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忍經(jīng) 序 忍乃胸中博閎之器局,為仁者事也,唯寬恕二字能行之。顏子云:“犯而不 校?!保紩驹疲骸坝腥莸履舜??!苯匀讨^也。韓信忍于胯下,卒受登壇之拜;張良忍于取履,終有封侯之榮。忍之為義,大矣。唯其能忍則有涵養(yǎng)定力,觸來無 竟,事過而化,一以寬恕行之。當官以暴怒為戒,居家以謙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于人。好善忘勢,方便存心,行之純熟,可日踐于無過之地,去圣賢又 何遠哉!茍或不然,任喜恕,分愛憎,捃拾人非,動峻亂色。干以非意者,末必能以理遣;遇于倉卒者,末必不入氣勝。不失之褊淺,則失之躁急,自處不暇,何暇 治事?將恐眾怨叢生,咎莫大焉!其視呂蒙正之不問姓名,張公藝九世同居,寧不愧耶?愚因暇類集經(jīng)史語句,名曰<忍經(jīng)>。凡我同志一寓目間,有能由寬恕而充 此忍,由忍而至于仁,豈小補哉! 大德十年丙閏月朔古杭吳亮序 《易:損卦》云:“君子以懲忿窒欲?!薄稌分芄渲芡踉唬骸靶? 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又曰:“寬綽其心?!背赏醺婢愒唬骸氨赜腥?,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薄蹲髠鳎恍迥辍罚骸爸V曰:“高下在心,川澤納 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薄墩压辍罚骸棒斠韵嗳虨閲病!薄栋Ч吣辍罚骸爸肽侠镩T,謂趙孟入之。對曰:“主在此?!? 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為子爾?”對曰:“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薄蹲? 傳》:“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論語》:“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庇衷唬骸耙怀?,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又曰:“君子無所爭?!痹? 犯而不校。戒子路曰:“齒剛則折,舌柔則存。柔必勝剛,弱必勝強。好斗必傷,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為上?!薄独献印氛f:“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 其黑?!庇衷唬骸按笾比羟?,大智若拙,大辨若訥?!庇衷唬骸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庇衷唬骸疤斓啦粻幎苿?,不言而善應。”荀子曰:“傷人之言, 深于矛戟?!碧A相如曰:“兩虎共斗,勢不俱生?!睍x王*嘗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譴,終身無喜悒之色?!?/p> 細過掩匿曹參為國相,舍后園近吏舍。日夜飲呼,吏患之,引參游園,幸國招召,按之。乃反,獨帳坐飲,亦歌呼相應。見人細過,則掩匿蓋覆。 醉飽之過不過吐嘔丙吉為相,馭史頻罪,西曹曹罪之。吉曰:“以醉飽之過斥人,欲令安歸乎?不過吐嘔丞相車茵,西曹第忍之。 圯上取履 張良亡匿,嘗從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墜其履圯上。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強忍,下取履,因跪進。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p> 出胯下 韓信好帶長劍,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帶長劍,能殺人乎?若能殺人,可殺我也;若不能殺人,從我胯下過?!表n信遂屈身,從胯下過。漢高祖任為大將軍,信召市中少年,語之曰:“汝昔年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與其一校官也。 尿寒灰 韓 安國為梁內(nèi)史,坐法在獄中,被獄吏田甲辱之。安國曰:“寒灰亦有燃否?“田甲曰:“寒灰倘燃,我即尿其上。“于后,安國得釋放,任梁州*史,田甲驚走。安 國曰:“若走,九族誅之;若不走,赦其罪。“田甲遂見安國,安國曰:“寒灰今日燃,汝何不尿其上?“田甲惶懼,安國赦其罪,又與田甲亭尉之官。 誣金直不疑為朗同舍,有告歸者,誤持同舍朗金去,金主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舍,償之。后告歸者至,而歸亡金,郎大慚。以此稱為長者。 誣褲陳重同舍郎有告歸寧者,誤持鄰舍郎褲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說,市褲以還。 羹污朝衣劉寬仁恕,雖倉卒末嘗疾言劇色。夫人欲試之,趁朝裝畢,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寬神色不變,徐問婢曰:“羹爛汝手耶? 認馬 卓茂,性寬仁恭,愛鄉(xiāng)里故舊,雖行與茂不同,而皆愛慕欣欣焉。嘗出,有人認其馬。茂心知其謬,嘿解與之。他日,馬主別得亡者,乃送馬,謝之。茂性不好爭如此。 雞肋不足以當尊拳劉伶嘗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伶曰:“雞肋不足以當尊拳?!逼淙诵Χ埂?/p> 唾面自干 婁 師德深沉有度量,其弟除代州刺史,將行,師德曰:“吾輔位宰相,汝復為州牧,榮寵過盛,人所嫉也,將何求以自免?”弟長跪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 而已。庶不為兄憂。”師德愀然曰:“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不拭自干,當笑而受之?!?/p> 五世同居 張全翁言,潞州有一農(nóng)夫,五世同居。太宗討并州,過其舍,召其長,訊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對曰:“臣無他,唯能忍爾?!碧谝詾槿?。 九世同居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臨幸其家。問本末,書“忍“字以對。天子流涕,遂賜縑帛。 置怨結歡 李泌、竇參器李吉甫之才,厚遇之。陸贄疑有黨,出為明州刺史。贄之貶忠州,宰相欲害之,起吉甫為忠州刺史,使甘心焉。既至,置怨與結歡,人器重其量。 鞍壞不加罪裴行儉嘗賜馬及珍鞍,令吏私弛馬。馬躕鞍壞,懼而逃。行儉招還,云:“不加罪?!?/p> 萬事之中,忍字為上 唐光祿卿王守和,末嘗與人有爭。嘗于案幾間大書忍字,至于幃幌之屬,以繡畫為之。明皇知其姓字非時,引對曰:“卿名守和,己知不爭。好書忍字,尤見用心?!弊嘣唬骸俺悸剤远財?,剛則必折,萬事之中,忍字為上?!钡墼唬骸吧??!辟n帛以旌之。 盤碎,色不少吝 裴行儉初平都支遮匐,獲瑰寶,不貲。番酋將士觀焉。行儉因宴,遍出示坐者。有瑪瑙盤二*尺,文彩粲然。軍吏趨跌,盤碎,惶懼,叩頭流血。行儉笑曰:“爾非故也?!鄙簧倭摺?/p> 不忍按許圍師為相州刺史,以寬治部。有受賄者,圍師不忍按,其人自愧,后修飭,更為廉士。 遜以自免 唐婁師德,深沉有度量,人有懺己,遜以自免,不見容色。嘗與李昭德偕行,師德素豐碩,不能劇步,昭德遲之,恚曰:“為田舍子所留?!睅煹滦υ唬骸拔岵惶锷?,復在何人?” 盛德所容 狄仁杰末輔政,婁師德薦之。后曰:“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背銎渥?。仁杰慚,已而嘆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吾知吾不逮遠矣?!?/p> 含垢匿瑕晉陳騫,沉厚有智謀,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存績。 未嘗見喜怒唐賈耿,自朝歸第,接對賓客,終日無倦。家人近習,未嘗見其喜怒之色,古之淳德君子,何以加焉? 語侵不恨 杜衍曰:“今之在位者,多是責人小節(jié),是誠不恕也。”衍歷知州,提轉安撫,末嘗壞一官員。其不職者,委之以事,使不暇惰;不謹者,諭以禍福,不必繩之以法也。范仲淹嘗與衍論事異同,至以語侵杜衍,衍不為恨。 釋盜遺布 陳*,字仲弓,為太丘長。有人伏梁上,*見,呼其子訓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倍砺勛酝兜?,伏罪。*曰:“觀君形狀非惡人,應由貧困?!蹦诉z布二端,令改過之,后更無益。 愍寒架橋淮南孔*,隱居篤行,終身不仕,美節(jié)甚高。嘗有竊其園中竹,*愍其涉水冰寒,為架一小橋渡之。推此則其愛人可知。 射牛無怪 隋吏部尚書牛弘,弟弼好酒而酗,嘗醉射弘駕車牛。弘還宅,其妻迎曰:“叔射殺牛。”弘聞無所怪,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殺牛,大是異事?!焙朐唬骸耙阎??!鳖伾匀?,讀書不輟。 代錢不言 陳重,字景公,舉孝廉,在朗署。在同朗署負息錢數(shù)十萬,債主日至,請求無已,重乃密以錢代還。朗后覺知而厚辭謝之。重曰:“非我之為,當有同姓名者?!苯K不言惠。 認豬不爭曹節(jié),素仁厚。鄰人有失豬者,與節(jié)豬相似,詣門認之,節(jié)不與爭。后所失豬自還,鄰人大慚,送所認豬,并謝。節(jié)笑而受之。 鼓琴不問 趙閱道為成都轉運使,出行,部內(nèi)唯攜一琴一龜,坐則看龜鼓琴。嘗過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逆旅之人不知其使者也,或慢狎之,公頹然鼓琴不問。 唯得忠恕 范純?nèi)蕠L曰:“我平生所學,唯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親睦宗旅,末嘗須臾離此也?!庇纸渥拥茉唬骸叭穗m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已則昏。爾曹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已,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賢地位也?!?/p> 益見忠直 王太尉旦薦寇萊公為相,萊公數(shù)短太尉于上前,而太尉專稱其長。上一日謂太尉曰:“卿雖稱其美,彼談卿惡。”太尉曰:“理固當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闕失必多。準對陛下無所隱,益見其忠。臣所以重準也。”上由是益賢太尉。 酒流滿路 王文正公母背,傲不可訓。一日過冬至,祠家廟列百壺于堂前,弟皆擊破之,家人懼駭。文正忽自外入,見酒流,又滿路,不可行,俱無一言,但攝衣步入堂。其后弟忽感悟,復為善。終亦不言。 不形于言 韓 魏公器重閎博,無所不容,自在館閣,已有重望于天下。與同館王拱辰、定基時有喧爭,公安坐幕中閱試卷,如不聞。拱辰憤不肋已,詣公室謂公曰:“此中習器度 耶?”公和顏謝之。公為陜西招討,時師魯與英公不相與,師魯于公處即論英公事,英公于公處亦論師魯,皆納之,不形于言,遂無事。不然不靜矣。 末嘗峻折歐陽永叔在政府時,每有人不中理者,輒峻折之,故人多怨;韓魏公則不然,從容諭之以不可之理而已,末嘗峻折之也。 非毀反己 韓魏公謂:“小人不可求遠,三家村中亦有一家。當求處之之理。知其為小人,以小人處之。更不可接,如接之,則自小人矣。人有非毀,但當反已是,不是已是,則是在我而罪在彼,烏用計其如何。” 辭和氣平凡人語及其所不平,則氣必動,色必變,辭必厲。唯韓魏公不然,更說到小人忘恩背義欲傾已處,辭和氣平,如道尋常事。 委曲彌縫 王沂公曾再蒞大名代陳堯咨。既視事,府署毀圮者,既舊而葺之,無所改作;什器之損失者,完補之如數(shù);政有不便,委曲彌縫,悉掩其非。及移守洛師,陳復為代,睹之嘆曰:“王公宜其為宰相,我之量弗及?!鄙w陳以昔時之嫌,意謂公必反其做,發(fā)其隱者。 詆短遜謝 傅獻簡公言李公沆秉鈞日,有狂生叩馬獻書,歷詆其短。李遜謝曰:“俟歸家,當?shù)迷斢[?!笨裆彀l(fā)訕怒,隨君馬后,肆言曰:“居大位不能康濟天下,又不能引退,久妨賢路,寧不愧于心乎?”公但于馬上*躇再三,曰:“屢求退,以主上末賜允?!苯K無忤也。 直為受之呂正獻公著,平生末嘗較曲直;聞謗,末嘗辯也。少時書于座右曰:“不善加已,直為受之。”蓋其初自懲艾也如此。 服公有量 王 武恭公德用善撫士,狀貌雄傳動人,雖里兒巷婦,外至夷狄,皆知其名氏。御史中丞孔道輔等,因事以為言,乃罷樞密,出鎮(zhèn)。又貶官,知隨州。士皆為之懼,公舉 止言色如平時,唯不接賓客而已。久之,道輔卒,客有謂公曰:“此害公者也?!便溉辉唬骸翱坠月氀允?,豈害我者!可惜朝廷一直臣?!庇谑?,言者終身以為 愧,而士大夫服公為有量。 寬大有量 《程氏遺書》:“子言:范公堯夫寬大也。昔余過成都,公時攝帥。有言公于朝者,朝廷遣中使 降香峨嵋,實察之也。公一日在子款語,子問曰:“聞中使在此,公何暇也?!惫唬骸安粻枺瑒t拘束已而。”中使果然怒,以鞭傷傳言者耳,屬官喜謂公曰:“此 一事足以塞其謗,請聞于朝?!惫炔徽垩哉咧疄榉牵植蛔嘀惺怪^也。其有量如此。 呵辱自隱 李翰林宗諤,其父文正公*。秉政時避嫌遠勢,出入仆馬,與寒士無辯。一日,中路逢文正公,前趨不知其為公子也,劇呵辱之。是后每見斯人,必自隱蔽,恐其知而自愧也。 容物不校 傅公堯俞在徐,前守侵用公使錢,公竊為償之。末足而公罷,后守反以文移公,當償千緡,公竭資且假貸償之。久之*考得實,公蓋*嘗侵用也,卒不辨。其容物不校如此。 德量過人 韓 魏公鎮(zhèn)相州,因祀宣尼省宿,有偷兒入室,挺刃曰:“不能自濟,求濟于公?!惫唬骸皫咨掀骶呖芍卑偾?,盡以與汝?!蓖祪涸唬骸霸傅霉滓垣I西人?!惫匆? 頸。偷兒稽首曰:“以公德量過人,故來相試。幾上之物,已荷公賜,愿無泄也。”公曰:“諾?!苯K不以告人。其后為盜者以他事坐罪,當死,于市中備言其事, 曰:“慮吾死后,惜公之德不傳于世?!?/p> 眾服公量 彭公思永,始就舉時,貧無余資,唯持金釧數(shù)只棲于旅舍。同舉者過之,眾請出釧為玩??陀袎嬈湟挥谛溟g,公視之不言,眾莫知也,皆驚求之。公曰:“數(shù)止此,非有失也。”將去,袖釧者揖而舉手,釧墜于地。眾服公之量。 還居不追直 趙清獻公家三衢,所居甚隘,弟侄欲悅公意者,厚以直易鄰翁之居,以廣公第。公聞不樂,曰:“吾與此翁三世為鄰矣,忍棄之乎?”命亟還公居而不追其直。此皆人情之所難也。 持燭燃鬢 宋丞相魏國公韓琦帥定武時,夜作書,令一侍兵持燭于旁。侍兵它顧,燭燃公之鬢,公劇以袖摩之,而作書如故。少頃回視,則已易其人矣。公恐主使鞭笞,亟呼視之,曰:“勿易渠,已解持燭矣。”軍中咸服。 物成毀有時數(shù) 魏 國公韓琦鎮(zhèn)大名日,有人獻玉杯二只,曰:“末耕者入壞冢而得之。表里無瑕可指,絕寶也?!惫园捉鸫鹬?。尤為寶玩,每開宴召客,特設一桌,覆以錦衣,置玉 杯其上。一日召漕使,且將用之酌酒勸坐客,俄為一吏誤觸倒,玉杯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動,笑謂坐客曰:“凡物之成毀,亦自有時數(shù)?!? 俄顧吏,曰:“汝誤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嘆服公寬厚之德不已。 罵如不聞富文忠公少時,有罵者,如不聞。人曰:“他罵汝。”公曰:“恐罵他人。”又告曰:“斥公名云富某?!惫唬骸疤煜掳仓獰o同姓名者?” 佯為不聞 呂蒙正拜參政,將入朝,有朝士于簾下指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既而同列必欲詰其姓名,蒙正堅不許,曰:“若一知其姓名,終身便不能忘,不如不聞也?!?/p> 罵殊自若 狄武襄公為真定副帥,一日,宴劉威敏,有劉易者亦與坐。易素疏悍,見優(yōu)人以儒為戲,乃勃然曰:“*卒乃敢如此?!痹嵙R武襄不絕口,擲樽俎而起。武襄殊自若,不少動,笑語愈溫。易歸,方自悔,則武襄已踵門求謝。 為同列斥王吉為添差都監(jiān),從征劉旰。吉寡語,若無能動。為同列斥,吉不問,唯盡力王事。卒破賊,遷統(tǒng)制。 不發(fā)人過 王 文正太慰局量寬厚,末嘗見其怒。飲食有不精潔者,不食而已。家人欲試其量,以少埃墨投羹中,公唯淡飯而已。問其何以不食羹,曰:“我偶不喜肉?!币蝗沼帜? 其飯,公視之,曰:“吾今日不喜飯,可具粥。”其子弟愬于公曰:“庖肉為饔人所私食,肉不飽,乞治之?!惫唬骸叭贻吶肆先鈳缀??!痹唬骸耙唤?。今但得半 斤食,其半為饔人所*?!惫唬骸氨M一斤可得飽乎?”曰:“盡一斤固當飽?!痹唬骸按撕笕肆弦唤锇肟梢病!逼洳话l(fā)過皆類此。嘗宅門壞,主者撤屋新之,暫于 廊廡下啟一門以出入。公至側門,門低,據(jù)鞍俯伏而過,都不問門。畢復行正門,亦不問。有控馬卒,歲滿辭公,公問:“汝控馬幾年?”曰:“五年矣?!惫唬? “吾不省有汝。”既去,復呼回,曰:“汝乃某大人乎?”于是厚贈之。乃是*日控馬,但見背,末嘗視其面,因去見其背方省也。 器量過人 韓 魏公器量過人,性渾厚,不為畦畛峭塹。功蓋天下,位冠人臣,不見其喜;任莫大之責,蹈不測之禍,身危于累卵,不見其憂。怡然有常,末嘗為事物遷動,平生無 偽飾其語言。其行事,進,立于朝與士大夫語;退,息于室與家人言,一出于誠。人或從公數(shù)十年,記公言行,相與復考究,表里皆合,無一不相符。 動心忍性 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溫潤之物,若將兩塊玉來相磨,必磨不成,須是得他個粗礦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與小人處,為小人侵陵,則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如此道理出來?!?/p> 受之*嘗行色 韓魏公因諭君子小人之際,皆應以誠待之。但知其為小人,則淺與之接耳。凡人之于小人欺已處,覺必露其明以破之,公獨不然。明足以照小人之欺,然每受之,*嘗形色也。 與物無競 陳中肅公瓘,性謙和,與物無競。與人議論,率多取人之長,雖見其短。末嘗面折,唯微示意以警之。人多退省愧服。尤好獎后進,后輩一言一行,茍有可取,即譽美傳揚,謂已不能。 忤逆不怒先生每與司馬君實說話,不曾放過。如范堯夫,十件只爭得三四件便已。先生曰:“君實只能受,盡人忤逆終無怒,便是好處。” 潛卷授之韓魏公在魏府,僚屬路拯者就案呈有司事,而狀尾忘書名。公即以袖覆之,仰首與語,稍潛卷,從容以授之。 俾之自新 杜 正獻公衍嘗曰:“今之在上者,多擿發(fā)下位小節(jié),是誠不恕也。衍知兗州時,州縣官有累重而素貧者,以公租所得均給之。公租不足,即繼以公帑,量其小大,咸使 自足。尚有復侵擾者,真貪吏也,于義可責。”又曰:“衍歷知州,提轉安撫,末嘗壞一個官員,其間不職者,即委以事,使之不暇惰;不謹者,諭以禍福,俾之自 新。而遷善者甚眾,不必繩以法也?!?/p> 末嘗按黜一吏陳文惠公堯佐,十典大州,六為轉運使,常以方嚴肅下,使人知畏。而重犯法至其過失,則多保佑之。故末嘗按黜一下吏。 小過不懌 宋朝韓億在中書,見諸路職司捃拾官吏小過,不懌曰:“今天下太平,主上之心,雖昆蟲草木皆欲得所。士之大而望為公卿,次而望為侍從,職司二千不下,亦望為州郡,奈何錮之于圣世! 拔藩益地 陳器與民紀伯為鄰,伯夜竊藩囂地自益。囂見之,伺伯去后,密拔其藩一丈,以地益伯。伯覺之,慚惶,自還所侵,又卻一丈。太守周府君高囂德義,刻石旌表其閭,號曰義里。 兄弟訟田,至于失敗 清河百姓乙普明兄弟,爭田積年不斷。太守蘇瓊諭之曰:“天下難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地,失兄弟心如何?”普明兄弟叩頭乞外更思,分異十年,遂還同往。 將憤忍過片時,心便清涼? 彭 令君曰:“一朝之憤可以亡身及親,錐刀之利可以破家蕩業(yè)。故紛爭不可以不戒。大抵憤爭之起,其初甚微,而其禍甚大。所謂涓涓不壅,將為江河;綿綿不絕,或 成網(wǎng)羅。人能于其初而堅忍制伏之,則便無事矣。性猶火也,方發(fā)之初,戒之甚易;既已焰熾,則焚山燎原,不可撲滅,豈不甚可畏哉!俗語有云:得忍且忍,得誡 且誡,不忍不誡,小事成大。試觀今人憤爭致訟,以致亡身及親、破家蕩產(chǎn)者,其初亦豈有大故哉?被人少有觸擊及必憤,被人少有所侵凌則必爭。不能忍也,則詈 人,而人亦罵之;毆人,而人亦毆之;訟人,而人亦訟之。相怨相仇,各務相勝,勝心既熾,無緣可遇,此亡身及親、破家蕩業(yè)之由也。莫若于將憤之初則便忍之, 才過片時,則心必清涼矣。欲其欲爭之初且忍之,果有所侵利害,徐以禮懇問之,不從而后徐訟之于官可也。若蒙官司見直,行之稍峻,亦當委曲以全鄰里之義。如 此則不傷財,不勞神,身心安寧,人亦信服。此人世中安樂法也。比之爭斗憤競,喪心費財,伺候公庭,俯仰胥吏,拘系囹圄,荒廢本業(yè),以事亡身及親、破家蕩產(chǎn) 者,不亦遠乎?” 憤爭損身,憤亦損財 應令君曰:“人心有所憤者,必有所爭;有所爭者,必有所損。憤而爭斗損其身,憤而爭訟損其財。此君子所以鑒《易》之《損》而懲憤也。” 十一世末嘗訟人于官 按《圖記》云:“雷孚,宜豐人也。登進士科,居官清白,長厚,好德與義,以樞相恩贈太子太師。自唐雷衡為人長厚,至孚十一世,末嘗訟人于官。時以為積善之報?!?/p> 無疾言劇色 呂正獻公自少講學,明以治心養(yǎng)性為本,寡嗜欲,薄滋味,無疾言,無劇色,無窘步,無惰容,笑俚近之語,末嘗出諸口。于世利紛華、聲伎游宴以至于博弈奇玩,淡然無所好。 溫公曰:“國家公卿能導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相李昉家,子孫數(shù)世至二百余口,猶同居共*,田園邸舍收及有官者俸祿,皆聚之一庫,計口日給餉?;橐鰡试幔M皆有常數(shù),分命子弟掌其事。 愿得金帶 康 定間,元昊寇邊,韓魏公領四路招討,駐延安。忽夜有人攜匕首至臥內(nèi),?。獛畮?,魏公問:“誰何?”曰:“某來殺諫議?!庇謫栐唬骸罢l遣汝來?”曰:“張相 公遣某來。”蓋是時也,張元夏國正用事也。魏公復就枕曰:“汝攜予首去?!逼洳蝗?,愿得諫議金帶,足矣!遂取帶而去。明日,魏公亦不治此事。俄有守陴卒扳 城櫓上得金帶者,乃納之。時范純*亦在延安,謂魏公曰:“不治此事為得體,蓋行之則沮國威。今乃受其帶,是隨賊計中矣。”魏公握其手,再三嘆服曰:“非琦 所及也?!?/p> 恕可成德 范忠宣公親族有子弟請教于公,公曰:“唯儉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逼淙藭谧?,終身佩服。自平生自養(yǎng)無重肉,不擇滋味粗糲。每退自公,易衣短褐,率以為常。自少至老,自小官至達官,終始如一。 公誠有德 滎陽呂公希哲,熙寧初監(jiān)陳留稅,章樞密*方知縣事,心甚重公。一日與公同坐,劇峻辭色,折公以事。公不為動,章嘆曰:“公誠有德者,我聊試公耳!” 所持一心 王公存極寬厚,儀狀偉然。平居恂恂,不為詭激之行;至有所守,確不可奪。議論平恕,無所向背。司馬溫公嘗曰:“并馳萬馬中能駐足者,其王存乎?”自束鬢起家,以至大耋,歷事五世而所持一心,屢更變故,而其守如一。 人服雅量 王化基為人寬厚,嘗知某州,與僚屬同坐。有卒過庭下,為化基*而不及,幕職怒召其卒笞之?;勚υ唬骸拔也恢溆靡唬绱酥匾?。昔或知之,化基無及此*。當以與之。”人皆伏其雅量。 終不自明 高防初為澶州防御使張從恩判官,有軍校段洪進盜官木造什物,從恩怒,欲殺之。洪進紿云:“防使為之?!睆亩鲉柗?,防即誣伏,洪進免死。乃以錢十千、馬一匹遺防而遺。防別去,終不自明,既又以騎追復之。歲余,從恩親信言防自誣以活人命,從恩驚嘆,益加禮重。 戶曹長者 長 樂陳希穎,至道中為果州戶曹。有稅官無廉稱,同僚雖切齒而不言,獨戶曹數(shù)之大義責之冀其或悛,已而有他陳。生稅秩滿,將行,廳之小吏持其貪墨狀于郡曰: “行篋若干,各有字號。某字號其篋,皆金也。”郡將甚怒,以其事付戶曹,俾陰同其行,則于關門之外,羅致其所狀字篋驗治之,聞者皆為之恐。戶曹受命,不樂 曰:“夫當其人居官之時不能懲艾,而使遂其奸。今其去者,反以巧吏之言害其長,豈理也哉!”因遺人密曉稅官,曰:“吾不欲以持訐之言危君事,無當自白,不 則早為之所?!倍惞俾勚?,乃易置行李,亂其先后之序。既行,戶曹與吏候于關外,俾指示其所謂有金者,拘送之官,他悉縱遣之。及造郡亭,啟視,則皆衣食也。 郡將釋然,稅官得以無事去郡。人翕然稱戶曹為長者,而戶曹末嘗有德色。 逾年后杖 曹侍中彬,為人仁愛多恕。嘗知徐州,有吏犯罪,既立案,逾年然后杖之,人皆不曉其旨。彬曰:“吾聞此人新娶婦,若杖之,彼其舅姑必以婦為不利而惡之,朝夕笞罵,使不能自存。吾故緩其事而法亦不赦也?!逼溆眯娜绱?。 終不自辨蔡襄嘗飲會靈東園,坐客有射矢誤中傷人者,客劇指為公矢,京師喧然。事既聞,上以問公,公再拜愧謝,終不自辨,退以末嘗以語人。 自擇所安 張 文定公齊賢,以右拾遺為江南轉運使。一日家宴,一奴竊銀器數(shù)事于懷中,文定自簾下熟視不問爾。后文定晚年為宰相,門下廝役往往侍班行,而此奴竟不沾祿。奴 隸間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后于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獨遺某,何也?”因泣下不止。文定憫然語曰:“我欲不言,爾乃怨我。爾憶江南日盜吾銀器數(shù)事 乎?我懷之三十年不以告人,雖爾亦不知也。吾備位宰相,進退百官,志在激濁揚清,敢以盜賊薦耶?念汝事吾日久,今予汝錢三百千,汝其去吾門下,自擇所安。 蓋吾既發(fā)汝平昔之事,汝其有愧于吾而不可復留也?!迸瘃?,泣拜而去。 稱為善士 曹州于令儀者,市井人也,長厚不忤物,晚年家 頗豐富。一夕,盜入其家,諸子擒之,乃鄰舍子也。令儀曰:“爾素寡過,何苦而盜耶?”“迫于貧爾。”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資衣食?!比缙溆c之。既 去,復呼之,盜大懼,語之曰:“爾貧甚,負十千以歸,恐為邏者所詰。”留之至明使去。盜大恐懼,率為良民。鄰里稱君為善士。君擇子侄之秀者,起學室,延名 儒以掖之。子及侄杰效,繼登進士第,為曹南令族。 得金不認 張知常在上庠日,家以金十兩附致于公。同舍生因公之出,發(fā)篋而取之。學官集同舍檢索,因得其金。公不認,曰:“非吾金也?!蓖嵘烈剐湟赃€公,公知其貧,以半遺之。前輩謂公遺人以金,人所能也;倉卒得金不認,人所不能也。 一言齏粉 丁晉公雖險詐,亦有長者之言。仁廟嘗怒一朝士,再三語及公,不答。上作色曰:“叵耐問輒不應。“謂徐奏曰:“雷霆之下,更有一言,則齏粉矣?!鄙现卮鹧浴?/p> 無入不自得 患 難,即理也。隨患難之中而過之計,何有不可?文王囚羑里而演《易》,若無*里也;孔子圍陳蔡而弦歌,若無陳蔡也。顏子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原完衣敝履穿而 聲滿天地。至夏侯勝居桎梏而談《尚書》,陸宣公謫忠州而作集。驗此無他,若素生患難而安之也!《中庸》曰:“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笔侵^乎? 不若無愧而死 范 忠宣公奏疏,乞將呂大防等引赦原放,辭甚懇,至忤大臣章惇,落職知隨。公草疏時,或以難回觸怒為解,萬一遠謫,非高年所宜。公曰:“我世受國恩,事至于 此,無一人為上言者。若上心遂回,所系非小。設有不從,果得罪死,復何憾?!泵胰舜傺b以俟謫命。公在隨幾一年,素苦目疾,忽全失其明。上表乞致仕,章* 戒堂吏不得上,懼公復有指陳。終移上意,遂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永州安置。命下,公怡然就道。人或謂公為近名,公聞而嘆曰:“七十之年,兩目俱喪,萬里之 行,豈其欲哉!但區(qū)區(qū)愛君子之心不能自已,人若避好名之嫌,則為善之路矣?!泵恐T子怨章*忠宣必怒止之。江行赴貶所,舟覆,扶忠宣出,衣盡濕,顧諸子曰: “此豈章*為之哉!”至永州,公之諸子聞韓維少師謫均州,其子告*,以少師執(zhí)政,日與司馬公議論,多不合,得免行。欲以忠宣與司馬公議役法不同為言求歸, 曰公。曰公:“吾用君實,薦以至宰相,同朝論事即可,汝輩以為今日之言不可也。有愧而生,不若無愧而死?!敝T子前止。 未嘗含怒 范忠宣公安置永州,課兒孫誦書,躬親訂教督,常至夜分。在永州三年,怡然自得,或加以橫逆,人莫能堪,而公不為動,亦未嘗含怒于后也。每對賓客,唯論圣賢修身行已,余及醫(yī)藥方書,他事一語不出口。而氣貌益康寧,如在中州時。 謝罪敦睦 繆彤少孤,兄弟四人皆財業(yè)。及各人娶妻,諸婦分異,又數(shù)有斗爭之言。彤深懷憤,乃掩戶自撾,曰:“繆彤,汝修身謹行,學圣人之法,將以齊整風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諸婦聞之,悉叩頭謝罪,遂更相敦睦。 虞世南曰:“十斗九勝,無一有利?!?/p> 韓魏公在政府時,極有難處置事,嘗言天下事無有盡如意,須是要忍,不然,不可一日處矣。公言往日同列二三公不相下,語常至相擊。待其氣定,每與平之,以理使歸,于是雖勝者亦自然不爭也。 王沂公嘗言,吃得三斗醇醋,方得做宰相。盡言忍受得事也。 趙清獻公座右銘:待則甚喜,任他怎奈何,休理會。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遺。盛怒中勿答人簡,既形紙筆,溢流難收。 程子曰:“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p> 張思叔繹詬罷仆夫,伊川曰:“何不動心忍性?”思叔慚謝。 孫伏伽拜御史時,先被內(nèi)旨而制末出,歸臥家,無喜色。頃之,御史造門,子弟驚白,伏伽徐起見之。時人稱其有量,以比顧雍。 白居易曰:“惡言不出于口,憤言不反于出?!?/p> 呂氏童蒙訓》云:“當官處事,務合人情。忠恕違道不遠,末有舍此二字而能有濟者。前輩當官處事,常思有恩以及人,而以方便為上。如差科之行,既不能免,即就其間求所以便民省力者,不使搔擾重為民害,其益多矣?!?/p> 張無垢云:“快意事孰不喜為?往往事過不能無悔者,于他人有甚不快存焉,豈得不動于心。君子所以隱忍詳復,不敢輕易者,以彼此兩得也。” 或問張無垢:“倉卒中、患難中處事不亂,是其才耶?是其識耶?”先生曰:“未必才識了得,必其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不然,恐胸中先亂,何以臨事。古人平日欲涵養(yǎng)器局者,此也。” 蘇子曰:“高帝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項籍不能忍,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弊?!?/p> 孝友先生朱仁軌,隱居養(yǎng)親,常誨子弟曰:“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吳湊,僚吏非大過不榜責,召至廷詰,厚去之。其下傳相訓勉,舉無稽事。 韓魏公語錄曰:“欲成大節(jié),不免小忍。” 《和靖語錄》:“人有憤爭者,和靖尹公曰:“莫大之禍,起于須臾不忍,不可不謹?!?/p> 省心子曰:“屈已者能處眾?!?/p> 《童蒙訓》:“當官以忍為先,忍字一字,眾妙之門,當官處事,尤是先務。若能清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辦?” 當官不能自忍,必敗。當官處事,不與人爭利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進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過其初;約于今者,必有重報于后。不可不思也。唯不能少自忍者,必敗,實末知利害之分、賢愚之別也。 當官者先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豈能害人?前輩嘗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詳處之謂也。蓋詳處之,則思慮自出,人不能中傷。 《師友雜記》云:“或問滎陽公,為小言所詈罵,當何以處之,公曰:“上焉者,知人與已本一,何者為詈,何者為辱。自然無憤怒心。下焉者,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彼為何等人,若是答他,卻與他一等也。以此自比,憤心亦自消也?!?/p> 唐充之云:“前輩說后生不能忍詬。不足為人;聞人密論不能容受,而輕泄之,不足以為人?!?/p> 《袁 氏世范》曰:“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處忍之道,其失尤多。蓋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忍,不過一再而已。積之逾多,其發(fā)也如洪 流之決,不可遏矣。不若隨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爾,曰此其無知爾,曰此其失誤爾,曰此所見者小耳,曰此其無知爾,曰此其利害寧幾何?不使之人于吾 心,雖日犯我者十數(shù),亦不至于形于言而見于色,然后見忍之功效為甚大。此所謂善處忍者。” 處家貴寬容 自古人倫賢否相雜,或父子不能皆賢,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蕩,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無此患者。雖圣賢亦無如何。譬如身有瘡痍疣贅,雖甚可惡,不可決去,唯當寬懷處之。若人能知此理,則胸中 泰然矣。古人所謂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人所難言者,如此。 憂患當明理順受 人 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小兒叫號,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自壯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慕以為神 仙,而其不如意事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特異,所憂慮之事異耳,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矣。 同居相處貴寬 同居之人有不賢者,非理以相擾,若間或一再,尚可與辨;至于百無一是,且朝夕以此相臨,極為難處。同鄉(xiāng)及同官,亦或有此,當寬其懷抱,以無可奈何處之。 親戚不可失歡骨肉之失歡,有本于至微,而終至于不可解者。有能先下氣,則彼此酬復,遂好平時矣。宜深思之。 待婢仆當寬恕奴仆小人就役于人者,天資多愚,且寬以處之,多其教誨,省其瞋怒可也。 事貴能忍耐 以能忍,事易習熟終。至于人以非理相加不可忍者,亦處之如常。不能忍,事亦易以習熟終。至于睚眥之怨深不足較者,亦至交詈爭訟,期以取勝而后已,不知其所失甚多。人能有定見,不為客氣所使,則身心豈不大安寧? 《蕭朝散家法》曰:“常持忍字免災殃?!?/p> 喜怒、好惡、嗜欲,皆情也。養(yǎng)情為惡,縱情為賊,折情為善,滅情為圣。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yǎng)情;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是謂縱情。犯之不授,觸之不怒,傷之不忍,過事甚喜。 張文定公曰:“謹言渾不畏,忍事又何妨?” 孔旻曰:“盛怒劇炎熱,焚和徒自傷。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情涼。” 山谷詩曰:“無人照此心,忍垢待濯*?!?/p> 東菜呂先生詩云:“忍窮有味知詩進,處事無心覺累輕?!?/p> 陸放翁詩云:“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內(nèi)期有頤?!?/p> 又曰:“毆攘雖快心,少忍理則長。” 又曰:“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p> 省心子曰:“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p> 釋伽佛初在山中修行,時國王出獵,問獸所在。若實告之則害獸,不實告之則妄語,沉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亦沉吟,又斫去一臂。乃發(fā)愿云:“我作佛時,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為惡。”存心如此,安得不為佛!后出世果成佛,先度*陳如者,乃當時國王也。 佛曰:“我得無諍三昧,最為人中第一?!庇衷唬骸傲热f行,忍為第一。” 涅*經(jīng)》云:“昔有一人,贊佛為大福德。相聞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中,何者為大福德?”相贊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而不瞋,罵亦不報,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p> 《人趣經(jīng)》云:“人為端正,顏色潔白,姿容第一,從忍辱中來。” 《朝天懺》曰:“為人富貴昌熾者,從忍辱中來?!?/p> 紫虛元君曰:“饒、饒、饒,萬禍千災一旦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盡?!?/p> 赤松子誡曰:“忍則無辱?!?/p> 許真君曰:“忍難忍事,順自強人?!?/p> 孔真人曰:“忍則百惡自滅,省則禍不及身?!?/p> 超然居士曰:“逆境當順受?!?/p> 諺曰:“忍事敵災星?!?/p> 諺曰:“凡事得忍且忍,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p> 諺曰:“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p> 諺曰:“不啞不聾,不作阿公?!?/p> 諺曰:“刀瘡易受,惡語難消。” 少陵詩曰:“忍過事堪者。“此皆切于事理,為此大法,非空言也。 《莫爭打》詩曰:“時閑憤怒便引拳,招引官方在眼前。下獄戴枷遭責罰,更須枉費幾文錢?!?/p> 《誤觸人腳》詩說:“觸了行人腳后跟,告言得罪我當烹。此方引慝丘山重,彼卻厚情羽發(fā)輕?!?/p> 《莫應對》詩曰:“人來罵我逞無明,我若還他便斗爭。聽似不聞休應對,一支蓮在火中生?!?/p> 杜牧之《題烏江廟詩》:“勝負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豪俊,卷士重來末可知?!?/p> 《誡斷指詩》曰:“冤斷休斷指,斷了終身恥。忍耐一些時,過后思之喜?!?/p> 何提刑《戒爭地詩》:“他侵我界是無良,我與他爭末是長。布施與他三尺地,休夸誰弱又誰強?!?/p> 忍經(jīng)*韜略篇 一,慧之忍 子孺避權,明哲保身.楊李弄權,誤國殄民.惟彼愚人,招權入己.炙手可熱,其門如市.生殺予奪,目指氣使.萬夫脅息,不敢仰視.蒼頭廬兒,虎而加翅.一朝禍發(fā),迅雷不及掩耳.李斯之黃犬誰牽,霍氏之赤族奚避?噫!可不忍歟! 二勢之忍 迅風駕舟,千里不息.縱帆不收,載胥及溺.夫人之得勢也,天可梯而上.及其失勢也,一落地千丈.朝榮夕悴,變在反掌.炎炎者滅,隆隆者絕.觀雷觀火,為盈為實.實天收其聲,地藏其熱.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噫!可不忍歟! 三苛察之忍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徒.瑾瑜匿瑕,川澤納污.其政察察,斯民缺缺.老子此言,可以為法.苛政不親,煩苦傷恩.雖出鄙語,薛宣長乘.稱柴而爨,數(shù)米而炊.擘肌折骨,吹毛求疵.如此用之,親戚叛之. 四屠殺之忍 物 之具形色,能飲食者,皆有識知.其生也樂,其死也悲.鳥俯而啄,仰而四顧.一彈飛來,應手而仆.牛舔其犢,愛滌母子.牽就庖廚,觳觫畏死.蓬萊謝恩之雀, 白玉四環(huán)漢川.報德之蛇,明珠一寸.勿謂羽鱗之微,生不知恩,死不知怨.仁之君子,折旋蟻封.彼雖至微,惜命一同.傷猿,細故也.而部伍被黜于桓溫.放 麂,違命也.而西巴見賞于孟孫.胡為朝割而暮烹,重口腹而輕物命?禮有無故不殺之戒,軻書有聞聲不忍食之警.噫!可不忍歟! 五茍祿之忍 竊位茍祿,君子所恥.相待而動,可仕則仕.墨子不會朝歌之邑,志士不飲盜泉之水.折圭儋爵,將榮其身.鳥猶擇木,而況于人.逢萌掛冠于東都,陶亮解印于彭澤.權皋詐死于祿山之薦,費貽漆身于公孫之迫.攜持琬琰,易一羊皮.枉尺直尋,厚顏忸怩.噫!可不忍歟! 六勇退之忍 功成而身退,為天之道.知進而不知退,為乾之亢.驗寒暑之侯于火中,悟羝羊之悔于大壯.天人一機,進退一理.當退不退,災害并至.祖帳東都,二疏可喜.兔死狗烹,何嗟及矣!噫!可不忍歟! 七事君之忍 子 路問事君于孔子,孔子教以勿欺而犯.唐有魏徵漢有汲黯.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張禹有靦于帝師之稱,李(責+刂)何顏于廢后之對.俯拾怒視之奏 札,力救就戮之緋(衤+軍).忠不避死,主而忘身.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若景公之有晏子,乃是社稷之臣.噫!可不忍歟! 八同寅之忍 同官為僚,春秋所教.同寅協(xié)恭,虞書所命.生各天涯,仕為同列.如兄如弟,議論參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心無貪競,兩無猜疑.言有可否,事有是非.少不如意,矛盾相持.幕中之辯,人以為叛.臺中之評,人以為順.昌黎此箴,足以勸懲.噫!可不忍歟! 九將帥之忍 閫 外之事,將軍主之.專制輕敵,亦不敢違.衛(wèi)青不斬裨將而歸之天子,亞夫不出輕戰(zhàn)而深溝高壘.軍中不以為弱,公論亦稱其美.延壽陳湯,興師矯制.手斬郅支, 威震萬里.功賞未行,下獄幾死.自古為將,在于持重.兩軍對陣,戒于輕動.故司馬懿忍于婦幘之遺,而猶有死諸葛之恐.孟明視忍于(肴+殳)陵之敗,而終致 穆公之三用.噫!可不忍歟! 十宰相之忍 昔人有言:能鼻吸三斗醇醋,乃可為宰相.蓋任大用者存乎才,為大臣者存乎量.丙吉不罪于醉污車茵,安世不詰于郎溺殿上.周公忍召公之不悅,仁杰受師德之包容.彥博不以彈燈籠錦而銜唐介,王旦不以醉倒而用印而仇寇公.廊廟倚為慎重,身命可以令終.噫!可不忍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