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的趣味問題(18)
——寒冰收集
東道主一詞怎么來的?是國外“引進”的?
“東道主”這一詞語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經(jīng)常見諸媒體,被頻頻使用。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它是一個外來語嗎? 其實,這個詞語已經(jīng)被中國人使用了兩千多年,是地道的本土詞匯。在《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魯僖公三十年(前630年),晉文公和秦穆公的聯(lián)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文公請老臣燭之武出馬解救鄭國。燭之武私下會見秦穆公,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矛盾,游說秦穆公:“秦晉聯(lián)軍攻打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自己必然會滅亡了。若是鄭國滅亡了,對貴國有什么好處的話,那就請您攻打好了。但是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的土地,恐怕是難于做到的吧。您何必滅掉鄭國而讓晉國得到實惠呢?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國的實力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覺得燭之武說得有理,燭之武于是進一步說:“如果您能把鄭國留下,讓它作為你們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者來往經(jīng)過鄭國,鄭國可以給他們供應(yīng)財物,這對您有什么不好?”于是秦穆公終于被說服了,不但跟鄭國簽訂了和約,還派了部分秦軍留守鄭國。晉國無奈也只得退兵了。鄭國的一場危機得到了化解。因為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自稱“東道主”。 西賓又是怎么回事?這和東道主有關(guān)嗎? 西賓和東道主兩詞相對,一個指客人,一個指主人。之所以一東一西,這和賓主的座次有關(guān)。古代宴席的座次可有很多的講究,對于賓客來說,在主人沒有指明座次之前,是不可以隨便就座的。依照常理,賓客入席一般坐在西邊,而主人則居于東邊。所以習(xí)慣稱主人為東道主,客人則為西賓。 宴席的座次是禮儀的重要內(nèi)容,主要是為了區(qū)分尊卑上下。比如古代皇帝總是坐北朝南,所謂“南面為王”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通常都把朝南的座位當(dāng)作尊位。不過也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東向為尊。這跟古代貴族活動的場地布局有關(guān)。通常貴族的宅院都是堂室結(jié)構(gòu),前堂后室。堂是坐北朝南的,在堂上聚會就以朝南為尊。堂的后面是室,中間隔著墻,墻東側(cè)有門,過了堂才能進入室。如在室內(nèi)聚會,就以坐西向東為尊了。比如《史記?項羽本紀(jì)》寫到“鴻門宴”上的座次,項羽妄自尊大,就安排自己朝東坐。 后來,西賓也常常等同于“西席”,常用為對幕僚或塾師的敬稱。 常用東窗事發(fā)來形容事情敗露,為什么?
我們常用東窗事發(fā)來形容事情敗露,為什么這么說?
東窗事發(fā)語出明代田汝成所著《西湖游覽志余?卷四?佞幸盤荒》。宋、元間傳說,秦檜欲殺岳飛時,曾于東窗下與妻王氏謀之。王氏曰:“擒虎易,縱虎難。”秦檜之意遂決。不久,在高宗的支持下,岳飛父子遭到陷害。后來,秦檜游西湖,于舟中得疾,朦朧中見一人披發(fā)厲聲曰:“汝誤國害民,吾已訴天得請矣。”秦檜回到家,不久就死了。沒過多久,秦檜的兒子秦?zé)缫菜懒?。王氏給他們父子做道場,并委托道士通靈去看望他們。道士前往陰間,先看見秦?zé)绱髦F枷,就問他:“太師何在?”秦?zé)缁卮穑?#8220;在酆都。”道士如其言而往,見秦檜與萬俟卨都戴著鐵枷,備受諸苦。秦檜對道士說:“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fā)矣。” 從此人們就用東窗事發(fā)指在東窗下密謀陷害岳飛一事敗露。后來又用它來比喻陰謀敗露,或罪案遭揭發(fā),將自食其果。 秦檜等人的跪像是什么時候立在岳飛墓前的? 杭州西湖邊的岳廟前掛著一幅著名的對聯(lián):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1142年,岳飛及兒子、女婿在風(fēng)波亭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宋孝宗時,為岳飛平反,并掘秦檜墓,追奪其爵位,改謚謬丑。 在岳飛墓前設(shè)置秦檜等人的跪鑄像,最早始于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當(dāng)時的杭州府都指揮使李隆用銅鑄造了秦檜、秦檜妻王氏及萬俟卨三人的跪像置于岳飛墓前。由于人們對秦檜迫害岳飛的所作所為十分痛恨,因此這些跪像不久就被游人打得鼻塌耳折、指落臂斷,不成人形了。在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浙江按察副使范淶用質(zhì)地更堅硬的鐵代替銅重鑄了這些跪像,并增加了秦檜的黨羽張俊的鑄像。從此,這四個殺害岳飛的兇手長跪于岳飛墓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其間,因為來此參觀、憑吊的游人大都會擊打四個鐵像以宣泄情緒,所以這些鐵像也常常遍體鱗傷、破爛不堪,甚至鐵頭落地。與此相應(yīng),明清兩代對鐵像的重鑄也幾無間斷。萬歷三十年(1602年)浙江按察使范淶捐資重鑄;清雍正九年(1731年)錢塘知縣李惺重鑄;乾隆十二年(1747年),布政使唐模重鑄;嘉慶七年(1802年),巡撫阮元用收繳的外國海盜鐵炮兵器等改鑄四人跪像;同治四年(1865年),布政使蔣益澧重修祠墓,并重鑄跪像;光緒二十三年(1987年)布政使張祖翼重鑄。1966年秋,岳飛墓遭到破壞,秦檜等四跪像不知去向?,F(xiàn)在岳王廟前的鐵跪像是1979年重鑄的。 為什么意見不同叫相“左”?
意見相左是表示觀點不同的一個常用詞語,這里的“左”是相違、相反的意思,這個意思的產(chǎn)生與左右的差異有關(guān)。 “左”和“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相異的地方,比如人的左右兩手靈活程度大不相同:右手靈活機巧,方便快捷,適于從事?lián)?dāng)多種任務(wù);而左手較為拙笨,具有很多不便之處(左撇子屬于特殊情況,并且,有個別人的左右兩手幾乎同樣靈活)。古人早已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考慮到“右”方便而“左”不便的因素,認(rèn)為“右”有幫助自己的功效,于是就用“右”來表示幫助、偏袒?!蹲髠?/span>?襄公十年》記載:周王的朝臣王叔、陳生兩人與大臣伯輿爭權(quán),于是“王右伯輿”,意即周王偏袒伯輿。 與“右”相反,“左”便具有了相違、反對的意思。所以唐代孔穎達在為《左傳》作注時就說:“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可見,在先秦典籍中,就有這樣的用法。自“左”具有“反對”的意思之后,便逐漸引申為事情、意見的相違、相反,后來干脆約定俗成地使用“相左”來表達意見相違。 古代“右”是否都表示“尊”而“左”都表示“卑”呢? 閱讀書籍時,我們會注意到古人以“右”為尊,非常重視“右”。比如豪門大族雅稱為右姓、右族,首輔權(quán)臣叫做右輔,皇親國戚呼為右戚,朝廷要職也叫右職。相對而言,“左”便趨于“卑”位,一般都和卑下偏邪相聯(lián)系。如左遷代稱降職,旁門邪道叫做左道等。這種有趣的現(xiàn)象與古人的崇右習(xí)尚有關(guān)。 古代以“右”為尊,所以頻繁用“右”來指稱要職、高位,而和“左”相聯(lián)的,常為次要。如“將相和”的千古佳話中,廉頗就是因為藺相如“位在廉頗之右”而忿忿不平。這里便是以“右”來指稱高位。所以,古人形容某人才能杰出而無人可及時,便委婉言道“無出其右”。同時,因為右手使用靈活,所以也用右來比喻要害?!稇?zhàn)國策?趙策》有句話說“此斷趙之右臂也”,就用右臂指稱要害。 相較“右”之尊貴,“左”的地位便屬卑下。漢代以右為尊,故稱仕于諸侯者為左官,以示地位低于朝廷官員。而典籍所說的左遷、左貶、左降、左黜等,都與降職有關(guān)。 似乎“左”注定要與卑微相連,其實并非完全如此,“左”也有備受“青睞”的時候。比如在方位上,古人就很重視“左”?!秲x禮?鄉(xiāng)射禮》說:“左玄酒”,鄭玄解釋為:“設(shè)尊者北面,西曰左,尚之也。”意思是說:尊者設(shè)席面向北方,西席便屬左,這是尊位。同時,“左”還是古人遇到吉事所尊尚的方位。 稱某人入住某處為“下榻”,不是“上榻”?
為什么稱某人入住某處為“下榻”,而不是“上榻”呢? “下榻”這個說法的背后是有故事的?!逗鬂h書?陳蕃傳》中記載:陳蕃性情耿直,行為端正,不畏權(quán)貴,被時人稱為“不畏強御陳仲舉”。因此,當(dāng)時講氣節(jié)的文人名士都愿意同他交朋友。他任樂安(今山東省博興縣)太守期間,當(dāng)?shù)赜幸晃黄沸懈邼嵉拿恐堋?。他曾?jīng)拒絕過前幾任太守的邀請,但卻接受了陳蕃的邀請,并且彼此融洽相處。陳蕃特地準(zhǔn)備了一張榻(低而狹長的床),專門用來接待周??;周一但離開,陳蕃就把榻掛起來,等他回來之后,陳蕃又把榻拿下來招待他。后來陳藩任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待賓客,惟獨為徐穉特設(shè)一榻,徐來則“下榻”,徐去則懸之。 后人就把禮遇賓客稱為“下榻”,現(xiàn)在一般也把在外住宿叫做“下榻”。 古代的榻是用來睡覺的還是用來坐的? 榻是古代的一種狹長而矮的坐臥用具,《釋名?釋床帳》中解釋說:“長狹而卑曰榻,言其體榻然近地也。”如竹榻、臥榻。從此資料來看,古代的榻通常指坐臺,和床比起來,低短而細(xì)長,也有人把它當(dāng)作寢臺而在榻上睡覺的。 古代的榻主要是用來坐的。唐代以前,人們大都席地而坐,就是坐于榻之上。《高士傳》中記載:漢末高士管寧,時常坐于一座木榻之上。古代的坐和現(xiàn)代可不相同,遠(yuǎn)沒有現(xiàn)在坐得舒服,一般是跪坐,也就是用膝蓋跪在榻上,不像現(xiàn)在這樣用臀部挨著坐具。所以管寧近乎五十年都是這樣“坐”著,以至于褲子的膝蓋處竟被磨破了。 明:黑漆嵌螺鈿羅漢床 唐代之后,漸漸出現(xiàn)了垂足而坐,即坐于高椅之上。至宋代已基本流行垂足而坐。家具也由矮變高,一些適合于席地而坐時使用的低矮家具消失了,而出現(xiàn)了一大批符合新潮流的高腳桌、椅及各種柜櫥、架子等。 為什么古代稱女孩子為“黃花閨女”?
這還得從古代女孩子的裝扮上說起。古時未婚女子在梳妝打扮時,都喜愛在臉上“貼花黃”?;S就是用采集的花粉,做成黃色的粉料,再用薄紙片、干花片、云母片、蟬翼、魚鱗、蜻蜒翅膀等剪成各種花、鳥、魚的形狀,沾滿黃粉之后將其粘貼于額頭、酒靨、嘴角、鬢邊等處。也有用黃顏色的飾粉直接在額上或臉頰兩側(cè)畫上各種花紋的。“貼花黃”是少女特有的妝容,因此,也就成了少女的代名詞。南朝陳后主《采蓮曲》中云:“相催暗中起,妝前日已光。隨宜巧注口,薄落點花黃。”北朝民歌《木蘭辭》里,木蘭恢復(fù)女兒打扮的一個標(biāo)志就是“對鏡貼花黃”??梢娰N花黃是古代少女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裝扮。 按照風(fēng)俗,少女出嫁后就要另作一番打扮,因此古代民間有俗諺說:“今朝白面黃花姐,明日紅顏綠鬢妻。”時間久了,“花黃”兩字顛倒用在“閨女”一詞前面,構(gòu)成了“黃花閨女”一詞,這一用法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詞。同時,“黃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jié)操。所以,“黃花閨女”也喻指沒有過性行為的年輕女性。 貼花黃的來歷
關(guān)于貼花黃的來歷,宋代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中曾提到這樣一個故事:南朝某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七這天的下午,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與宮女們在宮中的花園里嬉戲。不久,壽陽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臥在含章殿的房檐下小憩。當(dāng)時正是梅花盛開時節(jié),陣陣風(fēng)過,將樹上的梅花片片吹落,有幾瓣梅花恰巧掉在公主的額頭上。公主臉上的汗將梅花漬染,留下點點花痕,公主被花痕襯得更加嬌柔嫵媚。皇后見了,十分喜歡,就讓壽陽公主保留著它,三天后花痕才消失。從此以后,愛美的壽陽公主便時常摘幾片梅花,粘貼在自己前額上。宮女們見了,個個都非常羨慕,并跟著仿效起來。不久,這種被人們稱為“梅花妝”(或簡稱“梅妝”)的妝飾方式便在宮中流傳開來。后來又進一步流傳到了民間??墒?,臘梅花的開放是有季節(jié)性的,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于是,有人便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用花粉做成黃色的粉料,再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在額頭或兩頰畫上各種花紋。事實上,花木蘭所處的北朝要早于南朝的劉宋。因此,貼花黃的風(fēng)俗可能在東晉之前就有了。 “小姐”一詞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小姐”是現(xiàn)在禮儀交往中經(jīng)常使用的詞語,是對未婚女子的敬稱。古裝電視劇、清?閔貞《紈扇仕女圖》電影中稱呼未婚女子亦為“小姐”,讓人以為古今用法并無差別。其實不然,此“小姐”并非彼“小姐”,古今“小姐”的意思是不同的。 古代“小姐”具有多重含義,在不同時期所指不同。 宋元時期的“小姐”是對地位低下女子的稱呼。“小姐”一詞在宋代才見之于典籍,最早是指宮婢,后來亦指妓女。這與現(xiàn)代敬稱的用法大相徑庭,和明清流行的“小姐”之意也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清代趙翼的《陔馀叢考》中提及“小姐”時說:“在宋時則閨閣女稱小娘子,而小姐乃賤者之稱耳。”這種稱呼產(chǎn)生的原因可能與宋代的“小籍”一詞有關(guān),宋代妓女皆需簿籍載錄,故有“小籍”之稱,后來讀音轉(zhuǎn)變便改叫“小姐”。“小姐”的此種用法,滲透到了我們的語言文化之中,以至現(xiàn)在“小姐”還具有此種特殊含義。 宋代以后,豪門大戶家的女兒皆稱“小姐”,隱含尊貴之意,尤其多見于官宦家庭。這種稱呼源于何時已難以查考,宋代便有記載將岳飛的女兒叫做“銀瓶小姐”。元雜劇中開始頻繁使用“小姐”一詞,如《西廂記》中小姐崔鶯鶯的形象至今深入人心。明清時期,“千金小姐”的形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文學(xué)作品之中,而“小姐訂情后花園”的情節(jié)也成為才子佳人小說中的經(jīng)典模式。明清小說中的“小姐”一般是指大家閨秀,起碼也是小家碧玉,并非人人皆可使用。 另外,娘家會稱呼已經(jīng)出嫁的女子叫“小姐”。這是出于憐愛自家女兒的原因。 古代對未婚女子的稱呼有哪些? “小姐”的稱呼到了明代之后才日漸增多,逐步為世俗所接受。在借用“小姐”稱呼未婚女子的前后,古代還有許多稱呼未婚女子的詞語。 “娘子”:不僅僅是戲文、影視中丈夫?qū)ζ拮拥膼鄯Q,還是未嫁或已嫁女子的通稱。“娘”字本指少女,《韻會》就說:“娘字,本少女之稱。”所以,古代經(jīng)常用此稱呼年輕女子。到了宋代,凡是閨閣女子都可稱作小娘子。怨不得影視作品中的豬八戒一見到美女,便動輒呼喚小娘子。 “姑娘”:是稱呼年輕女子的常用詞語。比如《紅樓夢》中的年輕女子都被稱作姑娘。 “姑子”:也有未婚女子的意思。《古樂府?歡好曲》:“淑女總角時,喚作小姑子。” “女子”:早在先秦,已經(jīng)有稱呼年輕姑娘為女子的叫法?!肚f子?盜跖》中“尾生抱柱”的愛情故事就記敘“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陜西方言沿襲了這種用法,至今普遍使用“女子”的稱清?費丹旭《秋風(fēng)團扇圖》呼,不僅把自家女孩叫做“女子”,還于酒肆飯店、大街小巷之中頻傳呼喚“女子”之聲。 “女士”:《詩經(jīng)?大雅?既醉》有詩句說:“釐爾女士”,據(jù)唐代孔穎達的解釋,女士就是具有士人行徑的女子。后來,也逐漸成為對年輕女子的稱呼。 “閨女”:即閨閣女子。唐詩中已用“閨女”一詞稱呼年輕女子,《金瓶梅》中說到西門慶:“還有一個十四歲未出嫁的閨女”,這種用法至今流行于北方農(nóng)村。 “娃”:也指年輕女子。柳永《望海潮》詞云:“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fù)蕖?#8221;是說不論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蕩漾著優(yōu)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聲。吹羌笛的漁翁,唱菱歌的采蓮姑娘都怡然自樂。此處的“娃”即指年輕姑娘。 這些對于未婚女子的稱謂和現(xiàn)代用法并不完全相同,雖然部分詞語至今仍在使用,但詞語本身的意思卻發(fā)生了變化。例如,娘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用及,姑娘已經(jīng)失去古代指稱姑母的意思,而姑子卻用來稱呼尼姑,女子、閨女、女士等詞的意思也在隨著時代而變遷。34女兒為什么被稱作“千金”?秦朝時以一鎰為一金(“鎰”是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漢朝以一斤金子為一金。秦漢時金多指黃銅,“千金”其實就是“銅千金”,往往用來形容錢財極多。后來,人們常借“千金”來比喻貴重,如一字千金、一刻千金、一諾千金等都是這個意思。唐代孫思邈所寫的醫(yī)書之所以叫《千金方》,就是因為他認(rèn)為人命貴于千金,救人一命,勝于施舍千金。 “千金”一詞用在人身上最早并不是特指女孩子。據(jù)說,南朝梁司徒謝肋自幼聰慧,十歲時便能寫很不錯的文章,非常受父親謝莊的喜愛,常把他帶在身邊。一次隨父親游土山,謝莊命他作一篇游記,謝肋援筆便成,文不加點。當(dāng)時的宰相王景文對謝莊說:“賢子足稱神童,復(fù)為后來特達。”謝莊也很得意,用手撫摸著兒子的背說:“他真是我家的千金啊。”這是“千金”第一次用來指人。從謝肋被稱為“千金”開始,這個詞很長時間內(nèi)都是用來形容出類拔萃的少年男子。 把少女稱做千金或千金小姐,則是元明以后的事情了,含義與當(dāng)年謝莊夸贊謝肋時的意思是相同的。“千金小姐”最早見于元代劇作家張國賓所寫的雜劇《薛仁貴》:“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wěn)便。”在明清時代的話本和小說中,稱富家女孩或敬稱別人家的女孩為“千金”的情況就更普遍了。 千金一笑是怎么回事兒? 千金一笑源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也因此成為史書中君王沉溺于女色而致亡國的典型事例。 西周末年,周宣王死后由他的兒子宮涅繼位,是為周幽王。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對內(nèi)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階級矛盾急速激化;對外則攻伐西戎而大敗。對于大臣褒 的勸諫,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 關(guān)押起來。褒族人聽說周幽王好美色,就找了一個能歌善舞的漂亮姑娘,起名為褒姒,獻給幽王,替褒 贖罪。 清:天津楊柳青年畫《幽王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見了褒姒,驚為天人,馬上立她為妃,寵愛非常。褒姒雖然生得艷如桃李,但卻冷若冰霜。為了博褒姒一笑,周幽王聽從虢石父的建議,帶褒姒到驪山游玩。到了晚上,幽王命人把烽火點了起來。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由國都到邊鎮(zhèn)要塞,每隔一段距離就要設(shè)置一座烽火臺。一旦國家遭遇襲擊,哨兵就會立刻點燃烽火,鄰近烽火臺也會相繼點火,向諸侯報警。周幽王下令點火后,各地的諸侯都以為天子有難,紛紛趕來救駕。誰知到了驪山腳下,卻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敵情,只是周幽王和褒姒在點煙火取樂。諸侯們雖然知道是被戲弄,卻也只能懷怨而回。褒姒看見烽火臺下的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賞了虢石父“千金”。 后世所說的“千金一笑”就是由此而來。但周幽王卻因此陪上了性命。當(dāng)犬戎真的進攻鎬京時,諸侯們還以為烽火報警又是周幽王的把戲,都不再來幫忙。犬戎兵殺死了周幽王,縱火燒了鎬京,西周滅亡。后來太子姬宜臼即位天子,為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 三寸“金蓮”真的要小到三寸嗎? 三寸金蓮的“三寸”其實是形容纏足的小,并非一定要小到三寸才行。 纏足跨越的歷史朝代很多,自五代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初年。這期間朝代更替,各個時期的度量衡也不完全相同。如果說金蓮一定要纏到“三寸”,那這是指哪個朝代的“三寸”也就成了問題。南宋時,婦女纏足已非常普及,纏足的風(fēng)俗也逐漸由北方傳到南方,到了南宋末年,“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并沒有反對纏足,相反還對纏足大加贊賞,纏足之風(fēng)越演越烈。到了明代,統(tǒng)治者大肆宣揚程朱理學(xué),對女子的行為大加桎梏,纏足進入了鼎盛時期,對纏足的形狀等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到了清代,纏足之風(fēng)可謂是登峰造極,無論各階層的女子,不分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yuǎn)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xí)俗。與此同時,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guān)注。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丑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也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小腳為榮。 本來纏足并沒有嚴(yán)格的尺度,但是隨著攀比之風(fēng)日益高漲,纏足有越纏越小的趨勢,甚至還出現(xiàn)了小于三寸的小腳。纏足大小的公認(rèn)標(biāo)準(zhǔn)是:腳纏得小而又能走路方為美足,一般這樣的小腳在三至四寸之間。人們就取其整數(shù),用“三寸金蓮”來稱呼小腳了。 女子纏足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古代女子從七八歲時開始纏足,她們用布帶把雙足緊緊纏裹成尖彎瘦小、狀如菱角的錐形,再穿上綢緞或布面的繡花尖形小鞋(弓鞋),最終形成“三寸金蓮”。 清:凌杼繡窅娘舞蓮圖 纏足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陳存仁在《女性酷刑纏足考》中,認(rèn)為纏足可能始于秦代,因為漢代司馬遷《史記》中曾經(jīng)有“臨淄女子,彈弦,跕纏”之句。其中跕纏可能就是指纏足,不過當(dāng)時或許僅限于少數(shù)風(fēng)月場中的女性。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中也曾有“小頭鞋履窄衣裳”之句,描寫的可能是他目睹的纏足女性。杜牧的“細(xì)尺裁量約四分,纖纖玉筍裹輕云”,也刻畫了婦女用布帶纏足的情形。 要說最有名的纏足故事女主角,當(dāng)數(shù)南唐后主李煜的愛妃窅娘,她長得嬌小玲瓏,美艷動人,并且能歌善舞,人稱蓮花仙子。李后主對她非常寵愛,特地為她造了一座六尺高的金蓮花臺,四周飾以鈿帶、瓔絡(luò),臺上有各色瑞蓮。窅娘用白帛纏腳,使足纖曲如新月,再穿上素襪,在蓮花上翩翩起舞。其他妃嬪為了獲得寵幸,也紛紛效顰,纏足開始在宮廷流行起來。 宋朝之后,名媛閨秀的爭相仿效,使纏足逐漸遍及各地,并且愈纏愈小,“三寸金蓮”逐漸成為衡量美的標(biāo)準(zhǔn)。纏足陋習(xí)一直流傳到民國初年才徹底廢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