劉景文》等詩。元佑六年辛未 (1091) 五十六歲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侍讀。還京時(shí)繞道視察湖州、蘇州水災(zāi)。八月出知穎州軍州事。元佑七年壬申 (1092) 五十七歲在潁州。春,疏浚潁州西湖。被命移知揚(yáng)州軍州事。八月以兵部尚書召還。十一月遷端明殿學(xué)士兼翰林侍讀學(xué)士守禮部尚書。 元佑八年癸酉 (1093) 五十八歲在京任端明殿學(xué)士,左朝奉郎、禮部尚書。八月,妻王閏之卒于京師。九月出知定州軍州事。 紹圣元年甲戌 (1094) 五十九歲在定州。四月以諷斥先朝罪名貶知英州。未至貶所,八月再貶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十月二日到達(dá)貶所,時(shí)詹范守惠州。蘇邁、蘇迨歸宜典,蘇過與朝云同行。 紹圣二年乙亥 (1095) 六十歲在惠州。作《荔支嘆》等詩。 紹圣三年丙子 (1096) 六十一歲在惠州。買白鶴觀地筑屋。助修惠州東西二橋。七月,朝云病故。作《悼朝云》等詩。 紹圣四年丁丑 (1097) 六十二歲在惠州。白鶴峰新居落成。子蘇邁來惠探望。四月責(zé)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屬今海南島)安置。五月遇弟轍于藤州。六月渡海。七月抵貶所,儋守中待之甚恭。元符元年戊寅 (1098) 六十三歲在儋州。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買地筑屋,名曰桄榔庵。潮州人吳子野渡海從蘇軾學(xué)。元符二年己卯 (1099) 六十四歲在儋州。瓊州進(jìn)士姜唐佐從蘇軾學(xué)。從惠州至儋州,除繼續(xù)修改《易傳》、《論語》外,又作《書傳》十二卷。著《志林》,未完稿。 元符三年庚辰 (1100) 六十五歲在儋州。五月量移廉州。施改舒州團(tuán)練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得旨奉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年底越南嶺歸。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 (1101) 六十六歲正月抵虔州。五月至真州,作《自題金山畫像》詩。暴病,止于常州。六月上表請(qǐng)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 崇寧元年壬午 (1102)六月,葬于汝州郟城釣臺(tái)鄉(xiāng)上瑞里。
來自: VV美麗人生正... > 《東坡...》
0條評(píng)論
發(fā)表
請(qǐng)遵守用戶 評(píng)論公約
蘇東坡年譜
時(shí)司馬光、章惇不和,蘇軾勸惇要尊重司馬光。作《書吳道子畫后》、《書〈楞伽經(jīng)〉后》、《書柳子厚詩》、《書林逋詩后》、《傳神記》、《佛心鑒偈》、《登州海市》。七月,蘇軾對(duì)司馬光盡廢新法有所保...
【南雅課堂】寫作《水調(diào)歌頭》時(shí),蘇軾與弟分離多久?
孔凡禮在《蘇軾年譜》也提到:“熙寧四年柳瑾(子玉)謫官壽春,舟過陳州,蘇軾兄弟與晤?!庇终f蘇軾“留陳州七十余日,與弟轍游柳湖,...
宋史:近古罕見的蘇軾兄弟情
宋史:近古罕見的蘇軾兄弟情。在蘇軾二十歲時(shí),《送美叔詩》云:我生二十無朋儔,當(dāng)時(shí)四海一子由。這場(chǎng)突如其來的大難,就是蘇轍在徐州...
東坡故事18:弟弟才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東坡故事18:弟弟才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從小,他們一起長大,一起讀書,蘇軾視弟弟如知音,而在蘇轍心里,蘇軾不只是哥哥,更是榜樣和師長。如果把蘇軾和蘇轍之間寫過的書信詩文集結(jié)成一本書,那本...
蘇軾年譜
蘇軾年譜。弟轍以議新法忤王安石。1071 三十六歲 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十一月任密州知州。1075 四十歲 任密州知州。107...
蘇軾、蘇轍手足情深,和詩《鳳翔八觀》八首
對(duì)蘇軾、蘇轍兩兄弟,大家應(yīng)是比較熟悉了,無須坯逆翹楚作過多介紹: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蘇轍之兄;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
蘇軾:人生到處似飛鴻
蘇軾:人生到處似飛鴻。蘇軾(字子瞻,一○三七─一一○一)與蘇轍(字子由,一○三九─一一一二)兄弟同年登第,同為大文豪。蘇軾所作...
宋人軼事匯編卷十三 文同 錢勰 唐庚 賈收 朱臨子服 蘇庠 郭祥正
宋人軼事匯編卷十三 文同 錢勰 唐庚 賈收 朱臨子服 蘇庠 郭祥正。王荊公當(dāng)國,郭祥正知邰州武岡縣。郭功父有示耿天騭一詩,王荊公為書其尾曰:“廊前古木藏訓(xùn)狐,豪氣英風(fēng)亦何有?!狈交赝韨y姑熟,與功...
手足情深——讀蘇軾(兄弟篇)
手足情深——讀蘇軾(兄弟篇)在蘇家,蘇軾和弟弟轍,一起長大,一起讀書,關(guān)系也最為密切。瞧,這就是蘇軾,這才是蘇軾:既深究人生真諦,又樂觀向上。蘇軾、蘇轍兄弟因?yàn)橛H眼目睹新法推行過程中民不...
微信掃碼,在手機(jī)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