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起遺落的夢
——讀《廊橋遺夢》 今天在家整理舊書,翻出了一本塵封已久的《廊橋遺夢》。好在封面本來就是黃的,現(xiàn)在顯的仍不那么舊黃。當年讀這本書的時候是1995年,正版的書因為買不到,我就在地攤上買了本盜版的,先一睹為快。讀這本書的時候,別看是薄薄的小冊子,卻讓我一次次流下了眼淚。這一晃,至今已經(jīng)16年了,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筆下的主人公始終沒有在我腦海里淡忘,屢屢和朋友談起,仍充滿了感動。
讀過的人,都知道,《廊橋遺夢》故事很普通,幾天的遭遇也很簡單。但小說的展開、敘述在平直中很深沉,很感人。羅伯特巧妙的將支點架在了中年人的情感空間上,循著情節(jié)的軌跡,我們一方面能感受到男女主人公成熟的人生態(tài)度所帶來的示范效應,從而關注他們力圖擺脫瑣碎和平庸,去追求浪漫的不帶功利色彩的純情摯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重視他們的家庭、背景和社會人際關系。感情和責任是中年人必然面臨的人生課題,這一時相悖的情形,較之青年人單純的浪漫多了些許內涵和無奈。生活就是這樣,對于世界觀已經(jīng)形成的中年人來說,往往不僅有是與非的判斷,還有進一步和退一步的分寸感的把握。小說在弗朗西斯卡跟羅伯特走、還是留的問題上,把這一點刻畫的淋漓盡致。盡管隨后相思之苦的悲哀與自己余生相影隨形,痛苦一生。 小說以將兩人的骨灰先后撒在了廊橋為情感的結局,這感天動地的一筆雖不乏先例,如中國的“梁祝”故事亦有投墳、化蝶的篇章,但其間的過程卻不盡相同?!傲鹤!睈矍楸瘎〉母磥碜杂谏鐣?,而《廊橋遺夢》更多的是由于個人的原因。作為弗朗西斯卡,無論何時,只要一個電話,羅伯特就會從天涯海角飛到她的身邊來,現(xiàn)代科技和社會情態(tài)為他們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而對于羅伯特這樣一位有著流浪漢心態(tài)、職業(yè)又是攝影家的人來說,天涯何處無芳草,但他卻足跡遍四方,情感交“廊橋”。這又體現(xiàn)了中年人情感境遇的一個特色,人到中年才真正明白了自己精神世界的真愛。托此種種,都使這個愛情故事產(chǎn)生了特殊的魅力。 《廊橋遺夢》的故事里,還有一種美,看不見摸不著,需要用心來感受,這就是善良。主人公犧牲自己的真愛恪守的責任,這不能不說是悲哀,卻也透露著人性善良的光輝。盡管現(xiàn)代人都擁有各種個性和脾氣,但是,潛藏在內心深處善良本色永遠都彌足珍貴。女人失去善良,就失去了女人魅力;男人擁有善良,更增添了陽剛之氣,給人以信任,給人以美好。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就是這樣用自己相思之苦的悲哀演繹著善良,盡管歡樂像潮水一樣蕩然無存,在茫茫的孤寂中,走完自己的人生。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居國順于上海
為天下遠游客 ——《廊橋遺夢》扉頁題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