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都依托于一定的料(質地)由宇宙精神根據(jù)理設計出來的產(chǎn)品,即任何一件物體都必須包含有料與理(物質與精神)此兩大要素構成。宇宙間存在的物體并不都擁有自我(靈魂),如石頭;而自我(靈魂)又卻并非都存在于物體之中,如存在于四維或五維空間中的沒有依附在物體的純粹靈魂。精神能夠獨立地存在著就證明了精神之所以是構成宇宙的兩大要素之一,而不僅僅只是物質的衍生物。如果精神來源于物質,是物質的衍生物,并隸屬于物質的范疇之內;那么,宇宙間便無有精神與物質之間這一平等的區(qū)分。宇宙將只是缺失自我的沒有了靈魂的宇宙,是物質主宰著的被動的單一宇宙。因為單純的物質是不可能衍生出靈魂(自我)的。以唯物論之觀點說,生物死亡后其靈魂必隨之死亡。比如,人死亡以后,他就隨即喪失一切意識,不能再支配和作用于其肉體。這是顯然可見的現(xiàn)象。然而,宇宙間其實有的事物卻可分為肉眼可見與不可見兩大類存在。靈魂(精神)、無線電波、聲波、微生物、微粒子則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可見的實有。僻如,時間是不可見的(人們只是借助于他物來表示它而已),但是人們又是能夠感覺它是實有的。加之,純粹靈魂存在的地方又更是眼肉所無法達到的四維空間之中,因而,人們一般將一些尚未實證(或肉眼可見的)認為是不存在的,如無線電波在未被發(fā)現(xiàn)之前的境況一般。而將那些能夠被客體化的可見的,則認為是存在的實有,如承認了活著的人體內的靈魂(自我意識)的存在。其中,無線電波、聲波、微生物已被通過科學儀器被證實了存在,微粒子的理念還有待完善之,可是純粹靈魂狀態(tài)則因其存在于四維空間而擋住了人的視野,令人難以相信它的存在(多維空間及靈魂至今尚處在科學界地努力證實之中)。 萬物皆有靈,這是指活物(生微)而言的萬物,如微生物和動植物及人類等,它們之間的主要區(qū)別是其靈魂及精神力方面上的強大與弱小之差異。靈魂依附并能夠表現(xiàn)于活物以呈現(xiàn)其意志;藏身于非活物(非生物)中的靈魂則無法展現(xiàn)其意志,而這又是靈魂最不愿意做的事情(有些是由于某種原因一時進入不了時空遂道而被迫的或無奈的臨時寄居,一般靈魂在脫離了肉體之后便通過時空遂道到達了四維空間)。因為善于表現(xiàn)自我是靈魂最大的特征之一。因此,存在之物(非活物)一般是不會有靈魂的存在,它只是宇宙精神在設計諸物當中其理的體現(xiàn),如石頭、死亡后猶存在的樹木等。 對每一個活物(生物)來說,它既是宇宙精神的意志,又是自我意志之體現(xiàn)。即一方面人類是由宇宙精神根據(jù)理設計出來的物體,是宇宙意志的體現(xiàn),如人體外貌及內在構造等;另一方面,人類又是能夠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充分體現(xiàn)出自我的意志,如學習勞動及體育運動等。人類又既是自我意志的表現(xiàn),又是社會文化環(huán)境塑造下的產(chǎn)物,人類總是體現(xiàn)出其特定的社會文化性,即生活于某一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的人們總是呈現(xiàn)出其社會文化特征來,如生長于狼群或豬群中的狼孩豬孩,它們就缺乏這個社會文化性而難以成長為和足夠來支撐其成為真正的人類了。因此說,被肉身束縛后的靈魂(誕生后的人類),其靈魂在依附肉體后對其后天地熏陶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被肉體束縛后的靈魂只能根據(jù)現(xiàn)存的肉體條件來認知世界和認知自我,而人類的物質世界又是表象的世界;要從表象世界認識到世界本原又需要花費巨大的功夫方可達到。只不過這一社會文化特征是由自我意志在主導著的活動表現(xiàn);又,人類社會文化來源于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結果。因而,人類又是擁有著獨立自主(自我意志)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存在物。動物由于缺乏主觀能動性,它們至今尚未能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及自己發(fā)展自己。這卻是由于動物的靈魂等級和智力層次所限制了的,因此,縱然將動物自幼小時(誕生)開始便交由人類教育之,也難以達到其既定效果。 對于意志來說,如一塊石頭在被人擲出時,它在空中飛行的狀態(tài)就是人意志的呈現(xiàn)——人的意志支配于其手臂發(fā)力再作用于石頭上的結果。而石頭之所以是石頭者卻是宇宙精神(理)——意志客體化的展現(xiàn)。而作為活物的人類來說,他的每一個行為則是其物自我(自我意識或靈魂)作用于身體(客體化)的表現(xiàn),包括其作用于石塊上的意志。意志客體化的人類(身體部分)屬于大宇宙意志的杰作,而人類意志客體化的自我部分(如意識和行為),則是屬于自之物(靈魂)本身的表現(xiàn)。此不同于石頭飛行狀態(tài)時依然屬于他者意志客體化的呈現(xiàn),如人類意志作用下的客體化。 叔本華總是強調意志獨立于空間、時間及因果律之外,他也有說明意志客體化時方表現(xiàn)于時間、空間及因果律之中;并將意志作為理念來加以說明之。然而,對于這個說法,余以為這是比較朧統(tǒng)的說法。雖然,理念無論在任何空間、時間及因果律中都能夠體現(xiàn)出來,并能夠在空間、時間之中不需要依賴于物質而獨立存在著;但是,沒有了空間與時間這一根本條件下,理念依然還能夠存在的嗎?依余之觀點,理念仍然是由混沌體在醞釀過程中萌芽,并在誕生宇宙之時起產(chǎn)生的,即它與時間、空間一同隨著宇宙的誕生而出現(xiàn)的事物普遍形式及基本要素;而因果律又僅僅是它諸多意志(理念)當中的一個規(guī)律罷了。這樣來說,理念存在于時空之外,這便能夠成立。 很淺顯的道理是:在混沌之中必無有理念的存在,理念至多也還只是處于混沌之中醞釀著(尚未形成和誕生)。實際上,混沌體也是由意志設計出來地用以孕育更新物體的孕育器的精神體現(xiàn)。而混沌體本身也是具有空間并時間存在的,否則,何來成為混沌體以及混沌體存在的呢?在混沌之前的虛無,混沌還未產(chǎn)生和出現(xiàn)。如果要問虛無是如何產(chǎn)生混沌的?即“無極”是如何產(chǎn)生“太極”?“無極而有太極,太極生陰陽”,這猶如“道生一,一生二”之道理為一致,道代表無極,一代表太極,二代表陰陽。道既可以解釋為虛無,又可以用來作為理念看待。然而,是什么力量或東西在虛無中產(chǎn)生出混沌的呢?這里,我們可以將其既定為道(理念)??墒?,道(理念)又是如何在虛無狀態(tài)中依據(jù)什么東西而產(chǎn)生出混沌的?是宇宙本原之本原的混沌元素?問題是,這些混沌元素又是如何從虛無中產(chǎn)生出來?看來,人類最艱難之問題就在于此——精神與物質究竟誰先誰后的問題。我們雖然能夠解破處于第二狀態(tài)下的精神與物質(混沌體分化出來的宇宙兩大要素)——宇宙的精神與物質狀態(tài)及出處。但是,我們仍然需要解破混沌體之前的狀態(tài)。可是,它卻依然是我們了解精神與物質的先后問題之根本。 即是說,我們雖然已了解到物質與精神源自于混沌體的醞釀及分化,但是,我們卻無法得知混沌體產(chǎn)生之前的條件及情況。雖然,我們得到其中是道(無極)生一(太極),可是,僅僅道(理念)獨項便能夠產(chǎn)生出混沌體的么?是否是還需要其它條件或元素(微粒子)的結合——依然是一個精神與物質相結合的原則方可成事?因為空有理念獨項又如何能夠產(chǎn)生出具有質地的料及物體的呢? 或者是,道中的虛無(真空)與理念本是同一體,或稱為一體的兩面或兩種要素,就如我們現(xiàn)在宇宙中的真空之存在同一般,皆是微粒子與意志(理念)的存在一樣的現(xiàn)狀,即真空中的微粒子在意志地揉合下經(jīng)過醞釀形成了混沌體(無極而太極或道生一),而真空就是一切物質與精神的最本原狀態(tài)。由微粒子與理念結合下產(chǎn)生的能量場實際上就是混沌體的形態(tài)——醞釀著物質與精神大兩要素,然后經(jīng)過分化成具有質地的料與純精神的理念(即一生二);最終,它又演化出物質與精神相融合為一體的萬物來(即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此這般,宇宙、混沌體及先前的境況,我們便可獲得解釋和演繹的根據(jù)——真空。 這即是說,事物的出處并不是永無休止的沒有一個最終的源頭,就象物質分解為分子、分子分解為原子、原子分解為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及中子組成,而質子與中子則由最基本單位——夸克組成。因而,它不能被分成更小的微粒。這樣物質便最后分解為夸克這樣一個極終的不可再細分的基本單位一樣。物質的對折將是會有到達終止的時候和地方,否則,它將不再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物質基礎單位,如夸克??淇吮环纸鈺r便不能再算是夸克,而夸克本身也已是不能再被分解出來的物質基礎單位。電子同樣是基本的,里面不再含有亞結構。我們可否將原子結構中視為物質的最基本單位為夸克——微粒子,精神的基本單位是電子。電子宇宙間最原始的自然力,也是蘊含著精神因素的東西;實際上,自然力也是意志的一種體現(xiàn)。一物或一料本不會無風自動的發(fā)生運動,這都是意志(自然力)客體化的展現(xiàn)。 如果說夸克是物質世界的本原,那么,電子就是精神世界的本原了。電子是精神世界中最原始的最根本的自然力。原子只是兩者結合構成的一個宇宙間最早具有此兩種要素的基本單位。宇宙之本原為夸克,而電子是精神要素的最初狀態(tài)。 物質(料)的演變產(chǎn)生蛋白質,蛋白質形成了核苷酸再到單細胞的誕生,而單細胞分裂為多單細胞衍生出最簡單的生物再繁生了萬物這一過程。我們總是說物種的進化是自然力的作用,為什么不說這是精神對這些物質與物種的作用呢?僅僅是質地的料就能產(chǎn)生出意識來么?而單純以精神獨項又如此能夠如變魔術般的憑空變出物質的呢?看來,這兩種觀點都是神話中的唯觀理論。 余以為,一切物質世界的空間的原始形態(tài)(本原)為真空。這無論是我們宇宙之前混沌體以前的狀態(tài),還是我們現(xiàn)在宇宙的原始狀態(tài)以及將來空間的原始狀態(tài)皆是如此存在——真空。真空既存在于以前我們宇宙的混沌體未產(chǎn)生之前,又存在于我們的宇宙誕生之后除物質現(xiàn)象集合豐富區(qū)域(星體、黑洞、星云等)之外的依然存在著的原始狀態(tài),也將繼續(xù)表現(xiàn)并存在于將來宇宙消失之后的空間原始形態(tài)。 我們看不見真空中蘊含著的微粒子物質,就如我們看不見清徹透明的水中那融解于水中的礦物質,或鹽融解于海水中一樣;精神(理念)就更為如此了,如我們看不見四維、五維空間一樣。我們也可以將理念(精神)視為冥冥之中并無處不在的存在,它充塞于每一個空間;只不過當它客體化時,才為我們所發(fā)覺和認識了,如動植物等。 宇宙應當是由這種本原與模式形成的精神物質空間。實際上,宇宙及混沌體的前身就是這般的模式存在。它無時無刻地表現(xiàn)和存在于我們這個宇宙空間之中,只不過是我們忽略了它的存在以及它竟然會以這種狀態(tài)與模式存在著而已。 我們可否這樣看待之,真空中的微粒子(夸克)與電子(理念)就是這個道,因為夸克在磁力約束下才由三個不同組合的夸克構成了質子與中子;而能量場就是混沌體,由能量場醞釀及演化出來的就是宇宙。這樣一個小宇宙便體撐起了一片空間及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小宇宙,大宇宙由諸多個這樣的小宇宙組成的宇宙。 依附于物體的靈魂與純粹靈魂在意識上的區(qū)別在于,依附物體上的意識是從其依附物角度來看待周圍事物,是表象的;而純粹靈魂意識則是從本質上看待事物內在,是本質的。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本原狀態(tài),是本質的。叔本華認為,身體是我們認識意志的條件,我們通過個別的活動認識它,而不是整個地、作為統(tǒng)一體在本質上完整的認識它。沒有身體,便不能想像意志……和人的一般體形契合于人的一般意志一樣,個人的身體也契合于個別形成的意志,契合各個人的性格。因此,人的身體,無論是就全體說或是所有各個部分說,都有個別的特征,都富有表現(xiàn)力。 叔本華又認為,意志作為個體永遠不能達到的標準模式,或者說永久形式,是不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它在時空外,常住不變,永久存在。而作為意志客體化的個體,則有生有滅,變動不居。這樣,意志就相當于柏拉圖所說的理念。 而柏拉圖認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動物只是一個表面的存在,不斷變化,相對依存,可以叫存在,也可以叫非存在,而絕不是真正的存在。真正存在的是把自己復制于這動物中的理念或該動物自在的本身,它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我們對于動物的一切任何認識都是對動物現(xiàn)象的認識,這跟動物的理念是無關的。只有對動物理念的認識才是真正的認識。以余之理解為,某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動物就算是完全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其設計或復制了它的理念卻是永遠存在著的,它不會因為該物的消失而不存在。只不過是,理念以不同的內容及形式來制定不同的表象。 這里還是有必要介紹一下關于靈魂的詞匯,以便解釋上面及以下的論述需要所采用的這些同義詞:物自體就是意志,意志就是精神,精神就是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最終稱為靈魂。理念包括事物原理、自然規(guī)律、自然力等由精神規(guī)定設計下界定的理。因而,理念是意志的客體化。 雖然物自體的意志是主體的本質,客體是主體的表象。作為本質的意志是永住不變的,而表象則是永遠變化著的暫時存在。盡管如此,我們依然不能忽視表象的存在,只專注于本質上。從本質到表象,而從表象到本質等演繹過程還必須要懂得并經(jīng)歷的。因而,體驗這個過程就成為人生的必然。盡管這是表象的現(xiàn)象,可是,單獨的本質是缺陷(盡管從這個本質上來說是完整的),也是無能的。只有既認識自身本質(物自體),也懂得演繹它才是完整而有能力的表現(xiàn)。所以,佛教徒的方外避世人生就是一種不完整的缺陷人生即是。 從植物的意志而言,它基本上是被動的在受到剌激時才會作出本能反應,如對于水源、陽光、風力的感應現(xiàn)象等。唯一的表現(xiàn)是其體形上地展現(xiàn),而這又既是根據(jù)理的設計,又是其物自體的意志呈現(xiàn)。相對于動物而言,它就具有機動靈活地將自己意志充分發(fā)揮出來,只是還遠遠不如人類那么豐富細膩地體現(xiàn)和高智能地演繹創(chuàng)造它??偟膩碚f,萬物之意志在于盡其所能地表現(xiàn)自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