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青花一說就是永宣,按照一般人的思路,都會認為永宣是父子關(guān)系,永樂宣德嘛。實際上,永宣是祖孫關(guān)系,中間還有一個洪熙。宣德的父親仁宗在位只有一年,年號洪熙,因為時間短暫,所以一般不學歷史的人很容易忽略這段。一般的說法是"永宣不分",永樂瓷器和宣德瓷器非常接近,尤其不帶年款的,不是專家分不清楚,看著都差不多。
公元1402年,靖難之變告捷,明成祖朱棣從其侄建文帝手中奪得政權(quán),永樂統(tǒng)治22年,海內(nèi)太平,整個國家還是比較安定的,盡管他的手段比較極端。他辦了很多大事,我們來看看他辦了哪些大事。
第一,建故宮。我們今天之所以還有這么輝煌的故宮存在,是因為有永樂皇帝。永樂五年開始建故宮,到永樂十八年建完,用了13年的時間。故宮的皇宮建設(shè)是世界最大的皇宮群,用這么短暫的時間能夠把它建成確實是一個奇跡。
第二,編纂《永樂大典》。"盛世修典",這是有講的?!队罉反蟮洹凡皇俏覀円话阋饬x想象的編纂一本書,它是一個傾國家之力,集所有的文人雅士的能力編纂的這樣一本大書。《永樂大典》有多少卷呢?有22937卷。我們知道后來《永樂大典》不停地在遺失,被焚毀,但還是保留下來了很多。這是他做的第二件大事。
第三,遷都。他遷都有很多原因了,我們也不是很清楚永樂怎么想的。但是基本上能夠知道他幾點。首先他認為在南京繼續(xù)做這個皇帝不算光彩,畢竟他是動了武的。其次,他因為他是燕王,長期居住在北京,有感情問題。再有一點,當時北邊還是元朝殘余勢力在跟明朝政府抗衡。遷都北京以后,表明明朝的能力和強大。如果當時的政府在南京,北面很容易失守。
第四,組織下西洋。下西洋的目的是非常復(fù)雜的,至今史學界也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它顯示了明帝國的一個優(yōu)勢,這個優(yōu)勢在當時是在全世界范圍中都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優(yōu)勢--海上運輸能力--的一個顯示。
朱棣拿下政權(quán),當了皇帝以后,還做了一件大事,就是要為他父親立個碑。中國人很講孝道,給父母立碑是大事,今天也要到墓地選一塊好的石材,記上一些文字,表達后人的哀思。那么,永樂上臺是一種極為特殊的情況,他違背了祖訓(xùn),以武力登基。但為了表明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和孝心,他要給父親立一個碑。這個碑做大了!依山而造,在今天的南京郊區(qū)湯山鎮(zhèn),那里有一座陽山,依陽山開鑿。我去過那兒,專門看過這個碑。沒有親臨其境,你不能感受它有多大。如果我們把它立起來,它有70多米高,相當于今天25層樓房那么高。碑分三塊,碑身、碑額和碑座,這三部分現(xiàn)在都在山上,無法站立。不要說600年前人的能力,即便今天,我們設(shè)想了很多辦法,也覺得不可能把它立起來。經(jīng)過計算,碑的重量大約有3萬多噸,要把3萬多噸的東西吊到基座上,再把碑額擱上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結(jié)果這碑就躺在山上,變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
陽山石碑是永樂的一個形象工程,但沒有做好。我想這可能也是促使他遷都的原因之一。你想,為父親做了這么大一個碑,最初想得很好,沒有想后面的事情,結(jié)果立不起來,出現(xiàn)這么一個尷尬的局面。永樂帝在加強皇權(quán)、創(chuàng)造安定的政治局面的同時,在經(jīng)濟上推行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政策,使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發(fā)展,大大推動了制瓷工藝的進步。自永樂三年(1405年)始,三寶太監(jiān)鄭和曾先后七次下西洋,足跡遠涉地中海、東非一帶,即向外推銷了精美的瓷器,又帶回了制瓷所需的“蘇麻離青”色料。由于中外文化和貿(mào)易的交流,這一時期的瓷器,無論在器形、紋飾、品種都較前朝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為以后的瓷器發(fā)展真正的拉開了序幕,工藝日臻成熟,從幾厘米的小罐、碗、杯到五六十厘米的爐、盤燒造得非常成功。器物造型規(guī)整端莊,紋飾精美大氣、胎釉細潤光滑(圖一)。
永樂時期大量生產(chǎn)白釉瓷
永樂皇帝對白瓷情有獨鐘(圖二),《明太祖實錄》永樂四年十月丁未條有這樣一段記載:“回回結(jié)牙思進玉碗,上不受,命禮部賜鈔遣還。謂尚書鄭賜曰:‘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素潔瑩然,甚適于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皾嵥噩撊弧敝?,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無彩繪的素白瓷,所言“甚適于心”表示永樂皇帝對白釉瓷器非常喜歡。另1412年,在當時首都南京建造一座白色大報恩寺塔,此塔塔身為九層,全部用精美的白瓷磚砌成。我國民俗中白色含有“孝”及“哀”之意。永樂皇帝以白色為貴,并以白色建塔,很可能是緩和他登基后的社會矛盾,永樂帝發(fā)動“靖難之役”,以武力廢除其侄建文帝,自己登上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種行為以儒家的觀點看是不忠不孝之舉,所以為鞏固帝位,爭取民心,永樂皇帝在奪得天下后建次白塔??赡芎泄_哀悼其父朱元璋和馬皇后之意,此外明王世貞的《名卿績記》一書內(nèi)還有這樣一條記載:“洪武中詔,選十高僧分侍諸王,廣孝與燕,因私文廟曰:‘若蒙殿,廠下棄當奉上白帽子戴。’”。文中廣孝是一僧人,名姚廣孝,法名道衍,據(jù)說此人頗有謀略,朱元璋令其輔佐當時燕王朱棣,即后來的永樂帝。廣孝言“王”字上加一“白”字,實際上是指“皇”字,后來燕王手下都戴白帽子。當駐地一統(tǒng)天下后,一直以“白”字為吉,對白瓷也就偏愛至深。因為皇帝的嗜好,所以白瓷大量燒造,并達到中國白瓷燒造水平的最高峰。
永樂瓷器器型受西亞文化影響
永樂時期器形比洪武時期豐富的多,傳統(tǒng)器物有梅瓶、玉壺春、執(zhí)壺、盞托、各式盤碗等。其中梅瓶造型古樸,肩部豐滿圓潤,非常具有時代風格;另有壓手杯可謂本朝極品,坦口折腰,滑底砂足。順口沿而下,胎骨漸厚。將其握于手中則切合于手心,執(zhí)于手中則恰合于虎口(虎口位于拇指與示指之間),均有凝重之感,故有壓手杯之美名(圖三)。由于頻繁的對外交流,這一時期瓷器器形受西亞文化影響,有天球瓶、抱月瓶(圖四)、大背壺(圖五)、藏草壺、無檔尊、魚簍尊、八方燭臺、花澆、折沿盆等,模仿波斯文化中的金銀器造型。
永樂瓷器紋飾題材較元代豐富,但人物紋少見
永樂時期紋飾一改元代、洪武朝豪放的風格,紋飾顯得疏朗秀麗,筆意自然。紋飾很豐富,常見的纏枝、折枝花果紋有:蓮花、牡丹、菊花、茶花、秋葵、荔枝、葡萄、壽桃等;龍鳳紋在該時期出現(xiàn)較多,有云龍、云鳳、海水龍、趕珠龍等;由于蘇料容易暈散,不容易控制,故人物紋很少見,僅見胡人樂舞(圖六)和嬰戲紋;還有花鳥、園景、竹石芭蕉紋融寫實為一體;這時還以梵文為飾,說明與宮廷的佛教活動有關(guān),意為受佛庇護吉祥之義。永樂時期紋飾對后世官民窯瓷器紋飾影響很大。
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燒造青花所需的“蘇”料
從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鄭和率領(lǐng)萬人使團先后七次遠航西洋,帶回了制造青花所需的青料“蘇麻離青”,用此種鈷料,燒出的青花呈色鮮艷,藍中泛紫,濃重者發(fā)黑,在紋飾上凝結(jié)有自然形成的結(jié)晶斑點,并有錫光,俗稱“鐵銹斑”。特點是像墨點再生宣紙上,產(chǎn)生自然暈散的效果,這主要是由于進口青料含鐵量高所致,此種青料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所用的青料相同,青花發(fā)色與元代相似。
永樂時期豐富多彩的單色釉瓷器
永樂朝官窯瓷器燒造的品種除燒造青花瓷外,單色釉瓷器尤其是白釉瓷器也成為主流。永樂時期的白瓷,釉質(zhì)潔白、溫潤似玉、肥厚如脂,恰似白砂糖的顏色,給人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圖二)。永樂甜白瓷大體分為厚胎與薄胎兩種,薄胎器釉面晶瑩,有光素、刻劃、模印三種裝飾。大器以光素為多,小件器物身上紋飾線條極細,需借光細查才可發(fā)現(xiàn),無論薄釉厚釉,,器物胎釉均呈現(xiàn)肉紅色,而清代呈亮青色,其實永樂時期白釉看起來較歷朝顯得瑩潤,經(jīng)過對比觀察,永樂甜白釉并不是純白的顏色,釉色白中閃灰,因此釉面顯得瑩潤。
永樂時期紅釉釉面均勻,釉色瑩潤透亮,鮮艷猶如紅寶石,亦稱“寶石紅”(圖七)。其特點是大部分紅釉器物,口沿都有一條呈白色的邊線,非常整齊,俗稱“燈草口”,此外器物底邊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齊,并泛蝦青色。
翠青釉是永樂時期新創(chuàng)的一種釉色,釉色青如嫩竹,是一種極淡的淡青綠色(圖八)。翠青釉的玻璃質(zhì)感較強,釉中隱含密集小氣泡,如魚子狀,但氣泡亦有大小之分。傳世品稀少,器形僅見高足杯、三系或四系蓋罐。
彩瓷品種有青花紅彩、白地孔雀綠彩、金彩、黃地綠彩、綠地醬彩等,這些品種在傳世品中極為罕見,有些僅在珠山御窯廠發(fā)現(xiàn)。無論什么品種,其器形、胎釉、紋飾、工藝與永樂時期同類器相同,如果遇到可以照此共同之處舉一反三。永樂時期這些品種的開創(chuàng)對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有著深遠的影響。
永樂瓷器鑒定
方法一:辯胎釉
胎質(zhì)潔白釉面細潤
永樂瓷器胎體變薄,胎質(zhì)干澀有空隙,胎色趨于潔白,生燒現(xiàn)象已不常見,這主要是對窯溫及室內(nèi)氣氛的控制較前朝有了進步(圖九);青花器釉面較厚,釉質(zhì)細膩平滑,釉色多白中泛青;個別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白釉器釉質(zhì)肥潤細膩,器物上可見縮釉點;紅釉器釉面均勻,口沿一圈白釉,俗稱“燈草口”,微泛青,器物底邊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齊,并泛蝦青色。
方法二:辨紋飾
小筆填繪,形成深淡的筆觸
永樂時期紋飾裝飾布局大多比較疏朗,瓷器裝飾線條一般比較纖細流暢;常見繪鋸齒狀葉紋,有別于宣德時期;蓮瓣紋繪畫大多勾線填色,回紋一改洪武時期兩個一組的畫法,大多連續(xù)不斷;青花弦紋線,線條不十分均勻,給人一種古拙之感;龍紋很雄壯,龍頭有豎發(fā)的處理,龍頸、龍身較元代雄壯,但少了幾分矯??;龍爪依然很有力度,除五爪外,也有三爪、四爪;青花瓷器紋飾用軟筆勾勒,線條流暢,多用沒骨畫法,即不用勾線填色,一筆點畫而成。有些紋飾填色使用小筆填繪(即不用大筆渲染),形成深淡的筆觸(圖十)。
方法三:辨工藝
砂底細白,撫摸如糯米粉的感覺
永樂時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兩種,釉底釉質(zhì)細膩、光滑,積釉處泛青,呈湖水綠色;砂底細白,撫摸極為細膩,如糯米粉的感覺(也像餃子皮的感覺);由于胎土中含微量雜質(zhì),偶見褐色星點;器物底足采用平削的手法,足墻較寬;圈足露胎處泛橙色火石紅,足跡露胎處可見護胎釉(圖十一);除盤碗類小件器物,由于當時工具所限,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規(guī)整;盤碗類內(nèi)底面器壁與器底相接處有一周下凹,俗稱“月亮底”;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于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永樂時期工藝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顯;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細膩,并可見白色絞絲紋;甜白釉薄胎器也稱“半脫胎器”,迎光透視,并不全透亮,由于器物底部胎質(zhì)較厚,透光度較差,器物棱角處如有青花線,線條發(fā)黑,鐵銹斑凝結(jié)現(xiàn)象嚴重;永樂青花在陽光下看,泛雪青色;青花紋飾線條上鐵銹斑自然分布,像墨點在生宣紙上,自然暈散的感覺,呈放射狀,有毛邊現(xiàn)象(圖十);用刻劃、模印裝飾的器物,紋飾不明顯,有時需借助燈光才可發(fā)現(xiàn)。
方法四:辨款識
永樂時期瓷器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
于官窯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款當始于本朝,在器物上模印、錐拱或以青花書寫“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如壓手杯內(nèi)底心書青花“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曾將永樂篆書年款的特征編成口訣“永樂年款卻領(lǐng)先,印刻暗款凸凹全。壓杯青篆在內(nèi)心,不是確知不胡言。”但永樂朝瓷器絕大多數(shù)不落款(圖十二)。
永樂民窯瓷器底足施釉稀薄
永樂民窯瓷器遺存較多,但仍以盤碗高足杯常見,造型較前朝圓潤、靈巧。洪武時期常見的折腰盤已不見。永樂民窯瓷的胎土淘煉粗糙,胎質(zhì)干澀,間有空隙;釉面光潔,釉色灰青;底足施釉稀薄(圖十三),足墻較厚,平削足,也有底足無釉,但中心已無明顯雞心狀突起;此時紋飾常見碗心書寫“?!?、“壽”字(圖十四),也有繪月映梅、蘭草;碗外壁裝飾較洪武時豐富,見有纏枝蓮、結(jié)帶繡球等;底足外足墻無青花圈線;畫法用筆簡練、樸實無華,俗稱“一筆點畫”,即在繪畫中沒有勾、勒、點、染,直接繪畫使紋飾一氣呵成。青花用料為國產(chǎn)的“土青”,色調(diào)普遍晦暗,常見有藍中泛灰黑和藍中泛灰兩種青花發(fā)色,凝聚出黑褐色斑點、但無暈散現(xiàn)象。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十)

(圖十一)

(圖十二)

(圖十三)

(圖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