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課”也是必修課2011年9月30日 27:27-解放周末·博聞 作者:江曾培  江曾培 近年來,我國得“心理感冒”的人越來越多,其中患抑郁癥的人達2600萬,每年因此自殺的人至少有25萬。實際上,這種現(xiàn)代病,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很早地就顯現(xiàn)出來。有統(tǒng)計說,在美國,抑郁癥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癥的發(fā)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提前到今天的14.5歲。在英國,1957年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而在這段時間里,美英兩國的國民收入都提高了幾倍。 這里提出一個問題:“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么還是不開心呢? ”這說明,物質(zhì)財富的增加,物質(zhì)生活的改善,盡管是人們“開心”的一個重要條件,然而,僅僅這樣是不夠的。人們幸福感的產(chǎn)生,還有賴精神生活的舒暢。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華宅美屋,行的是寶馬香車,但倘若精神生活不舒暢,愁腸百結,焦慮抑郁,仍然是與“開心”和快樂無緣的。 人的精神生活舒暢與否,一方面受制于客觀環(huán)境,比如社會是不是和諧公正;另一方面,則根于自己的心境。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在同樣的社會條件下,有人感到快樂,有人卻不快樂。這固然與各人的具體處境有關,但許多時候,是由于不同的心境所致。亞里士多德說:“幸福還是不幸福,取決于人的自我靈魂。 ”這話說得也許有點絕對,但對渴望幸福的人們確是一種有益的提醒。 如今,哈佛大學出了一位專門作這方面“提醒”的著名教授,名叫本·沙哈爾,他所開的“幸福課”——積極心理學,成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之一。 沙哈爾的“幸福課”涉及內(nèi)容很廣,內(nèi)中有一個基本觀點,是“幸福應該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比如,學習本是件令人開心的事,但如果期望值不恰當,壓力過大,反而會成為負擔與苦惱。他勸學生“遵從你內(nèi)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并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為了輕松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同理,工作中也要找出意義和快樂來,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向往,不要把物質(zhì)報酬放在快樂和意義之上,這樣就會遠離焦慮與抑郁,贏得幸福感。 俗話說,“人盼幸福樹盼春”。然而,正如沙哈爾所說,“漫漫人生,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悲傷的時刻”,關鍵是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tài)去應對。比如,工作進行一半遇到 “攔路虎”,持消極心態(tài)的人會抑郁起來,“還有一半未完成,怎么辦?”而抱積極心態(tài)的人,則會樂觀地認為:“已經(jīng)完成了一半,為全面完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攔路虎還怕趕不走么?”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笑對生活中的挫傷和曲折,就不會為焦慮抑郁一類的負面情緒所控制,讓快樂與開心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 這表明,人們的幸福感,既要靠社會為其創(chuàng)造各種生發(fā)的條件,同時也有賴個人內(nèi)心去積極營造。面對物質(zhì)財富增加卻帶來許多人“心理感冒”和內(nèi)心抑郁煩悶的現(xiàn)實,說明在物欲橫流的當下,內(nèi)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對幸福感的影響更重要。“幸福課”,實在也是每個人學會生活、快樂生活的一項必修課。 (摘自《話說人生》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