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釉質(zhì)的差異。
宋代官窯器釉質(zhì)肥厚,
酥光寶暈,
有玉質(zhì)感。
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
并累疊密集,
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
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
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
釉下氣泡小而疏,
釉表多數(shù)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
釉色以豆青、灰藍(lán)、月白為多,
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紋片的差異。 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 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 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jīng)線走向一直到底, 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于臀, 因此有“牛毛紋”之稱。 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 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 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 鱔血者為上品。 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 紋痕粗細(xì)大體相差不大, 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 紋痕顏色比較單調(diào), 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異。 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 均色深, 故稱“黑胎”, 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征的形成, 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 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 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 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四是底足的差異。 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 前者器底有支釘痕, 后者足根露胎為鐵足, 足部修胎比較粗糙, 底部無款識(shí)。 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 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xì)規(guī)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