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教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孩子的精神,所以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比什么都重要
中國父母往往重視子女的飲食衣著,總要孩子吃這樣、那樣,穿這么多、那么多。其實,在基本的溫飽解決后,父母對待孩子的重心要放到家教上來,而家教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孩子的精神,所以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比什么都重要。
專家研究,幼兒和兒童階段的孩子,至少有以下幾種心理需要。
尊重和肯定的需要。許多家長喜歡用動物名稱作為孩子的昵稱,如“狗狗”“豬豬”等,尤其是當著外人的面這樣叫時,孩子往往會抗議:“我不是狗狗!”“我不是豬豬!”這說明孩子從小就有獲得尊重的需要,也很重視維護自己的形象。
稍大一些,如果家長總愛用自己孩子的缺點去對比別人家孩子的優(yōu)點,或者總愛批評孩子這沒做好、那沒做好,也是非常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聰明的家長往往會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區(qū)別開來,強調“你不是他、他不是你”,是優(yōu)點的分別列舉出來,重點給予表揚,是缺點的補充說明一下。孩子自然明白要改正缺點,發(fā)揚優(yōu)點,同時也會自信地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榜樣和伙伴的需要。孩子的成長過程一直伴隨著對成年人的模仿,第一個模仿的對象便是自己的父母。因此,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正在觀察自己,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在孩子的腦海里回旋半天。父母應當知道,孩子以自己為楷模,無論送孩子多么貴重的禮物,都不如把自己良好的行為舉止展示給孩子,這才是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當然,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孩子還需要與他同齡的榜樣和抽象的榜樣。同齡的榜樣來自于孩子的玩伴,父母要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和同齡的或略大的孩子玩耍,讓小伙伴們在一起學會合作,相互理解,遇到問題學會妥協(xié),而那些責任心強、有組織力的伙伴就會成為孩子的榜樣。抽象的伙伴往往來自于孩子閱讀的圖書、看過的電影等,對其中孩子所喜愛的人物的精神品質,父母要進行分析,幫助孩子加深理解,孩子遇到類似事情時,父母可以建議“如果某某遇到這種情況,他會怎么辦?”促使孩子吸取榜樣的力量,自己解決問題。
討論和交流的需要。家長不要以為孩子沒思想,其實孩子的思想活動比成年人要豐富得多,因為孩子正處于像海綿吸水一樣吸取知識的年齡,面對眼前的現(xiàn)實世界和書本中描繪的一切,他隨時都有疑問產(chǎn)生,有新奇的想法要說出來。無論工作多累,家長每天都要抽時間和孩子討論,為了討論的深入,還要讀孩子讀過的書,看孩子看過的電影等。在討論中要肯定孩子思維的閃光點,孩子想得不對的地方不要粗暴地否定,而是用邏輯規(guī)則讓孩子明白錯誤的原因何在,這樣孩子的思維能力會大大提高。要特別保護孩子愛動腦筋的優(yōu)點,不要動不動就塞給孩子現(xiàn)成的答案,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尋找,當孩子獲得正確答案時再給予隆重的表揚,這樣就能激發(fā)孩子保持學習、探索的興趣。
為人處事的道理,也可以在這種交流中逐漸傳授給孩子,而不是等孩子長大,“翅膀硬了” “不聽父母話”的時候再強行灌輸,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間缺少從小在一起親密無間地進行討論、交流的基礎,往往容易因“代溝”的凸顯而爆發(fā)沖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