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什么是“前景理論”嗎?它在影響我們的生活,請看——
例子一:
現(xiàn)在有兩杯哈根達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七盎司,裝在五盎司的杯子中,一眼看上去似乎滿滿一杯、快要溢出來;另一杯冰淇淋B是八盎司,但是裝在了十盎司的杯子中,看上去似乎還沒裝滿。那么,在你不知道兩杯冰淇淋實際分量的情況下,你愿意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呢?
顯然八盎司的冰淇淋比七盎司的要好。可是實證結(jié)果表明,在分別獨立判斷的前提條件下,也就是說,不能把這兩杯冰淇淋放在一起讓消費者進行比較,絕大部分人反而愿意為實際分量少的冰淇淋支付更多的錢。
顯然,人們是根據(jù)心理喜好,來決定給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錢的。
例子二: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jīng)濟學家理查德·薩勒(Richard Thaler)提出了“心理賬戶”的概念。比如,同樣是100元,靠工資掙來的100元與靠摸彩票中獎得來的100元即使是對于同一個人也是不一樣的。辛勤工作賺來的錢總是舍不得亂花,一筆意外之財卻是“來得容易,去得快”,很快就被花掉。
這就是說,相同數(shù)額的錢在同一個消費者的心理上卻是不同的,這就需要給來自不同途徑的錢分別建立不同的賬戶——“心理賬戶”。
例子三:
假設美國正在為預防一種流行病的爆發(fā)做準備,預計這種病會使600 人死亡。現(xiàn)在有一個相同的方案采用不同的兩種描述方法居然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第一種描述方法:有兩種方案,采用A方案,可以救200人;采用B方案,有1/3的可能救600人,2/3的可能一個也救不活。實證結(jié)果是:人們不愿冒風險,更愿意選擇A方案。
第二種描述的方法:有兩種方案,C方案會使400 人死亡,而D方案有1/3 的可能性無人死亡,有2/3 的可能性600 人全部死亡。死亡是一種失去,因此人們更傾向于冒風險,選擇方案D。
事實上,兩種情況的結(jié)果是完全一樣的。救活200 人等于死亡400 人;1/3 可能救活600 人,等于1/3 可能一個也沒有死亡。不同的表述方式改變的僅僅是參照點發(fā)生改變,一個是以死亡為方案評價標準,另一個是以存活作為參照點。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塞勒曾提出的問題:假設你得了一種病,有1/10000的可能性會猝死,現(xiàn)在有一種藥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 0,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錢來買這種藥呢?如果你身體很健康,突然有家醫(yī)藥公司想找一些人測試他們新研制的一種藥品,這種藥服用后會使你有1/10000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要求醫(yī)藥公司花多少錢來補償你呢?
在經(jīng)濟學實驗中,很多人會說愿意出幾百塊錢來買藥,但是即使醫(yī)藥公司花幾萬塊錢,他們也不愿參加試藥實驗。這其實就是損失規(guī)避心理在起作用。得病后治好病是一種相對不敏感的獲得,而本身健康的情況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對人們來說卻是難以接受的損失,顯然,人們對損失要求的補償,要遠遠高于他們愿意為治病所支付的錢。
上面三個例子,告訴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面臨收獲時,總是小心謹慎、不愿冒風險;在面臨損失時,總是不甘心,容易冒險;損失時的痛苦,遠遠超過收獲時的快樂。這就是行為經(jīng)濟學上的“前景理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
第一,如果你有若干好消息要公布,應該把它們分開公布。比如你這個月獎金多發(fā)了1000元,同時買彩票又中了1000 元錢,那么,你應該把這兩個好消息分兩天告訴你妻子或女友。這是因為根據(jù)“前景理論”,分別經(jīng)歷兩次獲得給你的妻子或女友所帶來的幸福感之和要強于把兩個獲得放在一起。
第二,如果你有若干壞消息要公布,應該把它們放在一起公布。比如你今天走霉運,上午丟了1000元的現(xiàn)金,下午丟了價值1000元的手機。因為根據(jù)“前景理論”,兩個損失結(jié)合起來所帶來的痛苦感要低于分別經(jīng)歷這兩次損失所帶來的痛苦之和。
第三,如果你有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和一個不重要的壞消息,應該把這兩個消息一起告訴別人。這樣的話,好消息所帶來的快樂會將壞消息所帶來的痛苦沖淡,負面效應也就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