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方骨仙膏,本人應用多年,主治頸肩腰腿痛,骨質增生,跌打損傷,風濕類風濕關節(jié)炎,股骨頭壞死等骨傷病療效顯著,在全國多家膏藥 培訓班上推廣使用,現(xiàn)奉獻給廣大朋友,希望它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生馬錢子60g、生川烏、生草烏各50g、生南星50g、生半夏50g、甘遂50g、土蟲50g、蠐螬30g、七葉一枝花50g、洋金花50g、生白芥子30g、三七粉30g、生乳沒各45g、血竭30g、肉桂30g、細辛45g、生甲片60g、蜈蚣30g、全蟲30g、生延胡60g、郁金60g、烏蛇60g、威靈仙90g、麻黃60g、桂枝90g、雞血藤90g、桃仁45g、紅花45g、當歸45g、川穹50g、姜黃50g、生地50g、羌活40g、獨活40g、秦九45g、防風30g、地龍45g、透骨草50g、蒼術30g、三棱60g、莪術60g、丹參50g、枳殼40g、牛膝50g、木瓜45g、伸筋草90g、鹿含草90g、海風藤60g、尋骨風60g、干姜120g、山奈60g、蘇木60g、桑枝60g、冰片20g、樟腦50g、麝香1g(也可不用)、撲爾敏100片 下劃線者需加工成120目細粉成膏后下.此方可做成黑膏藥,也可做成松香膏藥應用,療效顯著。 關于黑膏藥傳統(tǒng)制法見后文。 松香膏藥制法:上藥全加工成120目的中藥細粉。
基本比例:100克松香+17克香油+9克蜂蠟+30克滑石粉+5克氧化鋅+藥粉夏天80克冬天60克+冰片5克+樟腦5克+硅氮酮3毫升
文火依次融化混合均勻即可成膏。
傳統(tǒng)黑膏藥制作方法所需工具及膏藥制作流程
膏藥是祖國醫(yī)學的外治療法,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yī)理藥性無二,而法則神奇變幻,在辨證用藥的原則下,往往獲得令人吃驚的神奇效果。 根據(jù)本人多年學習收集膏藥治病的經(jīng)驗加以整理成為此文,凡醫(yī)學愛好者認真領會勤以習練會很快應用于臨床的。 (一)黑膏藥的制法 (二)藥品 2、黃丹:又名東丹、漳丹、紅丹、鋁丹、廣丹,其化學成分主要是Pb304,以紅色為最好。 3、用藥分群藥和細料,應按照處方配制要求,依法炮制備用。 熬制膏藥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二)、煎熬藥物要有先后次序,因藥物的質料和性質的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一同入油熬炸。如同時下鍋炸熬,其結果將使脆嫩薄片牯焦,堅硬的未透,不能充分發(fā)揮藥物應有的效能,以致影響膏藥的療效。原則上,硬質藥物如硬殼的、樹根、骨肉之類先下,果之類次下,花、葉之類后下。芳香類易揮發(fā)的藥物或脂類,不能直接入沸油中熬炸。否則,前者將受高溫而大量揮發(fā),后者易著火而致燃燒。所以后兩類藥物要研成細料,膏藥基質熬成后摻入。另外,加工后為防止藥物有效成分發(fā)揮或失效,應妥善保存。制作細料和過濾樹脂時有殘渣要除掉。細料越細越好,上述二類藥物處理不好對膏藥的韌性和粘性有很大影響,貼于患部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三)、膏藥的質量好壞與油和漳丹有直接關系,不好的油熬成的膏藥呈紅色,如油中含有高分子的脂肪酸,像菜籽油熬出的膏藥,表面易手干裂,故應采用低分子脂肪酸的油如香油、花生油等。這樣的油,沸點較低不易破壞藥物的有效成分,同時可縮短下丹的時間,加熱和下丹時泡沫較少,便于觀察鍋內的變化,并可避免發(fā)生意外。胡麻油雖不如香油好,但價格低廉又沒有多大的不良現(xiàn)象,也常使用,如果漳丹不好,熬膏藥時很費時間,不易熬成,熬成的膏藥呈灰白色而無光澤。漳丹太差可用水飛法除去雜質。方法是先將漳丹浸于水中大力攪動,使雜質漂浮水面然后傾去,再把漳丹曬干,炒至焦黑,用細篩篩過待用。如果是黃丹太粗或含水分也可炒后細篩,或在熬膏時酌情增加用量。 (四)、熬成的膏藥,黑而有光澤者佳。除必須注意油、丹及火候外,不可復火再熬。臨時使用膏藥,下丹多少要注意季節(jié),二般春夏季節(jié)應當增加丹的用量,因天氣熱膏藥易軟化,冬秋季節(jié)可酌情減少用量。下丹的火候各不相同,大體可分為兩種: 1、大火:因下丹是油與丹的化學變化過程,是含有脂肪酸的油和四氧化三鉛發(fā)生復雜反應后變?yōu)楦呒壷舅徙U鹽的過程。因此,大火(武火)能力順這一變化的進行,相應的使下丹的時間縮短。 2、小火(文火):因下丹時,油的沸騰會高出原來的油面,如果鍋小火大,則油沸溢鍋外,會造成浪費或引起意外。所以小鍋下丹時要小火,徐徐撒勻,充分攪拌,以保證油和丹的化合作用。 這兩種火候各有所長和不足之處,采用時可按需要條件及操作者習慣選用,如果當鍋內油外溢時,可用少量冷水噴之,則沸漲自落(噴灑少量冷水對膏藥質量并無影響,因鍋內溫度達300―360℃左右,水會很快蒸發(fā)),下丹時要不住手攪,這可防止油沸外溢,也可防止窩煙,影響膏藥的質量和色澤,故有“膏藥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在于攪”的說法。下丹時鍋內溫度很高,木棍攪動很快,棍頭因高溫摩擦容易著火引起鍋內燃燒,故需小心操作,萬一發(fā)生著火,千萬不可驚慌失措用水去滅火,應速加蓋以隔絕空氣,則火自息。 (五)、膏藥熬制中的“老”與“嫩”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熬的“太老’’則脆而硬,沒有粘性,“太嫩”則粘性太大并有彈性,不易固定貼于患處,容易移動,而且難揭下。所以膏藥的:老嫩”一定要適中,火候適中制成膏藥貼之易粘,揭之易落。如果膏藥熬得“太嫩”,可加火再熬,“太老”可酌加“嫩油”,但萬不可加生油,如加入生油則會使膏藥粘性減弱,不堪使用。 (六)、熬膏藥在房內要有防火設備,如滅火器等。 (七)、熬膏藥處要注意通風,以防煙毒。操作時,操作者要戴石棉手套和口罩,防止膏藥放出煙毒刺激人體,造成傷害。 熬制膏藥的程序和操作方法: 2.根據(jù)處方要求,將用藥秤準,配齊,分批入油中煎(漳丹和細料除外),先將大根、莖、骨肉、堅果之類放入油中,次下枝梗種子等,最后下細小籽種、花葉之類。有些樹脂和松香、乳香、沒藥等因在高溫下易著火燃燒,所以常在膏藥將成時,熄火等油微涼時才下鍋,以免發(fā)生意外。香竄藥及珍貴細料如麝香、冰片、珍珠、藏紅花不能同油共熬,必須碾成細粉在膏成攤貼時摻入膏藥內,或在膏成冷后摻入揉勻備用。 3.下藥后,如有漂浮在油面的藥物,需用漏勺壓沉,數(shù)分鐘后將諸藥翻攪一次再壓沉,如此后復數(shù)次,即“三上三下”使諸藥均能煎透以達到更好地撮取藥物有效成分。這—操作熬至諸藥焦枯(但不可枯而變炭),即使諸藥外表呈深褐色內部焦黃色為度。這時用漏勺將藥渣撈出,把藥渣與藥油分離凈盡。這一過程一般約用20―30分鐘,去藥渣時油的溫度約在200―250℃左右。但也可根據(jù)藥料的不同、煎透的難易,靈活掌握溫度的時間,總之,火力不宜太大,以防藥料焦枯變質,所以歷來常以“微火”煎炸。去渣后,將藥油繼續(xù)煎熬約10分鐘。 4.將熬成的藥油傾人瓷盆內,等沉淀后再進行過濾,以保證膏藥質量柔細。將濾過的藥油復入鍋內,以先小火后大火的火力,不停地攪動。這一過程約需5―6小時,這一操作是熬制膏藥的關鍵。因熬油適中與否決定膏藥的質量,如油熬得不到火候則膏藥質軟松,貼后受熱流動不能固著患部;如熬油太過,不但出膏少,更主要的是使膏藥質硬,粘著力小,容易脫落或者造成廢品。熬油恰到好處的標志是所謂“滴水成珠”,即以攪棒蘸油滴冷水中,油滴在水中不散開并凝聚成一團呈餅狀。如油滴散開,說明油還未煎好即“太嫩”,須再熬,再試至油熬成時要舉大火。煉油約3―5分鐘(此時的溫度一般在300―360℃上下)。立即將鍋離火,趁熱下漳丹,不停地攪動。熬油時,還可以以發(fā)生的煙色來判斷成否。油熬至沸,發(fā)青色煙,但煙很淡,當青煙由淡變濃并發(fā)灰白色時再熬,則煙又漸漸由青煙變白色并還有清香藥味,此時表示油快要熬成。時間約1―2分鐘,須精心操作,并要不停地攪動,以免油在高溫時發(fā)生燃燒。 5.下丹時將丹置在細篩內,一人持篩緩緩彈動,使丹均勻撒在油中,一人用木棍迅速攪拌,使丹與藥油充分產(chǎn)生作用,勿使丹浮油面或結粒沉于鍋底。下丹時間,一般約5―10分鐘,用丹的標準,因膏藥種類、季節(jié)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夏季每500毫升油用漳丹240克,冬季用120克,秋春兩季用210克為宜,如因丹不純可酌情增加、夏季用至300克。 下丹后,丹與藥油在高溫下迅速發(fā)生化學變化,油立刻起沫沸騰。此時必須不住地攪動或酌情噴點冷水,則油沫自落。否則會使藥油外溢,發(fā)生火患,造成浪費,甚至造成災害。由于丹與油發(fā)生化學變化,使油由黃褐色稀漿變成黑褐色的稠膏,并逐漸變成黑亮的膏藥,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放出大量具有刺激性的濃煙(青煙)。此時應迅速攪動,讓煙與熱盡可能飛散,不然會發(fā)火燃燒,使膏藥變質。當煙由青色變成白色時,并有膏藥的香味放出,表示膏藥已成。這時倒入少量冷水入膏藥中激之,則發(fā)生爆響聲,煙大出,更須加強攪動3―5分鐘,以除去煙毒,然后離火。 6.檢查膏藥“老嫩”適中的方法: 7.膏藥熬成后,傾人備好的冷水盆中,傾倒時將水朝一個方向攪轉,使膏藥傾入后,集聚成整團,浸泡3―7天,并每日換新水以除去火毒,這是制作膏藥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不拔火毒會對患者的皮膚造成傷害或造成疾病更加嚴重。 8.拔過火毒的膏藥不能放潮濕或太陽下曝曬,應放人敷有滑石粉的瓷罐中,用鹽泥密封,可很長時間不會變質。 膏藥的攤涂 (二)攤涂膏藥被子的材料現(xiàn)在最為常用的是布紙被子,在布面上糊一至兩層有韌性的柔紙,以防止?jié)B漏弄臟衣服。 (三)攤涂膏藥方法 (四)用時可將膏藥在小火上烘軟,敷于患處即可。 |
|
|
來自: mihu16 > 《運動系統(tǒng)》