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風沙渡》 驚艷全國,志怪小說成就滿分作文《搜神記》、《封神榜》,這樣的志怪小說也許會被許多父母劃為孩子的“禁書”,可這對父母卻從志怪類小說入手引導孩子寫作,結果又會怎樣?
在2011年的高考中,江蘇宜興考生王希的作文《風沙渡》獲得滿分,被譽為今年高考作文的最精彩之作,一時“驚艷”全國??烧l能想到,滿分作文得主的他,曾經作文不及格,甚至一提到作文就頭疼。
無話可說,作文還能寫點啥
王希從小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
爺爺一直想培養(yǎng)孫子讀書讀報的習慣,在王希還不認字時,老人沒事就會給他讀一段報紙上的新聞。然而,王希當時年紀太小,對于“社會上的那些事兒”沒有太大興趣。也許因為這個原因,王希從小就對報紙產生了一種排斥情緒,看都不看。
爺爺?shù)囊黄嘈?,最終歸于失敗。
王?;氐綃寢屔磉厱r,已經讀小學三年級了,他數(shù)學和英語成績都不錯,但語文成績一般。語文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作文拖了后腿,往往一篇40分的作文,他只能得20分左右,連及格分都拿不到。
媽媽仔細看過兒子的作文,發(fā)現(xiàn)他都寫得非常短,一般只有幾十個字,稍稍長一點的作文也多是空話套話。媽媽問王希為什么寫這么短,王希說:“事情已經說完了,還能寫什么呢?我最怕寫作文了……”更讓媽媽驚訝的是,王希寫的作文竟然跟自己小時候的作文是同一個套路,比如《記一件好事》,不是寫攙扶老人過馬路,就是寫撿到錢交給了警察叔叔;臨走時如果對方問自己的姓名,還要說“我叫紅領巾”。媽媽哭笑不得:“你寫的事都是你自己的真實經歷嗎?”王希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不是,可同學們都是這樣寫的啊。”
媽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認為:文字是人們表達思想的工具,所以作文必須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一貫套路化、格式化的作文,禁錮了孩子的思想、捆住了他們的手腳,這樣下去他永遠都不會知道作文應該寫什么、怎么寫。
那天,媽媽買了一大包少兒讀物帶回家,要求王希每天做完作業(yè)后讀一讀。可王希卻認為那些讀物不好看,根本就不愿意看,只是拿過《十萬個為什么》等科普書翻了翻。實在沒辦法,媽媽只能逼著王希做完作業(yè)必須看半個小時的書,不然就不許出去玩。但媽媽很快發(fā)現(xiàn),雖然形式上“管住”了王希,可他根本看不進去,這樣的“看”等于白看。
志怪小說引發(fā)閱讀興趣
要讓兒子喜歡讀書,必須找到他的興趣點,可兒子的興趣點在哪兒呢?媽媽一時沒了方向。
一個周末,媽媽正在洗衣服,王希忽然跑過來說:“媽媽,你知道玉皇大帝叫什么名字嗎?”媽媽不知道,隨即搖了搖頭。王希得意地說:“告訴你吧,他叫張友仁!”接著,王希給媽媽講了個故事:當年姜子牙封神時,有個私心,想自己當玉皇大帝,所以各路神仙都封了,唯有玉皇大帝的職位沒封。有一位神仙問為什么,姜子牙說:“這你別管,玉皇大帝的職位自然有人當!”一個名叫張友仁的人聽了,把“有人”當成了“友仁”,連忙上前謝恩。姜子牙一看,生米做成了熟飯,只得答應。
這小東西,是怎么知道這些的?聽得津津有味的媽媽問王希。王希說:“我是從外婆家的一本書上看到的。”媽媽這才想起娘家的書柜里有一本《封神榜》,可那是一本半文言文讀物,兒子怎么能看得懂?媽媽不信,拿過一本文言文讀物讓他一邊讀一邊解釋給自己聽。讓媽媽沒想到的是,王希解釋得基本都對。他最后還補充道:“不懂的地方,我可以問老師嘛。”
自己買來那么多少兒讀物兒子不愿意讀,為什么愿意去讀這么難懂的書?媽媽跟王希一聊,原來,王希小時候在爺爺家生活時,雖然對爺爺所讀的報紙上的內容沒有興趣,但對奶奶講的很多故事卻很有興趣。奶奶文化不高,經常給他講一些民間傳說精靈古怪的故事,雖然王希有時候有點害怕,可越害怕反而越想聽。奶奶講的故事慢慢培養(yǎng)起了王希對志怪類故事的興趣,他看到這類書就想看,看不懂時,就把相關內容抄下來,帶到學校問老師。
媽媽聽后感慨萬千,她跟爸爸商量:“看來興趣的確是讀書的基礎,我明天就去給兒子買幾本白話志怪類書給他看。”爸爸卻有些擔心:“小小年紀就給他看那些稀奇古怪的書,他有分辨能力嗎?萬一‘走火入魔’了怎么辦?”媽媽卻認為:現(xiàn)在是給兒子寫作打基礎的階段,“打基礎”說白了就是積累知識、開闊視野,而學好文言文是搞好寫作的重要基礎。志怪類的書雖然有些異類,但同樣可以開闊視野,只要多加引導,應該不會有什么問題。
“只是讓他看著玩,先培養(yǎng)出他讀書的興趣再說。”媽媽心里有了主意。
媽媽給王希買來一些白話志怪類讀物,王希果然非常喜歡,讀得如饑似渴。他還經常把從書上看到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同學們常常是不敢聽又想聽。很快,王希就成了同學中的故事大王,再寫起作文來,也“有話說了”,甚至學會了引經據(jù)典。
看了一段時間之后,王希對白話志怪類讀物就不感興趣了,他覺得白話文往往把事情說得清清楚楚,雖然明了,卻限制了想象的空間,使那些神話故事缺少了神秘的美感。在王希的要求下,媽媽開始給他買來一些稍淺的文言文讀物,比如《西游記》《水滸傳》等。
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王希開始學習文言文了,很多孩子剛開始接觸文言文都感覺吃力,但王希因為有一定的基礎,學得像玩一樣。媽媽也擔心兒子看志怪類讀物走火入魔,一次,一家人看電影《畫皮》時,她故意問兒子:“你怕‘鬼’嗎?”王希笑了笑說:“媽,我看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這只是故事,世上哪有什么鬼神啊!”
媽媽終于放心了,同時她又感到驚訝:兒子不僅有分辨能力,而且還學會了引用古文!但王希卻不以為然:“這有什么?我們已經學過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了,除了這句名言,我還覺得這篇文章的韻律和意境都特別美。”媽媽又吃了一驚:別的同齡孩子都還在為如何讀懂文言文而發(fā)愁,可兒子竟然已經從中讀出了韻律和意境。那天之后,媽媽開始給王希買來更深一點的志怪類文言文書籍。
一天晚上,媽媽剛剛進入夢鄉(xiāng),忽然王希跑過來鉆進了她的被窩。媽媽說:“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怎么還來鉆爸爸媽媽的被窩?”王希不好意思地說:“我有點害怕,讓我跟你們睡一會兒,等會兒就回去。”原來,臨睡前王希隨手翻了翻媽媽剛給他買來的《聊齋志異》,這本書的文言文程度較深,開始時他看起來有點費勁,但看著看著,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忍不住連著看了好幾篇。結果他明知道那是小說,卻不由自主地“浮想聯(lián)翩”。王希鉆進媽媽的被窩之后,仍忍不住回味著:“這個蒲松齡簡直就是個神人,他筆下的人和鬼都寫活了!”
事后媽媽跟爸爸商量:像《聊齋》這樣的書,不要說孩子,就是成人看了都會感到害怕,讓兒子看這樣的書不一定合適;同時他們又覺得,只讓兒子讀這些志怪書籍不行,還必須要帶著他走出去,讓他接觸實際生活,“讀萬卷書”的同時還要“行萬里路”。
文火慢煨,無非多讀書多走路
正好到了暑假,媽媽趁出差的機會,帶著王希到《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老家山東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旅游了幾天。通過參觀,王希跟蒲松齡來了個零距離的接觸。他了解到蒲松齡的生平,知道他滿腹才華卻屢試不第,所以要“語不驚人死不休”,才寫出了這本書。通過那次旅游,在王希的心里,蒲松齡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從神秘回歸到真實。
從那以后,只要一放假,爸爸媽媽就帶著王希外出旅游,尤其是到那些跟王希所看過的書籍有關的地方,讓他對那些志怪故事有更深刻了解的同時,還讓他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王希讀了金庸的一些作品后,爸爸還專門帶他去了一趟華山,參觀了金庸題寫的“華山論劍處”。王希在感受文字之美的同時,也了解到作者創(chuàng)作那些作品的艱辛,經常往來于虛幻與現(xiàn)實之間,極大地開發(fā)了他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進入初中后,王希更加喜愛志怪書籍了,他最愛看的是《搜神記》、《山海經》、《閱微草堂筆記》、《菜根譚》、《古文觀止》等。特別是《古文觀止》,他幾乎是隨時帶在身邊,沒事就翻看。由于王希大量閱讀了各種文學作品,不知不覺,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功底,也開闊了視野。上初中的那幾年,他的各科成績都非常好,特別是語文,多次得到老師的表揚,作文更是經常被當作范文在班上朗讀。
一天,王希跟媽媽聊天時說:“我們中國古代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光是這些文言文,恐怕就夠那些外國人研究一輩子的。”
媽媽心里一動,她覺得這是進一步提高兒子閱讀興趣、拓寬閱讀面的好機會。她告訴兒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都有精深的文化流傳下來,如阿拉伯民間故事、古希臘神話等等,都非常有意思,她建議兒子也去讀一讀。王希讀了那些作品后,很快就喜歡上了,慢慢地,他也開始涉獵一些國外的文學作品。隨著年齡的增長,王希也開始對報紙上的內容有了興趣,并且慢慢地愛上了讀報,每次做完作業(yè)就會順手翻翻報紙。但媽媽對王希的要求是,讀書就像林清玄說的那樣:文字是一種清靜的歡喜,你只有真心喜歡它,收獲自然就會來到。所以她沒要求兒子參加任何比賽,不去刻意追求什么。
這些知識的積累,對王希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他后來作文上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高考滿分,一篇作文紅遍天
除了有會引導的好父母,王希還遇到了一所好學校和一群好老師。王希剛升入宜興中學時,一時對緊張的高中生活不太適應,正好當時他們學到了韓愈的《師說》,于是他就模仿《師說》的格式,用文言文寫了一篇作文,主要內容是抱怨繁重的課業(yè)負擔。
如果碰到其他老師,可能會批評王希的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但任課老師卻從這篇作文中看出了王希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優(yōu)美的文字,全年級的語文老師爭相傳閱了那篇作文,老師們的一致意見是給他95分。這再次鼓勵了王希學習古文的信心。
開班會時,老師要王希談談寫好作文的經驗,他開口就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當年,鐘馗在上京趕考的路上,住進了一個破舊的小客棧。他隱約在客棧的墻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幾十年前皇帝的老師信手寫在墻上的,都看不太清了。鐘馗心想:這會不會是今年殿試的題目呢?他順便對這篇文章仔細研究了一下。沒想到在殿試的時候,皇帝出的題目正是這篇文章,因他研究過這篇文章,所以得了殿試第一名。說到這兒,王希話題一轉,說:“從鐘馗的經歷上可見平時積累有多么重要,你千萬不要認為什么有用什么沒用、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應該廣采博覽,只有你準備好了,才能做到什么樣的考試都不怕。”他的話讓老師和同學都深受啟發(fā)。
2011年高考語文考試那天,媽媽開車送王希去考場,由于前面堵車,媽媽繞了一點路。就在繞路的過程中,王希不經意間看到路邊有個名叫“風沙渡”的小餐館,這個餐館的名字很特別,讓王希一下子就記住了。進入考場后,拿到試卷,作文的大題目是“拒絕平庸”,結果那個小餐館的名字一下子從他的頭腦里蹦了出來:這個小餐館的名字如此脫俗,不是身邊“拒絕平庸”的典型嗎?想到這里,他以“風沙渡”餐館名為引子,一氣呵成,只用了半個多小時就完成了作文。
閱卷老師看到這篇作文時,無不拍案叫絕,有人甚至懷疑王希是不是抄襲了別人,結果在網上竟真的查到宜興有家這樣的小餐館,這證明作文不可能是抄襲的。評分老師爭相傳閱了作文后,給出的一致意見是:滿分!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駱冬青教授認為,這篇作文是今年高考作文中的最精彩之作。
因為王希的這篇作文,那個名叫“風沙渡”的小餐館竟然也火了,很多人慕名專門跑去品嘗。知名投資人、財新雜志執(zhí)行主編何剛和大裕投資機構執(zhí)行董事陳朝暉認為:“風沙渡”將會成為一個餐飲品牌。甚至有人已經搶注了“風沙渡”的域名,并掛牌2.4萬元拍賣。
如今,王希憑借總分388雙A+的成績,順利地被北大阿拉伯語專業(yè)錄取。他對記者表示,學好阿拉伯語后,他還要深入研究阿拉伯民間故事……
附:王希的滿分作文 風沙渡
不由得想起早上過來趕考時瞅見的一家小餐館,名為“風沙渡”。獨這三字,意境全出,那雜亂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種粗獷遠的豪情在胸中激蕩了。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們也曾坐在這考場,也曾為了理想而奮斗,而他們現(xiàn)在,叫做“蟻族”;他們的住所,叫“蝸居”。當社會的風霜吹涼了熱血抹平了棱角,當學過的知識沒有用武之地丟棄在腦海盡頭,他們早忘卻了身為高學歷人才的驕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喪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讓順從。沒有人生來就是任人踐踏的草芥螻蟻,但如果有一顆甘于平庸甘于卑賤的心,那唯一的歸宿就只是螻蟻。
要成為強者,必先有一顆強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眾生,先必有一股“登臨意”。對,登臨,是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登臨,是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登臨。
是否有一顆強者之心,一顆超脫平庸的心,是平庸與出眾者的分水嶺。人只是會思想的葦草,最高貴的就是會思想。所以人的高貴來自靈魂,來自思想層面的高貴。有了一顆拒絕平庸的心,終有人會從你眼中的堅定,從你不俗的談吐與緊握的雙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即使會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詆毀,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塵”,仍會有“香如故”。
“蟻族”又如何?若心懷鴻鵠之志,俯視那有著優(yōu)厚境況的燕雀,我堅信:終有一天,能“扶搖而上九萬里”,“朝游北海暮蒼梧”,攜長風,浩蕩而去。
相信“風沙渡”的主人不會是一個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個來自黃土高原的漢子,也必是腹藏詩書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則,怎會有如此豪情、如此透著古韻氣息的招牌?
我必去“風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與老板相視而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拒絕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