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粒失戀了,[大學生勵志網(wǎng) www.]她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甚至想放棄自己的生命。 朋友問她,"為什么這個樣子?"小粒告訴他,失戀的打擊太大了,活著還有什么意義?朋友也曾經(jīng)有過相似經(jīng)歷,覺得小粒也是事出有因。在小粒自己看來,傾盡所有付出愛,都頭來一文不值,自己還能做好什么呢,越發(fā)的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 事實確實如此嗎? 這是一個老掉牙的事例:兩個在沙漠中精疲力竭的旅人得到了上帝給予的半杯水,A失望的說:"只有半杯水,最終還是要渴死的?"B卻相反,:"感謝上帝,有了半杯水,可以堅持好一段時間了!"為什么完全相同的情境,兩個人的想法如此截然不同? 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事件(Activating event)本身嗎? 其實,心理癥狀的根源是人的思想存在問題,問題的本質(zhì)是"不合理"或"非理性"。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不這樣看,他認為,是一個人對事情的看法B(Belief),才真正導(dǎo)致他的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因為人會產(chǎn)生怎樣的情緒和采取怎樣的行動,是由他的信念來主導(dǎo)的。 那個青年之所以情緒抑郁,真正的原因不是他失業(yè)了,而是他對失業(yè)持有很悲觀的看法。另一個人自殺了,不是因為失戀,而是他對失戀的看法所致,"她不要我了,這說明我很無能,我這樣無能的人誰都不會喜歡的,我只有死路一條"。 生活中你是否亦常有如下非理性思維? "每個人都應(yīng)該得到最重要人的喜愛和贊許。" 我們都在產(chǎn)生不良情緒的生活中活著,當不良情緒要和我們親密接觸,該怎么辦呢? 跟自己的內(nèi)心來場辯論吧。 "因為愛情的失敗我真的一無是處、毫無價值嗎?" 然后,跟自己建立全新的"自我談話":"被拒絕我確實很難過,需要平靜的時間,但這并不表示一切都完了,他不愛我,只是說明在這段愛情上我不成功,并不能說明我一無是處,也許我們確實不合適,正是因為與不合適的他告別,不遠的將來我才能與真正合適的他相遇……" 我想,這樣的自我談話會讓我們有全新的情緒心態(tài)或行為選擇,當我們不再感到嚴重的焦慮或抑郁,我們將開始選擇用新的視角面對生活,對事件更合適的闡釋也將帶著我們用更合理性的行為方式應(yīng)對多彩的生活! 查看更多關(guān)于情緒管理的文章。交流情緒管理上的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