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言律詩的寫作常識(2)
【四】七律的平仄 節(jié)奏是詩歌的要素,只要有節(jié)奏就有一種旋律美。古人作詩就是靠平仄的交替,來形成旋律美的,也叫做抑揚的美。劉勰《文心雕龍》說:“異者相從謂之和”。什么是“異者相從”呢?范文瀾在《文心雕龍注》中認為,就是指句內(nèi)“平仄之和調(diào)”。為什么平仄能夠形成旋律美呢?中古聲調(diào)分平、上、去、入四聲,《康熙字典》說:“平聲平道莫低昂,上升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备衤稍娫~中平仄的運用與四聲有直接關系。作詩填詞選用平仄聲不同的漢字,錯落相間,就會形成一種和諧的音樂美。因此平仄是形成近體詩詞的最重要因素。正如語言學家王力所說:沒有平仄就沒有詩詞格律。平仄是平聲和仄聲的合稱。平仄主要是求其“異者相從”:一句中平仄交替,一聯(lián)中平仄相反。詩律的“對”是平仄相反,“粘”是平仄相同。其實,“粘”是在同中異,因為只有“粘”,才能使前后兩聯(lián)的平仄相反。
音步是詩歌中的基本節(jié)奏單位。漢語中,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jié),不同數(shù)量的音節(jié)又構成音步。如:
“三峽\星河\影\動搖?!保ǘ鸥Α堕w夜》)此句是7個音節(jié),4個音步。由一個音節(jié)構成的音步叫單音步,由兩個音節(jié)構成的音步叫雙音部。七律由是三個雙音步和一個單音步構成詩句。音步又分平音步、仄音步,雙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個字聲調(diào)為準。如“三峽”、“影”是仄音步,“星河”、“動搖”是平音步。
以上的四種七言律句形式是七律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首先要掌握這四種基本句式。其實很好記的:①交替。先將三個雙音步交替,平仄相間,如平起的,平平仄仄平平。②加尾。將同最后一個雙音步平仄相反的單音步,加在句尾,如:平平仄仄平平 + 仄。③插中。將同最后一個雙音步平仄相反的單音步,插在后兩個雙音步中間,如:平平仄仄-仄-平平。 還要掌握對和粘。所謂“對”是指一聯(lián)中出句和對句平仄相反。如果首句不入韻,平仄完全相反,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首句入韻,平仄不完全相反,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違反了對的規(guī)則,叫做“失對”。唐宋律絕失對的情況非常少見。如:“且喜河南定,不問鄴城圍?!保ǘ鸥ξ迓伞稇浀堋罚?/FONT> 苦憶荊州醉司馬,謫官尊酒定常開。 九江日落醒何處,一柱觀頭眠幾回。 可憐懷抱向人盡,欲問平安無使來。 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滟滪堆。 這首七律的四、五句和六、七句兩次失粘。 七律的正格有四種: (1) 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 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 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 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明代釋真空說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边@個口訣有片面性,但對初學者,有一定的幫助。七律正格中,第一字、第三字可不論,即可平可仄,但仄平腳的第三字不能不論(必用平聲),否則是犯孤平。至于第五字更不能不論。 因此,若全面掌握近體詩平仄的格律,還需了解其平仄的變格。律句該用平聲字的地方用了仄聲字,就在適當?shù)牡胤接靡粋€平聲字來補救,叫“拗救”。
七律的變格有平仄腳變格、仄平腳變格、仄仄腳變格三大類。 【1】仄平腳變格。正格第五字仄變平(第三字變可平可仄),即: 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仄]仄[平]平平仄平 (1)第三字可平,不需拗救。例如:“花近高樓傷[平]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這種 變格第五字變仄為平,不需拗救,因為律詩要求盡可能多用平聲,讀起來高亢清朗。這種變格最為常見。 (2)第三字可仄,須孤平自救。例如:山雨欲[仄]來風[平]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這種變格是第 三字變平為仄,本句第五字用平聲拗救,也叫孤平自救。 關于孤平,自古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F(xiàn)在一般多采用詩律學者王力的觀點。他在《詩詞格律十講》中說:孤平只限于仄平腳的句子,“由于除了韻腳必須用平聲以外,只剩一個平聲字,所以叫孤平?!蓖趿Φ墓缕蕉x并不周延,只能針對五字句而言,因為七字句第一字可平可仄。但他對變格的分類比較具體,容易把握。 以啟功為代表的部分人,認為“孤平”就是“仄平仄”。啟功在《詩文聲律論稿》中說:“孤平實指一平被兩仄所夾處,句子首尾的單平并不在內(nèi)?!彪m然“仄平仄”在律詩變格中存在比較普遍,但也存在沒有“仄平仄”的變格。另外,啟功的孤平概念外延太大,不好把握。 【2】 仄仄腳變格。正格第五字平變仄,須本句自救,即: 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 變格:[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如:千載琵[平]琶作[仄]胡[平]語(杜甫《詠懷古跡》) 這種變格是把第五、六字平仄對調(diào),變成仄平。但本句第三字還須用平聲拗救。這種變格多用于律詩尾聯(lián)的 出句,一直沿用至今。 【3】平仄腳變格。這種變格可分三種情況。 (1)大拗必救:出句正格第六字變平為仄,對句第五字須用平聲拗救,即: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一身報國有萬[仄]死,雙鬢向人無[平]再青。(陸游《夜泊水村》)這種變格,出句第五字可平可 仄(全句可以六仄,所以叫大拗),對句除第五字用平聲拗救外,第三字可平可仄。 (2) 小拗可救:出句正格第五字變平為仄,對句第五字可用平聲拗救,即: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野桃含笑竹[仄]籬短,溪柳自搖沙[平]水清。(蘇軾《新城道中》)這種變格,對句除第五字可 用平聲拗救外,第三字可平可仄。 (3)小拗可不救:出句正格第五字變平為仄(同②),對句也可不救,即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此地一 [仄]為別,孤蓬萬里征。(李白五律《送友人》)這種變格是第五字變平為仄。對句不 救。實質(zhì)上(2)(3)是一種變格,叫“小拗可救可不救”,為了方便才分開說明。 以上是七律的三大類平仄變格,共分六種情況。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就是寫詩時,遇到仄平腳詩句第五字非要用平聲字,就可依據(jù)“小拗可救”規(guī)律,逆向思維,將出句第五字用仄聲。例如我用此法寫的一首小律: 對案揮毫夜已深, 月明千里照詩心。 烹分杯茗寓[仄]幽趣,(原來是“生”,后改仄聲) 茶味清香宜[平]詠吟。(第五字用了平聲)
另外,王力在《詩詞格律概要》第三節(jié),列舉了四種句型的平仄變格,其中還有平平腳變格。他說:“七言第五字,原則上要用仄聲,用平聲的是罕見的例外。”并且舉李商隱《錦瑟》為例:“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王力的這一提法是錯誤的。因為“思華年”并不是變格,而是屬于“三平調(diào)”(也稱“三平尾”)的拗句。 近體詩詞的平仄是指中古音的平聲和仄聲(上、去、入)。今天,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現(xiàn)代漢語的四聲(陰平、陽平、上、去)類推中古音的四聲。從明代的周德清首倡“平分陰陽,入派三聲”以后,古入聲字逐漸消失了,一部分已經(jīng)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中的陰平字或陽平字。例如:王維的五絕《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幾枝?”其中“國、發(fā)”等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讀平聲,而在古代漢語中則讀仄聲。因此,今天我們依照“平水韻”寫七律,只要熟記現(xiàn)代漢語陰平、陽平字中的古入聲字就可以了。至于現(xiàn)代漢語上聲、去聲中的古入聲字,仍屬于入聲,可不用記憶,需要時再查平水韻表。
(1)古為入聲(今為平聲)的常用字:
【A】啊 【B】八捌剝逼憋鱉癟撥缽拔跋白薄雹鼻別蹩渤博搏膊帛泊駁伯舶 【C】擦插吃出戳察 【D】答搭滴跌督咄達得德狄荻迪的滌敵嫡笛迭諜堞牒碟蝶疊毒獨讀瀆犢黷奪度踱鐸 【E】額 【F】發(fā)乏伐筏罰閥佛弗拂伏茯服幅福輻蝠 【G】疙胳鴿擱割骨刮郭聒蟈軋閣格蛤革隔嗝膈葛國幗 【H】喝黑嘿忽惚豁合盒頜核涸閡闔貉囫斛滑活 【J】擊跡唧積屐績緝激夾癤結接揭掬鞠及汲級極吉即亟急疾嫉棘集瘠藉籍莢頰嚼節(jié) 杰劫潔詰捷竭截睫局菊決訣抉覺玨絕倔掘崛厥獗蹶爵嚼攫 【K】磕瞌哭窟殼咳 【L】勒捋 【M】抹摸沒膜 【N】捏 【P】拍劈霹撇瞥樸潑泊撲仆枇濮璞 【Q】七戚嘁槭漆掐切曲蛐屈缺闕 【S】撒塞殺剎失濕叔淑刷說縮朔勺芍舌十什石識實食拾蝕孰塾熟贖俗 【T】塌剔踢帖貼凸禿突托脫 【W(wǎng)】挖屋 【X】夕汐吸昔惜析淅晰息熄悉蟋錫膝蜥瞎歇蝎楔削習席襲媳檄匣俠峽狹硤轄脅協(xié)挾穴學 【Y】壓押鴨噎一壹揖約 【Z】匝咂扎摘汁只織粥拙卓桌涿捉作雜砸鑿責則澤擇賊扎軋閘鍘宅翟著折哲蜇蟄輒轍執(zhí) 直值殖侄職妯軸竹竺燭逐灼酌茁鐲啄琢卒族足昨
(2)古漢語中平仄兩讀(今只讀平,或只讀仄),而意不同的字: 【思】四支韻:動詞,平聲sī,王維《相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保ㄋ寄睿?/FONT> 四寘韻:名詞,仄聲sì,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城上高樓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保ㄋ季w) 【燒】二蕭韻:動詞,平聲shāo,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火焚) 十八嘯韻:名詞,仄聲shào,白居易《秋思》:“夕陽紅于燒,晴空碧勝藍。”(野火)。 【吹】四支韻:動詞,平聲chuī,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吹拂) 四寘韻:名詞,仄聲chuì,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 歌吹是揚州。” (竽笙 等樂器。) 【聞】十二文韻:動詞,平聲wén,李白《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保劽?/FONT> 十三問韻:名詞,仄聲wèn,《詩經(jīng) 卷阿》:“如圭如璋,令聞令望?!保u) 【織】四支韻:動詞,平聲zhī,元稹《估客樂》:“炎州布火浣,蜀地錦織成?!保棽迹?/FONT> 四寘韻:名詞,仄聲zhì,染絲織成的采帛,《禮》:“士不衣織?!?/FONT> 【俱】七虞韻:平聲jū,杜甫《戲為六絕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保ㄙ桑?/FONT> 七遇韻:仄聲jù,古籍中多作具,《詩經(jīng) 楚茨》:“樂具入奏?!保ń?,都) 【漫】十四寒韻:形容詞重疊,平聲mān,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 干?!保L) 十五翰韻:形容詞,仄聲màn,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 喜欲狂”(胡亂)。 【忘】七陽韻:合成動詞,平聲wāng,溫庭筠《利州南渡》:“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 機?!保ㄍ鼨C,消除機巧之心,常指甘于淡漠。) 二十三漾韻:動詞,仄聲wàng,《詩經(jīng) 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保ㄍ洠?/FONT> 【論】十三元韻:動詞,平聲lūn,杜甫《詠懷古跡》:“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FONT> (抒發(fā)) 十四愿韻:動詞,仄聲lùn,《周禮》:“或坐而論道,或作而行之?!保ㄗh論) 又名詞, 仄聲,賈誼《過秦論》(文體一種)。 【聽】九青韻:動詞,平聲tīng,用耳感受聲音,王建《霓裳辭》:“弟子部中留一色,聽風聽雨 作霓裳?!?BR> 二十五徑韻:動詞,仄聲tìng,聽任,李頎《送魏萬之京》:“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 客中過。” 【過】五歌韻:動詞,平聲guō,杜甫《天末懷李白》:“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保ń?jīng)過) 二十一箇韻:動詞,仄聲guò,劉長卿《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江上月明胡雁過, 淮南木落楚山多?!保w過) 又名詞,仄聲guò,過失,《左傳》:“人雖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FONT> 【縱】二冬韻:縱橫,讀平聲zōng,杜甫《戲為六絕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 橫。”(奔放) 二宋韻:其它讀仄聲zòng,戴良《和陶淵明飲酒詩》:“何當攜麯生,縱浪游八表?!保ǚ?/FONT> 縱) 【看】十四寒韻:動詞,平聲kān,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看 護)杜甫《秋興》“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保匆姡?/FONT> 十五翰韻:動詞,仄聲kàn,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FONT> (看見) 【浪】七陽韻:讀平聲yāng,屈原《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保h水) 二十三漾韻:其它都讀仄聲yàng,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波浪) 【媛】十三元韻:動詞,平聲yuān,屈原《哀郢》:“心嬋媛而傷懷兮”。(牽掛不舍) 十四愿韻:名詞,仄聲yuàn,《詩經(jīng)》:“展如美人兮,邦之媛也。”(美女)
【迎】八庚韻:動詞,平聲ying,白居易《強起迎春》:“晴和強起一迎春。”(迎接)
二十四敬韻:動詞,仄聲,《詩經(jīng)》:“文定厥祥,親迎于渭?!保ㄓⅲ?/FONT>
(3)另外古漢語中,讀仄聲(今讀平聲)的字有:抒、茗、峽、播、邏。 可平可仄(今讀平聲),意義不變的字有:潸、猙、婀、防、惺。
(4)關于仄聲字,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就是七律出句末尾字的運用。如果出句末尾連續(xù)用兩個上聲 字,叫做“鶴膝”,還不足為病。如果出句末尾連續(xù)用三個上聲字,就是“三上尾”的毛病了。例如王維 《送楊少府貶郴州》: 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 愁看北渚三湘遠,惡說南風五兩輕。 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里出湓城。 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 這首詩的三、五、七句,連用“遠、口、子”三個上聲字作白腳,犯了“三上尾”的毛病。謝榛《四溟詩 話》批評說:“三句落腳字,皆自吞其聲,韻短調(diào)促,而無抑揚之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