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白話譯文:至上之德,不執(zhí)著此德,正因如此,擁有這德性。俗下之德,執(zhí)持不失此德,正因如此,丟失了這德性。至上之德,自然無為而且也不為什目的而為;俗下之德,勉力有為而且是為了目的而為;至上之仁,純只感通之為,不為什目的而為;至上之義,勉力為之,這是為了目的而為。至上之禮,勉力為之,卻沒得恰當響應,就拉著臂膀而勉強將就他。如此看來,失去了大道之源,而后只好強調(diào)內(nèi)在德性;失去了內(nèi)在德性,而后只好強調(diào)感通之仁;失去了感通之仁,而后只好強調(diào)正義法則;失去了正義法則,而后只好強調(diào)禮儀規(guī)范。那強調(diào)禮儀規(guī)范的,正可見忠誠、信實已然澆薄,禍亂災害,已然開始!預先測度未來,只見得大道的表象,這是人們愚昧之始啊!因此,大丈夫?qū)幙删犹幹倚胖瘢辉妇犹幎Y文之?。幙删犹幖儤阒畬?,不愿居處浮泛之華,因此寧可去華薄,而取厚實!
藥方:「道」是有人起個頭,帶著你走,這人是誰,是你胸中的主?!傅隆故且勒钡男膩碜?,直入本源,不必罣礙!「仁」是彼此真誠相感、相應,融合為一體?!噶x」是自我要求完善,做成規(guī)則,戮力為之?;氐帽驹矗磺凶栽?、自然!純樸的力量最大!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shù)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白話譯文:溯其源頭,古早以前能得大道整體之全的:「天」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清明,「地」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寧靜,「神」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靈感,「谷」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盈滿,「萬物」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生長,「侯王」得此整體之道,因而能以正道治國。
就此往前推論來說,天若不清明,將恐分裂;地若不寧靜,將恐崩廢,神若不靈通,將恐消歇,谷若不盈滿,將恐枯竭,萬物不得生長,將恐絕滅,侯王不得高貴正位,將恐頹蹶。如此說來,「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chǔ)」,因而侯王自稱為「孤」、「寡」、「不谷」,這豈不是以賤為本嗎?不是嗎!由此看來,最高的榮譽,那是無譽之譽;修道之人,不愿別人稱譽它琭琭如玉,而寧可無譽的珞珞如石一般!
藥方:「一」是一切的本源,也是當下的起點,想著「一」,一件一件的去做完它,不必掛心!你高貴嗎?正因為有所謂的「低賤」襯托出來的,想到這里,你怎能不對所謂的「低賤」默首道謝呢?最高的榮譽不必須索、貪求,寧可無什榮譽,因為自然大道本來是平平常常,那有什么榮譽!你不夠好,人家說你好,這要慚愧!你很好,人家說你不好,卻要坦然!
第四○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白話譯文:正反往復,自然大道,行動不息,柔弱溫順,自然大道,運用無窮,天下有千萬個分別的事物,它生起于人們有形有象的執(zhí)著分別,這有形有象的執(zhí)著分別則又生起于無形無象的渾淪為一。
藥方:將一條線圈成一個圓,原先的兩端就成為同一個點!想想:這就叫「道」理!管人家說你、笑你脆弱,你明白自己是在生長就好了!須知:此時生長最安全,最有空間!沒有經(jīng)驗,正充滿了可能性,誰說一定要是老經(jīng)驗的好!「無」可以是「沒有」,可以是「可能」,更可以是「無窮無盡」,有個「無」真好!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窬,大方無隅,大器晚(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白話譯文:上士之人聽聞大道,勤勉而行、戮力不懈;中士之人聽聞大道,將信相疑、時存時亡;下士之人聽聞大道,訕然大笑,要是不笑就不叫大道啊!因此古來成語說:光明之道,像是暗昧;前進之道,像是后退;平坦之道,像是崎嶇;高尚之德,卑如山谷;大功彰著,像是受辱;廣博之德,像是不足;剛健之德,像是偷惰;質(zhì)樸真實,像是空虛;方正廣大,便無棱隅;宏偉器識,不必期成;大道之音,無聲可聞;大道之象,無形可見;大道隱微,無名可識;就只此大道善于助長萬物、成就萬物!
藥方:別人怎么說是一回事,我怎么做更是一回事;這回事不同于另一回事,只此一回事,如其所如,自自在在!世俗人看得很低,而值得作的事,往往具有強大的生長力量,可以一試!自然大道是「自然」,是「大道」;自然就不在意他人,而是自自然然;大道就不避崎嶇,何路非大道也。大道是看不見的、聽不著的,但它就在生長中!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白話譯文:大道之生,渾淪為一、「不可言說」,「不可言說」,分裂為二、轉(zhuǎn)為「可說」;既為「可說」,參合天地、成就為「說」;「說」必有指,指向?qū)ο?,?gòu)成「萬物」。萬物存在載負陰柔而環(huán)抱陽剛,養(yǎng)其虛靈之氣以為調(diào)和。孤、寡、不德這些話頭是人所厭惡的,而王公偏以此自稱,為的是調(diào)和其氣。如上所說,存在事物雖或減損,反而增益;雖或增益,反而減損;這道理是前人所留下的教示,我也同樣的教示你!矜強自恃的人,不得好死,我將以此做為教示世人的綱領(lǐng)」。
藥方:人們用語言名號去對既有的存在定下標簽,但可不要忘了未貼標簽前,正是存在事物生長的過程!任何存在事物總有陰陽剛?cè)醿蓚€對立面,用你的謙卑心靈去活轉(zhuǎn)它吧!「處環(huán)中以應無窮」!教,是不言之教,是柔弱之教,這是生長的關(guān)鍵處;即使要說話,還是要歸于不說。損之可益,益之可損,自然有一種持平原則,人間福分亦是如此,且安心吧!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白話譯文:天下間最為柔弱的,往往能夠馳騁在最為堅固的事物之間。沒有形體的東西可以透入看似沒有間隙的地方,我因此明白到無所造作、自然而為,是真切有益的!不經(jīng)言辭的教導,不執(zhí)著造作、自然而為,這樣的智慧,普天之下,很少人能及得上??!
藥方:有形有象的東西必然會毀壞,無形無象的東西卻可以長存!修行,不是去追求「有」,而是回返于生命的「無」,「無」是本源!「說」了有作用,但「不說」有時作用會更大、更大!「說」與「不說」之間要拿捏恰當!不是不作,而是作了要放下;放下才能自在,才能開啟新局!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渴枪噬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白話譯文:名譽與生命,何者可愛?生命與財貨,何者貴重?獲得與失去,何者有害?因此過分的貪愛必造成更大的耗費,更多的積藏必造成更重的損失。知其所足,不受侮辱;知其所止,無所危險;如此便能長久存在!
藥方:厘清何者是「須要」,何者是欲望、是貪求?對生命會有基本的幫助!生命是無價的,用生命去換取其他有價的東西,這是人世間最大的倒反!有個小洞洞,可能保住了整體;封住了那小洞洞,可能垮掉了全部!留些缺憾,可能是保住美善最好的藥方!知足的人是富有的,知止的人是有福的,合乎大道就能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白話譯文:大道之成,若有所缺,它的作用,永不衰??!大道滿盈,若有所虛,它的作用,永不窮歇!大道平直,像是屈折;大道巧妙,像是愚拙;大道善辯,像是口訥,行動可以克服寒冷,安靜可以克服暑熱;心神清靜方可以君臨天下。
藥方:大道生于有余,留有余可以補不足,天地之大,有余可以容物,可以延年!記得:不要做盡了!真正會說話的人,話說出口,就要能回得來,這叫「訥」。清靜是讓渾濁的澄明了,讓躁動的安住了;你的心自在了,事物也就找到他們的家!留些愚拙給自己,一方面讓自己有變得聰明的可能,一方面讓別人有聰明的喜悅!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白話譯文:天下有道,國泰民安,戰(zhàn)馬退回田野,耕種農(nóng)作;天下無道,戰(zhàn)亂不息,懷胎牝馬,只得生于郊野;最大禍害莫過于不知足,最大罪咎莫過于貪欲掠奪;由此看來,能回心向內(nèi),體會原本富足,這才是永遠的富足!
藥方:自然大道,原本富足,尋于本源,自在自得;一心向外,求不得,苦,奈何?檢察心念:念頭!念頭!念要回頭,才有了時!念不回頭,執(zhí)之成迷!迷
而成惑,難解、難解!欲望會生出力量,但這樣的力量往往會牽引出更大的毀滅性力量!可不慎哉!知足常樂,樂在知足,這種滿盈的感覺,極為自在而可貴!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白話譯文:不出門戶,知得天下大道;不窺窗牖,見得天理自然;那出離自身愈遠的,對大道的體會也就愈少;因此,通達自然大道的圣人不往外追求,心中自有體會;不往外窺探,言說自然明白;不造作執(zhí)著,活動自然天成。
藥方:認知是指向?qū)ο?,但判斷總要回到自家心中,這就是「道」。事物清楚了,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心理要明白!明白就是踏實!緊抓著,把事情做好了,那可真很累!放開它,事情自然天成,才是工夫!自然工夫!不要沒命的努力,要安身立命!讓開!一切自然天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白話譯文:「為學」旨在日益增進知見,「為道」重在日漸減損執(zhí)著!減損再減損,減損到無所造作,無所執(zhí)著的境地;無所造作、無所執(zhí)著,便能無入不自得,自然而為。順著自然常道,安寧無事,便能得到天下;若是生事擾民,那便無法得到天下。
藥方:渾默之智,無為天成,放得下,提得起,這樣才能做大事!不要老往外去追逐,要回頭觀照自己;觀照自己,才能歇心!做個管理者,最重要的是:不生事擾民,但要無事而有事!不執(zhí)著、不造作,只是當下活著!這就是生,就是活,活出意義,活出個自然天機!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白話譯文:圣人守著恒常大道,不偏私其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良善之人我良善待之,不良善之人我亦以良善待之,我只直心行善罷了!信實之人我信實待之,不信實之人我亦以信實待之,我只直心信實罷了!圣人居于天下,翕合他的意志,天下渾合,其心自然無為。百姓都敬畏而專注地聽聞,圣人當成孩兒般的呵護著他們!
藥方:直心行善,入于造化之源,不計較眼前的利害,此是真積德!大道無私,只要讓開,天理自然彰顯,灑落工夫就此做去!渾默之智,翕合其心,能止能觀,萬物自在自得!放棄了權(quán)利的自我,心中常有別人,這樣才能有一超越的大我!
第五○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白話譯文:出而為生,入而為死,生存之途徑,十之有三,死亡之途徑,亦十之有三;人為了謀生,行動而墮入死地的,也十之有三。這是何故呢?因為他為了生命謀生太豐厚了!據(jù)聞善于攝養(yǎng)生命的人,在陸地行走不會遇見兕牛老虎,入軍作戰(zhàn)也不會為甲兵所傷;兕牛用不上牠的角,老虎用不上牠的爪,士兵用不上他的刀刃,這是何故呢?只因為這個人不露殺機,沒有致死之地?。?/p>
藥方:生命的特質(zhì)就是它自己有他的生、他的命,因此不能太奢求,也不能太用心,要渾默些、放得下,往往好過活!「生命」、「生命」,有「生」,有「命」,「生」是創(chuàng)造,「命」是限制,正視「命」,才有得「生」。藏其殺機,不如消化殺氣,化得了殺氣,就可以「無死地」,就可以「保生」!「處所情境」就是「天地」,有天有地,便是道理,便是生命之所寄!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道之生,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白話譯文:自然大道,創(chuàng)生天地,內(nèi)具本性,蓄涵其中,存在事物,形著其體,事物相接,造成時勢。如此說來,存在萬物沒有不遵從自然大道,而以內(nèi)具德性為貴的。自然大道的創(chuàng)生,內(nèi)具德性的蓄涵,不經(jīng)賦予與命令,就只是自然無為而已!正因自然大道,創(chuàng)生天地,內(nèi)具本性,蓄涵其中,就如此生長、如此發(fā)育,如此結(jié)籽,如此成熟,就如此養(yǎng)育萬物,懷養(yǎng)萬物。自然大道生育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自然大道助成萬物,而不矜恃其功;自然大道成長萬物,而不主宰控制;這就叫做玄遠幽妙之德?。?/p>
藥方:存在的事物必有其根源,必有其本性,根源叫「道」,本性叫「德」,如其根源、本性,就叫「道德」。不要在末端的事勢用工夫,而要在根源的本性上好好生長。道理、道理,因道成理,事勢、事勢,因事成勢!道理優(yōu)先,事勢在后!用認知去定住,用智慧去觀照,用德性去成全,用大道去銷融!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白話譯文:天下有其本源,并以此本源做為天下的母親。既已體會得此天地的本源,便可憑借此來認知萬物。既已認知萬物,又回來守著那本源;直到老逝都不會有什危險!阻塞那向外追逐的感官,關(guān)閉向外執(zhí)著的認知,終其一身都不會困竭!打開了向外追逐的感官,促就了外在紛擾的事物,終其一身都難以救治!見得隱微之幾,才叫智慧;保守柔弱,才是強者;用得外現(xiàn)的亮光,當?shù)脷w復內(nèi)在的靈明;才不會遺給自己禍殃,這叫做習于常道,因任自然!
藥方:回到本源,一切就好處理,一切危險都可以度過!打開感官、開啟執(zhí)著,心向外奔馳,這世界一時間美麗起來;但很快就得衰頹!常道是有往有復、有來有去的,一個存在事物能如此出入自得,那也就合乎道了!亮光照人而懾人,靈明照人而自照,因為自照,所以明白動人!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貨財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白話譯文:要說我有清楚而明白的認知,那是:行走大道,最所擔心的卻是歧出邪路。大道何等平坦,但人民總喜歡險僻的小徑。朝廷宮宇,何等華麗;田園郊野,何等荒蕪!糧倉國庫,何等空虛!身穿文彩華服,手帶銳利寶劍,饜足了山珍海味,財貨蓄積有余,像這樣叫做強盜頭子,不合乎「大道」的??!
藥方:不要以為平坦無奇,就沒什么,要知道「沒什么」,那才能入于大道之門!那些有權(quán)有力的人,總在歷史的浪頭上,浪生浪死,沒幾個可以成為中流砥柱的!小草的哲學是:小人物,但生命卻是莊嚴的;大人物可能恰好相反!大道在平正無奇,不在華麗文彩!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白話譯文:善于建立功業(yè)的人,必立下不拔之基;善于抱持理想的人,必結(jié)成不解之緣,子子孫孫的祭祀永不中輟。自然大道,用來治理自身,內(nèi)具德性,日漸真實;自然大道,用來治理家庭,內(nèi)具德性,充實有余;自然大道,用來治理城鄉(xiāng),內(nèi)具德性,日漸長成;自然大道,用來治理邦國,內(nèi)具德性,日漸豐盛;自然大道,用來治理天下,內(nèi)具德性,日漸普遍;如此看來,這叫「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么樣的呢,就用以上所說的大道之觀?。?/p>
藥方:大道之治重在如其所如,觀復其身,讓他自己生長!「觀」是對比而視,是清靜的觀賞,是如其所如的讓它生長!能放得開,他才能生長,給他天地,比給他什么都重要!不必太關(guān)心他,把「關(guān)心」轉(zhuǎn)成「開心」,開開心心的,自在的生長!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白話譯文:蓄涵內(nèi)具德性的豐厚,可好比嬰兒一般;毒蟲不來螫他,猛獸不來害他,鷙鳥不來傷他;
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能握持的緊密,他尚且不知道男女兩性交合之事,卻會天生自然的勃起,這純?nèi)皇歉稍畾獍?!他終日號哭而不傷嗓子,這是太和之氣所使然啊!體會得這個太和之氣,就只是常道常理,體會這常道常理,就得智慧明白!貪求生活享受,必遭禍殃;力求事物壯大,必然老逝;這叫做不合乎自然大道,不合乎自然大道必會早逝!
藥方:柔性的顛覆比起剛性的斗爭,有力量多了!他的力量在于真實的生長!體會自然大道的和氣,和氣是如其所如的喜怒哀樂,并不是無喜怒哀樂!柔性的堅持,「骨弱筋柔而握固」,因為此中有一大道的生命力在里面!和諧,不破裂、不迫切,讓他來、讓他去,他來來去去,就停在那里了!這叫做「?!箲B(tài)!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白話譯文:智慧之人,不夸夸而談;夸夸而談之人,多無智慧。阻塞了貪取,關(guān)閉了執(zhí)著!挫掉了銳利,解開了紛雜,柔和了亮光,和同了塵世,這就叫做玄妙之同??!玄妙之同,故不親亦不疏,不利亦不害,不貴亦不賤,能夠因應兩端,處其環(huán)中,所以為天下所貴!
藥方:不要把自己放在一線之兩端來思考,而要「得環(huán)中,應無窮」!因「玄」故「妙」,拉成一長遠的辯證歷程,幽深而識其和同,因為和同故知其妙!打扮的光鮮亮麗,一旦習慣,那你就得花許多時間去維護它;回到樸素之地,它會自然生長!每天要插一盆漂亮的花,不如長久種一株會生長的花!不要只重生命的表象,要重視生命的本體!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溢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白話譯文:用正道來治國,用奇巧來用兵,用無為之事來治理天下;我何以知道該當如此呢!正因為這樣!天下顧忌禁令多了,人民也就跟著貧窮窘困;人民的戰(zhàn)爭利器多了,國家也就跟著愈為昏亂;人民的技巧機心多了,奇怪邪惡之事滋然而生;刑罰政令繁瑣復雜,偷盜竊賊卻有增無已!基于以上的反省,圣人說:我自然無為,而人民自得其化,我喜好寧靜而人民自得其正,我無事無擾而人民自其富我無所貪求而人民自得渾樸!
藥方:臺灣俗彥說「嚴官府出厚(多)賊」,人為的戮力控制,不如自然無為的調(diào)劑!把理想的堅持掛搭在意識型態(tài)的執(zhí)著上,可能生出很大的力量,但破壞性的力量將極為可怕!自然無為吧!不用擔心,只要用心、關(guān)心,寧靜、無擾、無貪,一切會有進境的!用其機,不如渾其機;用其心,不如渾其心;渾樸自然,任天無為,就是藥方!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白話譯文:當政的人看似悶昧不明,其實自然無為,因而大眾人民富足親睦,民風淳樸。當政的人看似精明能察,其實苛刻剝削,因而大眾人民疏隔匱乏,民風澆薄。災禍??!往往就伴隨在幸福邊;幸福??!往往也就潛隱著災禍!這樣的相伴,又何所止呢?那恐怕沒有一所謂的「正道」?!刚馈雇D(zhuǎn)成了「奇變」,「良善」則又轉(zhuǎn)成了「妖異」;人們迷惑的時日已經(jīng)很久了,正因如此,圣人立了規(guī)矩,不敢以之殺人;廉潔自持,不敢以之傷人;正直自守,不敢以之夸人;反躬自省,不敢以之耀人?!?/p>
藥方:一種「看不出來」的生長力量,那是最值得學習的!這叫「默運造化」。一直擔心禍福的問題,不如真正的回到自身來體會體會,凡是能回到自身的,就是有福之人!原則立了之后,便要歇手;歇手才能走出自己的新生命。要照亮人,但可不要讓別人眼睛都睜不開,什么都看不到,只是一片漆黑!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白話譯文:治理人民,事奉上蒼,莫過于儉嗇之道;唯有用儉嗇之道才能回到先天大道的本源?;氐较忍齑蟮赖谋驹纯梢哉f深厚地累積其德,既已深厚累積其德,那也就沒什么事是不能克服的。既沒什么事是不能克服的,那也就無法估計其力量。既無法估計其力量,那就可以擁有國家;若能擁有國家之本源,這樣就能天長地久。這就叫做:深扎其根、固實其柢,長遠其生,永久存在的自然大道?。 ?/p>
藥方:不要那么慷慨,寧可儉約一點地好,儉約會使得人的生命儉肅而有力量!長在枝葉的,不必太在乎!你當在乎的是長在泥土里,看不見的部分!有個「道」在,一切好辦,「道」是要長養(yǎng)的,不是把捉得到的!給出一片天地,就能生長!給別人天地,就是給自己天地!
第六○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白話譯文:治理大國就好像烹煎小魚一樣,不可輕易去攪動它!以自然大道蒞臨天下,就連鬼怪的作祟都不靈驗了;非但鬼怪不靈驗,而是它所顯現(xiàn)出來的神氣不傷人;非旦它所顯現(xiàn)出來的神氣不傷人,就連統(tǒng)治者亦不會去逼害人;鬼怪以及統(tǒng)治者兩者都不來傷害人,因此人內(nèi)在的本性就得以陰陽和合歸為一體了!
藥方:不要老考慮「勢」如何?要考慮的是「道理」,順道理就能生長!自然大道的恩慈是:使得那會傷你的也不傷你了;自然大道的狠戾是:使那原來不會傷你的,竟然回過頭來傷你!有了泥土才能生長,大道所強調(diào)的只是這么一點點!不要用「掃黑」的方式,會愈掃愈黑,應當用「照亮」的方式!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白話譯文:大國應居于眾流之下,天下眾流才能匯集于此,天下萬物才能安息于母懷!母親常安靜的關(guān)懷卻勝過了父親的躁動的責斥,因為安靜才能謙下的去關(guān)懷這個世界!正因如此,大的國家應謙下的去關(guān)懷小的國家,這樣就贏得了小國的信服!小國應謙下的去禮讓大國,這樣就贏得了大國的信任!因此,不論是謙下以取得信服,還是謙下以取得信任。大國不過想要領(lǐng)導諸小國,而小國不過想要能恰當?shù)娜胧麓髧眩∵@兩者都能各得他們所要的,就此而已,大國更應該謙下的去體貼小國的心聲!
藥方:站在上方的,就要給人;處在下方的,才能得到別人的恩賜!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道理!最好的領(lǐng)導者,不是站在上方指揮,而是處在下方觀看,并且要懂得回到本源的看!不必打破身段,因為根本就沒有身段,有的只是讓自家生命恰當?shù)摹⒑煤玫幕钪?!離去不必要的高傲,正視真正的卑下;卑下才有坤德載物!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白話譯文:自然大道是萬物所歸趨的奧秘之所。善人懂得去寶愛它,而不善之人則因為有它,所以方得和合保育。合于至道的美言可以得到別人的尊崇,合于至道的美行可以提高人的形象。即使人會做出不善之事,但自然大道企怎又忍心拋棄它呢?因此要是你立為天子,并置設了三公,即使是擁有了兩手相拱的璧玉,并且乘坐駟馬所駕的華車,這都不如進入到這自然大道之中,好得安歇!古先圣人之所以特別尊榮自然大道,這又為什么呢
?難道不是說:只要真心探求,必有所得,即使獲了罪,也可得大道之保育而豁免,正因如此,自然大道是天下人所尊榮的。
藥方:自然大道是萬物所歸趨的奧秘之所,它以包容為德!世間紅塵,且讓它囂嚷一下,也就沉寂了!沉寂了,就好。靠著外在的華美、光鮮,是不實際的;要由內(nèi)在樸實的生長起來!大道無形,去掉了「形」,進到了「無」,這樣才能入乎「道」,最后是要無所不在的「大」,這是一個不休止的歷程。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圖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白話譯文:無所造作,自然無為,而勇于有為;不生事擾民,自然無為,而勇于任事;不嗜厚味,自然無為,而仔細品味!大事看小,多事看少;面對怨懟,要有大道包容之德。要去做難事,就從易處做起;要去做大事,就從細處做起。天下難事一定得從易處著手;天下大事一定得從細處下手。因此,圣人始終不敢自稱為大,正因如此,所以才能成就其大。輕易應諾的人一定少了些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會遭到更多的困難。因此,即使是圣人對任何輕易的事也謹慎而莊嚴的像是難事去面對它,所以到頭來,天下事也就都不困難了!
藥方:有一個做事原則要記得: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容易的通過了,難的也變簡單了。要鄭重其事,但不要焦慮;要放下,但不要忘了;要緩緩地處理!不要再計劃了,開始吧!有了第一步,一切就好端端地來了!可以慢些,但不能停歇;要綿綿若存的努力!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白話譯文:安定才容易維持,還沒有征兆才容易謀策。脆弱容易被分化,微弱就容易消除。在還沒發(fā)生前就要去做,在還沒亂以前就要整治。就像兩人合抱的大木,是從毫末般萌芽長成的;九層樓的高臺是一畚箕一畚箕堆累起來的;千里的旅程是從足下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太造作有為,往往會失敗;執(zhí)著不放,反而會失去了機會。因此之故,圣人自然無為,因而不會失敗,沒有執(zhí)著不放,因而不會失去先機。一般人做什么事常常是快要完成了,反而失敗了!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能夠好像原初的努力一樣,謹慎的去完成一件事,那就不會有什么失敗的事了!因此,圣人不貪求他所想要的,不寶愛世俗人所以為的難得之貨;圣人之所學不是一般世俗百姓所追求學習的,對于眾人過頭追求的有一深刻的反省作用,用這樣的方式來輔助天下萬物,務使其自然,所以他是不敢執(zhí)著造作!
藥方:要懂得見微知著,或者見縫插針,不要讓它勢態(tài)擴大了!不是去弄心機,而是回到「大道之源」,你自會有一番機趣,并因之而玩味一下「道之幾」也,進一步體會歷史之勢!天下不是打來的,而是人們送給你的,不送給你,奈何?要人家送給你,那就要懂的謙虛些!快成功了,就是最危險的時候;要懂得「保合太和」,要懂得好自努力,慎終如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白話譯文:古來圣人善于依著自然大道來治理國家,他并不喚醒人們的利害智巧,而是要人民守著純樸愚厚。人民之所以難治,正因為人們的利害巧智多了,因此,用利害巧智來治國,這便戕害了國家!不用利害巧智來治國,這才是國家之福!知道以上這兩個道理,那也就真切了解到治國的準則了;能夠恒久體會這準則,這就叫玄遠幽深之德。玄德是何等的幽深而深遠啊!它和一般世俗的事物是截然相反的,如此才能自然無為,大順而成。
藥方:天下國家不是用計較心去做成的,而是用一番真心做成的!要守愚,純樸自然,看似笨笨,其實才能生長!追求世俗,太辛苦了,何妨守著原先的純樸氣質(zhì),雖然粗粗的,卻有力量!最「玄」的事是:好像沒有,其實是有,生命的奧秘就在這里!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白話譯文:汪洋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眾谷之王,因為它善處卑下,故能成為百川眾谷之王。因此,統(tǒng)治天下的圣人想要居于人民之上,必得以謙卑的言語來取得人民的信賴;想要人民站出來,那么圣人必得把自己退到后面去!因此,圣人處在上面而人民不覺得有沉重的壓力,站在前頭領(lǐng)導而人民不覺得有妨害!這樣一來,天下人都樂意推戴他,而不會厭棄他;這是因為圣人不與人相爭,因而天下人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藥方:如果你已經(jīng)是一個領(lǐng)導者了,那你就盡可能的謙卑吧!如果你將要成為領(lǐng)導者,那你要學習謙卑!
落入競爭的機制,那有爭得過的道理;只有不落入競爭的機制,才能爭得過人!等在下頭,別人會給你;站到上頭,那你就得給人;好好選擇吧!卑下得別人都不覺得你是一號可競爭的人物,但你卻是一最能競爭的人物,這局勢如何,不問可知!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白話譯文:天下人都告訴我「道」太大了,什么都不像,正因為道太大了,所以什么都不像,要是它像什么,那早就銷損殆盡了!我有三條寶貴的原則,一直持守而珍惜著它,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因為慈愛所以勇敢,因為儉樸所以寬廣,因為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所以能成就大器。
要是,你舍棄了慈愛卻好勇,舍棄了儉樸卻只浪費,舍棄了謙讓卻只爭先,這么一來,你就死定了。要是能夠慈愛,那一旦戰(zhàn)爭才能得勝,守護起來也才堅固;上蒼救人是用祂的慈愛之心來衛(wèi)護他的。
藥方:滿懷「愛」的人,無所怖栗、無所憂懼,因此是最為勇敢的!「儉嗇之道」可以令人回到自家生命之源來,不外放、不衰歇!不用急,在后頭,只要有生長的力量,后頭總會跑到前頭來的。戰(zhàn)爭是不得以的,只有「愛」才能化解戰(zhàn)爭!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白話譯文:善于做勇士的人不夸奢自己的武力,善于帶兵大仗的人不輕易被激怒,善于戰(zhàn)勝敵人的人不和敵人硬拼,善于用人的人能謙卑的聆聽屬下的心聲,這就是不與人爭的美德,這就用了人的真切力量,這就配合了大自然,是古來最高的原則。
藥方:「對治」很辛苦,要懂得轉(zhuǎn)圜,留了余地,才可能轉(zhuǎn)圜?!干鷼狻故窍孪虏?,要懂得不生氣,才可能鼓足勇氣,克服困境!什么事都自己做,那鐵定會累死;做領(lǐng)導的人,是去領(lǐng)導人做事,不是讓事把自己做死了!大自然的啟示是:讓該活動的活動,自己還給它個自己!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zhí)無兵,扔無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白話譯文:古來用兵有個訓言說:我不敢主動挑戰(zhàn),而只是被動應戰(zhàn);我不敢逞強前進一寸,我寧可后退一尺,這就是要行動而無行動相,出手而又無出手相,執(zhí)握武器而無武器相,往前進攻而無敵人相。戰(zhàn)爭禍害莫大于輕敵,一旦輕敵將會喪失了我們最可貴的東西;因此,兩軍對峙打仗,哀憫天下蒼生者必能勝利!
藥方:凡屬于「生」者,就主動參與;凡屬于「死」者,就被動些吧!有了最深沉的悲憫與關(guān)懷,一切著相的戰(zhàn)爭,都會過去的;而且一定會成功!老在意會贏與否,那就很難說;用了氣力、智謀,一切由它去吧!放開往往是最大的力量!有余地可退就退,不用急地反擊,長成力量時,它就衰頹了!悲憫些吧。
第七○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白話譯文:我的話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實行;但天下人竟然沒人能明白,沒人能實行。說話有宗旨,做事有主宰。那些人對大道毫無體認,因此無法明白我所說所做。能明白我所說的,那可真是難能;能學習我所做的,那可真是可貴;因此,圣人外面雖披著樸素的布衣,但內(nèi)里卻懷著珍貴的寶玉。
藥方:真人是被褐懷玉,俗人卻是被玉而懷褐;名牌是為俗人妝點的,真人只是個素樸而已!話不用多,意思到了,就要停!事不用繁,可以成了,就罷手!有了共識好說話、好做事;共識雖難,但要用心培養(yǎng)!最可貴的東西通常是要珍藏起來的,不必現(xiàn)!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白話譯文:能體會得大道之難知,這是上焉者;對大道無所體會而又強以為知,這是病痛。唯有對這樣之病痛有所對治,這樣才能免于病痛。圣人之所以不患此病痛,就是因為他能對治這病痛,因而能不患此病痛!
藥方:對于自己所知的要知清楚,對于所不知的則常存敬意!事物之總體本源是難以了知的,但卻可以以生命相遇!去除心知執(zhí)著,讓自家生命回到本源,好自生長!識得病痛,當可免得病痛,這是認不是的工夫!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白話譯文:人民不畏懼統(tǒng)治者的威勢,那么人民所發(fā)出的更大威力勢將來臨!不要狹迫人民的居處,不要壓迫人民的生長;唯有居上位者不鎮(zhèn)壓,因此居下位的人民才不會厭棄它。正因這樣,圣人反躬自省了解自己,而不會限于己見,夸耀自己,懂得寶愛內(nèi)在真實的自己,而不為外在的榮華富貴所迷惑;正因如此,圣人舍棄了后者,而寧取前者。
藥方:居下位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卻也是巨大的,官逼民反,天地覆滅,可不慎哉!人民的力量要懂得去欣賞它、裁成它,千萬不要壓制它!「統(tǒng)治者」是去「統(tǒng)」那些「治者」,而不是統(tǒng)統(tǒng)你自己來治理!「自知」是一切認識的起點,先明白自己吧!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白話譯文:勇于表現(xiàn)兇狠果敢的人,勢將帶來殺身之禍;勇于表現(xiàn)不兇狠不果敢的人,才能存活起來。這兩者有利有害。自然大道就是厭惡勇于果敢的人,這又有誰知道它的原因呢?因此即使是圣人還是很難了解這道理。自然大道不競爭而善于取勝,不說話而善于感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胸懷寬廣而善于謀畫,
上天所布下的天網(wǎng)雖是寬廣的,稀稀疏疏,卻絲毫沒有漏失!
藥方:有人激你說「你敢嗎?」,那就厚著臉皮告訴他,「我真的不敢」!世間事有一自然的奧秘在,真的是疏而不漏,且寬寬心吧!用命令的,不如用說的;用說的,不如用感應的!「奧秘」不是讓你去認知的,而是讓你去體會的!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白話譯文:人民不畏懼死亡,奈何以死亡來威脅人民呢?要是人民通常會畏懼死亡,而那些胡作非為的,我就可以拘捕起來殺掉他們,這樣又有誰敢為非作歹呢?自然的經(jīng)常之道一直有專門管理殺人任務的人去殺人。那代替這專門管理殺人任務的人去殺人,這叫代替自然大匠去砍木頭。那代替自然大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說不傷害到自己的手的??!
藥方:死亡的恐懼是一切恐懼根源,人民連死亡都不恐懼了,這世界就要變了!若要去撻伐一個人,那就慢些吧!因為有一大自然的奧秘會展開祂懲罰的手段的!能不動手,就不動手;因為自然大道有其好生之德。讓「畏懼」轉(zhuǎn)成「敬畏」,再轉(zhuǎn)而成為「敬意」,這豈不善哉!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白話譯文:人民之所以饑餓,乃因為居上位的統(tǒng)治者縱欲玩樂收稅過多所致,因此人民受了饑餓之苦。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乃因為居上位的統(tǒng)治者太過于有為造作,因此人民難以治理。人民之所以不懼死亡(輕忽死亡),乃因為居上位的人縱欲玩樂,逼得人民梃而走險,因此人民才會輕忽死亡。那一些不把自己生命當生命來看待的人,比起那些縱欲玩樂,老以為自己生命是最重要的人可要賢德的多!
藥方:「強將手下無弱兵」,這樣的「強」不是強力之強,而是能自勝者強,能夠退到后頭去的「強」?!赣袨樵熳鳌顾赡艿某煽?nèi)匀皇怯邢薜模笩o為自然」才能好自生長!當屬下已不把他們的生命當生命來愛護時,這團體早該散伙了!「尊重」是一切領(lǐng)導者所要學習的最重要良方!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白話譯文:人活著時身體是柔軟的,而死亡后身體反而是堅硬的。草木萬物活著時也是柔軟的,而死亡后卻是枯槁僵硬的。由此看來,堅持己見,個性剛強的人往往屬于「死亡之徒」,柔和溫潤的人才是「生存之徒」。因此,依賴強大軍力,逞強好戰(zhàn),這難以取勝;樹木高大強壯則必遭砍伐,強大者反而居于下風劣勢,柔弱者卻可以處在上風優(yōu)勢。
藥方:不要以為弱勢人家會瞧不起,其實,正因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長的好契機。生命的原則是看內(nèi)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長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強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嬰兒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白話譯文:自然之道就好像人們張開弓弦對準目標一樣!目標居高,弓弦下抑;目標在下,弓弦上舉;弦拉過頭了就放松一點,弦拉得還不夠就再拉緊一點。自然之道就是這樣,減損有余的來彌補不足的。人世之道卻往往不是這樣,它竟是減損不足的來奉獻給那有余的。誰能夠真讓那有余的拿來奉獻給天下呢!這只有那有道者才做得到。正因如此,圣人他能努力實踐而不恃恩求報,成就了事功而不居執(zhí)其功,他不愿意夸耀自己的賢德。
藥方:自然有一調(diào)節(jié)性的原理,因此「損有余以補不足」,但人間世往往「西瓜偎大邊」,損不足以奉有余。「依道不依勢,依理不依力」,這原則很簡易,不要自己弄混淆了!放大空間,心胸自然寬廣;放長時間,目光自然久遠!大時間、大空間,自有大格局!跳脫開目前的限制,超越出來,你真會有意想不到的喜悅!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白話譯文:天下間的東西沒有比起水還來得柔弱的,但要攻擊堅硬的東西,卻沒有比起水還能勝任的,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水??!軟弱能勝過強硬,溫柔能勝過剛強;這道理天下人沒有不了解的,卻沒有人能好好去實踐它。正因如此,古先圣人說:能為國家大事而蒙受污垢的人,這就叫國家社稷之主;能為國家大事而擔負禍患的人,這才足以做為天下之王。以上所說乃是雅正之言,但看似相反爾!
藥方:話怎么說都不重要,事怎么開展的,這才是重點,請注重「坤」(具體性)原則。語言的最大限制與吊詭就是它具有兩面性,解開這兩面性,直入本源,你才能真明白事理。柔性的顛覆與瓦解勢將帶來真正的生長,不必太強調(diào)剛性的建構(gòu)!「正言若反」,但不一定「反言若正」,正正反反,要息心止慮,想一想!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白話譯文:調(diào)解了大怨,之后,一定有余怨,這怎可以說是完善的結(jié)局呢!因此圣人執(zhí)拿著債券,卻不向人逼求。有德的人手拿債券亦無所逼求,無德的人手拿著租稅章例向人逼索稅租;自然大道是無所偏私的,祂永遠幫助那有德的善人。
藥方:與其事后還要調(diào)節(jié),無寧就不要發(fā)生,這要有一點歷史發(fā)展的智慧!還它個本來面目,讓出一片天地,這世界就會變得很美好,不是嗎!站到里面去,會很擠;站出去,一切不就都好了嗎?另立新的生長可能!什么是「德」,就是讓他覺得有「得」,若老讓人覺得失去了什么,這德就不叫德。
第八○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白話譯文:小小的國度,很少的人民,讓那些超過十人、百人這樣的有才華的人物也用不著,讓人民愛惜生命而不愿意遠徙外地,即使有舟船車轎,也用不著乘坐;即使有盔甲兵器,也用不著陳列;讓人民回復到遠古結(jié)繩紀事的時代,品嘗甘甜的食物,穿著豐美的衣服,居住安適的處所,悅樂文雅的風俗,接鄰的國度,彼此相望,雞啼狗叫的聲音,彼此相應感通,人民直到老死也不必急得往來。
藥方:有了真情相感相應,那就不必用言語急得去溝通,只是雞犬之聲相聞,已是悅樂一懷了!爾分我界的觀念是人類文明的象征,這是文明,同時也是「文蔽」!生命的可生長性原則是優(yōu)先于一切的,不要在世俗的勢上打轉(zhuǎn),把自己都轉(zhuǎn)胡涂了!雞犬之聲無意義而有意韻、有意味,人們的語言看似有意義,但可能既無意韻,也無意味!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白話譯文:真實的話不華美,華美的話不真實;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真懂的人不炫博,炫博的人不真懂;圣人不積蓄,他深切體認:盡力助人,反而更富有;盡力給予別人,反而更充足。上蒼的自然之道,利益萬物而無害于萬物。人間的圣人之道,服務大眾而不與大眾相爭!
藥方:話要聽真的,不要聽漂亮的;人要交善良的,不要找會說話的;懂了就懂了,不必找那么多拉拉隊!利他就能利己,這原則是一共利的生長性原則!退到后頭去,讓該上場的上來,舞一番新姿,便會有新的氣象!說了就算了,沒說也不必再說,反正說了還是白說,一切默然可也!
作者簡介:
林安梧
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東方人文基金會董事;曾任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南華大學哲學所所長、《思與言》學刊主編、《鵝湖》主編暨社長,最關(guān)心的哲學論題是「人存在的異化及其歸復之道」,著有《臺灣、中國:邁向世界史》、《存有、意識與實踐》、《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教育哲學講論》、《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觀念史論》、《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儒學革命論:后新儒家哲學的思維向度》、《臺灣文化治療:通識教育現(xiàn)象學引論》、《臺灣解咒﹕從「主奴意識」到「公民社會」》,現(xiàn)正從事于「后新儒學理論的締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